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_第1页
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_第2页
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_第3页
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_第4页
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文化体系到中国本位,论季羡林的治学格局和为学方法张思齐提 要】季羡林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倡导者之一。季羡林的治学格局是在四大文化体系的框架 内就具体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季羡林先生的为学方法是使用微观的本领来贯彻其宏伟的意识亦即四 大文化体系说。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专门之学而旁及其他学术领域。第二,讲实事 求是而匡正x加Y的模式。第三。从东方学术出发而确立中国本位。他还对建设比较文学的中国学 派之目的和意义、应有的风貌、已有的强项和体系的性质等问题发表过中肯的意见。【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建设综舍研究【中图分类号】Io一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ooO114X(2008

2、)03013808季羡林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倡导者之一。就季羡林本人的学术研究工作范围来看,其中有 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印度学研究。他涉及到的那些 学术领域,大都可以归结为比较研究这一大范畴。由于季羡林在工作中自觉地贯彻了比较研究的 意识,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因而其研究工作体现出宏阔的学术视野与精微的探究本领相结合 的特色。季羡林的治学格局是他做学问的基盘,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则是他做学问的有力武器。 此二者相结合便使得季羡林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做出了重要的推进。季羡林的治学格局是在四大文化体系的框架内就具体的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季羡林治学的 基本格局

3、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人类文明史的视角。什么是文明史?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种文 化?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具体说到比较文学,研究者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进行比较研究?如所周知,比较文学的研究与国别文学 的研究不同。比较文学具有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和跨越学科的性质。比较文学以研究 文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征。简言之,比较文学的研究须在文化研究的宏阔背景上展开。比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思想及其前沿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 (06JA7501144032)的成果之一。138万方数据较研究的学科发展史表明,文化研究的背景

4、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扩展的范畴。不过,时至今日,文 化研究的背景还只能是人类所创造的各个文化体系。既然如此,那么为了展开比较文学的研究, 就得弄清什么是文化体系以及在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个文化体系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1986年季 羡林为其主编的简明东方文学史作了一篇绪论,题为东方文学的范围和特点。在这篇文 章中他写道:“根据我个人的看法,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可以归并为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我先 讲一讲,什么叫做“文化体系”。我觉得,一个民族或若干民族的文化延续时间长,又没有中 断、影响比较大,基础比较统一而稳固、色彩比较鲜明、能形成独立的体系就叫做“文化体 系”。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在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世

5、界文化中,共有四个文化体系:一、中国 文化体系,二、印度文化体系,三、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四、欧洲文化体系。这四个 体系都是古老的、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文化体系。拿东方和西方的尺度来看,前三者属于东方,最后一个属于西方。”山由此可知,在文化体系方面季羡林作了两项贡献。一是他对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二是他确 立了四大文化体系。二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季羡林关于文化体系的定义和四大文化体系的划分方 法,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被简称为阿 拉伯文化体系。至于欧洲文化体系,由于它已经在地理范围上覆盖了南、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澳 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再使用

6、“欧洲文化体系”一语显然不合适。同时,就其内部要素来看,所谓欧洲文化体系,其实包含了两种文化基质,一是希伯来文化,一是希腊文化。目前学术界已 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名称来替代它,那就是“希伯来一希腊文化体系”(HebrewHellenistic cultur- al system),简称为“二希文化体系”(doubleH cultural system)。当然,就基本的内容和构架 而论,大多数学人依然遵从季羡林的四大文化体系说。这主要是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季 羡林从时间的持续、延绵的程度、影响的力度、基础的强度、以及民族的特色等五个方面全面地 考察了文化体系。由于四大文化体系说的判断标准亦即文

7、化体系的定义没有改变,因而该学说便 跳出了不少西方学者深陷于其中的庞杂而纷纭的文明与文化之辩。第二,诚如宋赞宁在高 僧传卷第二十七兴福篇第九之二唐京兆大兴寺释含光传五系中所说:“盖东人之敏 利,何以知之耶?秦人好略,验其言少而解多也。西域之人淳朴,何以知乎?天竺好繁,正其言重而后悟也。”中国是喜欢思维简洁的。由于这个学说的架构比较简明,符合经济思维的原则, 特别适合于中国人的民族性,因而它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三,四大文化体系说不 是简单地拿过来的某种舶来品,而是西方的先进学说与中国学术研究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总 之,四大文化体系说是季羡林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重要贡献。由季羡林所创立

8、的四大文化体系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所继承,有所匡正,有所创新 的。在季羡林提出四大文化体系说之前,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于1918年发表了西方的没 落一书的上卷形式和现实,复于1922年发表了该书的下卷世界历史的前景。斯宾格勒 认为,世界是多元的,多中心的,而且各种文化是等价的。在这个宏观的世界文化图景中,曾出现过八种自成一统的文化系统,它们是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希腊罗马 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西方文化。斯宾格勒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当时西方盛行 的欧洲中心论。不过,其学说也是有缺陷的,那就是他将已经中断的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和墨西哥文化也列为文化体系,因而忽

9、略了文化体系应该具有的延续性。而且,斯宾格勒还将希腊罗 马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列,忽略了其本质上的一致性,因而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在界说上不够分139万方数据明。季羡林曾留学德国多年(1935年-1946年),当时斯宾格勒的学说正大行其道,因而他接 受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学的影响,乃是极其自然的一件事情。不过,给予季羡林更多影响的还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汤因比著有历史研究。历史 研究有两卷本的英文缩写本,系索默维尔节略原书而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分别于1946年和 1957年出版。汤因比把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他认为世界历史上存在过二十一种文明,它们是埃及文明(Egyptiae)、安第斯文明(A

10、ndean)、中国文明(Sinie)、米诺斯文明(Mino- an)、苏美尔文明(Semeric)、玛雅文明(Mayan)、育卡坦文明(Yucatec)、墨西哥文明(Mex- ic)、赫梯文明(Hittite)、叙利亚文明(Syriac)、巴比伦文明(Babylonic)、伊朗文明(Iranic)、 阿拉伯文明(Arabic)、远东文明主体部分(Far Eastern-Main Body)、远东文明日本分支(Far Eastem-Japanese Offshoot)、古代印度文明(Indic)、印度文明(Hindu)、希腊文明(HEHen ic)、基督正教文明主体部分(OrthodOX Chr

11、istian-Main body)、基督正教文明俄罗斯分支(Or-thodox Christian-Russian Offshoot)和西方文明(Western)。后来,他又增加了五种停止发展的文明,它们是爱斯基摩文明(Eskomos)、奥斯曼文明(Osmanlis)、游牧文明(Nomads)、斯巴达 文明(Spartans)和波利尼西亚文明(Polynesians)。这些文明的英文名称,是汤因比经过仔细考虑之后为构建其文明模式论而选择使用的,它们与在汉语语境中生活的人们依据一般的外文知识而做出的想当然之间有较大的距离。为了方便人们进行进一步的钻研,或从英特网上搜寻相关的 资料,以及便于双语教

12、学,笔者附注了汤因比原书中所使用的这些文明的英文名称。于是我们看 到,在汤因比的体系之中,文明的数量达到了二十六种之多。在历史研究第十二卷中,汤 因比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体系,将可供研究的文明单位增加至三十七种。由于所列文明单位的个 数太多。因而汤因比的文明学说也就失之于繁琐,从而导致了概括不够这一缺陷,结果便有悖于他建立文明模式论的初衷了。值得注意的是,文明与文化,二者孰大?斯宾格勒与汤因比,两人 的看法正好相反。斯宾格勒认为文化大于文明,文明是文化产生之后出现的一种形态。汤因比则 认为文明大于文化,在每一个大的文明之下统辖着许多具体的文化。西方各国学者长期以来围绕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争吵不休。

13、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人文化成”的伟大传统。易经贲卦的彖传写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文明与文化并不矛盾,在文明与文化之间存在一种双向 的运动,从文明可以走向文化,从文化也可以走向文明。从贲卦六爻的卦象构成看,下面三爻为 经卦离,上面三爻为经卦亘,离为文明,艮为止,因此说“文明以止”。文明以止,意为文明使 人的行为有所制约。化成天下,意为考察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现象,以教化整个人类社会,成全礼俗。人文,意为人为的文饰,也就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之美。在中国人看来,从文明到文化是一 以贯之的。于是我们看到,采用“文化”一语

14、来建构世界文明的体系,似乎更合乎中国学术的 传统。季羡林谙熟中国的学术根源和流变,他巧妙地避开了西方学者关于文明与文化的种种争论,而采用了合乎中国学术传统的“文化体系”一语。 在季羡林提出四大文化体系说之后,中国学者关于文化体系的思考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有所完善,有所前进。比较突出的成绩是由楼宇烈提出来的五大文化圄说。1996年楼宇烈为东 方文化大观一书作序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他在序中指出:“学术界则基本上一致 公认先后主要有五大文化圈(或类型)。即:希腊(罗马)文化圈,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圈, 汉(儒、道)文化圈,印度(佛教)文化圈,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圈。”该说,侧重考虑到140万方

15、数据了宗教的因素。五大文化圈说的特点是结构上更为匀称。其中,东西方文化各占两个文化圈,而 伊斯兰文化则表现出其特殊性,它明显地具有联系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的性质。对此,楼宇烈解释 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融合,成为现代西方文化之根;而汉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结合,则 成为现代东方文化之源。伊斯兰文化具有某种介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明显特性,它至今牢固地根 植于阿拉伯国家,其影响及于广大的伊斯兰教信仰地区。依照目前学术界的习惯分类,伊斯兰阿拉伯(上继古波斯)文本化是归属于东方文化的范围之内的。”楼字烈将伊斯兰(阿拉伯)文 化圈单独标划出来,是很有见地的,十分有利于我们充分地认识伊斯兰一阿拉伯文化的特殊性,

16、 有利于恰当地处理包括中东问题在内的各种涉及伊斯兰教的重大国际问题。不过,他最后的那一 句话,颇有迁就人们在划分东西方文化范围时所养成的习惯之嫌,因而显得有些蛇足,冲淡了他的本来意图。五大文化圈的提出,乃是基于楼字烈对文化三层面的深刻理解,以及广义的文化与 狭义的文化之区别。他说:“文化一辞的含义也是十分复杂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了器物、 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而从狭义上讲,往往只指精神文化。”同时,文化圈这一术语的运用, 也表明了楼宇烈对于日本文献的深入了解。“圈”是日语中的一个造语成分,意思是“区域”或 “范围”。将文化体系称为文化圈,正是日本学术界习惯的一种表达,其英文对应语为(cult

17、ural sphere)。此外,用“圈”来表示文化体系,还有其独特的生动性。比如,“汉字文化圈”就是如此,它指中国以及中国周边那些使用着或曾经使用过汉字或受汉字文化深刻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楼宇烈发展了季羡林的思想。“文化圈”也是季羡林喜欢使用的一个术语。在1984年中 国比较文学创刊词汇入世界文学研究的洪流中去中,季羡林把“文化圈”当作“文化体 系”的同义词来使用的。而且,季羡林所提倡的正是力求打破四大文化体系之间的隔阂,实现跨越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之研究。 季羡林的为学方法是使用微观的本领来贯彻其宏伟的意识亦即四大文化体系说。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由专门之学而旁及其他学术领域。1988

18、年春,他为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作了一篇自序,评价了自己的治学路数。指出在义理、文章、考证中最不擅义理。 一个人对于他自己,总是了解得比别人更多一点,也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一点。我们研究传记 文学,最看重日记、书信和自编年谱一类的文字,道理就在于此。不少书籍有序言,而自序往往 最能见出作者的真面目和真精神。笔者认为,有两点最能见出季羡林的真精神。(一)在季羡林所涉及的众多学术领域中,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印度学。印度学是类 似于国学的学术。国学这一概念的产生,乃是随着世界文明的步伐至近代而逐步形成的。随着近 代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建立,许多主要的文化大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学。国学的特点乃是它的综合

19、性,它涵盖某一国固有学术文化的所有领域。季羡林在德国留学长达十年之久,其治学方法也深 受日尔曼学的影响。日尔曼学较之欧洲其他国家的国学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地方,那就是十分强调对词语的考据。日尔曼学的奠基人是合编格林童话的格林兄弟,哥哥雅各格林, 弟弟威廉格林。雅各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日尔曼各民族的语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 基人之一。雅各提出了“格林定律”(格里木定律)。简言之,日尔曼学的根基在于文字、音韵 和训诘,颇类似于中国的小学。季羡林留学的地方正是格林兄弟的母校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 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在那里,他深受日尔曼学的熏陶,掌握了它的精 髓,并在研

20、究印度古代俗语语法方面取得成绩,于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一辈子对印度学孜孜 以求的季羡林,就其学术品格而论,既是印度学的大师,也是中国国学的大师。季羡林一生的学141万方数据术成就,乃是以日尔曼学为根基,逐步生发,逐渐拓展的。(-)在季羡林的诸多本领中有一个看家的本领,那就是熟练掌握的外国现代语文。1934季 羡林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获得学士学位,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能用英语写作。季羡林 留学德国十年,熟练地掌握了德文,他的博士论文及其他一些研究古代印度语言的论文,是用德 文写作的。熟练地掌握一、两种现代外国语文,做到读书不困难,能交谈,能写作,这无疑是学 术研究者的利器。现代外语是中

21、国学者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重要依据。学术研究,就是要争取国 际一流!低劣重复,还有什么搞头?我们不少学者,往往都承担着国家课题,因而时间十分紧 张。那么,怎样处理终生修习外文与日常科研工作的关系呢?这二者岂不是矛盾得很吗?其实, 一点也不矛盾,还会相得益彰。我们在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自传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话: “有人可能认为,搞一些枯燥的语法现象同艰深的宗教理论,会同文学翻译与研究有矛盾。也许 是因为我在两方面都搞得不够深,我倒没有感到有什么矛盾,反而觉得有利于脑筋的休息。换一 个工作,脑筋就好像刀子重新磨了一样,顿时锋利好用。五六十年以来,我就是这样搞下来 的。”这一席话真是甘苦之谈,洞彻表里,

22、沁人心脾。季羡林先生的论著,大都由具体问题谈 起,从不发表空洞的高论。第二,讲实事求是而匡正X加Y的模式。1990年季羡林写了对于x与Y这种比较文学模 式的几点意见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季羡林指出:“我并不是说,缺乏共同基础的中西文学就 根本不能比。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强调,要作这样的比较研究,必须更加刻苦钻研,更加深入到中西文学的深层,分析人微,联类贯通。才能发前人未发之覆,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X 加Y的模式是比较文学论文中常见的模式。那么,这里边的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从根 本上说,还是阅读量不够而造成的。作品读得太少,偶一接触某两篇作品,就会觉得清新可喜。这时,自己的心灵被表面上的

23、清新可喜欺骗了,一动起笔来,就会写出x加Y的论文来,客观 地说,这种情况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不能原谅了,那就是为了发表高论而 安心骗人。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喜欢不着边际海阔天空地发挥一通,动辄建立架构,提出 模式。在季羡林之前,陈寅恪就反对过这种简单地将老子与荷马进行比附的所谓研究,认为那样 做是风马不相及。陈寅恪提倡在同一文化系统中进行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陈寅恪关于在同一 文化系统中进行比较的提法显示出了自身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只要在被比较的事物中存在着契 合性,它们就可以构成比较研究的对象。但是,在被比较的对象之间,自然还是契合点越多越 好。如果完全没有契合点,则比较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再说,具有契合点的诸多事物之间,也有 一个契合程度高低的问题。只有那些在本质上具有契合性的事物,才能够构成比较研究的适当对 象。曾经受业于陈寅恪的季羡林,就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穿插比较的高手。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陈寅恪的本意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