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_第1页
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_第2页
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_第3页
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_第4页
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2021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题型及答题角度总结一、手法类(一)情节的叙述手法思考角度: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2.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3.结构特点以为线索(双线结构明暗线交织)以为话题引入故事通过对话推进故事情节(内心独白自述)穿插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讲述相结合)蒙太奇式(各个场景之间来回转换)铺垫、悬念、伏笔与照应、突转、意外与巧合、对比或衬托、抑扬(二)人物塑造手法思考角度: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形成了对比或衬托)(三)

2、主旨呈现特点思考角度:小中见大卒章显志(四)语言特点思考角度: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口语化等散文化笔法(五)环境描写的特点(手法)思考角度:动静、虚实、色彩、点面、感官、写景顺序(远近、俯仰、时间顺序等)、白描例1: 窗棂上桂串红辣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例2:左二老爷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

3、谈谈你的看法。(8分)? 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的放他一马是照应;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居然成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这样的安排,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例3: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铺垫。本文标题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但在米晓岚“讲最后

4、一个故事”之前却用了不少的篇幅写其他人,这是为“我讲最后一个故事”做铺垫,为故事高潮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对比。“处长”“老板”的“城市”生活与军人严亮的边疆生活形成对比,聚会开始时充满笑声的热闹气氛与最后一个故事讲完后“没有人说话”的寂静沉重的氛围形成对比,通过对比,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本文截取的只是军人返乡与同学聚会的一个小小场景,但就在这样一个小场景之中,通过军人对爱情的抉择,展示出他们平常外表下所蕴含的令人动容的真情与品格。二、作用类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非结尾处都写)使情节完整(结尾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使情节紧凑集中、简洁、不蔓不枝(以为线索)情节突转,使情节具有戏剧性2

5、.突出谁的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3.暗示、点明、深化、升华主题(开头不深化,结尾不暗示),表达了的情感。4.概括文本写了内容或特点,交代了(身份,原因,背景,时间,地点)5.先考虑线索,其次考虑位置,如下:开头: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结尾:总结全文,与前文照应开头中间结尾都考虑:与题目、与上下文的呼应关系(首尾呼应时,加上结构严谨)6.侧面烘托,对比衬托(凡是写A写到了B都有,可以是景、或者A之外的人、物)修辞(三比一夸,象征(物出现),双关,化用引用等)抑扬、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倒叙、插叙(一)题目的作用思考角度:1、人物:突出

6、人物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2、情节:突出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集中3、主题:揭示/暗示/深化主旨等4、内容:概括了文章内容/突出小说背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5、结构:线索,总领全文6、手法:象征、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写物)、修辞(双关、反语、比拟、比喻、引用、夸张等)7、效果:新颖奇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矛盾,文化底蕴,诗意美等例1: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断桥)人物上,面对断桥,众人不同的表现塑造了书记、主任和村民的不同形象,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情节上,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集中紧凑主旨和手法上,赋予断桥象征意义,深

7、化主题:河上断桥易修,心中断桥难修。效果上,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例2:小说以“花瓷细腰鼓”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多方面的考虑。结合全文,加以分析。(8分)(花瓷细腰鼓)情节上,“花瓷细腰鼓”是小说的线索。(2分)鲁老师的生活,眉间坊人所受到的感染和熏陶,鲁老师后人的出现,所有的情节都与之有关,“花瓷细腰鼓”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湊聚焦。形象和手法上: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花瓷细腰鼓”暗示鲁老师身世不凡;击鼓念经的场景暗示出他儿孙不孝和人生沧桑。老宋击鼓众人念词,表现鲁老师对眉间坊人的影响,从侧面烘托了鲁老师的形象。主题上:有利于表现主题。围绕“花瓷细腰”,老朱关心

8、鲁老师而学会击鼓,众人在熏染中学会念经,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对传统道德的敬慕。鲁老师后人打听“花瓷细腰鼓”又惭愧离去,前后对比,引发了对孝道的拷问。例3: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阳光路十七号)内容:“阳光路十七号”既是他打工的地址,又是他信中经常提到的地点。主旨:预示着他们夫妻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阳光,歌颂了美好的人性,凸显追求幸福的主题。手法:“阳光路十七号”的简陋破败和人物心中的美好形成对比。结构:是小说的的线索,围绕“阳光路十七号”讲述故事,使情节紧凑集中。(二)插叙的作用人物: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情节:对代造节补充说明,更透彻地了解

9、事件的来龙去脉/使情节完整/推动情节发展主旨:突出主题(主题具体化)内容:丰富了小说内容结构: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呼应。手法:插叙效果:避免平直叙叙,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富于交化例如: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第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更丰富完整;主题:深化主题;内容:补充介绍了那位市里面的头头和李斯之间的恩怨,丰富文章内容,点明李斯将狗送走的原因;结构:承上启下,与前文呼应,为下文李斯送走狗做铺垫;手法:运用插叙的手法;效果:无(三)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1、概括了环境的特点;2、交代了时间、地点;3、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

10、境勾勒;4、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5、渲染氛围;6、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开头)人物:1、侧面烘托或者对比反衬人物性格,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2、写出了人物心理,3、暗示人物处境或人物的命运。情节: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出现转折;2、引出下文,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或引出下文某一情节(开头或中间);3、照应?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呼应上下文;照应题目(开头、中间、结尾)4、线索效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想象空间(结尾)。主旨:点明、升华、深化的主旨。读者:吸引阅读兴趣(开头)。:表达了情感。例一:一小时的故事本文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烘托欢快愉悦的气氛;2

11、、暗示人物获得自由后的兴奋、舒适的心情;3、为下文人物的心情转变作铺垫。例二:孝顺女儿文中“雨”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1、人物:凸显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性格。雨越下越大,父亲双腿湿透,却依然为子女考虑,更能体现父亲的善良和子女的冷漠不孝。暗示人物的处境。“雨”一直在下,始终没停,父亲最终双腿湿透回家,暗示了父亲生活的寂寞与凄凉。2、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父亲就是在越下越大的雨中去看望小儿子并最终独自回家的。3、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人深思。(四)开头段作用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题:暗示或点明主题内容:概括段意,交代原因、背景

12、、人物身份? ? ? 点明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结构: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尾;引起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 手法:倒叙 侧面烘托 对比 反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文章内容例如:七岔犄角的公鹿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人物: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使形象生动丰满真实。2、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有两人的争吵与冲突,才有了“我”拿着父亲的枪打猎的结果。3、主旨:暗示主旨,表现“我”对亲情的渴望。4、内容: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5、结构: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

13、的发展。6、手法:无7、效果: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以两人冲突开篇可以吸引读者,将读者快速带入文章的?具体情境(五)结尾段的作用1.形象:丰满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2.情节:使情节完整,出人意料。3.主旨:揭示主旨,升华(深化)主题+(主旨具体化)4.内容:概括内容,抒发了对的情感。5.结构:首尾呼应,照应题目(开头、上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6.手法:以景结情等(含蓄)7.效果:A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B回味空间,想象余地例1:窗棂上挂串红辣椒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1人物形象,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

14、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情节,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3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4内容:无?5结构:照应题目?6手法:无?7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例2:一种美味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本: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板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1人物,无?2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享利式”

15、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3主题:深化主题,表达了对于美味带来的亲情的渴望以及自己成长。?4. 内容:无?5结构:与前文设置的伏笔相呼应(“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与标题“一种美味”呼应。?6手法:无?7效果: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诡异的光,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1)出人意料的结局(欧亨利式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猛烈撞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

16、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偷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六)某一情节的作用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形象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完整?波澜起伏,一波三折主旨:突出主旨,深化主旨+(主旨具体化)内容: 段意,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情感结构: 引铺?总领全文?照应/承上启下(中间)/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结尾

17、)手法: 对比?反村/衬托(烘托)?欲扬先抑?特别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效果: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起阅读兴趣?丰富人物形象、使行文富于变化、使人物形象丰满?含蓄蕴藉,言有尽意无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例1: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严亮“吃蝎子”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人物:表现了严亮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士解决实际问题而深入钻研业务以及胆大心细的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情结:丰富故事情节。吃蝎子的故事丰富了本文所讲的故事内容,增加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内涵。3.主题:暗示主题,表现了对军人热爱边疆、为边疆战土解决实际问题的赞美4.内容:无5.结构:引出下文,正是在严亮“吃蝎子”的故

18、事被评为“今晚最精彩的故事”之后,米晓岚才讲出“最后一个故事”,将小说情节推向了高潮6.手法:侧面烘托7.效果:无例2:左二老爷听戏这一情节中,花费笔墨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5分)1.人物:表现了包拯和县长的明察秋毫、铁面无私2.情节:推动了下文左二老爷收山的情节3.主题:暗示主旨,表现了左二老爷识时务4.内容:表现了包拯乔装改扮微服私访,暗示了长袍客的身份和此行目的5.结构:承上启下6.手法:无7.效果:无(七)某一人物形象作用(1)形象:以个性(个体)显示共性(类型)(以点带面);比如:我讲最后一个故事中的严亮、祝福中的祥林嫂。(2)情节:以形象的性格、心理、行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变。

19、(3)主旨:借助主要形象的主导性格特征,揭示主旨;借助形象的际遇、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或时代变化;借助形象,体现对自然、生活、生命的思考或情感取向;借助次要形象反衬主要形象,间接突出主旨。(4)内容:(5)结构:线索,贯穿或连缀故事情节;以形象的性格、心理、行动,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6)手法:次要形象对主要形象侧面烘托、对比、反衬。例1:请分析“眉间坊人”这一人物群像在作品中的作用。(6分)花瓷细腰鼓人物:作为群像,体现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善良:“眉间坊人”敬重、关心鲁老师,不打搅他的生活,并最终为他送终。情节和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最终揭示主题:“眉间坊人”集体念旧词把情节推向高潮,谴责鲁老师后

20、人,交代故事结局,揭示出坚守传统文化中孝道与亲善的主题。内容:“眉间坊人”这一群体作为观察者,见证了鲁老师后半生的沧桑人生。(每点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结构:无手法:侧面烘托鲁老师形象效果:无例2: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6分)谎言手法+形象:以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侧面反衬出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情节+效果:引发了矛盾冲突,引起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为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积蓄了张力。主题:表现了对陈铁匠为挽救乡亲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的赞扬,对盐河边其他女人狭隘自私的心理的批判。内容:勾勒出抗战时期

21、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显示了抗日战争中斗争的复杂性,丰富了小说内容,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每点2分)结构:无(八)某一物的作用?1、 人物:衬托人物品格,突出形象或情感。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品格的映衬。?2、 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线索,使结构严谨,照应题目,为下文做铺垫。?3、 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氛围,暗示社会环境,奠定基调。?4、 主旨:暗示或深化主题。?5、 手法:象征、双关等。?6、 受众:吸引读者,想象空间。?例1:雕花烟斗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情节: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

22、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人物:凤尾菊使老范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它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 主旨:凤尾菊是单纯、温厚、自然的人情的代表,寄托着对美好感情的歌颂。?例2:花瓷细腰鼓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点出位置),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环境)侧面烘托鲁老师品格的高尚。(人物)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点出位置)渲染冷清的氛围,(环境)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人物)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点明位置),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主旨

23、)?例三汽车等待的时候小说首、尾两次写到书,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首尾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开头用书巧妙引出两人的交谈。(情节)有讽刺意味。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主旨)?例3:汽车等待的时候探究“汽车”在小说中的作用,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1、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深刻。以小见大,汽车是用来描写社会虚伪、爱慕虚荣现象的载体,借此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讽刺人们对钱财与荣耀的追逐,反映贫富差距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扭曲;穷人向往有钱人的生活,富人假装穷人,令人啼笑皆非,体现对这一社会反常现象的思考。?2、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姑娘强调自己

24、是汽车主人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汽车为载体,揭示人物的真实身份,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结尾点明谁是汽车的真正主人,充分体现小说的讽刺特色。?3、使情节结构更合理、完整。“汽车等待的时候”发生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以年轻人坐车去俱乐部为结尾,情节完整,富有戏剧性。(九)小说某一写法的好处和作用题1.使小说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2.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心理的发掘与表现,暗示人的命运。3.使主题更加突出。4、叙事中心题侧重内容的集中表达,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段落结构题侧重情节结构、语言风格、句式特点的分析。例1

25、:(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1)使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2)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3)语言简洁明快,一句一段,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列,有一种诗歌的音韵之美。(4)环境特点鲜明,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衬托了主人公美好心灵。例2:(李斯拣了一条腐败狗)小说以一条狗的经历作为叙事中心这样写有什么好

26、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以狗的经历为线索,串联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以狗为叙事中心,通过狗的命运变化来暗示人的命运变化,构思巧妙,引人入胜。通过一条腐败狗来表现小说的主题,小中见大,使主题的表现更加含蓄、深刻。(每点2分,共6分)(十)小说中两次写到,有什么作用?总:两段之间的关系或共同的作用 / 前后照应(必有)如果两段句子完全一样,就是反复的手法分:第一次写的主要作用第二次写的主要作用例如:汽车等待的时候)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首尾(前后)照应,开头姑娘读书,结尾年轻人捡书。用书巧妙地引出下文并为两人的交谈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有讽刺意味,突出

27、了主题。结尾点出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十一)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真实性、见证者、亲历者、讲述者、便予心理描写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3.第三人称:客观、自由(十二)“我”的作用1、人物:突出人物形象2、情节:推动情节发展3、主题:突出(或暗示)主旨4、内容:无5、结构:线索6、手法:对比反衬,衬托7、效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例如:祝福中“我”有什么作用?人物:通过“我”视角与心理活动,突出小说中其他的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愚昧可怜,鲁四老爷的封建迂腐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更丰富完整;主题:通过“我”思考,深化主题;内容

28、:无;结构:“我”是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使情节结构紧凑;手法:?无;效果:“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十三)明线和暗线作用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素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做暗线。1、结构、情节:情节结构集中紧凑/跌宕起伏,发展脉络清晰,2、人物形象:凸显出人物形象3、主题:丰富了小说的主题4、效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给读者更大的想像空间。例1:幸存者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答案: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素。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被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的过

29、程,贯穿了文章始终;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制尖力”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例2:陈仓无路在情节设置了怎样的“双线”结构?有何作用?(6分)?小说以“聚会”明线,叙述现实事件,以“回忆”为暗线回叙战争场景;结构、情节:明暗线交织折叠,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主题:设置双线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有利于突出“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冲突;效果:无(十四)短篇小说一句一段的妙处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換,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放果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三、其他题型(一)句子含义题1、关注句子中的关键词,分别对它进行解释并结合主旨自和和情感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