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知识读本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1.gif)
![环境保护知识读本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2.gif)
![环境保护知识读本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3.gif)
![环境保护知识读本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4.gif)
![环境保护知识读本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25345c027a2e42198f66bca7a8e8ad0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環境保護知識讀本曲格平第一章 環境保護的歷史沿革HYPERLINK l 一一第一節 環境保護的萌芽時期HYPERLINK l 一二第二節 環境保護的興起HYPERLINK l 一三第三節 環境保護的發展時期第二章 當代全球環境問題HYPERLINK l 二一第一節 全球氣候變化HYPERLINK l 二二第二節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HYPERLINK l 二三第三節 生物多樣性減少HYPERLINK l 二四第四節 土地荒漠化HYPERLINK l 二五第五節 森林植被破壞HYPERLINK l 二六第六節 水資源危機和海洋資源破壞HYPERLINK l 二七第七節 酸雨污染第三章 當代中國環境問
2、題HYPERLINK l 三一第一節 環境污染HYPERLINK l 三二第二節 生態惡化HYPERLINK l 三三第三節 自然災害第四章 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政策HYPERLINK l 四一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及其進程HYPERLINK l 四二第二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HYPERLINK l 四三第三節 中國可持續發展政策第五章 工業與城市環境保護HYPERLINK l 五一第一節 清潔生產HYPERLINK l 五二第二節 清潔能源HYPERLINK l 五三第三節 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HYPERLINK l 五四第四節 城市交通污染控制第六章 農業與農村環境保護HYPERLINK l 六一
3、第一節 鄉鎮企業的環境保護HYPERLINK l 六二第二節 常規農業的環境保護HYPERLINK l 六三第三節 生態農業原理與實踐第七章 可持續發展的科技HYPERLINK l 七一第一節 污染控制技術HYPERLINK l 七二第二節 生態恢復技術HYPERLINK l 七三第三節 節能技術HYPERLINK l 七四第四節 節水技術HYPERLINK l 七五第五節 綜合利用技術HYPERLINK l 七六第六節 環保產業第八章 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HYPERLINK l 八一第一節 環境法的發展歷程HYPERLINK l 八二第二節 環境保護法的體系HYPERLINK l 八三第三節
4、環境保護法的原則HYPERLINK l 八四第四節 環境保護法的重要制度HYPERLINK l 八五第五節 主要環境法簡介第九章 可持續發展的教育HYPERLINK l 九一第一節 環境教育HYPERLINK l 九二第二節 環境宣傳HYPERLINK l 九三第三節 公眾參與第十章 環境保護的國際合作HYPERLINK l 十一第一節 中國對全球環境問題的原則立場HYPERLINK l 十二第二節 中國與國際環境公約HYPERLINK l 十三第三節 貿易與環境問題第一章 環境保護的歷史沿革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要依賴自然環境才能生存和發展;人類又是環境的改造者,通過社會性生產活動來利用和改
5、造環境,使其更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把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城市和鄉村等”。按照環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環境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由於人類活動或自然原因使環境條件發生不利於人類的變化,以致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給人類帶來災害,這就是環境問題。自然因素如洪水、乾旱、風暴、地震、海嘯,自開天闢地以來就存在。對這類環境問題,人類可以採取措施減少它的消極影響和破壞力,但卻難以阻止它。我們這裏所講的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
6、破壞和環境污染這兩大類。環境破壞是指由於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或進行大型工程建設,使自然環境和資源遭到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植被破壞引起的水土流失、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土壤沙漠化、亂采濫捕使珍稀物種滅絕等,其後果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有的甚至不可逆轉。環境污染主要是指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人環境,使環境質量下降,以致危害人體健康,損害生物資源,影響工農業生產。具體他說,環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質,主要是工業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對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質引起的污染和雜訊污染、熱污染、
7、放射性污染或電磁輻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環境問題貫穿於人類發展的整個階段。但在不同歷史階段,由於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差異,環境問題的類型、影響範圍和程度也不盡一致。依據環境問題產生的先後和輕重程度,環境問題的發生與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自人類出現直至工業革命為止,是早期環境問題階段;從工業革命到19s4年發現南極臭氧空洞為止,是近現代環境問題階段;從1984年發現南極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環境問題高潮至今,為當代環境問題階段。本章將根據這三個階段的劃分,概述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有關情況。第一節 環境保護的萌芽時期一、工業革命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農業革命
8、以前。在農業革命以前,人與自然的關係曾經歷了一次歷史性的大轉折。這次大轉折的標誌是能夠利用“製造工具用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火。據我國科學家考證,在元謀人遺址中有大量的炭屑、燒骨等遺跡,這是人類最早使用火的證明。這說明,大約在17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利用火。由於能夠利用火這一體外能源,人類結束了自然奴隸的歷史,由被動適應環境轉向主動改造環境,開始了征服自然、駕馭自然的艱難而漫長的歷程。伴隨著火的利用和工具的製造,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也就出現了。一些學者認為,在史前社會,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絕,如美洲野牛絕跡可能與人們過度狩獵有關。舊石器時代晚期。猛獁象、披毛犀的消失
9、,也可能是同樣的原因所致。不過,在農業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類活動的範圍也只占地球表面的極小部分;另一方面,從總體上講,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力還很低,還只能依賴自然環境,以採集和獵取天然動植物為生。此時,雖然已經出現了環境問題,但是並不突出,地球生態系統還有足夠的能力自行恢復平衡。所以,在農業革命以前,環境基本上是按照自然規律運動變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於自然環境。農業革命以後,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一是人口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爆發性增長,由距今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的532萬人增加到距今2000年前後的1.33億人。人口數量大大增加,對地球環境的影響範圍和程度也隨之增大。二是人們學會了
10、馴化野生動植物,有目的地耕種和馴養成為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手段,使人類的食物來源有了保障。隨著耕種作業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環境的力量與作用越來越大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相應的環境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人們主要是通過大面積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來擴大耕種面積,增加糧食收成,加上刀耕火種等落後生產方式,導致大量已開墾的土地生產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大片肥沃的土地逐漸變成了不毛之地。為了農業灌溉的需要,水利事業得到了發展,但又往往引起土壤鹽漬化和沼澤化等。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類文明的進程。歷史上,由於農業文明發展不當帶來生態環境惡化,從而使文明衰落的
11、例子屢見不鮮。誕生於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可以說是“尼羅河的賜予”。在歷史上,每到夏季,來自上游地區富含無機物礦物質和有機質的淤泥隨著河水的漫溢,都要給埃及留下一層薄薄的沉積層,其數量不致於堵塞灌渠、影響灌溉和洩洪,但卻足以補充從田地中收穫的作物所吸收的無機礦物質養分,近乎完美地滿足了農田對於有機質的需要,從而使這塊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來養育生於其上的眾多人口。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樣無比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埃及漫長而輝煌的文明。然而由於尼羅河上游地區的森林不斷地遭到砍伐,以及過度放牧、墾荒等,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尼羅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那寶貴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糧倉”從此失去
12、了往日的輝煌,現已成為地球上的貧困地區之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現伊拉克境內),是著名的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西元前,這裏曾經是林木蔥郁、沃野千里,富饒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輝煌的巴比倫文化“楔形文字”、漢穆拉比法典、60進制計時法巴比倫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亞著名的商業中心,巴比倫國王為貴妃修建的“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然而,巴比倫人在創造燦爛的文化、發展農業的同時,卻由於無休止地墾耕、過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使這片沃土最終淪為風沙肆虐的貧瘠之地,2000年前漫漫黃沙使巴比倫王國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如今,這塊土地所供養的的人口還
13、不及漢穆拉比時代的1/4,而那座輝煌的巴比倫城,直到近代,才由考古學家發掘出來,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與古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齊名的古印度文明,發祥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開化歷史都和美索不達米亞相似。40005000年前,這裏的農業就很發達,人們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與一年兩季的洪水種出了豐盛的莊稼,盛產小麥、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符其實的糧倉。然而,毫無顧忌地開墾,無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溫德亞山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破壞了生態結構和生態平衡,土地沙化出現了,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漸變成了茫茫沙漠。今天,這裏已經是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地中海地區是西方文明的發源
14、地。歷史上曾有過一段時期,地中海的每個地區都呈現出一種進步而又生機勃勃的文明。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但、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西西里、南斯拉夫、希臘、克裏特、土耳其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繁榮進步的地區。如今,除了很少幾個國家還算發達外,其他都淪為二十世紀世界上的落後地區,許多國家現在的人口也僅有先前人口的一半或者1/3。地中海地區各個國家的文明興衰過程基本上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大自然於漫長年代中造就的肥沃土地上興起,持續進步達幾個世紀,隨著開墾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森林和草原植被遭到毀壞,富於生產力的表土也開始隨之遭到侵蝕、剝離;接下來持續的種植和滲漏淋溶,消耗了大量作物生長所需的礦
15、物質營養,於是生產開始下降。隨著土地生產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開始衰落。瑪雅文明是古老的中美文明,它在低地熱帶森林中(現今的瓜地馬拉發展起來。西元250年,瑪雅文化、建築、人口均達到鼎盛時期,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200500人。但是,由於生態破壞以及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至西元800年,瑪雅文明開始衰落,不到100年,這塊昔日繁華的土地幾乎人煙絕跡。黃河流域是我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4000多年前,這裏森林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據記載,周代時,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達到53,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但是,自秦漢開始,黃河流域的森林不斷遭到大面積砍伐,使
16、水上流失日益加劇,黃河泥沙含量不斷增加。宋代時黃河泥沙含量就已達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進一步達到70,這就使黃河的河床日趨增高,有些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懸河”,遇到暴雨時節,河水便沖決堤壩,氾濫成災,黃河因此而成為名符其實的“害河”。與此同時,這一帶的沙漠面積日復一日地擴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農業社會,生態破壞已經到了相當的規模,並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後果。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後,針對人類破壞環境的惡果,曾經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
17、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義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裏的高山牧畜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因此,恩格斯給予人類以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
18、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此外,在農業社會,特別是農業社會末期,還出現過污染問題。據考證,幾千年前,由於我們祖先的採暖和爐灶設施十分簡陋,洞穴內充滿煙氣,嗆得令人窒息,人們逃出洞外。又因食物腐爛發出惡臭而令人生厭,於是遷往別處而不返。有人認為,這是人類社會大氣污染歷史的開端。但總的來看,在農業文明時代,主要的環境問題是生態破壞,污染問題僅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比較突出,井引起人們的重視,採取了一些防治措施。例如,西元前18世紀巴比倫奴隸
19、王國的漢穆拉比法典就禁止鞋匠住在城內,以免對城市生活環境造成污染;14世紀初,英國議會頒佈法令,禁止倫敦製造業在國會會議期間燒煤,以保持大氣的清潔。二、西方古代環境保護的源流作為一種“能思維的”高級動物,人類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一直不停地對這種發展進行反思。這種反思,最早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的開端,通常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希臘文明首先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發展起農業,並以此為基礎創立起來的。隨著社會的發展,西元前八世紀中葉,希臘半島大部分地區已經明顯地呈現出人口壓力的跡象(主要是指在食品供應方面的壓力),此時,希臘大部分較好的土地均已開墾種植,有些坡地森林也已經被砍伐。隨後的三個世紀中,人口
20、繼續增加耕地需求量越來越大,古希臘人就將他們的耕地逐漸向原先是林地或牧場的山坡上推進,然後,為了彌補牧場縮小所造成的損失,他們在剩餘的牧場上進行過量放牧,井砍去更多的森林以擴大草場,這種狀況一直發展下去,直至所有的可耕地都種植了作物。於是,不幸也隨之降臨到古希臘人的頭上,絕大多數的土地遭到冬季大雨的侵蝕,開墾的山坡地和砍伐過的林地上的表土被迅速地沖蝕流失,草地、牧場也由於超載放牧而毀壞。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一些希臘人開始覺醒,西元前590年左右,棱倫已經意識到雅典城邦的土地正變得不適宜種穀物,就極力提倡不要繼續在坡地上種植農作物,提倡栽種橄欖、葡萄。幾年之後,古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為了鼓勵種植橄
21、欖樹,給雅典城邦的農民與地主頒發獎金。但是,為時已晚,那時雅典土壤的毀壞流失已到了無可挽回的悲慘境地。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也曾發出告誡:人類的發展要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人口應當保持適度的規模。柏拉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出,如果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那麼今大的繁華之所到明天只將留下一些“荒蕪了的古神殿”。他在其所著對話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從希臘興邦初期至他所生活的時代(西元前427347年)之間雅典土地所發生的變化:“先前富饒的土地現在只剩下一付病秧秧的骨架。所有肥沃鬆軟的表土都被沖蝕殆盡了,剩下的只有光禿裸露的骨架。許多現在的荒山都是可耕作的土地,眼前的沼澤原為遍佈沃土的平原
22、;那些山丘上曾覆蓋著森林,並生產出豐富的畜產品,而如今只有僅夠供蜜蜂吃的食物。再者,當時每年的雨水滋潤著土地,上壤不會流失,不會像現在這樣從光禿的地上沖到海裏;當年的土層很厚,吸存著雨水,把水分存儲在具有水穩性糰粒結構的土壤裏;這些吸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則在各地聚集,彙成湍急的山泉和潺潺的小溪。一些現在已經荒蕪了的古神殿,就座落在那些曾經湧出噴泉的地點,它們證實了我們關於土地狀況描繪的真實性”。正如前面所說的,環地中海地區各國文明的興衰極其相似。過度墾植之後,土壤侵蝕嚴重、生態環境惡化也是緊隨古希臘文明之後的古羅馬文明覆滅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羅馬人在進行掠奪式種植的過程中,也曾注意到水土保持
23、工作。他們修建了集水壩、蓄水池來收集冬季的雨水以供夏季灌溉,還修築了梯田和灌水工程。但是,這些水土保持工程由於種種原因或放棄不用,或缺乏維修而最終消失湮沒了。在羅馬共和國後期,西元前60年左右,哲學家兼詩人盧克萊修就已經認識到義大利的土壤侵蝕及地力耗竭的嚴重性。他指出:雨水與河流正在侵蝕耕地,沖蝕土壤,使土壤流失,隨著水流入海洋;地力枯竭,大地正瀕臨死亡,農民們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耕種更多的土地,進行更艱苦的勞動;國力也正隨之下降。與盧克萊修幾乎同時代的另一位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曾探討過在西元開始的最初10年中,羅馬與之激烈作戰達四個世紀之久的沃爾斯查、艾奎安、赫尼查眾多的軍隊的口糧和給養來自何
24、方,因為,李維生活的時代,這些地區的土地是如此貧瘠,只能勉強供養著寥寥無幾的人口。李維雖然沒能從自然環境的破壞中找出原因,但是,也說明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紛紛探求人類如何利用腳下的土地進行生存的問題。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精華的西歐文明也是建立在一塊保留著原始生產力的土地之上。總體來看,西歐的生態環境一直沒有遭到十分嚴重的毀壞,威脅到西歐文明的延續。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歐大部分地區的氣候十分有利於土壤的保持,適合於農業生產,特別是那些鄰近大西洋和北海的地區具有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幫助農民恢復了地力;另一方面是由於西歐人民長期以來付出了極大努力,不畏艱難困苦,實施各種適用措施,加固
25、他們的文明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例如,西歐的農業生產始終分佈在大部分較好的土地上,大片的林地從未被砍伐:現代的輪作制大約是十四至十五世紀期間起源於西歐低地國家。西歐農業生產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大的破壞,但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大量增加的城市卻帶來了污染問題,特別是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某些污染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可以說,現代西方文明從一開始就嘗到了這種文明所帶來的苦果,儘管區別於以前文明所產生的生態環境惡化的滋味。所以,嚴格他說,現代西方文明從開始階段就不得不面對環境污染的挑戰。例如,煙的公害就出現於十二、十三世紀的西歐。當時,在“煤炭文明”之花盛開的英國,煙害肆虐,已成公害。愛德華一世(1272130
26、7年)、二世(13071327年)時期,煤煙污染問題就已暴露出來,並有針對煤炭的“有害氣味”進行的抗議;在理查三世(14131422年)時期,鑒於煤炭燃燒產生的煤煙和氣味,開始對煤炭的使用加以限制。1661年,約翰伊凡林曾寫了一本關於倫敦煙氣的有名著作驅逐煙氣。其中對倫敦煙氣的描述如下:“地獄般陰森的煤煙,從家庭的煙囪和啤酒廠以及石灰窯等地冒出來,倫敦有如西西里島的埃特納火山,好象是火與冶煉之神(羅神)的法庭,恰似在地獄的旁邊一樣。這個光榮的古代城市,從木制到石砌,一直到用大理石建造,連遙遠的印度洋都受它的支配。但是由於淹沒在煤炭散發出來的濃烈的煙和硫之中,出現了惡臭和昏晴。探訪倫敦的疲憊的客
27、,還未見倫敦街道,就首先從數裏之外聞到了臭味,這正是玷污該城榮譽的有害煤煙。在倫敦,歷經許多世紀依然堅硬如磐的石和鐵,因遭煤煙的腐蝕,如今已變得破爛不堪。倫敦居民不斷吸人不潔淨的空氣,使肺臟受到損害。在倫敦,患有粘膜炎、肺結核和感冒的人很多”。但是,這些呼籲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工業革命後,各種污染已經相當嚴重,人們才逐漸覺醒,採取了各種措施,防治環境污染。三、中國古代環境保護的源流中國歷史上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活動特別是農牧業生產活動引起的對森林、水源及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破壞。從遠古時期起,我們的祖先就開始有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思想。這種思想,常常是不自覺的、甚至帶有濃厚的迷信
28、色彩。例如上古時代,人們曾把山川與百神一同祭把。詩經中就有“懷柔百川,及河喬嶽”的說法。國語論語中對此作了解釋:九洲名山川澤,是出產物質資源的地方,所以要祭祀。這說明,當時的人們之所以尊崇山川,已不完全是迷信。而主要是因為山川乃資源的產處。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已開始有意識地保護自然界的生物資源,反對過度利用或肆意破壞它們。西周時期頒佈的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今者,死無赦。”這是我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森林和動物的法令,而且極為嚴厲。四周政府把對人口居住環境的考察和保護列入了西周的朝政範圍,周劄地官規定大司徒的職責是,除掌管天下輿圖與戶籍外,還要“
29、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就是說大司徒的工作職責包括,考察動植物的生態狀況,分析其同當地居民的關係,並對山林川澤和鳥獸等動物加以保護,使之正常繁衍,保持良好狀態,最終使人們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先秦時期,人們對生物資源的保護由不自覺的、模糊的階段逐漸地發展到自覺的、比較清楚的階段。到春秋戰國時代,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已具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規定,範圍也相當廣泛,並始終同經濟發展相聯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當時,諸子百家對生物資源保護的認識也不一樣,產生了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從而又促進了資源保護思想的深化和提高。其中以春秋時齊
30、國人管仲的觀點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管仲在齊國為相,他從發展經濟、富國強兵的目標出發,十分注意山林川澤的管理及生物資源的保護,形成了一整套保護思想。他認為,山林川澤是“天財之所出”,是自然財富的產地。政府應當把山林川澤管起來。“為人君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就是說,不能很好地保護山林川澤的人,不配當國家的領導人。管仲在總結前代帝王處置山林川澤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並實行了保護生物資源的政策。他主張採用法律手段保護生物資源,建立管理山林川澤的機構。他認為,保護生物資源,並不是把山林川澤封禁起來,不讓人們利用,而是按照規定的季節開放,有計劃地利用。他說:“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
31、,夏政不禁則五穀不成”,體現了保護和合理利用生物資源,使之正常增殖的思想認識。他把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同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結合起來,成為富國強兵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採取的許多措施都是保障農業生產發展的。此外,管仲還十分注意環境衛生,甚至具體到水井的清潔。中匡篇說:“公與管仲父而將飲之,掘新井而柴焉。”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用柴木蓋井,保護飲用水源的清潔衛生。先秦關於保護生物資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到了秦漢時期,保護生物資源的行動已由自發階段進入了相當自覺的階段,在理論上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對先秦環境保護政策進行了系統
32、總結,其中關於保護生物資源的一系列具體規定,體現了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資源與農業生產密切結合的特點,是古代生物資源保護政策的最完善的論述。唐代和宋代對環境管理和生物資源的保護仍給予一定程度的重視。唐代不僅把山林川澤、苑圃、打獵作為政府管理的範圍,還把城市綠化、郊祠神壇、五嶽名山納入政府管理的職責範疇,同時還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劃為禁伐區或禁獵區,這就從管理範圍上超過了先秦時期。宋代,特別是北宋,也相當重視生物資源的保護,並注重立法保護,甚至以皇帝下詔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護禁令;同時,還命令州縣官吏以至鄉長裏長之類的基層官吏偵察捕拿違犯禁令的人,可見其認真程度及執法之嚴。從宋代起,人們對圍湖
33、造田導致蓄泄兩誤、濫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的問題已經有所覺察,表明當時的有識之士對新出現的環境問題相當敏感。明代對山林川澤的保護一直到仁宗(西元14251426年)時、都承襲前代的有關規定進行管制,而且範圍相當廣泛。到仁宗時,為了緩和“工役繁興,征取稍急”的困難局面,減輕人民負擔,就開始放棄或部分放棄了管制措施。“山場、園林、湖池、坑冶、果樹、蜂蜜官設守禁者,悉予民”。由於馳禁湖泊,使許多湖泊被盜為田,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了一些人為的自然災害。據明史河渠志記載,明英宗時巡撫周忱曾指出圍湖造田的惡果:“故山溪水漲,有所宣泄,近者富豪築圩田,遏湖水,每遏氾濫,害即及民”。明代馳禁山林河泊,雖有某種不得
34、己的原因。但確是保護方面地倒退,對環境地損害很大。清代人口猛增,又開放了東北、西北及江南許多草原或山地,墾為農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擴展及林木破壞與水上流失,環境遭到進一步破壞。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問題的所在,並提出了切中時弊的警告。清代散文家梅曾亮記述並分析了安徽宣城水土流失的狀況及原因,指出開墾山地造成了水土流失並殃及平地農田。但是,所有這些警告並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視,不合理的墾殖仍在繼續進行,對中國的環境帶了巨大的災難。在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同時,我國古代早就對生活環境進行管理,以防止人口集中造成的局部環境污染。殷商時期就有禁止在街道上傾倒生活垃圾的規定,而且視其為犯罪。韓非子內儲
35、說上載:“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嚴禁亂拋廢物損害環境。戰國時,商鞅在秦國實行法治,也規定了“步過六尺者有罰,棄灰於道者被刑”的法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建立過管理山林川澤政令的機構,如虞、虞衡、虞衡清吏司等,還配備一定級別的官員,如虞部下大夫、虞部郎中、虞部員外郎、虞部承務郎等。這些機構和官員的職責還常常包括打獵、伐木、打漁、管理苑囿、負責某些物資的供應等。據史記和尚書記載,我國最早的虞官產生於帝舜時期。當時,洪水和猛獸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是主要的環境問題。舜通過部落聯盟議事會,任命伯益為虞官,除協助大禹治水外,主要任務是管理草木鳥獸,特別是要驅逐
36、傷害人類的猛獸。對此尚書堯典作了如下描寫:“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於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汝諧。”大概意思是說,在一次會議上,舜要選拔管理山林川澤、草木鳥獸的官員,大家就推舉益來擔任,舜就答應了。伯益連忙叩頭拜謝,並要把這一官職謙讓給朱、虎、熊、羆幾位。舜就說:“好啦,就讓他們和你一起幹吧!”伯益在這一職位上作出了後人尊崇的功績,故被後人尊稱為“百蟲將軍”。第二節 環境保護的興起時期一、工業革命後的環境問題18世紀興起的工業革命,曾經給人類帶來希望和欣喜,因為工業化的興起,城市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
37、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兒童能夠進入學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誠然,人類發展又一次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的陰影,人類文明又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欣喜,還有諸多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埋下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潛在威脅。當人類還在陶醉在工業革命的偉大勝利時,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加速發展,特別是污染問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而急劇蔓延,終於形成了大面積乃至全球性公害。西方國家首先步入工業化進程,最早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繁榮,也最早品嘗到工業化帶來的苦果。在工業發達國家,本世紀5060年代開始,“公害事件”層
38、出不窮,導致成千上萬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喪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工業革命後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八起公害事件是: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的氣溫發生逆轉,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在近地大氣層中積聚。3天後,開始有人發病,一周內,60多人死亡,還有許多家畜死亡。這次事件主要是由於幾種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所致,當時的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高達25100毫克立方米。多諾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多諾拉小鎮,大部分地區持續有霧,致使全鎮43的人口(5911人相繼
39、發病,其中17人死亡。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與金屬元素、金屬兒合物相互作用所致,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高達0.51062.0l0-6毫克立方米,併發現有塵粒。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突然有許多人患起呼吸系統病,並有4000多人相繼死亡。此後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亡。這起事件原因是,當時大氣中塵粒濃度高達4.46毫克立方米,是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濃度高達1.3410-6毫克立方米,是平時的6倍。(險峰注:此段污染物濃度疑為有誤,請慎引用。)洛杉礬光化學煙霧事件。1936年在洛杉磯開採出石油後,刺激了當地汽車業的發展。至40年代初期,洛杉磯市已有2
40、50萬輛汽,每天消耗約1600萬升汽油,但由於汽車汽化率低,每大有大量碳氫化合物排人大氣中,受太陽光的作用,形成了淺藍色的光化學煙霧,使這座本來風景優美、氣候溫和的濱海城市,成為“美國的霧城”。這種煙霧刺激人的眼、喉、鼻,引發眼病、喉頭炎和頭痛等症狀,致使當地死亡率增高,同時,又使遠在百里之外的柑桔減產,松樹枯萎。水俁事件。日本一家生產氮肥的工廠從1908年起在日本九州南部水俁市建廠,該廠生產流程中產生的甲基汞化合物直接排人水俁灣。從1950年開始,先是發現“自殺貓”,後是有人生怪病,因醫生無法確診而稱之為“水俁病”。經過多年調查才發現,此病是由於食用水俁灣的魚而引起。水俁灣因排入大量甲基汞化
41、合物,在魚的體內形成高濃度的積累,貓和人食用了這種被污染的魚類就會中毒生病。富山事件。50年代日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在富山平原的神通川上游開設煉鋅廠,該廠排入神通川的廢水中含有金屬鎘,這種含鎘的水又被用來灌溉農田,使稻米含鎘。許多人因食用含鎘的大米和飲用含鎘的水而中毒,全身疼痛,故稱“骨痛症”。據統計,在1963年至1968年5月,共有確診患者258人,死亡人數達128人。四日事件。五六十年代日本東部沿海四日市設立了多家石油化工廠,這些工廠排出的含二氧化硫、金屬粉塵的廢氣,使許多居民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1967年,有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殺,到1970年,患者已達500多人。米糠油事件
42、,1968年,日本九州愛知縣一帶在生產米糠油過程中,由於生產失誤,米糠油中混人了多氯酸苯,致使1400多人食用後中毒,4個月後,中毒者猛增到5000餘人,並有16人死亡。與此同時,用生產米糠油的副產品黑油做家禽飼料,又使數十萬隻雞死亡。近些年來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與發達國家過去類似的情況。人們雖然從工業化中得到了一些物質利益,但是卻破壞了大量寶貴的自然資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使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與環境的雙重壓力。目前,在發展中國家,有許多人連基本的衣食需要也難以滿足,每年因為疾病、饑餓而死亡的人數多得難以計數。污染問題之所以在工業社會迅速發展,甚至形成公害,與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
43、式等有著直接的關係。首先,工業社會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礎上的。在工業革命初期,工業能源主要是煤,直到19世紀70年代以後,石油作為能源才開始進入工業生產體系中,使工業能源結構發生了變化。在最近幾十年,新的能源如水能、核能等不斷得到開發利用。但是,一直到今天,工業社會的能源依然以不可再生能源為主,特別是煤和石油。隨著工業的發展,能源消耗量急劇增加,井很快就帶來一系列人類始料不及的問題。例如,英國在19世紀30年代完成了產業革命,建立了包括鋼鐵、化工、冶金、紡織等在內的工業體系,使煤的生產量、消耗量突飛猛增,從50O600萬噸上升到3000萬噸,由此帶來的污染問題也隨之突出出未。
44、在19世紀末,英國倫敦就曾發生過3次由於燃煤造成的毒霧事件,據稱死亡人數共計達到1800多人。其次,工業產品的原料構成主要是自然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工業規模的擴大,伴隨著採礦量的直線上升,例如,日本足尾銅礦採掘量在1877年只有不足39噸,10年後,猛增到2515噸,翻了60多倍。大規模的開發與生產,引起了一系列環境問題。19世紀末期,足尾引入歐美的冶煉法,以黃銅礦為原料冶煉純銅,但黃銅礦含硫,而且含有劇毒的砷化物和有色金屬粉塵,致使附近整片的山林和莊稼被毀壞,礦山周圍24平方公里的地區成為不毛之地,受害中心的一個村莊被迫全部轉移。另外,由於銅礦排出的廢水廢屑中也含有毒性物質,排人渡良瀨川,
45、1890年洪水氾濫,污染的河水四處漫溢,使附近4縣數萬公頃土地受害,造成田園荒蕪,魚蝦死亡,沿岸數10萬人流離失所。再則,環境污染還與工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費方式有直接關係。在工業社會,人們不再僅僅滿足於生理上的基本需要溫飽,更高層次的享受成為工業社會發展的動力。於是,汽車等高檔消費品進入了社會和家庭,由此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顯著。例如上面提到的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最後,環境污染的產生與發展還與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直接相關。在工業社會,特別是工業社會初期,人們對環境問題缺乏認識,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常常忽視環境問題的產生和存在,結果導致環境問題越未越嚴重。當環境污染發展到相當嚴重並
46、引起人們重視時,也常常由於技術能力不足而無法解決。二、現代環境保護的源起農業文明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特別是人口大量增加,到工業革命前後己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人口問題”。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注意到人類人口過度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於1798年發表了著名的人口論。人口論的觀點雖然過於悲觀消極,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卻是工業革命前後,人類對自身發展與地球自然環境關係進行的一次開創性的探討,有著不容忽視的價值。人口論出版後,引起了廣泛關注,引發了曠日持久的聚訟紛壇。但是,一直到本世紀5060年代,人們才開始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並開始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要求。環境問題之所以
47、自到本世紀5060年代才提到人們的議事日程來,其深層原因是:第一,生產力因素。農業革命後,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與以前相比,的確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從總體上講,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還在生態系統承受能力範圍之內。某些地區,如四大文明古國,生態環境出現了不可挽回的退化,主要是人口過於集中,開發強度超出了生態系統自行恢復平衡的能力範圍所致。但是,這種破壞的範圍有限,而大多數地區,生態環境基本上保持比較良好的狀態。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上人口因素的影響,人類對環境的干擾和破壞,無論是在範圍上還是在強度上,都遠遠超過農業社會。一般來說,工業大多分佈在資源基地附近或城市地區,往往導致局部地區的生態
48、環境無法承受。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大規模擴張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達到空前的規模和程度,在局部地區超過了環境承載力,直接導致了本世紀5060年代頻繁發生的“公害事件”。這些“公害事件”涉及面廣,危害大,而且在西方國家普遍出現,從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第二,地球觀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早期,人們想像自己生活在一個無邊元際的平面上,幾乎總是有超出人類居住區域的地方。如果人類生活的地方自然環境發生惡化,人們總可以找到別的謀生之地。直到1516世紀的環球航行和地理探險以後,人類才開始認識到地球是一個有限的球體這一事實。但是,即使到了19世紀
49、,人們的地球觀也沒有根本的改變,在經濟活動中,人們奉行的是“牧童經濟”,想像自己仍然是在無限的平原上生活。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宇航時代開始以後,地球的球面性質才真正進入一般人的觀念中,人們認識到,地球是有限的,沒有任何取之不盡的資源可供開採或污染,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活動必須有所調整,以便與新的地球觀相一致。傑出的思想家肯尼斯E波爾丁稱新的經濟是“太空船地球經濟”。正是由於地球觀的改變,人們才能正視環境問題的存在和危害,危機感才開始出現。第三,人口因素。在人類歷史上,人口的發展長期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上。一萬年前,全球人口大約是500萬;農業革命後,人口出現了第一次爆炸性增長,但總量仍很有限,直到18
50、50年左右,全球人口才達到第一個10億。此後,增長速度加快,1930年突破20億,1960年接近30億,1975年超過40億,90年代初,全球人口已達到55億。在歷史上由於人口一直較少,人們活動的範圍只是地球表面的很小部分,當一個地區環境退化後,人們往往可以找到新的棲息地。五六百年前航海技術的發展,使更大範圍的遷徙、疏散成為可能。歐洲人開發新大陸、建立殖民地就是從此開始的。北美、澳大利亞、南非以及南美的部分地區,先後成為歐洲人征服和開發的疆域。到了本世紀,地球上的陸地(除極地外)已經完全被瓜分了,新增人口已經無法疏散。某個地區一旦遭到污染的破壞、將直接損害到當地居民的人體健康,降低居民的福利,
51、危及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已別無選擇,必須認真地保護環境。由於以上原因,加之公害事件不斷發生,且危害程度不斷加重,到本世紀5060年代,西方國家的一些記者開始公開報導公害事件的真相,著名社會人士紛紛撰文呼籲採取行動,那些富有責任感和開拓精神的科學家感覺到,有必要進一步增進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全面認識,用科學手段解決各種環境問題,以重建社會和自然的新秩序。因此,從本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國家開始組織專門性的環境問題調查與研究,相關的成果不斷面世,其中,寂靜的春天、增長的極限引起的反響最為巨大,從中我們可以把握到現代環境保護的發展脈絡。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卡遜在50年代末,用了4年
52、的時間研究美國官方和民間關於使用殺蟲劑造成污染危害情況的報告,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於1962年推出寂靜的春天一書。寂靜的春天從污染生態學的角度,闡明了人類同大氣、海洋、河流、土壤、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初步揭示了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了現代生態學所面臨的污染生態問題。書中特別描述了有機氯農藥污染使本來生機勃勃的春天都“寂靜”了的可怕現實。書中寫道:“從前,在美國中部有一個城鎮,這裏的一切生物看來與其周圍環境生活得很和諧。即使在冬天,道路兩旁也是美麗的,那兒有無數的小鳥飛來,潔淨而又清涼的小溪從山中流出,形成了綠蔭掩映的生活著鱒魚的池塘。”然而現在,“鳥兒都到哪兒去了?許多人
53、談論著它們,感到迷惑和不安。園後鳥兒尋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僅能見到的幾隻鳥兒也氣息奄奄,它們戰慄得很厲害,飛不起來。這是一個沒有聲息的春大。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烏鴉、鶼鳥、鴿子、鷦鷯的合唱以及其他鳥鳴的音浪;而現在一切聲音都沒有了,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木和沼地。”有機氯農藥不僅危及了許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類自己。在談到有機氯農藥對人類自身的危害時,R卡遜說:“現在一個人從胎兒未出生直到死亡,都註定要和危險的化學品接觸。這個現象在世界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因此,她指出:“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產物,是當時生物學和哲學還處於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物,當時人們設想中的控制自然就
54、是要大自然為人們的方便有利而存在。應用昆蟲學上的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科學上的蒙昧,這樣一門如此原始的科學卻已經被現代化,被最可怕的化學武器武裝起來了。這些武器在被用來對付昆蟲之餘,已轉過來威脅著我們的整個大地了。這真是我們的巨大不幸。”最後,她得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結論:“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寂靜的春天一書出版後,立即引起世界各國人們普遍的注意,並很快譯成各種文字廣為傳播。它的出版對於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促使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人認為,它標誌著一個新的“生物學時代”的開始,因為在此之前,人們對環境的關心僅僅局限在一些狹窄的、彼此隔離的範圍
55、內,如土壤、森林、水管理、野生生物保護等;而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危害一般地被認為隨著傳染疾病的被控制而結束。寂靜的春天通過對污染物的遷移,變化的描寫,闡述了天空、海洋、河流、土壤、植物、動物和人類之間的密切聯繫,成功地揭示了污染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出“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建立起人與自然的“合理的協調”關係。因此,稱寂靜的春天為劃時代的作品,是非常恰當的。進入7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包括污染問題,而且也包括生態問題、資源問題等;環境問題並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這個觀點在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中有明顯的體現。增長的極限
56、明確地將環境問題及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提高到“全球性問題”的高度來加以認識,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義所在。作者認為:“人口、糧食生產、工業化、污染和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還在繼續增長。每年它們以數學家稱為指數增長的模型增長著。現在幾乎所有人類活動,從化肥的施用到城市的擴大,都可以用指數增長曲線來表示。”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如果人類社會繼續追求物質生產方面的既定目標,它最後會達到地球上的許多極限中的某一個極限,而後果將可能是人類社會的崩潰和毀滅。因此,作者在該書的最後部分提出“全球均衡狀態”的設想。“全球均衡狀態的最基本的定義是人口基本穩定,傾向於增加或者減少它們的力量也處於認真加以控制的平衡之中。”在今
57、天看來,這本書中所陳述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事實上,羅馬俱樂部在以後的的一份報告極限之外中,已經修正了原來的觀點。但增長的極限這部書當時在社會上產生的巨大震盪卻是有目共睹的,許多國家的學術界圍繞這部書中的一些觀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這表明,這部書已經成為“一個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經在認真考慮這個報告提出的基本論點了。”由於公害事件不斷發生,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自己是處在一種不安全、不健康的環境中,加上社會輿論的廣泛宣傳,公眾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單純物質上的享受,而開始渴望更高的有利於身心健康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於是,自本世紀60年代以來,先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千
58、百人走上街頭,遊行、示威、抗議,要求政府採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環境污染,逐漸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群眾性的反污染反公害的“環境運動”。在此起彼伏的“環境運動”中,最有影響的是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的“地球日”遊行活動。這是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一次環境保護方面的群眾運動。這一天,在全美大約有1500所高等院校和1000所中小學舉行了集會,一些著名人士在集會上發表講話。據估計,包括國會議員、工人、學生等,大約有3000萬人走上街頭,參加了這次規模空前的群眾運動,他們高舉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畫、標語牌,高喊環境保護口號,進行遊行、演講、宣傳,以喚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注意。這次活動的影響很快
59、擴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保事業的發展,有人評論說,“它是一個信號,暗示著人們對技術統治的危害開始有了清醒的認識。”從此,4月22日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地球日”運動的開展,不僅廣泛喚起民眾環境意識的覺醒,而且直接和間接地為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作了輿論上的準備。三、環境保護的第一個里程碑斯德哥爾摩會議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共有113個國家和一些國際機構的13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中國也派出了龐大的代表團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廣泛研討並總結了有關保護人類環境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制訂了對策和措施,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並呼
60、籲各國政府和人民為維護和改善人類環境,造福全體人民,造福子孫後代而共同努力。這是聯合國史上首次研討保護人類環境的會議,也是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性會議,標誌著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覺醒,是世界環境保護史上第一個里程碑。這次會議對推動世界各國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和影響。為了紀念大會的召開,當年聯合國大會作出決議,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兩個文件中,其一是受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委託,為大會提供的一份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其二是大會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只有一個地球是在58個國家152位元成員組成的通訊顧問委員會的協助下,由巴巴拉沃德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设备采购合同
- 钦州2025年广西钦州市市直中学教师专场招聘14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西安2025年陕西西安音乐学院招聘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红河云南民建红河州委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百色2025年广西百色学院招聘18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珠海广东珠海高新区科技产业局招聘专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滁州2025年安徽滁州凤阳县城区学校选调教师14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楚雄云南楚雄双江自治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招聘编外长聘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惠州2025年广东惠州市中医医院第一批招聘聘用人员2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速冻麻竹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中国氢内燃机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2024版)
- 开学季初三冲刺中考开学第一课为梦想加油课件
- 《自然保护区划分》课件
- 2025年普通卷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 2025年建筑施工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专项方案
- 学校食堂餐厅管理者食堂安全考试题附答案
- 《商用车预见性巡航系统技术规范》
- 玻璃电动平移门施工方案
- 春季安全开学第一课
- 陕鼓集团招聘笔试题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