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课件(91张)-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1.gif)
![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课件(91张)-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2.gif)
![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课件(91张)-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3.gif)
![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课件(91张)-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4.gif)
![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课件(91张)-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aaef71ac456591ab6808160da54caf0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课件(91张)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责任与担当概述目标提要与策略单元目标1注意领会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2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内容提要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谏太宗十思疏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
2、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加给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学习策略1阅读课文,感受忧国忧民的情怀。2阅读课文,体会从不同角度展现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素养
3、目标学法指导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2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1学习魏征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2通过品读语言,体会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讽谏帝王,是冒险之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而王安石治理天下的方法,有继续有变革,但都是为了
4、能合乎时代需要,达到治理的目标。情景导学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夯基提能作业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文 白 对 译预习?语言建构与运用1简介一代名相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汉族,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课前预习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为宰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
5、有力,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2写作背景(1)谏太宗十思疏: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2)答
6、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基础梳理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化传承与理解疏,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如汉代贾谊的论积贮疏。探究?思维发展与提
7、升图文导航1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主旨探微2答司马谏议书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一)领读课文1魏征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如何实现这一境界?提示:智者尽其谋,勇者
8、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才能实现这个理想。任务探究2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提示: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把握主要观点,体会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活动?请梳理谏太宗十思疏的思路,概括主要观点。提示:思路:第一段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旗帜鲜明地
9、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务一(二)精研课文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第三段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即“十思”。观点: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活动?请梳理答司马谏议书的思路,概括主要观点。提示:王安石称,变法乃“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之举:其制定法令的程序合理合法,先是“受命于人主”,而后“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再“授之于有司”。其目的则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也正是因为变法为“度义而
10、后动”的举措,所以致怨天下“而不见可悔”。除了正面的辩驳,王安石又宕开一笔,批判士大夫苟且终日,一味“守前所为”,对于这些人的指责,明确表示“非某之所敢知”,态度十分坚决。观点:针对司马光的责难,从高处入手,论证变法的名正言顺,令指责不攻自破,并且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的不良习气,表现了改革的决心与勇气。领略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活动?请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提示:(1)运用对偶,凝练而鲜明地揭示事理。第一段末,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第二段中,“善始
11、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是对偶句;接着,文章分析其原因,也是用的对偶句:“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句式的对偶把正误得失揭示表达得十分鲜明。任务二(2)排比列叙,用以壮大语势。第一段,正反设喻,连用两组排比句,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气势充沛,给人以其道理毋庸置疑之感。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从君王的个人所欲到君王因国家需要采取的措施,从君王的思想修养到君王对臣下的赏罚,以及从君王的游乐到君王的行为准则,全都说到了,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
12、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活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成功地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责难,请分析驳斥的特点。提示:(1)驳斥要充分。面对别人的责难进行充分的反驳。在文中,王安石所驳斥的论点就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等五项之多。针对每一项的责难,王安石都以事实为论据进行了充分的驳斥。(2)驳论文有明确的立场。文中的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言外之意就是说,面对你的指责我是不会退缩的。这既是其变法决心的表白,也是面对他回击责难的态度。文 白 对 译教材原文诚:假设连词,如果,常与“则”搭配。见可欲:这里指
13、看见想要的东西。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物。知止:典出老子。以:目的连词,以便。高危:高而险。冲:谦虚。牧:修养。满溢:比喻骄傲自大。下:居于之下。?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壅蔽:被堵塞、被蒙蔽。?黜:排斥。?谬:错误地。?简:选拔。?择:分辨取用。?播:扩大。?效:献。?垂拱:皇上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司,管理。段解:论述君人者弘德保功的十种方法。拓展?审美鉴赏与创造1课内素材倾听别人的意见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纳谏与进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
14、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善于倾听”“纳谏”“居安思危”等。素材积累2课外素材黛安娜王妃的安慰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艾莉,才12岁,不幸由于骨癌必须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会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听着大家的安慰,艾莉一言不发,默默地也很有礼貌地向所有的人微笑致谢。但是,她心中最想见到的是黛安娜王妃,因为她优美的舞姿曾经得到黛安娜王妃的赞美,王妃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黛安娜王妃终于从百忙中
15、赶了过来,她把艾莉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小艾莉一下子泪如泉涌,不再矜持。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是艾莉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倾听与沟通”“释放压力”“心灵呵护”等。魏征身后的落寞魏征去世的贞观十七年,正是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之时,李承乾后因谋反案获罪,属于太子集团的杜正伦被流放,侯君集被杀,这两人都是魏征推荐的,当时就有人跳出来说,魏征结党,这触动了太宗敏感的神经,他对魏征的信任因此受到强烈冲击。之前,太宗将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魏征嫡子魏叔玉,适逢魏征去世,婚事不得不延缓,但此时情
16、势已经逆转,就在魏征卒后六个月,太宗不但手诏废除了联姻,还下令将魏征神道碑仆倒。人物速写太宗这一次仆碑,表明君臣相知的神话已然破灭。贞观十八年十月至十九年九月,太宗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结果无功而返。当他途经昭陵,遥望魏征墓时,追思起魏征的犯颜直谏,感慨如果魏征还在,必定会劝阻这次辽东之役的。于是太宗慰劳魏征妻儿,派人祭奠魏征墓,把之前仆倒的神道碑重新立起来。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太宗薨,九月二十四日的敕书中指定的配享功臣名单里没有魏征,说明太宗对于魏征的心结并未完全打开。到了唐中宗神龙二年(706)闰二月十五日的敕书中,才规定魏征配享太宗庙。当时,中宗刚刚复唐不久,需要一些拨乱反正的措施
17、来收揽人心,对前代功臣的尊崇是重要举措之一,魏征正好赶上了这个契机。至唐玄宗开元中,魏家寝堂遭受火灾,魏征子孙哭三日,玄宗特令百官赴吊,意在昭示天下自己追慕太宗、尊崇功臣,复贞观故事的决心。不过此举带来的效应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妙用排比,气势纵横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格。本文在论述时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谏太宗十思疏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就加重了强调意味。迁移练笔:请你从下列词
18、语中任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使用排比修辞。语言流畅,不少于200字。奉献积累人生感谢学以致用奉献: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春蚕,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使我们只是一片绿叶,也应该“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只是一朵花,也要给人们带来一丝清香;即使我们只是一颗星星,也要在黑暗中闪出自己的光芒;即使我们只是一滴水,也要在生命的旅途中发出叮咚的脆响;即使我们只是一棵小草,也要给大地带来一点绿色。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
19、一般有两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如:(1)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其中的“貌”是名词作状语,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表面上”。聚焦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动词/状语)(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其中的“膏泽”是名词作动词,用在这里的意思是施加恩泽。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命题者一般不设置直接考查名词活用的题目,而是以翻译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具有动词的特点,可以带宾语,但不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籍”和名词“吏民”连用。
20、籍:本义是籍贯,此处带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2名词用在“能”“可”“是”“欲”之后,活用为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王”被能愿动词“欲”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3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如:秦师遂东。名词“东”前用副词“遂”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前进。4看名词后有没有代词“之、其、尔、汝、我”等。如名词用在上述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唯君左右之。名词“左右”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凭调遣。5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舍”后面有介词结构“于其址”作补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
21、6“而”连接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而”连接一个名词“墓”和一个动词“葬”,“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修墓。7“所”字加上一个动词组成一个名词结构,如果“所”字后面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义是渔网,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很少见。而文言文中名词作状语极为普遍,不仅是语法现象,而且还有修辞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那样,似的)”。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意
22、思是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当作那样”“像似的”。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兄事之”的意思是我要用对待兄长的方式对待他。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如: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修饰动词“刺”,表示以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的意思是当面指责。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和方位。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叱”中,“廷”名词作状语,“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斥。5时间名词作状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驰”的状语,意思是在夜间。一、名词作状语判定名词作状
23、语最便捷的方法是:名词位于动作性谓语之前,但此名词从语义上看并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两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的状语。例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例2、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例1中动作“吠”的执行者是“犬”,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西”活用为“吠”的状语,表动作的方位,译为“向西”。同理,例2中的“廷”,例3中的“辇”,例4中的“兄”都不是各自谓语动作的执行者,从而活用作状语,分别表示动作的地点、工具和方式,分别译为“在朝廷”“乘辇”“像对待兄长一样”。一般情况下,方位名
24、词,如,东、西、左、右、前、后、上、下等,活用作状语出现的频率较高。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由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只是在意念上有所不同:凡能译为“使怎样”,就是使动用法,凡能译为“认为怎样”就是意动用法,不具有使动和意动意义的全归为活用作一般动词。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快速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一)名词前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例7、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例5
25、“刃”前出现能愿动词“欲”,例6“名”前出现能愿动词“能”,例7“王”前出现能愿动词“可”和副词“尽”,从而三例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刃”译作“用刀杀”,“名”译为“识其本名”,“王”译作“称王”。(二)名词后出现名词或代词作宾语,此名词活用为动词。例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脊轩志)例9、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例8、例9中“乳”和“师”本都是名词,后不能带宾语,但在这两句中都带了宾语,从而均活用为动词,“乳”为“喂养”,“师”为“认为是老师”或“把当作老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三)名词前有介宾结构作状语或后有介宾结构作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例10、(魏)南与楚境
26、,西与韩境。(战国策)例11、晋师军于庐柳。(左传)例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例10“境”前有介宾结构“与楚”“与韩”,译为“接壤”,例11“军”、例12“舍”后分别出现介宾结构“于庐柳”“于其址”,从而均活用为动词,“军”为“驻扎”之意,“舍”为“筑舍定居”。(四)用连词“而”把名词与动词性词语或短语相连,名词活用为动词。例1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例14、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例1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例13名词“墓”和动词“葬”用“而”连接,“墓”活用为动词,指“修墓”。例14“函”和动词性短语“买五人之脰”用“而”连
27、接,名词“函”活用为动词“用盒子装”。例15动词“从”和名词“师”用“而”连接,名词“师”活用为动词“以为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五)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具体情况可分为三类:(1)连用的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16、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例17、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两例中。“陈胜”“赵王之子孙”分别和“王”“侯”构成主谓关系,“王”“侯”活用为动词,作谓语,“王”指“称王”,“侯”指“封侯”。(2)两个名词连用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8、。例1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例19、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籍”“函”和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从而活用为动词,“籍”,“登记”。“函”,“用盒子装”。(3)两个名词连用,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为地点名词。两者之间可补上介词“于”。例20、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例21、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军”“王”后都带地点名词,都可补上介词“于”,从而活用为动词。(2017新课标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
29、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
30、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严正:严肃正直。恭谨:恭敬谨慎。过常:过于常礼。(2)臧否:褒贬。言论:这个句子中没有动词,言论位于主语之后,此处活用作动词,译为“发表议论”。乱:岔开。(1)(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谢弘微,是陈郡阳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铝合金门窗行业供应链合作协议书3篇
- 2025版离婚子女房产分割与抚养费支付执行协议书
- 2025年度绿色装修材料认证采购合同
- 2025年度生态公园防水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年第三方健康机构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碳硫分析仪合作协议书
- 前台文员的礼仪与形象塑造计划
- 多样化评价方式的探索计划
- 职业发展规划思路计划
-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划
-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 生物(A版)-安徽省合肥一中(省十联考)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和答案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课件
-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压强》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 《智能传感器技术》课件
- SaaS服务具体应用合同范本2024版版
-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 政治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旅居康养行业全国市场开拓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知识产权培训内容课件
- 食品检验员聘用合同样本
- 2025年幼儿园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