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长征故事汇总19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长征故事汇总19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长征故事汇总19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长征故事汇总19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长征故事汇总1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89 页 共 NUMPAGES89 页2023年最新的长征故事汇总19篇用生命叙写一个传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读到这首诗,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味道。红军有许多光辉的历史,征途中他们用鲜血叙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1935年,红三军团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娄山关。这时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德怀军团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中央机关就要过来了,如果不拿下娄山关,大部队就有可能全军履没。彭德怀十分焦急,一边在指挥所里走来走去,一边低声念叨:“派出的侦察员怎样还没回来”随行的钟团长也在一旁观察。 突然,钟队长发现敌人阵地背后

2、的山脚下跑过来一个人,个子小小的,穿着一身破旧的老百姓衣服。他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踉踉跄跄地弓着腰往这边跑,他表情难受极了,头上大汗淋漓。钟队长见状,快速跑去接应。跑近一看,呀,这不是小战士刘志林吗此刻,小刘的衣服已被鲜血染红了,肠子都露了出来。见到钟队长,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一头栽进钟团长怀里,嘴里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快,快去报告彭总,10团一部上娄山关又被压下来了,快派兵增援。”说完,小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钟团长见状说:我为你包扎伤口吧。小刘毅然推开钟团长的手说:“快、快去报告”。军情紧急,队长只好放下小刘。汇报完军情,钟团长发疯似的跑下山,但是小刘已经牺牲了。由于情报及时,彭德怀命令部队增援

3、,最终还是拿下了娄山关。 小刘同志为国捐躯了,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叙写了一个传奇。在长征的丰碑上刻下了光辉的一页。 长征故事汇总(2) 1特制布鞋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那天晚上下着倾瓮大雨,大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羊肠小道,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

4、:“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 走过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乐滋滋的,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留着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

5、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两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卜解释。今大,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 从此以后,董必武同志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这些破烂,在以后的行军中,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董必武同志正是用这种破布、破麻袋、破棕片做

6、的“特制布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长征故事汇总(3) 长征故事 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革命史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政教处推出系列文章,选取了长征中数个重要的地点、事件予以介绍,以帮助广大读者追寻长征足迹、缅怀英雄壮举。 追寻长征足迹 缅怀英雄壮举(1) “红都”瑞金 在江西东南边陲、武夷山脉南段西麓,有一座历史名城瑞金。 瑞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这里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是共和国的摇篮。因此,有人把瑞金称为“山拗里的红都”、“马背上的共和国”。 瑞金叶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地。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迁驻这里;

7、同年11月1日至5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央苏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1月7日至20日,又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临时中央政府,其领导机关就驻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在这里从事过许多革命活动。 云石山位于瑞金城西19公里处,1934年7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所有中央机关都迁移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附近各个村庄,临时中央政府就驻在云石山上的思庙之中。这里也是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长征的出发地,许多党史学家和中央领导都称之为“长征第一山”。 追寻长征足迹 缅怀英雄壮举(2) 血战湘江 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于25日开始抢渡湘江

8、。12月1日,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红军虽然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中突破湘江这一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幕,抚慰烈士英魂,教育后代,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在广西兴安县修建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碑园坐落在兴安县城西南1公里处的狮子山,占地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追寻长征足迹 缅怀英雄壮举(3)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9、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危机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遵义老城子尹路东侧,于1953年开始筹建,1955年对外开放。现有馆藏文物500余件、历史资料3978份、图书1426册。1964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为遵义会议会址题字。1984年,纪念馆又恢复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全貌,并在此开设了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 追寻长征足迹 缅怀英雄壮举(4)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在四川汉源击溃川军后,经天全、芦山抵达宝兴

10、。6月12日,自宝兴县硗碛村出发,翻越长征以来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藏语名字叫宁旺亚布,海拔4000多米,一上一下要走35公里。这里高寒缺氧,积雪终年不化,翻越十分困难,有些人坐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1935年8月,红军征服了雪山后,在毛儿盖一带集结休整,前方就是纵横数百里、神秘莫测、人烟稀少的水草地。党中央决定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绕过松潘穿过草地向班佑前进;左路军在朱德等率领下,由马塘、卓克基出发过草地向阿坝地区开进。松潘草地方圆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但过草地的7天7夜,却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在草地上,红军牺牲了一大批优秀

11、指战员,比翻越雪山时牺牲得还要多。 追寻长征足迹 缅怀英雄壮举(5) 长征大会师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城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到达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及二师胜利会师。后来,中共中央将该日定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将台堡也被作为红军长征的结束地载入史册。 10月23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军团长陈伯均、政委王震)到达将台堡以南15公里处的兴隆镇,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勇)胜利会师,最终完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的大会师。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两年、转战14个省的长征全部胜

12、利结束。长征突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中国革命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长征故事汇总(4) 红军长征故事:长征中的小故事 一个铜锅的故事 红3军团某连有一个9个人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一个铜锅进入草地。炊事员一个个牺牲,铜锅一次次换肩膀走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贺龙嚼了3天的牛皮 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士们吃了。老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老总便千方百计地钓鱼,几条小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而他自己却嚼了3天的牛皮。 总理亲自抬棺送葬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立

13、三身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自抬周恩来,走出草地后便累倒了。1954年,杨立三去世,身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长征故事汇总(5) 长征故事五岭 长征初期,红军凭着本能向他们陌生的五岭前进。他们手上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地图。当时红军穿越的五岭,是一片破碎的山地,一般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较高的达2023米。作为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五岭既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也一直是湘赣两省和“岭南”两广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红军在五岭里左冲右突,迂回转战两个月。而红军选择往五岭进军,很大程度还因为它远离了各省军阀的势力中心,直至今日,五岭山地依然是湘、赣、桂、粤四省的边缘地带。 惨烈的湘江

14、之战后,红军不得不退入深山区,翻越老山界,进入湘西南。老山界五岭山脉之一的越城岭,是红军出江西后第一座难行的高山,海拔1860米,前往华南第一高峰的五岭主峰猫儿山必须通过它。这里山势陡峭,群峰林立,人烟稀少,是瑶族聚集区,国民党军很难上来。饥寒交加的红军,不得不爬这座大山,找到新的退却路线。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的地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15、。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

16、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地走了,体现出了将士们的机智与勇敢。 飞渡大渡河,巧夺泸定桥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

17、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

18、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

19、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20、。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

21、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

22、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岷山腊子口战役 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

23、。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腊子口是岷山山脉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

24、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

25、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转战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2、6军团向安顺地区转移,因敌人已在前方布

26、下重兵,遂改向乌蒙山北麓前进。 3月2日至29日,红2、6军团在威宁、镇雄、昭通、彝良一带的乌蒙山区进行了千里大迂回,与10倍于己的敌人展开回旋战,并在以则河、得章坝等战斗中,给围追堵截之敌以沉重打击。 之后,红2、6军团迅速移师云南,于4月下旬顺利渡过金沙江北上。 长征经过的省份、大山、大河 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四路红军长征共经过14个省,即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西康、河南、陕西。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经过11个省: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红2、红6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9个省:湖南、湖北、贵州、

27、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4个省: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红25军长征经过4个省:河南、湖北、陕西、甘肃。 按目前的行政区划,四路红军长征则经过12个省(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河南、陕西)、2个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重庆)。 红一方面军翻过险峻的高山有18座:五岭山地的越城岭(老山界)、九嶷山、永州蓝山、云贵高原的苗岭、彝族大凉山、大娄山、乌蒙山、四川芦山、西康横断山脉东部5座终年积雪的大山(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大雪山、昌德山、打古山)雅安名山百丈关、邛崃山、秦岭、岷山、六盘山。 渡过的大河24

28、条:赣江、章水、贡水、信丰水、于都河、潇水、湘江、资水、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涪江、陶家河、噶曲河、渭河、白龙江、洮河、泾河、清水河。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始后,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

29、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 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当天晚上9点多钟结束。 长征故事汇总(6) 长征中的几个“之最” 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

30、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

31、,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故事: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

32、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色政权万万岁。 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

33、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

34、“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没有负伤,我心里十分高兴,可是又很惋惜,因为鞋子被穿了个窟窿。以后,我就更加珍惜它。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

35、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象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逝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作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

36、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象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象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痛。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红军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

37、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

38、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

39、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

40、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红军长征故事:任弼时三过草地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

41、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 鬼门关口拣回性命 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35年下半年,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

42、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8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此时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

43、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两个月后,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队伍。 经历这一次起死回生时,任老还不满18岁.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时,队伍又从绥靖出师北上。任老带着七八名比他还年轻的战士在草原上行军。一天夜里,一位小战士问任老,“科长,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实现吗”“

44、肯定能”. 红军长征故事: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 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

45、又蹦又跳。 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 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 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

46、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 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

47、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

48、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 长征故事汇总(7) 长征小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

49、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长征故事汇总(8) 中国长征故事 长征,是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人类排除万难,挑战生命的典范。那你知道中国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 给大家分享的中国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长征故事:危难时刻见真情1936年5月底6月初,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红6军团到达了西康境内。由于连续的草地行军,特

50、别是长时间的断粮缺水,战士们的体力严重不足,部队疲劳到了极限。粮食问题再得不到解决,部队就很难再前进了。正当大家几乎陷入绝望的时候,他们在一个叫稻城的小县城和红32军会合了。 红32军是为了专门接应红6军团来到稻城的。在最困难的时候见到友军,大家奔走相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本来疲惫不堪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充足了电。 红32军给红6军团送来了一群大牦牛、肥猪和肥羊,一捆捆的羊皮背心、羊皮手套和睡觉用的皮垫子,还有不少青稞和豌豆。这样多的物资对他们来说真是“及时雨”。其实,红32军也是经过草地行军、忍饥受冻过来的,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红32军的战友们所体现的团结互助精神让人终身难忘。 一番休整后,红

51、6军团又踏上了征程。当时全军上下竟连一口可以做饭的大锅也没有。原来部队集体用的厨具,随着行军作战已全部丢掉了。自从渡过金沙江后,干部战士都是分散野餐,用个人的搪瓷缸子当炊具。可红32军送给他们的这些肉食和粮食,怎样才能吃到嘴里呢 为了不麻烦当地的藏族同胞,红6军团的先头部队向藏族群众买了几口大缸,用来煮肉。大家正准备美餐一顿时,没想到他们买的那些大缸经不起烈火高温的烘烤,肉还没煮熟,大缸就“砰”地一声炸了。有的连队由于烧坏了大缸,干脆就吃起了半生不熟的肉。买不起缸的连队,就把肉分割给个人,战士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地上点上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之后,吃起了“熏肉”或“烤肉”,这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52、。对一时吃不掉的牦牛,在行军中部队就用它们来驮枪械弹药,给病号骑,等需要的时候,然后再陆续杀掉改善生活补充给养。 每当大家吃牛、羊肉,看到牦牛在行军中所起的作用时,红6军团的战士们都会深情地怀念起红32军的同志们。 中国长征故事:挥泪枪毙炊事员1934年冬天,红军驻扎在湖南省通道县马龙乡向晖村。炊事班住在侗族人杨文春的家里。一大早,炊事员小李就琢磨着今天给大伙儿做点什么吃。另一个炊事员拉肚子,小李就让他休息,自己一个人干两份活,边烧火边择菜。 正在认真择菜的小李丝毫没有注意到有个没有烧完的柴火从灶膛里掉了出来,起风了,那个小小的火苗“呼”的一声,引燃了杨家旁边的祠堂。小李反应过来的时候,火势已

53、经借着风力,从寨子中间蔓延开来,熊熊地燃烧着,发出劈啪劈啪的响声。小李一边往祠堂上浇水,一边大声呼喊救火,闻讯赶来的战士都动手往火上泼水,并且动员乡亲们也一起救火,可是,火太大了,火势太猛。所有的乡亲们和红军的力量加起来也是杯水车薪,只能眼看着大火熊熊燃烧,一共烧了36户人家。 第二天一早,寨子里响起了锣声,侗族有个习惯,敲锣就意味着发生了大事,全寨子的人都要集合。一个红军战士在敲锣,旁边的红军喊:“乡亲们,大家都到寨子前大树下开会啦。”向晖村村前有两株巨大的杉树,杉树下面是块大空地,平展展的,足够容纳下三千人。 不一会儿,战士们都排着队站得整整齐齐,群众散着站在场子中间。一位个子不高的红军铁

54、青着脸,来到树下开始讲话,他说:“对不起,乡亲们,我们的炊事员失火,烧了乡亲们的寨子,违反了红军纪律,现在我按照红军的规定,枪毙了他!失火的人家,我们会给每人赔偿两块大洋,我把钱交给族长,请族长分给各家。”说完他叹了一口气,眼圈有些红,显然,他的心里十分不舍。 这时候,许多群众就七嘴八舌地喊道,“别枪毙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们知道红军是好人,省一颗子弹打敌人”,“小李是多么好的小伙子呀,细心周到,不要杀他”,甚至有些人还哭了起来。 然而,红军的纪律如铁一般,小李被拉走了,不久,山坳上一声枪响,三十多岁的小李用生命向向晖村的乡亲道了歉。 第三天,红军就走了,走的时候,那个讲话的红军跟每一个人

55、道别,一一握手,反复说“对不起了,乡亲们”。他们走后,寨子里的人都说,这样的军队从来没有见过,以前老见偷鸡摸狗、见什么抢什么的军队,没见过这么仁义的军队。 后来,在小李枪毙的地方,好心的相亲们为他立了一茔坟。 中国长征故事: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陆军第16集团军“模范红五团”是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铁军”,历经井冈山斗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火硝烟洗礼,先后参加3000余次战役战斗。 英雄侠骨,更有柔情。记者来到这支战绩辉煌的红军团,搜寻到司号员“八斤半”在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 哒哒哒 1935年6月14日,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急促的号音响了。 强渡大渡河后,摆脱国民党追兵的

56、红军部队无法松口气。红五团自大硗碛出发向西北走,一座晶莹耀眼、高耸入云的大山伫立在面前。 这是红军长征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900米的夹金山。 听说红军要过雪山,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汉摇头叹道:“这里上午9点至中午12点,是由开山神掌权。要是12点一过,就是落山神挡道,它关闭山门,你们可就寸步难行了 ” 老人说的是神话。可雪山的神秘和险峻,却是事实。 队伍爬到隘口的时候,司号员“八斤半”问团长张振山:“团长,老大爷说山里有神,是真的吗” 张振山望着这个小鬼:个子矮小,圆溜溜的脸上长着一双机灵的眼睛,一眼看上去,就知道是个很早就参加劳动、过艰苦日子的穷孩子。 他故意吓唬他:“当然有了。” “在

57、哪” 张振山指指他的心窝,笑道:“在这儿!” “八斤半”不好意思地红了脸。 “八斤半!”边上的团政委谢友勋也喊着司号员的小名逗他“你怎么取了这么个怪名” “噢,为了安葬我妈,我把自己换成了八斤半稻谷。” “你多大了” “八斤半”脑袋一扬,挺着胸踮起脚,尽可能装得大人气一些,说:“不小了,十好几的大小伙子了!” 谢友勋看着他头上的绷带,问:“伤好点了吗” “不要紧,有时候吹号鼓得有点疼。” “好小子!”张振山亲切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吹休息号!” 军号哒哒响,系在“八斤半”军号上面的红布在风中飘舞着,号声把全团召集到张振山、谢友勋旁边休息。 长征故事汇总(9) 长篇长征故事 长征,是洋溢着革命英

58、雄主义和悲壮色彩的传奇,是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是人类排除万难,挑战生命的典范。那你知道长篇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 给大家分享的长篇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长篇长征故事:女李贞的故事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授衔授勋仪式,在这些将帅中,有一位特别显眼,那就是中国第一位女 李贞。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壮烈牺牲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磨炼中前进,成长为更加成熟的革命战士。 中国第一位女 李贞,就是这样一位从磨炼中走出来的女英雄。她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艰难而灰暗,反而在奋力拼

59、搏之下,走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新人生。长征中,她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顽强的继续战斗,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 一九零八年一月,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她的家里仅有两亩薄田,遇上旱涝灾害时,几乎什么都不长。父亲李光田见又是一个女孩,十分失望,连名字都不取了,就叫她“旦娃子”。 父母亲生了六个女孩,一家人就挤在几间茅草房里。冬天,草房四处漏风,一家人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在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们的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李贞原名叫旦娃子,这是小名。旧社会的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她连一个

60、大名都没有,李贞这个名字还是参军时取的。李贞是旧社会中典型的受害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孤儿寡母很难维持生计,李贞的母亲含着泪,把她送给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以前,生活再苦,都是在亲人身边,但这一次,到陌生的人家,李贞的苦难生活才真正地开始了。那一年,她才六岁。 所谓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粗使的丫头。打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孩子 这些都要六岁的她来做。早上她要去打水,盆又大又重,端不动,就要挨打;她要去砍柴,砍了背不动,回来得晚了,也要挨打;她要负责照顾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孩子,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更要挨打。 在婆家生活的那些日子,每天过着被公公婆婆打骂的生活,一边干活,一边伺(c )候大她四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