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_第1页
2022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_第2页
2022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_第3页
2022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_第4页
2022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1.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维持高景气,22年硅料供给仍偏紧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持续增加,22 年有望大幅增长。尽管在 2021 年,全球光伏市场仍然面 对原材料涨价、海外疫情等不稳定因素,但按照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国仍然把控制 气候变化,发展光伏等清洁能源放在重要位置。2021年国内累计新增光伏装机54.93GW, 同比增长 13.96%;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约 150-160GW,同比增长 22.58%。随着碳达峰、 碳中和、十四五等目标与规划带来的各项利好光伏发电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预计未来光伏 装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预计 22-24 年国内光伏装机需求为 80/

2、100/120GW,同比增长 46%/25%/20%;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为 220/270/320GW,同比增长 41%/23%19%。我们预计 2022 年全球新增光伏需求达 220GW,全球组件需求达 272GW。假设单 W 硅 耗为 2.8g,则硅料需求约 76 万吨,硅料有效产能约 83 万吨,22 年全年硅料供需结构 依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除硅料环节外其他环节基本均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硅片/电池片/ 组件可覆盖大尺寸产品的有效产能分别为 324/365/350GW。硅料产能释放位于爬坡阶段,22 年硅料供需仍处于偏紧态势。2022 年以来,硅料价格持 续走高,已经实现连续第十三周涨价。截

3、止 4 月 13 日,硅料价格已经达到了 247 元/kg。 虽然硅料新产能陆续投产但部分新增产能仍在爬坡阶段,除此之外,疫情卷土的重来与硅 料企业进行分线检修等因素也限制了产能释放的速度,硅料供应的实际增长有限。2022 年预计累计投放 35.5 万吨多晶硅产能,但大部分投产时间在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之间, 在今年内对整体供应的贡献有限,产能无法完全释放,综合来看对供应端影响不大。预计 有效产能仅为 93 万吨,较 21 年增加 9 万吨。需求方面,22 年一季度拉晶环节生产稼动 水平快速提升、相较去年四季度来讲提升幅度明显,引起硅料采买量增长,得以有效消纳 年初供应渠道内的硅料库存。在“十四

4、五”、“碳中和”、“碳达峰”等规划与目标所带 来政策的刺激下,下游对硅料的需求量将维持高位,预计 22 年硅料供需仍处于偏紧态势。1.1 210尺寸硅片存在结构性机会硅片薄片化及大尺寸趋势明显。硅片环节在原料价格居高难下的市场环境中,出于降本和 产量提升的诉求,对于硅片尺寸变大和厚度“加速减薄”的趋势加速。182mm 尺寸硅片 厚度已经继续朝着 160m 厚度迈进,甚至个别企业正在调整至 150-155m 厚度, 210mm 尺寸硅片厚度也已经继续从 160m 向 155m 厚度迈进。硅片尺寸方面,根据 CPIA 统计,182mm 和 210mm 大尺寸硅片 2021 年合计占比约 42%,市

5、场占比快速提升。210尺寸硅片存在结构性机会。根据我们的预测,2022年全球光伏硅片需求约为272GW。 假设 2022 年大尺寸硅片(182mm 及 210mm)占比为 80%,则大尺寸硅片需求预计为 217.6GW。按照 180mm 与 210mm 尺寸硅片在大尺寸硅片中占比分别为 60%/40%计算, 2022 年需求分别为 130GW/87GW。目前中环股份为 210mm 尺寸供应的绝对龙头企业, 预计 2022 年 210mm 尺寸硅片出货量为 70GW,低于预计 210mm 尺寸所需求的 87GW。 尽管上机等硅片供应企业也大力发展 210mm 等大尺寸硅片,但目前占比仍然不高,预

6、计 2022 年 210mm 硅片供需全年将维持紧平衡状态,存在结构性机会。1.2电池片大尺寸需求占主导,一体化趋势较为明显国内电池产量同比快速增长,大尺寸需求占据主导。电池片方面向大尺寸方面转变也十分 明显,166mm 以下尺寸的电池片已经成为特规产品。166mm 尺寸的 M6 电池片也因为需 求转换价格逐渐松动,价格已经与大尺寸电池片明显拉开差距。182mm 与 210mm 电池 片需求已经逐渐占据主流。由于上游硅料价格持续维持高位,电池片价格近期呈现上涨趋 势,截止 4 月 15 日,M6 电池片价格为 1.1-1.12 元/W,M10 电池片价格为 1.15-1.16 元 /W,G12

7、 电池片价格为 1.16-1.17 元/W。国内电池片大量产能来自于一体化厂商扩产。到 2022 年底,隆基、通威、爱旭、晶澳、 天合、晶科的电池片产能将分别提升至 60、70、44、37、35、63GW,其中一体化厂商 产能将达 195GW,市场份额将达到 36.8%,大量产能来自于一体化厂商扩产,且通威及 爱旭等专业化厂商通过合资等方式进行资源互补,行业总体来看一体化趋势较为明显。预 计 21 年来新增产能均可生产大尺寸电池片,21/22 年电池片名义产能约为 411/530GW。1.3组件一体化龙头长期具备机会,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是全球最大组件生产国,产品单价下降加剧企业竞争状

8、况。据 CPIA 统计,2021 年 国内本土光伏组件产量 182GW,同比增长 46.07%,近 8 年 CAGR22.6%复合增速较快。 而 21 年全球组件需求约为 192GW,国内占比超 90%。产品价格方面,20 年下半年以来 受上游原材料上涨影响,光伏组件价格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大尺寸组件成为主流,集中度不断提升。近年来各大组件厂商频繁推出 182/210 大尺寸产 品,其中包括晶澳科技 DeepBlue、隆基 Hi-Mo、东方日升 Titan 以及天合光能至尊系列等。 相较于传统 158、166 尺寸,大尺寸组件在转化率和功率方面优势显著。在户用分布式中, 400W 的 210 组

9、件装机容量比 158 尺寸 340W 组件提高 12%,比 370W 的 166 组件提高 10%;地面电站中,210 尺寸 550W 组件与 166 的 450W 组件相比,降幅在 0.1-0.17 元/W 之间。根据 2021 年最新的招标数据显示,大尺寸组件成为大多电站降本增效的首选。在 2020 年下半年起,国企电站招标就设置了 182 以上尺寸标段;21 年,集中采购和地面电 站招标均要求组件效率超过 530W,中标项目中高效组件占比高达 60%以上。市场需求激 增推动大尺寸产能扩大,行业 20 年后新增产能基本都可覆盖大尺寸组件生产。组件一体化龙头企业加速扩产。组件一体化主要具备的

10、几个优势在于(1)降低生产成本, 在硅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各环节毛利润被持续压缩。而组件一体化为公司分担了硅 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中间商费用、采购费用等生产费用。(2)稳定盈利 波动,尽管 22 年以来硅料产能不断释放,但硅料企业产能爬坡速度不及预期及分线检修 等因素导致产能释放受到一定影响,叠加下游需求旺盛,22 年硅料供需仍然处于紧张状 态,单独环节的毛利稳定性较差。组件一体化能中和光伏各环节毛利率变化对企业带来的 波动,使企业的毛利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3)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对比三个环节, 电池片及组件环节盈利相对硅片较低。组件一体化通过拓展公司业务,提升公司盈利能

11、力。 近年来各一体化组件厂商加速布局产能,扩大一体化产能优势,根据下表,一体化龙头企 业产能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强者恒强,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根据我们的预测,2021 与 2022 我国组件产量需 求分别为 192/272GW。据统计,2021 年,行业 CR6 公司分别为隆基股份,天合光能, 晶 澳 科 技 , 晶 科 能 源 , 阿 特 斯 与 东 方 日 升 , 出 货 量 分 别 约37-38/24/24/22-23/14.4-14.6/9GW 左右,总体约占 21 年预测市场的 68.4%。2022 年, 各公司积极扩产,预计出货量分别达 60/40-45/40/34+/22/2

12、0+GW,整体约占预测市场 80.3%,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2022 年下半年及 23 年,随着硅料产能的不断释放,上 游原材料供给格局走向宽松,硅料价格有望回归合理水平,电池及组件端盈利有望回升,一 体化组件长期具备优势,看好未来业绩弹性。2. 22年光伏技术百花齐放,有望衍生新机会2.1颗粒硅:工艺流程精简,低电耗带来成本优势颗粒硅:成本优势明显,颗粒硅有望成为新一代硅技术。FBR 硅烷流化床是将细小的颗 粒状籽晶铺在有气孔的反应床层上,然后从下面通入三氯化硅气体和其它反应气体,这时 籽晶呈现出流体特征。在加热等反应条件下,硅单质沉积在籽晶上,生成体积较大的颗粒 硅,通过出料管送出反

13、应炉。工艺流程精简,产品形状具备天然优势。改良西门子法工艺较为繁杂,炉内生产出晶棒后, 须停止反应将晶棒取出进行破碎得到最终产品。颗粒硅可以通过出料管直接送出反应炉, 从而实现连续投料、连续生产,工艺流程相对精简。另一方面,颗粒硅呈球形,流动性好, 便于运输,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且更能满足复投料尺寸要求,无需破碎,避免破碎损耗, 降低破碎成本,消除破碎过程中引入杂质的风险。而由于粒径均匀,熔化时对拉晶炉热场 扰动小,是重复直拉单晶理想的复投料。颗粒硅是硅片 CCZ 技术的更优选择。硅片生产中的 CCZ 技术具有连续投料、连续拉晶等 特点,与常规 RCz 直拉单晶工艺相比,该技术单炉产量更高,一炉

14、能拉出 6-10 根单晶硅 棒,单晶硅棒的电阻率分布更窄。CCZ 技术需要细碎硅料,通常使用瓦克 1 号料(瓜子 料)或者颗粒料,而瓜子料来自破碎块料的复产,产量低,颗粒硅量产是大规模推广 CCZ 技术的必要条件。低电耗带来成本优势,符合平价上网大趋势。如今光伏产业链供需态势紧张,硅料价格高 居不下,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成为上游厂商的共同目标。目前生产 1 千克颗粒硅耗电仅 15 度,相较于西门子法 60 度/千克有显著下降,按照每度电 0.3 元的价格估计,颗粒硅将 拥有 10 元以上的成本优势;水耗氢耗方面,FBR 方法分别为每吨 90 吨水,200Nm3 氢 气,较西门子法降低 30%/4

15、2%。投资方面,颗粒硅每万吨产能仅需要 7 亿初始投资,相 较西门子法可降低 1.5-2 亿元。下游应用颗粒硅利于提升单产。根据行业竞争对手保利协鑫颗粒硅产品使用数据,在复投 工艺方面,传统块状硅每桶投料量可达 120 公斤,而颗粒硅可增加 20%至 140 公斤左右, 且对比颗粒硅及棒状硅融化速率,颗粒硅基本可比棒状硅融化速率高 1.3 公斤/小时左右。 更多的投料量及更快的融化速率可节省人工及时间成本、提高单产。根据近三月数据,颗 粒硅合格圆棒单产相对值相比棒状硅略高 1%2%。2.2电池片:中短期百舸争流,长期异质结颇具优势光伏电池片工艺核心要点包括三点:电池片 PN 结制备;对电池片硅

16、表面的悬挂键进 行钝化;电池片金属化。通常看,N 型硅片在相同金属杂质浓度下比 P 型硅片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因此 N 型衬底电池片的转化效率会优于 P 型。中短期来看,TopCon、HJT、 IBC 以及他们的结合路线会同时存在。长期看,HJT 最有可能成为未来 5-8 年的最终路线。TopCon 相对 PERC 钝化效果更好。N 型 TopCon 电池大体是基于 PERC 电池的基础 架构。相对于 PERC 电池,TopCon 电池工艺将衬底由 P 型换为 N 型,N 型半导体少 子寿命高,基本无硼氧复合,且对金属污染宽容度更高;在背面结构中,先增加 1-2nm 的 隧穿氧化层 SiOx

17、,再沉积一层磷的多晶硅,形成背面钝化接触结构。隧穿氧化层提供了 良好的化学钝化性能,大幅降低了界面复合,同时允许多数载流子有效地隧穿通过到掺杂 多晶硅层。掺杂的多晶硅层与基体形成 n + /n 高低场,阻止少数载流子运动至表面,形 成选择性钝化接触。TopCon 有待工艺改进提升良率。目前 TopCon 电池良率相对较低,低于 PERC 和 HJT 的 9899%的良率。TopCon 电池良率提升主要需要解决硼扩散难题,以及 LPCVD 多晶 硅薄膜制备难题。a)硼扩散面临的问题:硼在硅中的浓度难以把握,浓度低不易得到高浓度发射区,浓度 高会导致硼原子不激活,难于制备选择性发射层。扩散对管材要

18、求高,硼扩散过程容易 出现黏舟、黏管、腐蚀管壁的情况。扩散温度高,温度达 1040-1050 度,扩散时间较长, 达到 4 小时,高于磷扩散的 45 分钟。b)LPCVD 多晶硅薄膜制备面临的问题:热壁沉积问题,在沉积非晶硅膜的同时在管壁 上也沉积同样厚度的膜层,经常要清洗管道,降低了生产效率。原位掺杂较难。有死层、 会降低沉积温度。因此一般需要沉积本征非晶硅,再进行磷扩散。存在绕镀,导致良率 下降,需要后续使用湿法清洗正面绕镀。后扩散过程中,杂质原子会透过 SiO 2 层进 入单晶硅区域,导致钝化失效。TBC 电池片采用 P 型硅片后,部分问题得到解决。相对于 TopCon,TBC 的正面不

19、需要 PN 结扩散,良率将有所提升,但要把正面的栅线全部转化到背面。背面工艺需要参考 TopCon 制备氧化层后再制作含磷多晶硅层,其次利用激光开槽及刻蚀的方法做出 P 区, 最终在 P 区完成制备后,再印制栅线。成本端角度看,TBC 使用 P 型硅片做衬底,同样 尺寸和厚度的硅片成本可比 TopCon 低 8%。另一方面,同样尺寸的 TopCon 银浆耗量远 高于 PERC,TBC 将栅线全部换到电池片背面,用银量略高于同尺寸 PERC。HJT 电池生产工艺流程较短。HJT 电池生产过程的核心即为各层薄膜的沉积,不涉及扩散、 注入等工艺,整体而言其工艺流程较短,主工艺仅有 4 步,即清洗制绒

20、、非晶硅薄膜沉积、 TCO 镀膜、丝网印刷 4 个工艺环节。而 BSF 电池需要 6 道工艺、PERC 需要 8 道工艺、 TopCon 需要 10 多道工艺,HJT 是目前光伏电池中工艺流程较短的技术路线,较短的工 艺流程降低了工艺控制的复杂程度和产业化的难度,可以同时提高电池片良率和生产效率, 目前已实现 HJT 量产的产线产品良率可稳定在 98%以上。 清洗制绒:对硅片进行清洗并形成绒面以陷光,采用 RAC 工艺或臭氧清洗,清洗制绒 设备约占设备总投资的 10%。 非晶硅薄膜沉积:非晶硅薄膜沉积是形成 HJT 结构的关键,采用 PECVD 设备完成, 约占设备总投资的 50%。 TCO

21、镀膜:双面沉积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具备良好的透光性和导电性,降低了表面 光反射损失,同时弥补非晶硅薄膜导电性差的特点,收集载流子并运输到电极上。工艺上 采用 RPD 或 PVD 设备,约占设备投资额的 25%。 丝网印刷:金属极化,与 P-N 结两端形成紧密的欧姆接触,约占设备总投资额的 15%。HJT 电池片成品结构优秀。铝背场电池的工艺只是实现了正面 N 区的钝化,背面钝化效 果较差;PERC 电池增加了背面的钝化效果,且通过正面的选择性发射极掺杂,使得正面 复合速度慢,接触好;TopCon 电池背面增加氧化层及 N 型多晶硅,使得背面钝化效果进 一步增强。因使用 N 型硅片,正面的磷扩散

22、改成硼扩散。HJT 电池的生产工艺流程完全 区别于其他三种,PN 结使用低温工艺而非通过扩散形成,成品结构相对于其他类型较好。未来 HJT+钙钛矿叠层工艺可将电池转换效率提升至 30%+。HJT 晶体硅主要吸收太阳的 红外光,而钙钛矿可有效利用紫外和蓝绿光,叠层技术用低温沉积工艺(PVD/CVD 方式) 实现短波长吸收(钙钛矿)和长波长吸收(HJT)的结合,从而拓宽太阳电池对太阳光谱 的能量吸收范围,大幅提高转换效率。2020 年 Oxford PV 光伏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在 1.12 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达到了 29.52的实验室转换效率,后续甚至有望进一步提升至 30%以 上。HJT 设备正进

23、行国产替代,拥有整线交付能力的企业优势明显。早期 HJT 产线以梅耶博 格、YAC、Rena 等外资品牌设备为主,2017-2018 年 HJT 设备投资额在 912 亿/GW, 设备投资额较高。2019 年起通威、爱康、华晟等电池厂商开始在部分设备上选取国产厂 商,仅用 2 年时间,设备投资额快速降至 5 亿元/GW 以下,与此同时外资品牌因经营情 况差,Amtech、梅耶博格、REC 等相继退出光伏设备市场。目前迈为、钧石、理想成为 国内竞争实力较强的 HJT 设备供应商,迈为和钧石已具备整线交付能力。由于 HJT 设备 技术门槛高,拥有整线设备交付能力的供应商将有更强的成本控制和议价能力

24、,未来整线 设备商市场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2025 年 HJT 设备市场空间有望达 608 亿元。按照 2020-2025 年全球光伏装机量 130/155/220/270/320/400GW 计算,假设容配比分别为1.15/1.20/1.25/1.30/1.30/1.35, 按照电池产能利用率 70%计算,由于 HJT 具备成本优势,我们预计 2021-2025 年 HJT 渗 透率分别为 5%/10%/20%/40%/60%,由于 HJT 设备成本不断下降,假设 2021-2025 年 HJT 设备投资额分别为 4.5/4.0/3.5/3.0/2.7 亿元/GW,则 2021-2025 年

25、 HJT 设备需求将达 48/104/213/390/608 亿元,同比+382%/116%/105%/83%/56%。2.3 逆变器:出口替代龙头有望长期受益, 储能、微逆新技术值得期待出口替代路径明确,组串式逆变器占比有持续提升国产品牌于 2012 年打破欧洲垄断,国内逆变器全球市占率迅速提升。2019 年全球排名 前三的逆变器企业为华为、阳光电源、SMA,市占率分别为 22%/13%/8%,国内品牌在全 球的市占率合计达 57%,而截止 2020 年,全球排名前三的逆变器企业华为、阳光电源、 SMA 市占率分别为 23%/19%/7%。全球 2012-2020 年国内品牌全球逆变器份额快

26、速提升, 由 11%一路上涨至约 59%,增长近 48pct。2021-2022 年中国逆变器全球出口有望达 60% 以上。逆变器出口替代空间仍具较高弹性。2021 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约 473 亿元市场规模, 国产品牌全球市占率约 60%。未来随着逆变器外资品牌的退出,以及国产产品性价比优势 的日益突显,预计国产品牌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组串式逆变器占比不断提升。2016-2020 年集中式逆变器和组串式逆变器出货量占比均在 90%以上。近年来组串式逆变器出货占比不断提升,从 2016 年的 32%提升至 2021 年的 67%,我们预计组串式高转换效率以及户用场景适用的优势仍将继续保持,渗

27、透率不断提 升。“户用+变流”进一步推广,储能逆变器市场广阔22 年小型户用场景中光伏储能逆变器推广有望加速。光伏储能逆变器将光伏系统所发电 能优先供本地负载使用,多余的能量存储到蓄电池,在电能仍有富余的情况下可选择性并 入电网;当光伏所发电能不足时,蓄电池放电供本地负载使用,从而降低对电网和传统能 源的依赖,争取实现住宅电力的“自给自足”。国内主要供应商包括固德威、锦浪科技、 德业股份等,2021 年其储能逆变器出货量分别达到 6 万台、3 万台、7 万台,我们预计 22 年主流供应商出货有望进一步提升。大功率储能逆变器主要安装在新能源并网领域,受益于光伏风电装机规模的扩张。国内大 功率储能

28、变流器的主要供应商是阳光电源、上能电气。阳光电源的储能变流器目前覆盖了 500KW-3450KW 的大功率范围;上能电气的交流储能变流器产品覆盖了 100KW-2500KW 的功率段。大功率储能变流器在发电侧主要用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波动性和消纳问题; 在电网侧主要用以实现调峰调频功能;在用户侧应用于大型工商业光伏储能项目,通过峰 谷套利等方式提升发电收益、降低用电成本。 在大型集中储能应用的场合,储能变流器 一般是独立于光伏逆变器以外的设备,随着储能渗透率的提升,会产生光伏逆变器之外的 量的增长。储能逆变器规模快速扩张,2030 年市场需求量有望达 1709 亿元。据 IHS 研究公司预测

29、, 到 2022 年,全球电化学储能并网规模将超 40GW,到 2023 年全球先进电池市场规模 456 亿美元,年均规模复合增速超过 100%。预计 2020-2030 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将由 747GW 提升至 4812GW。 2020 年全球储能配比率(光伏储能累计装机量/光伏累计装机 量)为 5.33%,假设 2020-2030 年该比率将以每年 0.9pct 的比例提升。2020 年储能逆变 器价格约为 1.60 元/W,预计该价格将在未来 10 年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基于以上假设, 预计 2020-2030 年工商业及户用分布式推动微逆市场发展分布式光伏景气度持续提升,有望推动微

30、型逆变器渗透率提升。据智汇光伏,受光伏产业 链涨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影响,2021 年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量为 25.6GW,同比-22%。 受益于光伏整县推进政策驱动,2021 年分布式新增装机容量达 29.3GW,同比+89%,我 们预计 22 年随着分布式光伏渗透率持续提升,需求景气度有望稳中有进,住宅、工业屋 顶等光伏建筑推广有望加快。随着光伏技术逐渐成熟,成本持续下降,未来以微逆为代表 的组件级别电力电子方案(MLPE 方案)渗透率有望逐渐提升。截至目前微逆相对于“组串式逆变器+关断/优化器”方案更具优势。截至目前,MLPE 方 案主要包括微型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关断器、组串式逆变器

31、+优化器方案。“组串式+ 关断/优化器”中,优化器或关断器可以为组件叠加良好关断功能,以距离到光伏矩阵 305mm 为接线,在快速关断装置启动后 30S 内,界限外电压降到 30V 以下,界限内电压 降到 80V 以下,即实现组件级关断,保证组件运行安全。但组串式联合关断/优化器方案 仍存在直流高压风险,有一定安全隐患。微逆方案在中小功率应用场景中更优。全球光伏逆变器需求量稳中有进,组串和微逆增长空间更大。我们预计 2020-2030 年全 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由120.0GW提升至620GW。由于光伏逆变器替换周期约为8-11年, 我们按照光伏逆变器替换需求=十年前光伏新增装机*60%+九年前

32、光伏新增装机*20%+八 年前光伏新增装机*10%+十一年前光伏新增装机*10%进行计算,因此 2020-2030 年,全 球光伏逆变器替换需求将由 21GW 提升至 138GW,复合增长率 25%。2021 年全球组串 式光伏占比达56%,我们预计 2020-2030年组串式逆变器及微型逆变器占比将持续提升, 假设 2021-2030 年组串式逆变器占比将由 56%提升至 64%;微型逆变器占比将由 5%提 升至 29%。基于以上假设,我们预计 2021-2030 年全球光伏逆变器需求量将由 406 亿元 提升至 2168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20%。3.重点公司分析隆基股份硅片及组件出货量

33、大幅提升,预计 22 年仍保持较快增长。硅片端,2021 年公司实现硅片 对外销售量 33.92GW,同比+6.56%。其中大尺寸硅片出货逐季度提升,于 22 年四季度 达到 55%,预计未来仍将有所上涨。2022Q1 公司实现单晶硅片对外销售 8.42GW。预计 2022 年公司硅片出货量将达 90GW-100GW(含自用)。组件端,2021 年公司实现单晶组 件对外销售 37.24GW,同比+55.45%。2022Q1 实现单晶组件对外销售 6.35GW。预计 22 年组件出货量达 50GW-60GW(含自用)。组件与硅片销售量 21 年全年大幅增长,公 司市场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公司硅片

34、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盈利能力优异。2021 年公司硅片全工序非硅成本同比-7%, 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盈利能力位于行业领先地位。并且公司持续强化在拉晶、切片领域 的关键核心技术积累,公司硅片产品客户端转换效率和成本方面继续保持着领先优势。 计提减值老旧产能,公司减轻历史包袱。2021 年 4 季度,公司大量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8.98 亿元,其中计提 2016 年投产的泰州小尺寸电池产线设备减值超 5 亿元。公司减轻包袱, 目前 M6 电池产线已经全部减值完毕,预计 22 年 8 月新型电池产能将会在泰州开始投产。中环股份光伏硅片出货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光伏硅片

35、销售量 82.12 亿片,同比+35.09%,光伏硅片出货大幅增长。21 年公司实现光伏硅片外销市场市占率 第一,N 型硅片市占率第一。预计 22 年随着光伏下游装机需求旺盛,公司光伏硅片出货 仍将维持较高增长,且 210 大尺寸占比将达约 70%左右,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生产技术行业领先,硅片成本进一步降低。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工艺进步,公司各 方面生产指标进一步优化。晶体环节,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 3%,硅棒单台月 产提升 30%;晶片环节,硅片 A 品率大幅提升,同时积极推进细线化、薄片化等项目, 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提升 8%。公司生产技术行业领先,硅片成本进一步降低。预计

36、 随着公司进一步完善工业 4.0 及智能制造,未来仍具备降本空间,盈利水平有望进一步提 升。大尺寸半导体抛光及外延片出货大幅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升级。截至 21 年底,公司半 导体硅片销售量 7.51 亿平方英寸,同比+19.82%;8-12 英寸抛光片、外延片出货面积同 比提升 114%,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公司已成为产品维度齐全、国内领先的半导体材料制 造商。迈为股份异质结整线量产设备龙头,再添海外新订单。2022 年 4 月,公司子公司拟与印度信实工 业签订 HJT 整线设备采购合同,本次采购总额预计超过公司 2021 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约 31 亿元)的 50%,其中采购设备整线 8

37、条,产能为 600MW/条,共 4.8GW。此前公司中 标 REC400MW 异质结整线设备中,迈为采用 210 尺寸半片技术,设计产能可达到约为 11200 半片/小时,节拍效率进一步提升,预计在大尺寸的市场需求下,迈为将在半片方面 有望保持先发优势。HJT 研发实力强劲,中标订单有望持续增长。转换效率方面,22 年 4 月,公司推出低铟 低银 HJT 电池片,其单片铟的使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了 50%,若叠加设备降铟方案 可将铟用量降低到现有水平的 30%;同时,银包铜栅线技术可降低 55%的银耗量。经 ISFH 测试,截至目前低铟低银电池片转换效率达 25.62%,实现全新纪录。量产化方面,截至 2021 年 6 月,搭载公司设备的华晟异质结电池量产批次平均效率达到了 24.71%,单片最 高效率也达到了 25.06%,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量产能力得到有力印证。 订单方面,继 21 年 7 月中标金刚玻璃 1.2GW 异质结项目后,21 年 9 月,公司中标爱康科技 600MW 高效异质结整线设备采购项目及 1.8GW 后期采购意向。同时,据 Solarzoom,迈为股份 已中标华晟最新招投标的 1.8GW 异质结整线项目。21 年下半年到 22 年,据不完全统计, 华润、明阳等异质结项目或将陆续启动,公司大比例中标概率都较大。异质结电池片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