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_第1页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_第2页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_第3页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_第4页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培训教材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二o四年六月TOC o 1-5 h z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1(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3(一)理论基础3(二)政策及技术依据4三、工作目标及内容5(一)工作对象5(二)工作目标5(三)工作组织5(四)工作程序6(五)工作费用7四、评定方法8(一)评定原则8(二)评定方法9五、评定步骤10(一)收集资料10(二)评定底图确定11(三)评定单元划分11(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12(五)外业调查13(六)数据获取14(七)等别计算142(八)结果校验17

2、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18七、成果编制19八、成果应用20(一)信息报备20(二)年度更新20九、其他事项20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22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24附件3:31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27附件4:评定案例28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28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34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36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39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5221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原有耕地

3、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2土地整治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土地整治主要是开展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生态防护等工程建设,是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大。(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1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土地整治项

4、目区耕地的土壤结构受到人为影响和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耕地质量会暂时变得较差,但如果农民利用耕地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愿意投入,耕地的土壤结构会很快得到修复,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会很快增加,耕地质量会很快提高。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易变因素多,受社会经济活动影响大。2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可分为“平台”质量建设和“利用”质量建设两个阶段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土地整治过程中带来的地形坡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耕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即为“平台”质量建设阶段;二是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培肥、土壤结构改善等土壤质量要素改善过程,即为土地整治耕地“利用”质

5、量建设阶段。本研究报告涉及的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实际上指的是耕地的“平台”质量。3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耕地质量提升不同农作物都有特定的、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耕地都是种植该种作物的好耕地,耕地质量高低具有相对性,科学选择适宜的作物,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促 1进耕地质量逐步提升。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一)理论基础1气候与自然潜力理论即级差地租I理论。气候与自然潜力是土地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在等别评定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潜力状况,即光、温、降水、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2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理论即级差地租II理论。土地的

6、农业生产能力,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密切相关。在等别评定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即充分考虑土地平整度、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土层厚度等土地开发整理要素。3区位理论要充分考虑补充耕地区域地理位置,如:是位于平川、山谷、山脚还是山坡、山顶,海拔高度状况、距村庄的远近、道路交通状况等。4投入产出及优化理论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工作中,要充分考虑新增耕地质量与土地开发整理投入水平的密切关系,高等别往往对应高投入。要根据实现1:1占补平衡的要求,合理优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二)政策及技术依据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

7、0428号);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3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4.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60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2108号);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2014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8号)。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三、工

8、作目标及内容(一)工作对象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对象包括因实施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耕地。(二)工作目标逐步建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制度,将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必要环节。(三)工作组织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工作组织实施及技术指导工作;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省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整治机构负责具体技术工作,并对全省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并将项目验收后的耕地质量等别结果作为必填项填报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四)工

9、作程序按照国土资厅发201260号要求,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实行日常评价及项目法人负责制。首先,项目完成后,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填报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各因素属性值,并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其次,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前置条件,在等别评定后由各级项目验收部门负责组织项目验收工作;第三,评定成果交给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有关信息填报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 1 1诗计附屜瑕目设汁单忖.制涉评左册加帘眩弟舞|实施能艮顷冃尊社JWR务巒讦主1汗中请琅冃轴卧鬧叶匕报等组评主姑果验枚后,E级闻3棉门*聊I补T後动鳶忡晋箱紛收理

10、.冃聃地JSJS爭别甫立聲吿扶实认屯亞汇总阶m皆憑榕询机构对补狂前地质号尊朮iT立站黑忌一現乩按集.从宜if可鼎栄,刈评总姑里页JT“部戟即i,|FM秋冷眇瀬辛忙来絃中补介剧恤就址爭别报备情!WT申檳训!itl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程序(五)工作费用依据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12版),竣工验收费包含耕地质量等别再评定费用,占工程施工费与设备购置费之和的0.3%-0.65%。因此,土地整治项目在做项目经费预算时,可以从项目竣工验收费中列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费用。依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151号)规定,土地整治管

11、理支出包括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与监测支出,国家和省级经费可以从新增费中列支。四、评定方法(一)评定原则遵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原则。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以下简称规程)是全国统一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规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规程的基本思想、技术路线、方法步骤开展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继承性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评价采用的因素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分级标准、分等因素权重等基本参数,应与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采用的参数保持一致,保证成果的可比性。综合性原

12、则。综合考虑光温、气候、地形地貌、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稳定性原则。要考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特点,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要依据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条件来进行评定,保证成果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比性。(二)评定方法依据规程,采用“因素法”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并结合邻近地块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基本参数、评价因素、因素分级及权重,按照规程规定的方法步骤对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定。五、评定步骤(一)收集资料主要包括以下资料:1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市、区)耕

13、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成果(文本、表格、图件、数据库等成果);2土地整治项目区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3土地整治项目立项材料、项目规划资料、项目竣工图、自验报告等;4其他相关资料。(二)评定底图确定评定底图是构建数据库的重要基础,也是做好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工作衔接的重要平台。对于质量提升的土地整治项目,因为耕地图斑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已经反映,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耕地质量等别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更新底图的评定因素来完成项目区耕地质量的评定。对于新增耕地项目,可以竣工图为评定底图来评定耕地图斑的质量等别。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认定后,需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赋予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所反映的每个耕地图斑

14、。(三)评定单元划分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确定的地块法确定评定单元。以土地整治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竣工图为基础,按规程要求,将图上所反映的每个耕地图斑作为评定单元。对项目区内耕地相对集中连片、且耕地地块条件差异不大的,可以将项目区作为评定单元进行评定。(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根据土地整治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已有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依次确定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参数。具体如下:二级指标区: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二级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

15、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基准作物与指定作物。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整治后耕地类型为水田和灌溉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旱地,作物光温生产潜力值可以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指数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旱地。产量比系数: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确定的因素。记分规则表: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五)外业调查结合项目规划设计、竣工图、自验报告等资料,对每个土地整治项目评定单元

16、进行外业调查,重点调查项目区作物产量、查看项目区基本设施条件等内容。调查内容包括由农田基础条件变化引起的因素(如排水条件、地形坡度、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等)和新增耕地力因素值(如土壤有机质、Ph值等)。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评定对象是针对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新增耕地土壤需通过培肥措施才能达到正常种植的条件,新增耕地地力因素值可以直接引用原地块或邻近地块的数值。如果项目有客土工程的,土壤地力因素值可以采用客土来源地土壤的数值。对于因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参评因素值有所改变的,可从项目规划设计报告或现场调查获得。通过外业调查,结合内业资料,完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实地调查表(见附件

17、1)。(六)数据获取根据现场调查结果以及已有成果资料,分别获取项目区评价单元因素属性,通过耕地质量分等因素赋分标准表转换成评定因素分值,并建立属性数据库。(七)等别计算计算耕地自然质量分获取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值,计算土地整治耕地应达到的自然质量分。C=区wf100Ljkjkk=1式中:CL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Wk为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fjk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等别评定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0100。计算耕地自然等指数R=aCjtjLjj式中:气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atj为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Pj为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

18、数。新增耕地的自然等指数由下式计算:ERj(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R=(ERj)2(两年三熟时)其中:R为新增耕地的自然等指数。确定土地利用系数查找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直接引用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系数。或者依据土地整治后的产量水平确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系数。对于未正常利用、未达到正常产量水平的新增耕地,直接采用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系数。对于已正常利用、达到正常产量水平的新增耕地,尤其是质量建设区域,依据土地整治后的产量水平初步测算利用系数,与所在等值区比较,如果确实有差距,建议直接采用高一个间距的数值。不要单独以项目区产量调查为依据单独计算

19、项目区系数。假设一个县的等值区为0.6,0.7,0.8,0.9,建设前项目区等值区是0.6,如果产量有明显变化,可以采用0.7,而不是单独计算出的项目区的利用系数。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Y=RKjjlj式中:Y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利用等指数;Kl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新增耕地利用等指数由下式计算:工Y(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工.)/2(两年三熟时)式中:Y为新增耕地的利用等指数。确定土地经济系数同利用系数的确定方法。计算耕地经济等指数计算新增耕地经济等指数。G=YKjjCj式中:Y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的经济等指数;KCj为新增耕地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新增

20、耕地经济等指数由下式计算:EGj(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Gi=(ZG丿/2(两年三熟时)式中:G为新增耕地的经济等指数。确定耕地等别根据等别划分间距,确定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根据耕地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分别进行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的划分,划分方法与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确定的方法一致。省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转换为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根据附件3提供的转换公式把省级等指数、省级等别转换为国家级等指数、国家级等别。自然等别按等指数每400分为一个等别间距,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按等指数每200分为一个等别间距。(八)结果校验评定单元等别与邻近同地类单元等别比对相差2个等

21、别以上的,应对结果进行校验。比如,旱改水、坡改梯、客土回填、冷浸田排水等措施会引起耕地质量等别显著变化,对于没有采取这些措施,而引起等别明显变化的,应重点进行检查。还可通过县域内等别范围来检查。审核评定因素属性值是否正确,等指数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等别结果、面积统计是否正确。通过内业校验的方法来检验,抽查单元总数的5-10%,错误率不超过5%。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需要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标准建立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库。评定成果要与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填报要求相衔接,依据评定单元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分项目区形成整治前耕地平均

22、质量等别、整治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项目区等别可以保留一位小数点。整治前耕地平均质量等别:新增耕地整治前的质量等别视为零。若项目区耕地均为新增耕地,项目区整治前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零。若项目区整治前分布一定面积的耕地,需要依据项目区所在县的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查找整治前所有耕地地块的耕地质量等别,采用面积加权法评定项目区整治前的耕地质量等别。整治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确定:按照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采用面积加权法确定项目区整治后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七、成果编制形成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和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建立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数据库,并与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和农村土地

23、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填报要求等工作相衔接,将评定结果录入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完成系统报备。评定成果具体为:(1)文字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2)数据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表;(3)图件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图;(4)数据库成果: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可根据实际需要形成评定成果,不做统一要求。八、成果应用(一)信息报备在“土地整治项目监测监管系统和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中报备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二)年度更新根据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将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评定所有单元的属性信息和评定结果录入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为耕地质量

24、等别年度更新作好数据支持。九、其他事项关于耕地质量等别内涵。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共分为15个等别,1等最好,15等最差。根据规程,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包含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在报备系统中,只需填写项目区的利用等。其他应用也是利用等,等别计算可以保留1位小数。关于与年度更新的衔接。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在项目竣工验收时以项目区为单位进行评定,时间会先于当年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变更,也就是在年度变更前需要完成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在开展项目区评定时,需要建立评定数据库,以更好地支撑与年度更新的衔接。如果以项目区作为一个评定单元,在与年度更新衔接时,需将项目区所覆盖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每个耕地图斑赋

25、予属性,以保证年度更新数据库的完整性。关于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土地整治项目初步设计时,应参照项目所在县(市、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以项目所在县(市、区)该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旱地)的最高等别作为目标等进行规划设计。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可以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进行预评定。关于建立评定制度。为确保评定结果客观、真实、准确,建议省级国土部门制定本省补充耕地质量等别日常评定工作制度及相关管理办法,建立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检查和验收制度,对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逐一确认核实,认定评定结果,对评定结果负总责。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项

26、目名称建设起止日期项目区编号项目性质整开冬理;口复垦;F发;口其他;项目规模(hm2)建设前耕地建设后耕地面积(hm2)面积(hm2)新增耕地面积(hm2)建设前产量(kg/亩)建设后产量(kg/亩)建设前投入(元/亩)建设后投入(元/亩)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小麦玉米水稻项目区位置和范围项目区原用地类型与结构耕地m2;交通运输用地m2;荒草地m2;滩涂m2;零星闲散地hm2;废弃居民点hm2;工矿废弃地.hm2;其他土地:一hm2:主要建设内容(可以选多个)土地平整;口农田水利;设计灌溉保证率:田间道路;农田防护:道路两侧株间距米,共株;项目区周边林网密度株/亩电力工稈:口其他

27、工程:灌溉水源地表水灌溉地下水灌溉:灌溉井深米天然降水灌溉方式渠灌、井渠结合;口管灌:(口活动软管;口低压地埋管道):滴灌;喷灌;口微灌;口天然无灌溉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包括水田、菜地和可随时灌溉的水浇地基本满足,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在关键蓄水生长季节有灌溉保证的水浇地;一般满足,有灌溉系统,但在大旱年不能保证灌溉的水浇地;无灌溉条件,包括旱地与望天田。排水条件有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渠道(包括抽排),无洪涝灾害;排水体系(包括抽排)基本健全,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期洪涝发生;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丰水年大雨后发生洪涝;无排水体系(包括抽排),一般年份大雨后发生洪涝;无排水体系或仅有简易排水沟,

28、但无洪涝隐患。道路通达性良好,有完善的道路系统,生产便捷。一般,有道路,但还未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较差。田块平整度田块平整规则,便于机械耕作。田块比较平整规则,不影响机械耕作。田块平整不太规则,对机械耕作影响不大。田块既不平整也不规则,机械难以耕作。表层土壤质地壤土粘土砂土砾质土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4.0%;土壤有机质含量4.0%3.0%;土壤有机质含量3.0%2.0%;土壤有机质含量2.0%1.0%;土壤有机质含量1.0%0.6%;土壤有机质含量0.6%。田面坡度田面坡度2,梯田按2坡耕地对待;田面坡度26;田面坡度615;田面坡度1525;田面坡度25o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150cm;

29、有效土层厚度100150cm;有效土层厚度60100cm;有效土层厚度3060cm;有效土层厚度30cm。填表说明:1.此调查表需要结合实际,从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分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中确定参评因素并进行调查。2.对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因素值没有改变的因素,可直接引用原地块或邻近地块的数值。3.考虑到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针对长期耕种、肥力相对稳定的耕地,新增耕地土壤需通过培肥措施才能达到正常种植的条件,新增耕地地力因素值(如土壤有机质、Ph值等)可以直接引用原地块或邻近地块的数值。4.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客土来源的,土壤地力因素值可以采用来源地土壤的数值。5.对于因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参评

30、因素值有所改变的,可从项目规划设计报告或现场调查获得。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XX省XX县XX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项目承担单位:评定单位:X年X月X日一、项目区概况简要介绍项目区概况,包括项目位置、建设规模、各地类面积等内容,重点介绍新增耕地面积、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情况以及影响耕地质量等别的相关因素属性信息。二、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三、评定方法与步骤3.1确定评定单元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单元。3.2确定评定方法,并说明理由和依据。3.3评定步骤(以因素法为例)1.收集整理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收集整理土地整治项目所在行政县的

31、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确定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所需要的资料。2.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和项目设计报告,分析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如土壤有机质、PH值、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等。开展补充调查根据评定需要,开展野外补充调查,重点调查项目区作物产量、查看项目区基本设施条件等内容。耕地质量等别评定选择合适的评定方法,确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质量等别。四、评定结果根据上述方法和步骤,确定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等别。采用面积加权法分别确定土地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并简要分析耕地质量等别结果。附件3:31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

32、指数转换规则全国分区省(区、市)等别转换方法东部区(9个)北京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xO.4186+730.7天津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xO.6438-25.3上海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X0.6838+404.0江苏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4098+903.86浙江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5778+116.67福建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8172+360.2山东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6645+598.01广东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4438+882.58海南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1

33、.4923+49.365中部区(10个)河北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774+105.46山西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687+219.644辽宁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54+372.6吉林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1.0742+243.82黑龙江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5654+65.6安徽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8140+293.58江西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942+87.88河南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598+536湖北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1.1444-1151.18湖南

34、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1.0446+111.704西部区(12个)内蒙古初步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X1.787+312.38最终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初步国家级利用等指数X1.2029-355.13广西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X0.5776+616.86重庆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市级利用等指数X0.745+180.012四川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7164+437.24贵州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6986+104.952云南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5598+539.7西藏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利用等指数X0.7748+89.748陕

35、西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8850+125.57甘肃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8684+207.4青海国家级利用等指数=省级利用等指数X0.5394+211.12宁夏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X1.384+304.4新疆国家级利用等指数=区级利用等指数X0.5944+243.3附件4:评定案例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第一步,确定基本参数和评价因素。通过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单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资料,确定基本参数和评价因素。具体包括补充耕地所在三级指标区、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基准作物)、作物光温生产潜力(整治后耕地灌溉可充分保证的,作物生产潜

36、力值则直接采用项目所在县级行政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中确定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这些数据可以从附表1-4(来自于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获取。以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中的旱地为例。三级指标区(附表1):沿河平原区。耕作制度(附表1):花生-甘薯(旱)。指定作物(附表4):早稻、晚稻、甘薯、花生、油菜。作物光温生产潜力(附表4):整治后耕地灌溉可充分保证的,作物生产潜力值则直接采用光温生产潜力。花生、甘薯的生产潜力分别为692、4298。产量比系数(附表4):花生、甘薯的产量比系数分别为3.55、0.2

37、3。分等因素及权重、“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附表2、3),加阴影部分为计算需要的数值。利用系数:0.565406。第二步,计算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分指定作物进行计算。评定需要采用7个因素,确定需要的因素的权重及打分规则。各因素的权重直接从附表2获取。记分规则从附表3获取。评定因素权重表地形坡度12地表岩石露头8有效土层厚度23表层土壤质地16土壤有机质含量20土壤PH值8灌溉保证率13记分规则表级别因素属性甘薯花生1级表层质地壤土1001002级粘土80903级砂土70704级砾质土57521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1001002级4.0%3.0%9090

38、3级3.0%2.0%80804级5级6级T级2级3级4级5级6级T级2级3级4级T级2级3级4级5级T级2级3级4级5级6级T级2级3级4级PH值灌溉保证率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岩石露头2.0%1.0%1.0%0.6%0.6%6.0。-7.9。5.5。-6.0。,7.9。-8.5。5.0。-5.5。,8.5。-9.0。4.5。-5.0。150cm100cm-150cm60cm-100cm30m-60cm30cm25706051巫90更63630100巫22而695541巫7?64630100197?62而25%,无法畜力耕作90807041巫907764837巫525389766?49巫907?

39、64828巫760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供各因素的具体数值,然后根据记分规则,确定各因素的具体分值。假设各因素的具体指标都处于3级,则可列表如下:因素权重(%)甘薯分值花生分值地形坡度127778地表岩石露头87276有效土层厚度238076表层土壤质地167070土壤有机质含量208080土壤PH值88078灌溉保证率137278根据公式,计算结果为甘薯:12%*77+8%*72+。+13%*72)/100二0.765;花生:(12%*78+8%*76+oooooo+13%*78)/100二0.7636;第三步,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指数二692*0.7636*3.55+4298*0.76

40、5*0.23二2632.0929;第四步,计算利用等指数。利用等指数二2632.0929*0.565406二1489.8973;第五步,县级等别向国家级等别的转换(利用等)。(一)县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转换按照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确定县级等指数向国家级等指数平衡转换关系如下:国家级耕地利用等指数=县级耕地利用等指数X1.0446+111.704二1668.0507(每省转换公式不同)。(二)县级等别向国家等别转换将国家级耕地利用等指数按照200分的等间距划分国家级利用等别。国家级等别范围为1-15等,1等最好,15等最差。附表1醴陵市分区及标准耕作制度表县名乡镇名三级区标准耕作制度

41、醴陵市大障(白果洲、东江村、罗夹口、盐山、西林)、沈潭(江口、美田桥、新田)沿河平原区油菜-早稻-晚稻、花生-甘薯(旱)白兔潭、板杉、船湾、大障(其它村)、东富、枫林市、石亭、官庄、贺家桥、黄獭嘴、黄泥坳、嘉树、均楚、来龙门、栗山坝、东堡、南桥、清水江、神福港、沈潭(其它村)、泗汾、孙家湾、王坊、王仙(其它村)、西山、仙霞、新阳、阳三、富里、浦口低山丘岗区王仙(李山、马桥、双河)、浦口(碧泉、贯古、花椒、冷水坑、山塘)、王坊(荷花垅)山地区附表2醴陵市耕地质量等别评价因素及权重表国家一级区江南区省二级区西部丘陵山地区三级指标区沿河平原区低山丘岗区山地区旱地地形坡度01215地表岩石露头089有

42、效土层厚度202325表层土壤质地211615土壤有机质含量302016土壤PH值12810灌溉保证率171310水田障碍层深度7510剖面构型756表层土壤质地232521土壤有机质含量252626土壤PH值10811灌溉保证率151820排水条件13136附表3醴陵市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级别因素属性水稻甘薯油菜花生1级剖面构型通体壤、壤砂壤100/100/2级壤粘壤90/90/3级壤/粘/粘、砂/粘/砂、壤/砂/砂70/80/4级砂/粘/粘60/60/5级粘/砂/粘、通体粘、粘/砂/砂50/50/6级通体沙、通体砾40/40/1级障碍层深60cm90cm100/100/2级30cm

43、60cm80/90/3级4.0%1001001001002级4.0%3.0%909090903级3.0%2.0%808080804级2.0%1.0%707070695级1.0%0.6%606050556级0.6%505140411级6.0。-7.9。1001001001002级5.5-6.0,7.9-8.5909086883级5.0-5.5,8.5-9.0808072784级4.5-5.0606459665级9.5。303030301级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1001001001002级基本满足908488893级一般满足807278784级无灌溉条件605359621级有效土层厚度150cm/10

44、0/1002级100cm-150cm/90/893级60cm-100cm/80/764级30m-60cm/70/615级30cm/41/491级地形坡度25。/37/281级岩石露头25%,无法畜力耕作/53/60砾质土4级50575052附表4醴陵市指定作物基本参数表指定作物早稻晚稻甘薯花生油菜光温生产潜力指数112717984298692359气候生产潜力指数4052657359产量比系数110.233.552.97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1)项目区概况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于2011年8月18日经常山县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

45、,项目总面积5.4325公顷,海拔115.89米,原为有林地,项目依山而建,分块平整,建有防护设施,建有机械下田坡路和有三面光的排水沟,沟渠相通,初步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的耕作要求。(2)等别评定根据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和项目竣工验收报告,获得属性值信息,如表1所示。表1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基本情况表自然属性基础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厘米)灌溉条件(天)海拔有效土层厚度pH值6070粉沙壤土/粘壤土三3三205070115.8960805.56.5按照侬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对自然等指数进行测算,如表2、表3、表4所示。表2水稻自然等指数表

46、指标区(一区/区/一区)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0.871604.28表3油菜自然等指数村名指标区(一区/二区/三区)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占家山村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0.705845.8943表4多作物综合自然等指数村名指标区(一区/区/一区)自然等指数占家山村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2450.1743根据新增耕地单产水平计算公式测算产量水平,平价单元的指定农作物的可能产量分别为:水稻6800公斤/公顷,油菜1515公斤/公顷。根据在开发项目区域所在地做的典型样点资料,结合项目区所在的省级二级指标区内分等单元最大的年产量值水稻为

47、9000公斤/公顷,油菜为1800公斤/公顷,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可以计算出土地利用系数Y利。利-水稻=6800/9000=0.7556利-油菜=1515/1800=0.8417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要求,可以计算出各个平价单元的利用等指数。在利用等指数求出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等间距(本案例中以150为一个等间距)进行利用等别的划分,分等单元新增耕地面积(公顷)浙江“利用等”(原等别系列)“国家利用等”(转换后)15.4325139表8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耕地利用等等别即可得到新增耕地的利用等别如表5、表6、表7、表8所示。表5水稻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指标

48、区(一区)自然等利用等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浙中丘陵盆地区1180.871604.281212.1940表6油菜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指标区(一区)自然等利用等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浙中丘陵盆地区650.705845.8943711.9892表7多作物综合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指标区(一区)自然等利用等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浙中丘陵盆地区17132450.17431924.1832根据2011年常山县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与该项目区相邻地块耕地的利用等别(国家利用等)为:九等。该项目区耕地等别评定结果可靠性较强。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1)项目区概况浙江

49、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的建设规模为8.9008公顷,原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果园,本项目地貌类型属于高丘,海拔34050米,开发后新增耕地类型为旱地,耕层厚度15.5cm。(2)等别评定根据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标准和项目竣工验收报告,获得新增耕地的属性值信息,如表1所示。表1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新增耕地基本情况表自然属性基础肥力()土壤质地有机质(%)pH值地下水位(米)海拨:米)耕层厚度(厘米)灌溉条件有效土层厚度坡度6070粘壤土2.53.04.913405015.53050210016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对自然等指数进行测算,如表2、表3、表4所示。表2水稻自然等指数

50、表指标区(一区/区/一区)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江南区冻部丘陵山地区/浙西南山地区0.7551386.935表3油菜自然等指数村名指标区(一区/区/一区)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林村林场江南区冻部丘陵山地区/浙西南山地区0.8325940.1238表4多作物综合自然等指数村名指标区(一区/区/一区)自然等指数林村林场江南区/东部丘陵山地区/浙西南山地区2327.0588根据新增耕地单产水平计算公式测算产量水平,平价单元的指定农作物的可能产量分别为:水稻6043公斤/公顷,油菜1511公斤/公顷。根据在开发项目区域所在地做的典型样点资料,结合项目区所在的省级二级指标区内分等单元最大的年产量值水稻为84

51、00公斤/公顷,油菜为2100公斤/公顷,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可以计算出土地利用系数Y利。利-水稻=6043/8400=0.7194利-油菜=1511/2100=0.7193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要求,可以计算出各个平价单元的利用等指数。在利用等指数求出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等间距(本案例中以150为一个等间距)进行利用等别的划分,即可得到新增耕地的利用等别如表5、表6、表7、表8所示。表5水稻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指标区(一区)自然等利用等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浙西南山地区970.7551386.935997.704表6油菜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指标区自然等利用等自然质量分自然等指

52、数利用等指数浙西南山地区750.8325940.1238676.2901表7多作物综合利用等指数与利用等别表指标区自然等利用等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浙西南山地区16122327.05881673.9941表8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土地开发项目耕地利用等等别分等单元新增耕地面积(公顷)浙江“利用等”(原等别系列)“国家利用等”(转换后)18.90081210根据2011年松阳县农用地分等补充完善成果,与该项目区相邻地块耕地的利用等别(国家利用等)为:十等。该项目区耕地等别评定结果可靠性较强。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一)资料收集2012年2月对新郑市和安阳县进行了

53、年度变更调查。通过调查,新郑市2012年有2个土地整理项目、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1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没有灾毁和新增耕地。安阳县2012年没有验收的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只有2011年的新增耕地数据。因此本节只对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进行了更新。二)项目区位置上图和属性录入根据所收集到的各类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规划设计报告、项目区现状图、规划图、验收报告等相关图件,在二调数据库中标注出项目区所在范围内的二调耕地图斑。根据收集到的项目区资料和调查表格资料,为项目区进行位置上图并录入属性。图2-2是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位置分布图。 1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位置分布图现音

54、寺th龙止序八干茎城芙計*华街事盘黯 1图例农Hi朮利土地笊珅lrSWIMLHDSOM图2-2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位置分布图新郑市2个土地整理项目区总规模为11223hm2,无新增耕地;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规模为3035.04hm2;1个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总规模为1131190hm2。全部7个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总规模为总规模为1445917hm2。下表是新郑市各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的基本信息。表2-6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信息表项目区编号类型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分布区域面积(hm2)G201201土地整理土地平整郭店镇岗时村96.72G201202梨河镇陈庄村、七里堂村15.

55、51N20120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灌溉和排水设施建设与改善郭店镇3个行政村,薛店镇4个行政村,新村镇两个行政村787.85N201202龙王乡庙前刘村、赵郭李村、郭村韩村、霹雳店村593.79N201203梨河镇梨河村、高辛庄村、吴庄村、官庄村、学田村、黄甫蔡村、绰刘村、刘吉安楼村855.87N201204梨河镇七里堂村、周庄村、双楼村、梨河村、陈庄村、高班庄村、老观李村、咼辛庄村、黄桥村、吴庄村797.53S201201农田水利建设灌溉设施升级改造辛店镇34个行政村,具茨山风景区5个行政村,观音寺镇19个行政村,梨河镇7个行政村,孟庄镇6个行政村11311.90合计14459.17(三

56、)耕地质量建设前耕地等别评价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建设前各项目区平均耕地质量等指数的计算依据是新郑市2011年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采用公式(2-1)将耕地质量建设区分等单元2011年等别指数进行面积加权平均,得到项目区建设前平均利用等别(图2-3)。浙郑市20辽年耕地丿贞量建设区理设前国家级平血利用等别图电孟卿1制嗥甘逬挡曲处新均樹适外爭蚣AT珂图刮图2-3新郑市2012年耕地质量建设区建设前平均利用等别从上图可以得出,整理前有三个项目区的平均利用等别为8等,分别是郭店镇的土地整理项目区G20120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N201201和龙王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N201202,其余四个项目区整

57、理前的平均利用等别为7等。1.更新分等因素计算自然质量等指数新郑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评价共涉及到9个分等因素,分别是表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土壤酸碱度、地形坡度、障碍层次、剖面构型、排水条件、盐渍化程度。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区的建设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建设前后,耕地质量评价因素变化情况也各异。新郑市2个土地整理项目区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土地平整工程,对项目区内高低不平不利于耕作的区域,先将区域内耕作层熟土剥离,然后进行土地平整,平整后再将熟土回填,因此整理前后9个分等因素中只有地形坡度发生了变化,整理后项目区地块的地形坡度均为2o4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内容较多,主要是灌溉、排水条件建设和改善及土地平整工程,工程实施后显著改善了项目区的排灌条件,因此项目建设后会引起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地形坡度3个分等因素的变化。通过对比新郑市2011年耕地质量补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