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2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导入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传承经由不同的后人以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传播,曾经出现了“八家传儒”的局面,而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但是他仕途坎坷,周游列国,终不为用,空有治国理想和报国情怀,反被讽刺为“迂阔”。历经二十多年,难有大作为,只好退而讲学,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学习目标Contents1231、诵读文本,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积累名言名句。2、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3、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发生剧变,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

2、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民生苦痛日增。于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随着教育的推广、思想的自由出现了诸子争鸣,百家蜂起的局面。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诸子百家”时期。 此时期出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批思想家。其中包括儒家代表孔孟,道家创始人老庄、法家的韩非子等等,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作者及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姬姓孟氏,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

3、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到南宋时

4、,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孟子一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作品简介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因而他强调发展农业

5、,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孟子的主要思想:仁、义、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题目为编者所加。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他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最能体现孟子这种思想的篇章。“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解题明确字音孺子(r) 怵惕(ch

6、t) 恻隐(c)内交(n) 要誉(yo) 羞恶(w)朗读课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狠心对待别人于是,就用运转,转动(于)掌上状语后置句施行疏通文意思考问题:“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段文字是怎么进行推断的?文段采用道理论证,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先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7、,接着由“人皆有”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并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最后再进一层,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把治理好天下。以“仁心”推导到“仁政”,顺理成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

8、恐惧同情心理)。 突然惊骇,恐惧同“纳”,结交求取厌恶这样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表因果,因为所以:(1)用来的;(2)表因果,的原因假使,如果状语后置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同乡如何理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句话中“怵惕恻隐之心”的含义?“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

9、)不是人。 谦逊,推让判断句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补充音节,无实义指事理的对与错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论证,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分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并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思考它

10、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萌芽,发端取独这就像判断句四肢孟子所说的“四端”是指什么?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11、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名作动,伤害通“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宾语前置一切,所有在自身怎么理解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这句话?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就是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从理论

12、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主张从天赋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

13、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本文中体现的孟子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由“所以谓人皆有不认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证明中心论点。从“由是观之”到文末。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论证思路(1)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下文以此为依据展开描写。(2)思路清晰严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3)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