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_第1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_第2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_第3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_第4页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吕氏春秋至王充论衡第一节道家与杂家.秦汉儒家政治思想从乐观转入悲观,道家思想在此期间也有同样的趋势.先秦老庄之学,本属消极,认为天下已无可为,所以立言为我之说秦汉统一,老庄思想起了变化。汉初黄老之徒,想用清静无为的治术, 宗旨已经不是保全小我而是在安定天下;并采用其他家的言说,以此应对变 化的时代.道家与杂家的区别:按史公要旨,不及杂家。杂家的杂,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同一流派中不同的 门户,第二是一书中的众说兼采。而兼采众说,常有轻重。有的以商韩为主干, 有的以黄老为凭借和目的(史公的道家)。.秦代汉初的道家,包含两派:第一是改变了先秦老庄宗旨的“黄老”,第二是改变先秦老庄内容的“道家”

2、。第二节汉代的黄老.老子学说的流传,经过秦朝而未断绝。“无为”的政治思想盛行于汉初, 儒家也不免受到影响,甚至有压倒儒法,独为国教的势头。历经六七十年而后逐 渐衰微。景帝一朝大概为黄老最盛的时期。之后儒学代起,“无为”不再是君主治国的手段。.史书所录的黄老之辈,不仅人数稀少,且较多以清净作为修己的方法。 从昭宣到王莽新朝,士大夫凭借黄老之学而著名的人, 不过一二人。东汉两百年 问,其言行“逸民”、“方术”等与政治无关。道家思想至此又恢复先秦老庄的“为 我”的宗旨,而为魏晋时代崇尚玄虚的先导。.汉代黄老由“养老”一一“治世”,“临民”一一“为我”的根本原因在 于历史背景:中国经过六国和秦、楚的长

3、期争乱,天下困穷,达到顶点,所以汉 文帝不采纳贾谊的言论而改变制度,可以说是深深契合时代的需要。经过惠、文、 景三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初年才大体富庶起来。国力既然已经充足富裕 起来,政策也趋向积极。又适逢汉武帝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因此,道学“功成身 退”,儒家礼乐应运而兴。汉昭帝、汉宣帝之后,黄老逐渐归隐,到东汉末年而 又成为在野的学术。第三节吕氏春秋1,秦汉的杂家由乐观趋于悲观。吕氏春秋为开端一一淮南鸿烈承其 流王充论衡极其变2.吕不韦招致宾客著书行世的目的,古今有不同说法。钱穆的说法“吕家 宾客借此书来收揽众誉,收买天下人心”可能是最能阐述吕不韦动机的。因为吕 不韦想要替代秦自立为帝王

4、,就势必要攻击秦朝的传统政策树立其他立国之道。3,吕氏春秋为反秦之书,那么针对法家的重己贵民的道体儒用的政治 思想就不以为奇了。吕氏春秋的政治意义在于立新王而反秦,它的思想内容 为中古学而排斥法学。4,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1.以先秦的为我思想为基础。贵生者 不是仅保存生命的说法。2,全生是生活的最高理想,也是政治 最后目的。吕氏重视君长的功能,然而 始终否认君长是国家的目的,并再二示 明。3,吕氏反对法家同情儒家的观点,势 必接受其孟荀顺民心,诛暴君的主张。 换句话说,放弃了战国末年趋于完善的 君主专制理论,重下古代君治民本的学 说。4,意义:吕氏及其宾客在秦始皇混一 之先,对法豕做止向攻击,后

5、具进步思 义。它的发难的功劳功不可没。吕氏反 对专制,匕透彻,匕的取大贝献在于 建议种种方法来限制君主,使得君主不 能为所欲为。.顺民的根本在于以爱民之心,行利 民之政。人君想要知民间疾苦,应当广 听直言。人君不仅不当自作聪明,也不 能自作主张。君人之道在于委政以托于 贤,与中不害君主无为的作用的用意不 同。把无为和顺民作比较,可知吕氏深 藏的寓意是“虚君制度”,与李斯的精 神/、同。.吕氏不仅反对秦朝的专制政体,也 反对其治术,最显著的是重中德治理想 来矫正商鞅严刑数武的过失。.贾谊的过秦论态度严厉,也超 不过吕氏春秋,贾谊不满“秦俗日 败”,家族伦理崩坏的事实。吕氏也有 此感。所以书中非常

6、致意于忠孝之教, 认为孝为政事之本。与冏韩人为不同。 它主张封建更与李斯的理论相违背。.吕氏的五德理论在吕不韦死后被秦 始皇所利用作为政权的理论根据。吕氏 的五德说来自邹衍。它的治乱大遇理论 又略似孟子说的天命。吕氏认为祸福虽 由人召,成败则出于偶然。人定/、能胜 天,君子尽其在己。.吕氏倾向于政治的兴衰为机缘偶 合,不如孟子乐观,士允沿袭了这一观 点,更进一步,于是成极度悲观的治期 论。.吕氏春秋深受道家影响,所含 的消极思想不止于此。贵生重己为全书的宗旨,扩充引申来说,则是逃世为我 的人生观是不容避免的结论。第四节淮南鸿烈.地位:淮南鸿烈足当“道家”的正统。.作者阴奉黄老为正统,又“采儒墨

7、之善,撮名法之要”以极其用。.著书目的:意在颠覆时君,所采体例也是兼收众说。它的宗旨独重黄老 与吕不韦不同。原因:淮南鸿烈成书于汉代黄老学说由盛转衰,儒家刚刚受 朝廷尊崇的时候,所以偏重虚静,难道是想要与“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人相抗, 借以收取土民的心,文献不足,难以考证。4.淮南鸿烈内容.沿袭老子的意思,认为宇宙的本体为 道,凡后形者都是从道生的。人为后形 之一,也是道之所在。一切矫揉造作的 礼俗都有害于道而/、值得取,率性是人 类生活的本来面目。.政治社会为后起之事。.政治之起,在于衰世。设君立长又非 毫无利用。道德散失之后,天人之祸交 迫,圣人出并且救世,君道于是成立。.美化“太清”的理

8、想并承认君长的需 要。它的最高理想是,我不治人,人亦 不待我之治。.本书体例兼采众说,宗旨是治世的黄老学说。汉代道家应推其为大宗。.参取明法修身的言论是道家本色。无 为的含义是因物自为,顺性自然,专制 政府的高压统治政策应该摒弃。因为各 个物情/、同,率性为道。治国者应该因 任自然。使其各得其所。.无为是治术的大纲。论用人:采法家 君逸臣劳、分任责成之说。论明法:采 商鞅的君臣共守、赏罚无私、因时改制 之说。论行化:从儒家修身正己、仁义 为本、刑政为末的学说。论足食:跟随 孔孟民本食大,薄敛节欲的学说。第五节王充论衡.论衡的宗旨一言以蔽之一一“疾虚妄”。八十多篇文章,大半致力于 肃清古今思想习

9、俗的谬误。然而论衡最大特点是以自然主义为根据的宿命论。.王充思想有貌似荀子的地方。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人变易其节。论衡更进一步,驳斥天生人,复为人类为主宰的旧说。王充不承认儒家认为 的天生民而立君,使司牧之的观点。王充认为天生万物,都出于自然,不曾有意 为人类生衣食之资。衣食既然不由天生,那么君师也不是天所立的。上古大权的 思想,都属于无稽之谈。.王充用感应学说中矛盾的地方来揭示大人感应说不能成立。.天既不谴告人,人也不能动大。.感变的言论如此难信。然而兴起甚早,流传甚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神 道设教。二是以人况天。天人之论已经破除,则五行、妖异、符瑞也迎刃而解。.荀子破除大人感应的迷信,

10、想要建立一人本主义的积极政治观。王充破除感应,其目的在阐明悲观的宿命论。王充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 都是由 于偶然的际会。这偶然的际会王充称为“命”。所谓的偶然,是就宇宙全体来说 的。大运自然,事物自生,既非有意,更无目标。若就各个事物来说,那么偶然 之会,绝不由己,而是一经具体,改造无方。偶然中又有必然的趋势,就人类而言,在生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定命。.王充用宿命的人身观解释政治上的治乱。 治乱安危出于“命期自然”,与 政治的得失无关。成败兴亡绝非由于人力。国家与个人受宿命的支配。个人的命 运见于骨相,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天时,灾祥为其表征。灾祥与善恶虽然没有因果 关系,但是盛衰与灾祥都是宿命

11、的安排, 而都有不得不然的的趋势。灾异必与衰 政一起,这个道理正如祥瑞的必然和盛世相偶然。.治乱由时数决定,那么不知祥瑞不足羡慕,政教也不值得作为。儒家的 仁义、商鞅、李斯的刑法都是庸人自扰,无济于事反而有害。.王充主张的黄老与汉初黄老学派的态度不同:曹参、汲黯等人虽然反对 有为的积极政策,但是仍然认为政治可以转移盛衰, 态度仍然是接近乐观的。王 充的无为论只以宿命论为基础,王充虽然没有明确无君的结论,但是根据王充的 理论,无君之治是宿命论逻辑上必然的归宿。. 儒家认为唐虞三代为极美满的政治社会。老庄等人也以太清至德的 世界为理想。王充不否认黄金时代的存在,而否认这种黄金时代只存在于过去的 世

12、界。. 王充论述汉朝的功德,认为汉高祖至汉章帝三百年间“十年耀德”,定乱致平。这主要是为了 “讽汉”。“齐世宣汉”的学说表面尊今,隐喻即古。王 充认为治乱不关人事,是现在的努力变为徒劳。他又认为盛世必定会变成衰乱, 是未来的希冀成为虚妄。茫茫宇宙之中没有足以追求的境界, 人类历史不过是无 目的、无意识、无归宿的治乱循环而已。. 王充的思想是秦汉人士对于政治生活最严重的失望呼声,不仅仅是 暗示秦汉的政策为庸人自扰,就是专制政体的本身也没有受无条件的谴责。. 王充得出 极度悲观的结论的原因一一由老庄思想内容和秦汉时代 环境的影响。先秦老庄的学说本是倾向消极的政治思想。汉朝时,“黄老”变为我来治世,道家或杂家有参取诸家理论学说来拓宽其应事之术。于是消极的老庄 学派又趋于相对积极。汉人以秦早亡为借鉴,想要通过黄老学说来矫正。到汉 武帝时期,物阜民康,人们逐渐乐观,认为政治尚有为。儒家思想在这时具有了 独尊的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