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左右中兴名加元臣_第1页
晚清左右中兴名加元臣_第2页
晚清左右中兴名加元臣_第3页
晚清左右中兴名加元臣_第4页
晚清左右中兴名加元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 曾求生 曾国藩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以来颇有争议的“谜”一样的人物:有人把他比做“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中兴以业,一人而已”,故誉之为“中兴第一名臣”, 从李鸿章、张之洞到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曾国藩顶礼膜拜,尊为“圣哲”;从梁启超、黄兴到陈独秀、毛泽东,无不对曾国藩推崇师法,视为“楷模”。也有人称他为“汉奸”、 “卖国贼”、“刽子手”、 “曾剃头”,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所说的“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那么,曾国藩算上怎样的一位人物呢? 我想,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特别是对曾国藩这

2、样的学识很高且在历史上有重大作为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少年得志仕途亨通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61891.htm t _blank 中国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405.htm t _blank 清朝时期的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45083.htm t _blank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 HYPERLINK :/baik

3、e.baidu /view/1059021.htm t _blank 两江总督、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6262.htm t _blank 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8581.htm t _blank 湖南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7127.htm t _blank 长沙府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49271.htm t _blank 湘乡白杨坪人,现属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

4、w/14560.htm t _blank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859.htm t _blank 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9573.htm t _blank 八股文诵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49449.ht

5、m t _blank 五经,14岁时能读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90803.htm t _blank 周礼,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10088.htm t _blank 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湖湘学风的一大特色是经世致用,曾国藩深受传统经世之学的熏染,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锐意用世、就世,并多方锤炼、造就为治国平天下远大抱负而奋斗献身的精神世界。曾国藩28岁便考中了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

6、w/1076.htm t _blank 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28282.htm t _blank 军机大臣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247737.htm t _blank 穆彰阿的得力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31575.htm t _blank 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7801.htm t _blank 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

7、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生活在旧秩序行将崩溃的晚清社会,并且满洲贵族一直就有排斥汉人做官传统。但他就是沿着这条封建仕途之道,青云直上,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从文才上看,曾国藩的仕途畅通是与他好学有关,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救,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官吏中如此勤奋好学者实不多见。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如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

8、下。他推崇程朱理学,认为程朱理学正统于孔孟之道,后君臣应以习之。尤其他曾主张或奏明皇上, 提出治理天下之办法,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 等。他应诏陈述政治主张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用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 废。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起来,将一遇困难,国家必有乏才之患。”要想使官员振作起来,又须皇上以身作则。他从理论乃至实践上都极力 标榜封建伦理道德,来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武将上说,他本不具备先决 条件,然而

9、正是由于他的步步青云,得到了皇上与同僚们的青睐,他对皇帝感激滴淋,甘为清帝竭心尽力。但与之相应的是,他以后权倾朝野,竭力维护封建纲常,却常常受到朝廷的猜忌;他在封建王朝面临危急之时挺身而出,衷心不二,却因对清王朝腐败衰落洞若观火、深恶痛绝而郁郁寡欢,常有归隐之志。这种种复杂矛盾之处,加上世人对曾国藩荣辱兴衰的诟病不绝,使得这个乱世重臣的一身都极富传奇色彩。曾国藩所处的年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岁月,在那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曾国藩其人其文,更是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

10、境中反复磨砺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的淋漓尽致。 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的一生是和镇压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32739.htm t _blank 太平天国起义分不开的。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20392.htm t _blank 八旗、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81657.htm t _blank 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 HYPERLI

11、NK :/baike.baidu /view/157943.htm t _blank 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5224.htm t _blank 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他凭借的有利时机,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湘军的将领,大多选自受过孔孟之道熏陶,在科举道路上失意,一心想借军功猎取功名富贵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这

12、些人平日以程朱理学相标榜,把保卫封建统治秩序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冷残的本性。湘军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次要跳水自尽,幸亏部下拼死相救才得以幸免于难。在上书时,他以屡败屡战自嘲。尽管与太平军反复较量,其间所遇挫折不计其数,但曾国藩以“困心衡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为佛,所争皆在大难磨

13、折之日”的信条激励自己,后重整军队,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退出湖南。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他命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34642.htm t _blank 曾国荃包围安庆,由于江南大营的溃败,对湘军一贯怀有猜忌的咸丰帝,不得不谕令当时唯一能和太平军较量的汉族地主实力派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8月改为实授,并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事务。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外反动派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时机逐步成熟。慈禧、奕欣上台后,又于1861年底命曾国藩督办江、浙、皖、赣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

14、督悉归节制。这样,曾国藩集团一跃而成为地主阶级当权势力中最大的实力派,并逐步取得了西方列强的好感和支持。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 “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

15、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将曾国藩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其实就战争而言,没有不残酷的。而且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 HY

16、PERLINK :/baike.baidu /view/4026.htm t _blank 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如何看待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曾国藩的这一活动我们应怎样正确评价?首先,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腐朽的结果。起义初期太平军将士内部是寝食必同,情结骨肉的兄弟,但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政权迅速封建化,腐朽思想滋长,等级森严,派系林立,由此发生了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后,洪秀全更是猜忌大

17、臣,任人唯亲,天国由此迅速走上衰亡的道路。曾国藩在这场运动中,只起到了一个外因的作用,加速其的灭亡时机而已,另外,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所在和长期的受封建思想的熏陶,决定了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维护自己的统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曾国藩,统治阶级内部也会出现类似曾国藩的人物,辟如左宗棠、李鸿章,或其他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强求地主阶级不要或不能对农民阶级进行镇压,我们如果这样把曾国藩全盘否定反而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不能因镇压了太平天国而把曾国藩全盘否定。曾国藩一生忠心事主,功过参半,也许正是他组建的湖南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才使得中国历史变革延缓了多年。对于一个忠心爱国的官员来说,曾国

18、藩无可非议,但是对于发动农民起义者们来说,他又成为了千古罪人。曾国藩弃笔从戎的做法,确实拯救了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站在忠义者角度审视曾国藩,又不能不说他的忠诚,不能不说他具有雄才大略之能,运筹帷幄之智,审时度势之才,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用在曾国藩身上并不为过。在国家呈现危机的关键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弃小义赴大义,亲手组建湘勇(后来发展为湘军,也称曾家军),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的勋高柱石,从几百人发展到20万所向披靡的大军,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用人惜才的手段,归根结底取决于曾国藩的战略思想,才得以能够从乱世中崛起。曾国藩整饬军威主张“乱世须下重典”的方针,被整治过的都称曾国藩为“曾剃头”,可见

19、曾国藩是一个敢于使用霹雳手段的军事家,却也博得了恶名。当时组建湘军之初,曾国藩的才能和谋略刚刚展露出来,中国文人的劣根性也同时暴露出来,自己没有能力阻挡天平天国强大的力量,却能够束缚别人的手脚,这些本事可以称之为“小人综合症”,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才使曾国藩陷于四面楚歌、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很多地方官员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处处刁难曾国藩,挤压曾国藩,曾国藩到处遭到无端非议,蜚短流长,恶语中伤矛头都指向了曾国藩,各种明枪暗箭纷纷射向曾国藩,做为一个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一心报国的曾国藩来说在心理造成极大痛苦和伤害,然而曾国藩没有放弃肩负的国家使命,历经无数坎坷,从衡州撤离重新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湘军

20、,并组建了属于后来的大清水师,终于成为一代统帅和铁腕人物,挥师消灭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也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生威名。其次,曾国藩维护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洪秀全用改造了的西方天主教创立了拜上帝教,反对儒教,指出“扒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为此起义军所到之处,“先毁庙宇,即忠义之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变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到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同时起义军也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得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曾国藩也正是在这个上大做文章,提出“(粤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读书典籍,一量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之变,开辟以不名教之奇

21、迹”,号召人们为维护“名教”而战,从而得到一大批读书人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看,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具有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免于遭到破坏的积极作用,对保存民族文化有一定功绩。再次,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为争取军事上的优势,曾国藩极其重视洋枪、洋炮的作用,为此,这加速了他倡导洋务运动的进程,1861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由此洋务派掀起了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高潮,在中国历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开始了中国人国防近代化的进程。洋务派先后建立了19个军事企业,并开始训练新式的海军和陆军,1862年后各地纷纷组建新式军队,19世纪8

22、0年代又建成了南洋、福建、北洋三支近代化的海军。其次,洋务运动不仅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而且在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为中国以后新型的运动和革命奠定基础。最后,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随着洋务运动有深入,曾国藩不公聘请大批外国人和中国学者合译西书,而且积极筹划幼童留学美国,这不仅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做出了贡献,而且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的推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所有的这些都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镇压太平天国不但不能全面否定曾国藩,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他还有一些功绩,那么能否因此全面的肯定他,誉之为“中兴

23、第一名臣”、“圣相”呢?这显然也是不够合理的。首先,太平天国是一场正义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在短短的几年就席卷大江南北,波及到大半个中国,把几千年来的农民战争推到了最高峰,这不能不说明晚清统治的腐朽和剥削的严重,人民不堪忍受封建压迫和剥削,为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反抗清朝封建腐朽统治,这本不能不说是一种正义的呼声和举动。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这场运动应予以肯定,相应地曾国藩镇压这场运动,就要接受人们在道义上的批判和谴责。 其次,曾国藩对镇压太平天国中的屠城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在功克太平军的城市后,曾国藩和湘军的亲信将领放纵士兵的抢劫和屠戮,如其弟曾国荃在攻陷安庆后,不仅放纵士兵抢

24、劫和屠戮,而且也屠杀了被俘和投降的太平军将士1万多人,以致于曾国荃对自己的杀人如麻的行径也颇感恐慌,但曾国藩却鼓励他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以至于曾国荃攻克金陵后,更是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至于“秦淮长河尸首如麻”,金陵城内更是有“尸骸赛路,臭不可闻”,繁华的金陵顿成废墟,以后历经三十年也不曾恢复到以前的繁华。从这里看,人们称他为“刽子手”、“曾剃头”并不为过。由此可见,因此以上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还是全面否定观点不免都失之偏颇。那么,怎么样才能恰当而实事求是的评价曾国藩呢?首先必须不能超越历史时代而分的苛求历史上的人物。在曾国藩那个时代

25、,地主阶级镇压农民阶级是种历史的必然,即使没有曾国藩,也会有人代替他的角色。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以及在镇压农民运动所兴办的洋务运动具有“剿发捻”性质,而否定曾国藩和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其次,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步与否的主要依据是看:人物和事件本身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的利于社会的进步,而非道德标准。曾国藩镇压了一场正义的农民运动,并犯有屠城的罪责,应当在道义上接受人们的批判,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和发展,促进西文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这些是主要的,应予充分的肯定。综上所述,就从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看,曾国藩的功绩应大于过失,他应属于历史上的功臣

26、。曾国藩前半生可以说一帆风顺,非常通畅,后半生却在戎马生涯中度过。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他心中始终恪守孔孟之道,恪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在潜心国家安危的背后又不失柔情的一面。他爱好广泛,楹联读书无一不精,诗礼书画无一不晓,理学研究尤为精髓,特别是他的修身之道,他本人能够克己复礼,礼贤下士,慧眼识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深受湘军上下爱戴,致使20万湘军只听命于他一人。做为统帅曾国藩是成功的,他善于取长补短,能够发挥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的缺点,对待朋友他能够付诸真情,以诚相待,以情感人,之所以后来湘军逐渐扩大主要取决于曾国藩的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曾国藩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国事家情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中年时期的

27、曾国藩虽然备受非议却始终拓守信念,坚忍不拔,造就了他铁面无私,治军严格、法度森严,个性鲜明的个性。然而老年曾国藩从宦海之中领略了做官真谛,领悟了世事无情的,从而改变了曾国藩的性情,做事谨小慎微,凡事都思索再三,缺少了年轻时的那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魄力,最终抑郁而终。曾国藩能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湘军有很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有野史记载: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湘军,但曾国藩一纸手令,部属便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人性质的严重性。这个事实曾国藩当然清楚,他一方面需要这样,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人为的阻力和障碍,确保大目标的顺利达到。曾国藩为消除人为的障

28、碍和阻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启用满人做湘军的统帅。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为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层了。满人是少数民族,为扩大自己的力量,它用联姻的形式把蒙古拴过来,但仍然属于少数,满蒙两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万人。它是靠军队打进关的,故对军队控制更严。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之分,八旗兵镇守重地,绿营兵则多做杂事;一些重要地方的绿营,其统领也是满人,至于湘军这样的军队,不是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让其出现的。曾国藩对这些了然于心。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他用满人挂名为湘军首领,将这个满人从一个参将越级提拔为提督。后来打下南京时,论功请赏,他又把满人官文排在第一

29、。(二)尊重友军,尊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官员,以收协同作战的功效。当时与湘军共同作战的部队,有胡林冀指挥的湖北绿营,袁甲三、张沛指挥的安徽绿营,都兴阿的八旗兵等。曾国藩都尽量与他们保持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胡林翼,他既是湘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他本人是靠曾国藩发迹的,但曾国藩对他特别尊重,胡也因此与曾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国藩的复出,为曾国藩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三)严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后院安静,不添乱子不添麻烦。家中有人做了大官,家里的人利用他的权势来谋私利,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这种谋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从做官者手

30、里索取,一种是打着他的旗号向旁人索取。早在进翰林院之初,曾国藩祖父就说过:“靠种地吃饭。”故而曾家人直接从他手里索取银钱的不多,曾国藩对家中所承担的银钱负担不算太重。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要做个一尘不染的清官很难,这难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亲亲文化。一个为官者必须为其家人承当经济责任,若家人需求过多过大,他的正当收入又不足以满足,他便只就好将手中的权去换钱了。曾家人比较多的是打着曾国藩旗号去谋利。这里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被动是人家找上门来的,主动则是自己揽来的。如湘乡县亏空1.6万两银子,曾家几个兄弟们出头劝捐,这便是主动揽利。针对两种情况,曾国藩叫父亲杜门谢客,叫众兄弟莫管闲事。此外,家里要买田起屋

31、,曾国藩多半制止。军营要捐银子为家乡架桥,曾国藩也只象征性拿了一点,并说用于私、用于公有区别,但将军营里银子搬到湘乡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不能用公款为放大的私服务。曾国藩这样做,都是尽量设法减少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为其人生的大目标铺平道路。儿子考乡试,他叫儿子不要递条子。九弟在家起房子,过于宏丽,在礼制上也有出格铺张等,他也去信制止。除开严格要求外,也不希望因此而招别人的指责,授人以柄。有一件发生在老家的事更让曾国藩十分不安,南京打下后,曾国藩老家大兴土木,上正梁时唱赞歌:“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北京做皇帝。”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头上背上直冒冷汗,连忙打发人回去,严厉地批评此事,声明谁再说这样的话,

32、就杀谁的头。曾国藩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却无法预料官宦世俗的险恶,当曾国藩重握重兵踌躇满志的时候,朝廷一纸裁军的指令使曾国藩的强国梦想彻底破灭,也凉透了曾国藩的心。当权者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妖婆一方面对曾国藩产生了猜忌,致使这位权重位高的忠臣产生灰心丧气的念头,被迫对含辛茹苦,苦心经营的20万湘军进行了大裁军,如果不是其他官员保荐可能只剩下曾国藩孤家寡人一个。另一方面对曾国藩又采取安抚政策,把他的官位提到及至,使其位居显赫地位,册封侯爵等官职,让天下百姓都觉得朝廷善待功臣的做法,不卸磨杀驴借以笼络人心。这一招使得曾国藩感激不尽又得谨小慎微地致死效忠朝廷,足见慈禧权术玩的精通。曾国藩的

33、过人之处在于他慧眼识英才,敢于启用人才和重用人才,他身边云集的智囊如过江之鲫,而曾国藩对人才的了解和掌握又极为准确,能够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创建湘军之初,他就把人才作为第一要务,曾国藩观人用人一向主张德才兼备,而更侧重德,认为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而近愚人,才而无德,而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小人,毋宁无才而近愚人。曾国藩功力之心很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然看清时弊后又产生退隐的思想,他推功揽过,极力推荐手下人,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不遗余力,才会受到无数湘军和朋友的爱戴。曾国藩信奉儒教学说,这与他出身岳麓书院有关,然而他却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愚

34、儒,而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与时俱进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他能够摒弃传统的陈旧观念,吸纳补充新知识,新观念,在当时那种文化背景下,他能够做到不排斥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这对于深受多年教化的当朝显贵来说,可见他的胸襟和开放思想。他担任两江总督时大力倡导治理民风,净化官风,整饬漕运、河工、盐政,兴办洋务,建造武器船只,开设书院书局等等,一心想把大清振兴起来,这些都说明曾国藩具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派学子到西洋留学深造,回国报效祖国,才出现了如后来的詹天佑等一批人才。最令人钦佩的是曾国藩他具有吐故纳新的思想,能够接收新事物,新思想,曾国藩治理国家是从废墟上开始的,然而到了晚清末期时弊,官场腐败、民不聊

35、生、女主当政、曾国藩的抱负和做法已经无力回天了,而曾国藩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对于一个半生悠闲半生操劳的曾国藩来说,这也只能说是他的劫数和宿命。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众口纷纭。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曾国藩,他又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男子,经天纬地的大丈夫,他胸怀坦荡,怀揣治国之策,平生做事从不以自己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尽管如此曾国藩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杂念。在攻打天京(太平天国国都)时,曾国藩明显觉得这是一个旷古功劳,自己又不能亲临战场,为了不把功劳落入其他人头上,曾国藩特委派了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去攻打,曾国藩在后方给予丰厚的支持,历时1年多时间,天京终于沦陷,而随着天京的失守,曾国藩

36、一门也出了两位封侯受爵的高官,这在当时可是巨大的荣耀,从中也看出曾国藩毕竟藏着私心的,如果放到左宗棠或李鸿章攻打天京同样会被攻陷,这可能是天数所定吧。太平天国由于内讧造成了兄弟失和,导致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这也是太平天国气数已尽的前兆,曾国藩清楚地看出了这一点,这也是曾国藩过人之处。曾国藩如何能打败太平天国并能全身而退还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1.“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国藩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

37、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曾国藩来到江西后,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国藩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国藩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从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至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面对着这一切,曾国藩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

38、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有野史上说:幕僚给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国藩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慨: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取得最后的大胜。这样的对手,哪个竞争者不害怕,他又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2.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翻开中国史册,常见这样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难保。人们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这些记载都提醒人们,

39、成功之位不易处,尤其是在握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立有盖世之功的臣子更难自安。这种事情发生,是由主客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自我膨胀,则属主观的原因。曾国藩对这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多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同治三年,五十四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后,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一面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虎狼之师湘军高度警惕。与曾国藩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一面颂扬恭维,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将他一棍

40、子打死,在九弟及其吉字营忙于抢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国藩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大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国藩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3、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前人说曾国藩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这话是有根据的。曾国藩凡亲自指挥打仗,必定失败,例子颇多,但他会指挥别人去带部队打仗。曾国藩不是将才是

41、帅才,或许可以借用今天的话来说,曾国藩不是专家而是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具有什么能力呢?毛泽东对此有个很好的回答。他说领导的才能在两个方面,即出点子、用干部。曾国藩在这方面的才能大过常人,用干部,我们将在下面说,先来谈出点子。将帅的最大点子是什么?最大的点子便是制定战略决策。前面讲到的初期在省城建大团,做大做强,便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以后在衡阳组建湘军水师,也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战略决策,即西路制胜之策。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事出现了一个突变,朝廷驻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了,清军统帅逃跑的逃跑,自杀的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到苏州,苏州

42、巡抚闭门不纳,只得仓皇逃到上海。就在江南面临一片危机、朝廷失措,士气低落的时候,临危受命的曾国藩,充分显示了一个军事统帅的冷静和对全局的清醒认识,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出被后来证明为正确的西面制胜之策。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如下: 窃以为苏、常未失,即宣提兵赴援,冀保完善之区,苏常既失,则须通筹,各路全局,择下手之要着,求立脚之根本。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丰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皆督军由东而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今东南决裂,贼焰益张。欲克复苏常,南军须从浙江而入,北军须从金陵而入。欲复

43、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洲、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若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西面制胜决策,建在一个势字上,人们常说审时度势,军事上更看重这个。势,即形势、态势、趋势,就当时而言,这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长江流向的上下,即得以上制下之势。基于“自古平江南之贼,必据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分析,曾国藩提出,克金陵复苏常,必须得“以上制下之势”,具体地说,先收复长江,南北两岸的安庆、和州、池州、芜湖,将军队一步步逼近金陵,切断太平军与上游的联系,这对于清军来说就叫做“据上游之势”,对于太平军来说,即失去了有利之势。按这个计划,曾国藩分三路向下

44、游推进,收复长江两岸的城池,最后将金陵与长江上游的联系完全切断,金陵粮饷的来路基本就没有了。4、识才用才,是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大家都熟知,刘邦在夺取政权后与群臣有一段著名的“三不如”的对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本一个乡村无赖,他的最大的官职只做到亭长,顶多只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但他却夺取了天下,而出身富贵人家的项羽却丢了天下,这里面的关键在于项羽不会用人,刘邦会用人,而且会用各种不同人才,将他们的才干充分调动出来,服务于自己的大

45、事业,这正是刘邦的成功之处。刘邦所说的,其实也是一切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中极重要的一条,还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时人说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曾国藩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他对人才广收慎用,因量器使。识别后,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在识与用之间,他还善于培养人材。他的教育之点立足在褒奖,也就是多用奖励,少用苛责,他有两句名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国藩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这批人才,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5、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

46、人在识人用人中,曾国藩尤注重对替手的选择。他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就说:“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说的是他自己的经验。什么是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这种代替,有部分代替和全面代替两种。部分代替的人,他挑选出来作为分统、营官、哨官。全部代替的人,我们今天通常称之为接班人。曾国藩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人。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关系有几个阶段:结识雕琢磨炼寄予大任视为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国藩的事业推向前进。在军事方面:李鸿章的淮军最终平定了捻军,在后来日益壮大,成为晚清军界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在洋务方面:他大规模地

47、开设兵工厂、创设机器局、选派留学生等等。曾国藩只是拉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的大局面还是他的替手李鸿章打开的。李对曾国藩十分推崇,他与人谈话,口口声声称曾为老师,且称他所做的事都是老师所开创的。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后很长时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处理天津教案太平天国失败后,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474985.htm t _blank 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107529.htm t _blank 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

48、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曾国藩一生知人善任,学识渊博,待人热诚,却做了一件令他终生都后悔的事情,这件事情使曾国藩跌入人生低谷。当时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他奉命前往天津处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正是这个案件使曾国藩背负千古骂名。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

49、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9961.htm t _blank 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此事轰动了整个欧洲,法国派出联合舰队围困天津港,要清政府给个交代,答复不好就要炸平天津港。当然,这件事涉及到一些大清官员的生命。法国提出共四条条款,其中有修复教堂和领事

50、馆;厚葬丰大业;赔付银两;惩治凶手和杀死当地参与此事件官员。曾国藩接手后经过严密调查,发现小孩失踪属于空穴来风的事情,为此曾国藩与法国谈判结果是同意前三条,最后杀戮官员的事情没有同意,法国作出让步让大清朝廷把当地一些官员免职,为了免除战争祸乱,曾国藩考虑再三,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都来指责曾国藩胆小怕事,天津百姓也认为曾国藩崇洋媚外,是个“卖国贼”,

51、是丧国辱权。连他的朋友左宗棠等一大批人也纷纷指责曾国藩。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朝野上下的垂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174325.htm t _blank 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其实这是当时人们不了解曾国藩的苦衷,他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全面权衡利弊得失的情况作出的较为理想的选择。人们不了解当时面临黑洞洞的炮口时情形,而曾国藩出于对国家负责对百姓生命负责的态度处理此事的,一旦当时谈判失败,天津几百万百姓就会变成法国人的炮灰,而当时的清王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防御,如果曾国藩顾全自己的名誉,完全可以撤出天津港,任由法国枪尖

52、炮利攻占天津,他是可以完全没有任何责任。试想曾国藩如果没有从全局考虑,人民是否又陷入水火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说,曾国藩是舍弃自己名誉保全了天津城池,这也是曾国藩的高尚之处。而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却高高在上随意指责,如果放到他们自己身上可能才是真正的丧国辱权了。当然这个结局对于清当权的慈禧太后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而曾国藩个人却堕入人生深渊,他生前也极其悔恨至极,甚至100多年来人们仍不能原谅曾国藩。而清政府把责任完全推给曾国藩,百姓把“卖国贼”的恶名送给他,使得堂堂的中堂大人名声扫地,曾国藩成了事件的牺牲品,饱尝了世态炎凉。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

53、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 HYPERLINK :/baike.baidu /view/51707.htm t _blank 曾纪泽等。应该获得的总评价“千古完人”“心灵导师”天下第一人“官场楷模”“精神偶像”天下第一官 一“千古完人” 什么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这种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事功、言辞,即左传所说“太上有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其次有立功(完成大事业),再其次有立言(为后人留

54、下文字著述)”。按照左传的说法,人若在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传之久远的业绩,则可称之为不朽之人。当然这里有高下之分,最上等的不朽之人为建有高尚的德行,其次为功业,再次为文字著述。但若是一个人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也就是三者并举的话,那么,他将是中国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如果我们将此标准衡量历史人物的话,完全具备“三不朽”的人物寥若星辰。可以讲得出来的,只有周公、孔子、孟子。对孔孟还要说明一点,即得把他们的教育事业也得当作事功看待。中间有个诸葛亮,但诸葛亮的事业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到了近代,曾国藩则被人称之为完人。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

55、戴;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文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儒家宗师,“其著作曾文正公全集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不愧为“千古完人”。 二“官场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自控以来被政治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代没有第二人;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方;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有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

56、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对于一个从政者而言,中国主流文化对其还有一个人格方面的要求。最高人格境界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是心中充塞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王”是指表现在外的能力和功业,施王政,行王道。这种“王”是与“霸”相对立,也就是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中年以后奉旨平定叛乱,将混乱了十四年之久的社会重新纳于封建正轨,东南十四省的老百姓重新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曾国藩的一生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内圣外王的道路,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所企盼的最佳的人生之路。这种人为数极少,孔孟等圣人没有做到,做得差不

57、多的有唐代的李泌、裴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王守仁等人。 三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设立第一所兵工学堂,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开始;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国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

58、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领黑脚杆的朴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 五罗致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犹如一所“人才学校”,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着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即达40

59、多人。他们中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六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被后人视为“桐城中兴盟主”。 七开湖湘风气的一代宗师本来,说曾国藩是中国主流文化所造就的最为成功者,已经给他一个

60、比较总结性的评定,之所以还要加上一个开湖湘风气的宗师,是因为湘也就是湖南省,在中国近代所起的作用,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太大太深了。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湖南省,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把它单独拈出来谈。说起湖南省来,历史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是没有地位的。周王朝时,湖南属蛮荒之地,左传载,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楚国的头头只能在厨房里烧火,可见地位之卑下。到了战国时代,楚庄王虽然做过短期霸主,但楚国在文化、经济上仍不能与中原相比;湖南在荆楚大地又属冷僻之地。屈原本是湖北人,为什么他会死在湖南?估计是流放到湖南省,看到汩罗江两岸一片荒凉冷清,心中更加凄然,彻底断掉了活下来的勇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