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河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全集(上册)1. 故乡【教学目标】1、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2、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3、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 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 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 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 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 故乡, 在游子的记
2、忆里沉淀出 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 的魅力。 方法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 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 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复习小说的有关常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小说的情节发展有哪几部分?小说的环境指描写包括什么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学生学习小说就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三、简介作品、
3、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鲁迅是笔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 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背景资料: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辛亥革命后, 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 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 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 而且操纵了中国的 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 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 1921 年 1 月,后有作者
4、编入他的小说集 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 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 年 12 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 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 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 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 生动地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面貌, 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 表达了作者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四、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1、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将全文 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5、分为三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2、小说中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谁是线索人物?3、“我”的这一次故乡之行,心情如何?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 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的,为什么会“悲哀”呢?五、集体讨论明确第 3 题第 2 问,留待下节课讨论。第二课时、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 或豪情万丈, 或悒郁满 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 中。上一节课, 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 后有怎样的心情?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 到
6、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 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提示: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的变化。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故乡的景色有怎样的变化呢?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 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 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明确:过去的故乡( 1 一 5):五彩
7、缤纷、美丽神异现在的故乡( 12):萧索,悲凉未来的故乡( 88):美丽,充满生机2、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指导 :怎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对情节的推动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预示人物的命运;反映社会现实,交代时代背景;表现主题3、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相比,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看 到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说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给农村造成的悲惨现实, 以及农民生活的日趋 贫困。同时,暗示着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4、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有什么作用?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
8、的 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 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四、分析人物形象一一闰土。过渡: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 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的变化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 到悲哀之至了。1、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的变化?2、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找出描写闰土的 语句,填表(表格见下页)少年闰土: 1215、18、2326、30;中年闰土: 59、60、62、64、66、71、72。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互相交流3、 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文中闰土的性格特
9、征。品味,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在对比中看出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 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少年闰土:健康可爱、天真活泼、勤劳多知、勇敢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生活进一步贫困,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 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 的手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 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 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树皮了。一一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 惨动作雪地捕鸟、月夜刺猹一一聪明勇敢,动作敏捷迟钝、麻木语言脱口而出、滔滔不绝(4个省 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吞吞
10、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9个省略号 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 处。)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 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 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 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 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障壁了。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的态度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 潮一一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 寄托在神灵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造成人物变化的原因,概括文章的主题。(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引导: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
11、,故乡人麻木,使闰土变成“木偶人” 了呢?“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 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 去卖,又只能烂掉”“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 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封建地主阶级的苛 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由此可见,归根到底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
12、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 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 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 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 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 对香炉和烛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 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 希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
13、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 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六、分析人物形象一一杨二嫂过渡:故乡中作为好朋友的农民闰土景况是这样的凄凉,那作为小资产者的邻居杨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样呢?1、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语段,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让我悲 哀。20年前、后的杨二嫂:3851自然段20年前20年后肖像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那 么咼,嘴唇没有那么薄“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 的圆规”语言(对我的态度)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放了道台, 有三房姨太太,
14、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虚 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行动终日坐着“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 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 也似的跑了,竟跑得这样快。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 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 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 家里去)2、品味文中的这些描写,归纳杨二嫂的性格特征。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说明经济状况的衰落)、能说会道、泼辣、尖刻、自私、 爱贪小便宜的城市小市民3、对杨二嫂这个人物, 我们应怎样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活所迫) ? 在文中杨二嫂起什么作用?(“豆腐西施”是本小
15、说中又一个典型而出彩的人物形象,这个过程,既允许学 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也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当然, 都需要说明理由。 教师也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 与学生一起讨论。 希望最后能达 成共识:她同样是时代的牺牲品,不但要看到她可笑、可气、可恨的一面,也要 能发现她可悲、可怜的一面。)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 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 象的代表, 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 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 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 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 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
16、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 于一种什么状况?明确: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5、小结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正是使活泼可爱的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使年轻美丽的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 如果说闰土的变化让人同情, 那么杨二嫂的变化就令人可叹 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 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 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 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
17、悲哀”。 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七、可以说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 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 后思考,下一节解决。第三课时、复习上课的内容 二、“我”对故乡的变化感到悲哀,对离开故乡感到并不怎么留恋,可以说全文 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有!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 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 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 望。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阅读后思考:1、理解“新生活”的含义。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展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 嫂辛苦恣睢的生活。 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消除封建剥削
18、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 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 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 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 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 鲁迅并没找到 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 希望而不去实践, 等于没有希望。 路是由人走出来的, 希望
19、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 现。作者以路作比, 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获得。 这表现了作者踏平路上 荆棘,争取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这一名言体现了十分重视实践意义的深刻哲理 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舞人们为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勇往直前,英勇奋斗。4、“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 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5、作者是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来描绘 20 年前的故乡的美丽和 未来故乡的美丽的。 但不同的是, 以前的画面中有一个小英雄, 而后来的描写中 却没有了,
20、如果再给这幅未来美丽的故乡图画画上人物的话,要画上谁合适呢 根据小说想像一下。明确:宏儿、水生,因为鲁迅有寄希望于下一代的想法,他认为宏儿和水生应该 过一种新的生活,所以对新生活展望的画面上要画上这两个人物。三、讨论几个问题。1、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有什么含义?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第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 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 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2、“我躺着
21、,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 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 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 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四、拓展1. 与闰土对话小说中的闰土, 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 小说中的故乡, 是旧中国千千万 万农村的代表。 生活在农村的我们, 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 感受着新农村的巨 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师生畅谈新农村: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
22、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政策、土地政策、 “两免一 补”等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 与先生对话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 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
23、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意在引发学生对新旧社会人际关系的认识,深刻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与鲁迅 先生心声的共鸣。)让想象飞起来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 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当今社会的巨大变化融入)附:故乡研讨与练习说明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 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主题。课文主要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闰土:见“课文说明”。杨二嫂: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24、买卖非常好” 二十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 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多种认识:因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 杀而悲伤;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 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 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等等。二、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并由此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 隔膜。“
25、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 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 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 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三、“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 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 的生活。展开想像,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此题意在让学生探讨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一问要抓住题干对这三类人生 活的
26、概括进行合理的想像和补充;第二问可以反思闰土的现实生活,构建“新” 的生活。四、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和人生。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滹沱河和我教学目标: 理清“我”对滹沱河的感情变化过程,理解“滹沱河”和我的关系,体会作者对 滹沱河的敬畏与热爱之情。通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 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表现滹沱河 气势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
27、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与滹沱河之间的精神关联教学流程:一、导入1、1939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中,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存亡的关头奋起抗日, 奔腾的黄河成 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2、作家牛汉心中又有一条什么河呢?这条河与牛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今 天我们学习的是作家牛汉的回忆文章滹沱河和我二、初读文章,自学字词1、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懂词意。2、查字典自学字词。3、从读音、字形、解释三个方面自主归纳本文需要学习的字词,并做交流。4、当堂提问5、当堂检测三、理清脉络,把握中心1、出示学习目标:梳理“我”对滹沱河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滹
28、沱河和我”的关系2、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3、学生自主学习,并做书面记录和归纳(把文中具体表现滹沱河和我的关系的 句子划出来)4、小组合作交流:我对滹沱河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朗读45节、78节、16、18节,感受“我”对滹沱河由失望、悲伤一一害怕一一 敬畏崇敬热爱的情感变化5、当堂检测四、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对滹沱河的情感发 生了变化?2、出示学习目标:品读文中对滹沱河的数次描述,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 结合表现滹沱河气势的写作方法。3、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为了解决学习目标而需
29、要自学解决的具体问题4、学生自主学习,分别标出文中对于滹沱河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分析它们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在句子边上做笔记5、小组交流6、当堂检测资料:侧面烘托侧面烘托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主要 人物。“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为避免正 面描写的平淡、拖沓,可用侧面烘托法写之。侧面烘托可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 托人物,或借助他人来刻画人物。侧面烘托方法比直接描写更令人回味!1、什么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 是指对描写的对象, 不做正面的描绘, 而从其他人物、 事物的描绘、 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
30、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 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 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 又叫 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也青得 逼你的眼。(“绿”“青”是春雨的滋润、春雨的洗涤。 )侧面描写曲折含蓄, 能唤起读者的想象, 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达到以此 显彼的效果。 有时能使人物、 主题更加形象和深刻, 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耐人寻 味的效果。、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如母亲的回忆在写母
31、亲勤劳的美德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侯在母亲 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 在旁边帮她的忙, 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 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 我就悄悄把书一放, 挑水或放牛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 ,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 并不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目 的的一种侧面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 品质。). 以物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有关的景或物。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
32、,扯天扯地地垂落地 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一个水世界。祥子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他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 ”(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 ,侧面表现祥子在暴 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景。. 以物衬物。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云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 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侧面描写的性质分类:、正衬: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 明,也叫做“水涨船高” 。在平时的作文中,我们都在无意地运用侧面描写,如 写风,常常
33、通过写树的情态变化来表现风的特征; 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的 生动景象来反映月色的皎洁; 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 充满绚丽色彩的 景物来衬托; 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 (注:后两者可 反用)等。、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异或相反的事物来作 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美更美,也叫做“水落石出”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 动写静,以动显静,化运为静,越发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五、品读语言,深挖中心1、这篇文章中有许多震撼人心的语言,有些深沉,有些喷涌,选择你喜欢的段 落进行朗读。2、谈谈你如何理解牛汉说
34、“滹沱河”是他的“本命河” ,滹沱河对牛汉的人生之 路有什么样的影响?想 北 平一、文本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高中必修一 “月是故乡明” 专题中的第一个模块 “漂泊的 旅人”。课文写了老舍对北平的回忆和思念。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通过朴实无华的 语言,用比较衬托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想北平这篇课文中学习的是:认知方面:理清全文的写作思 路,概括内容要点;品味精美语言,体会比较衬托的精妙运用;背诵积累优美的 描写语段。情感方面:陶冶性情,培养热爱故乡的感情,提高文学修养;体会作 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学习文本,需要学生采用诵读涵泳法、 揣摩品析法、 探究提问法等多种自主 学
35、习的方法。三、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能解释本文对北平景物描写的特点。2、能说出衬托对比、比喻和反复等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和效果。过程和方法1、 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朗读的方法,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调,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2、 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揣摩品析的方法,揣摩品析精彩语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能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激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2、 能获得自己对想北平的阅读体验和个性思考,丰富自己的阅读视野 和陶冶情操。教学重点能说出衬托对比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和效果。教学难点3、 能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激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四、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导入“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
36、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 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 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 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 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 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 老北京是魂牵梦绕 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 么呢?(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初读文章后的感受和体会。然后教师引导: 读一篇文学作品, 往往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会涌现出直觉 的感受和原初的体验。 现在我随机抽点五六位同学向全班说说, 营造一下班级氛 围。(不用举手发言的方式,以免课堂一开始就被少数明星学生控制过去。)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同学
37、交流:对我来说, 这篇散文不是初读, 但我每读一遍, 都会被朴实无华语言深深折 服。忍不住会想:这篇文章诞生这么多年了,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语言,却让 人百读不厌!(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学生用略读的方式, 再读一遍课文, 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内 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然后教师随机抽点两个小组的代表起来说说。 难度不大, 估计两人说的基本 相同。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概括,说的时候注意方法引导:这篇课文的标题是“想北平”,标题已经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所写的内容了: “想”“北平”,想北平的什么,想北平到怎样的程度。(四)三读课文,共选式学习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感受和再读
38、感知, 这是学习的开始, 也是收 获的开始。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就需要再深入一步,共同选择一个学习主题,一 起研读欣赏。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 然后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审视课文, 看看哪些方 面值得学习,把值得学习的方面先用上一个名词(比如语言、情感、主题、构思 等),然后加上修饰语,组成“的”字结构的短语。能列几个列几个,都写在备 用纸上。1. 共选主题 独立完成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请小组长汇总说说本组有哪些学习主 题。在此基础上,让全班现场讨论,共同选出一个学习主题。 选之前教师先介绍“两特一先”的方法和原则,一是这篇课文特有的,二是 特别值得学习的,三是语言学习优先。由于精彩的景物
39、描写贯穿全文, 并且文章较短, 教师预计学生会进行的比较 的顺利。2. 研读欣赏 先每人独立学习,找出两三处自己最欣赏的妙语佳句,细细品读欣赏。 学习前教师先主动说明方法和要求: 一要用心体会优美的意境; 二要用眼发 现典型的语句; 三要用话表达其中的美妙; 四要边读边写, 细化深化自己的理解 和感受。独立完成后,每人参与小组交流,依次介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最后每个小组推出一名研读有新意或有个性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全体师生边 听边评判。3. 提问交流 让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并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 每人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和理解。然后教师补充提问,继续深化学生的学习。以下
40、是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 课堂上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取舍; 如果 需要其它问题,教师现场生成。问题 1: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 7 段,这是一个总结 性的抒情段落,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第 7段的最后一句话, “像我这样 的一个贫寒的人, 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能让学生说出这句话 蕴含的感情,并且与前面的景物描写串起来,作为文章的抓点。问题 2: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 在文中找出依据。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问题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
41、具体表现的呢? 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 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问题 4: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 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 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 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 (过渡到人, 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 中的情感)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 的与众不同。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 他关注的 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看到的就是 “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
42、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4. 涵咏品味每人自由诵读,通过对语言美的涵咏品味,感受老舍对北平那种深情。(五)四读课文,自选式学习1. 自选主题2. 研读欣赏 先每人独立学习,找出两三处自己最欣赏的妙语佳句等,细细品读欣赏。 学习前教师主动介绍与前面共选式学习相同的方法和要求,此略。独立完成后,每人参与小组交流,依次介绍,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然后每个小组推出一名研读有新意或有个性的代表向全班介绍, 全体师生边 听边评判。最后教师介绍自己的研读心得:文章有一点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 文章的主旨是想北平, 但是老舍在前满 几段反复诉说自己与北平的关系, 没有从正面描写北平的风土人情,
43、 显得吞吞吐 吐,欲语还休,这是为什么呢?循着这个想法,我们可以这样想:1、这是不是文章的一个突出特点?经过再次阅读检验,可得出答案:是。2、这个手法好不好?经过推敲,可得出答案:好。 ( 当然一般应该说好,如 果选择质疑,也可以从反面论证其不好。 )3、这样的手法,在常用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里,能不能得到支持?经过知 识检索,我们找到了一个说法: “皴染”,这是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常用技法,它 与点染、勾勒不一样,其特点是多次用墨、用色。但不是直接点画在绘哂的主体 位置,而是在表现主体的周围反复涂布, 一点一点浸出主体的形象, 别有一番意 趣。再看老舍的想北平,他写对北平的想念,用“想妈妈”作比,
44、用日常生 活景致引带,用其,城市特点反衬,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写“想北平”,不也有类 似“皴染”这样的意味吗?3. 提问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现场探究。问题 1:这篇散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用两个词来概括,并找出相应的语 句来证明。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感情基调是“自然”“亲切”。 北平对许多人来说 是首都, 对老舍来说是家: 北平的一举一动对很多人来说是政治。 对老舍来说是 生活。担忧北平的前景对许多人来说是爱国。 对老舍来说是惦念家。 家是用来生 活的,生活是琐碎的。琐碎是自然的。自然是适意的。因此。老舍“想北平”的 基调,就不大可能是呼天抢地的,而是亲切、自然、含蓄的:所选景物就是身边 的、
45、生活化的、细小的,而不大可能是政治的、宏大的;用的手法可能就是侧面 的。老舍说。“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 不管是多么平凡, 总是最亲切的”“我们所最熟悉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 们的生活里, 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 连那里的空气中所含的 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还想象的闻到”。问题 2:作者在文章中既有独自微笑的,那么文章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要落 泪?最后的一段话是不是多余的?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老舍先生巧妙地借助于“微笑”与“落泪”的比喻形 式。把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用“微笑”与“落泪”的形象比喻 串联了起来,强烈抒发了对北平的挚爱眷
46、念之情,渗透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探情。 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像杜鹃似的 啼出北平的俊伟。 ”正是这种眷念故土的热情, 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感染了我们, 激起了我们的情感共鸣。教师介绍研读心得: 想北平这篇文章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是老舍 先生在 1936 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 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 一处 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 尽力把自己的情 感与读者沟通, 作者
47、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 而是那么娓娓地叙 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六)五读课文,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陌生)字词,边读边积累。(七)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现在备用纸上写一写,然后教师随机点四五人说说,上、中、下三种学习层 次的学生都要点到。(八)教师总结,并顺势介绍作者从文体上看, “想北平”这类题目应该属于抒情散文。但是,如果我们用一 般抒情散文的套路去衡量它, 立刻就发现不管用。 一般来说, 抒情散文文本的表 层特征是直接抒情或借物抒情。其特征近于抒情诗,泰戈尔、朱自清、余光中的 散文或可
48、以作为代表。所以有人把想北平归为“非典型散文”。乍一读,人 们会觉得这篇文章既缺乏一种一以贯之、 逐层推进的明确线索, 又看不出文章里 突出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结尾也没有让人去体会其深刻的言外之意。初读之下我们感受不到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在我们在反复诵读之 后,是不是有一种静水长流的隽永感, 老舍的文章特有的就在于此。 我们都读过 很多思乡的文章, 比起那些华丽的辞藻, 老舍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所透露出来 的浓烈的情感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吧!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 67 年中在北京度过 42 年,最后在北京去 世。不过,在他写作的 41 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 1
49、7年是真 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 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 240 多个北京的真实 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 北京西北 角是老舍的摇篮, 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 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 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 氏,贫苦出生,正黄旗。 (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 平。)老舍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 (2 月 4 日)正当“立春”。 老舍是他的笔名。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 1 年,期
50、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 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 龙须沟而被授予“人 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 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 , 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 (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 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 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九)教师推荐课
51、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老舍的济南的冬 天,以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江南的冬景。五、板书设计想北平“老舍-(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北平贴近自然.I花多菜多果子多J当代诗两首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意象,感知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形式美、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诵读诗歌,品味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结合作者背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乡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悟法、情景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故乡滹沱河和我里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感情吗? (学生回忆并回答)我们自己也曾经通过记忆中的一事
52、一物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今天,我们再来看两位离家的游子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爱,怎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对故乡的情愁?二、乡愁(余光中)(一)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出 版的诗有乡愁等你,在雨中,诗集有余光中诗选蓝色的羽毛灵河(二)讲析诗歌、自由放声朗读诗歌,看看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 达的?(板书诗歌四个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段里,作者把乡愁分别比作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修饰语?(指名四个学生分别朗读一至四节,并回答)明确:邮票母子情深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夫妻恩爱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
53、情坟墓生死悲痛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悲痛海峡思乡哀愁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比喻修辞的总结 四个比喻,乡愁本来是抽象的、无形的,而喻体又是一些具体的事物,把抽 象的乡愁依附在具体的事物上,更易理解作者的感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找学生代表读,教师进行读法指导,并范读、教师总结 作者由家愁升华飞跃到国愁,思乡念国,热爱祖国故土三、乡愁(席慕容)(一)导入余光中的乡愁是那么具体, 容易理解, 平实朴素。下面来看一位女诗人席慕 容是怎样描写自己的乡愁的?(二)作者简介 席慕容,台湾作家,当代诗人。诗集有画诗 七里香。她的抒情诗情柔 缠绵,诗意浓郁。(三)讲析诗歌、自由放声朗读,诗中描写了两幅美丽忧
54、伤的画面,找出来(指名学生朗 读两节诗,并说出画面或描绘景象)明确:月夜的笛声望月思乡 挥手别离虚实结合、第三节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启发讨论思考) 明确:离别乡愁挥之不去,有绵绵无期的永远思念、自己体会诗歌感情,教师进行读法指导(节奏、断句、重音) ,并范读,学生再齐读、模仿诗歌第一节创作表达对故乡的情感。学生即兴创作并佳作展示,教 师展示范作并提示,启发想象与思考四、拓展延伸游子的乡愁很浓郁, 有些没有写出诗篇的人们同样也有自己的乡愁, 怎么才 能消去两位作家的乡愁,解决他们的乡愁?(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台湾回归祖国大陆,全国和谐统一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两首诗歌六、板书设计当代诗两首乡愁乡
55、愁余光中席慕容小时候邮票母子情深月夜清笛长大后船票夫妻恩爱雾中别离后来 坟墓生死悲痛不老的乡愁现在 海峡思乡哀愁七、课后思考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品读课文, 鉴赏本文的意境美、 结构美、手法美、 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组织模拟旅游活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感受旅游的乐趣。3、德育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肩负民 族、胸怀天下”
56、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 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太守之乐”乐什么?【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 “而”, 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 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2、讨论点拨法。3、品评鉴赏法。4、体验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 二读课文,疏
57、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 “而”的不同语气 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品读课文,鉴赏美点。比读课文,比较鉴 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西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 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 让我们循着 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二、作者及背景简介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关于作者:欧阳修(1 0071 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 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 0 3 0 )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 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
58、,早年追 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 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 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 被后世尊为 “唐 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散文明畅简洁, 丰满生动, 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 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 “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 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 有欧 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2、关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 4 5),欧
59、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 推行“庆 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 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 丰乐 亭记是姊妹篇。3、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 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 一尔,奈何?”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三、指导学
60、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 声屏播放课文朗读, 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 感受骈句 的节奏美、韵律美。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环滁(ch U)壑(h P)琅琊(I dig y a)潺潺(ch di)辄(zh e )霏疔耳)瞑(m 叩)晦(hu i)伛偻(y ul d)肴y do)提携(xi e)蔌S U)酒洌(i P)觥筹 (g 0)弈(y i)翳(V i)颓然(tu i)教师范读第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 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 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国际技术转让合同英文范本2篇
- 2024年度食堂厨房消防安全管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标的物流方案及成本分配3篇
- 2024年智能家居系统配件更换与升级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房产居间代理销售建筑项目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建筑模板安装与施工技术指导合同6篇
- 2024年上海中心大厦销售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度广告制作与发布合同具体描述2篇
- 2024年度汽车租赁公司车辆租赁业务合同2篇
- 2024年二手房购买与购房人就业创业支持合同3篇
- NB/T 10745-2021选煤用浮选药剂通用技术条件
- GB/T 39167-2020电阻点焊及凸焊接头的拉伸剪切试验方法
- GB/T 38540-2020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电子签章密码技术规范
- 《HSK标准教程3》第5课课件
- 中医防治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课件
- 最新-白内障科普讲座课件
- 《男女导尿术》课件共
- 结算审计资料交接单
- 2023版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化学)
- 内科学教学课件:皮质醇增多症
- 关于对房屋承重结构损坏结构技术等级评定的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