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采薇中的赋比兴9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采薇中的赋比兴9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采薇中的赋比兴9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采薇中的赋比兴9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采薇中的赋比兴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64 页 共 NUMPAGES64 页2023年最新的采薇中的赋比兴9篇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1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2。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3修辞方法4

2、。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

3、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

4、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采薇中的赋比兴(2) 比较诗经中比和兴的区别与联系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诗集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自西周初年起到东周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及其本质,是我国重

5、要的文化典籍。其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最为广泛,也有着许多特色,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诗篇,不但形成了我国诗歌的民族风格,对后代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比和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论述与分析。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描写的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其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对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种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是用浅易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运

6、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在诗经这部特定的诗集中,乃以每个诗章整体之立意、构思为基础,以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为步骤,从而造成意境表达情思的方法。“兴”的基本含义是借助于其他的事物作为一首或一章诗的开始部分,所以又叫“起兴”。它是诗人在接触到某一事物时,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借物寓情,因事起兴的意思。它之所以往往用于开头,无非为了起到引人欣想的作用。作者用于起兴的事物,对于诗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常常起着比喻、象征、烘托、暗示等作用,并有助于创造动人的形象和美好的意境。“兴”分为两种,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

7、作用,但是在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这种兴一般起到的就是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渡作用。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但是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

8、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同时,这就构成了它与比的异曲同工之妙。 10级编辑出版2班 李梦姝 100610203 采薇中的赋比兴(3) 采薇中的赋比兴(4)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卫风硕人:手如

9、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

10、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

11、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采薇中的赋比兴(5)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与子成说(shu):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朱熹:“比者

12、,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

13、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

14、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采薇中的赋比兴(6)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15、,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

16、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

17、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

18、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

19、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

20、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

21、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

22、,“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

23、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

24、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国风召南驺虞 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国风召南江有汜 比: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国风卫风硕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国风卫风淇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 兴: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 桃

25、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

26、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 比即喻,是其中最基

27、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历代认识 “赋、比、兴”之说提出后,从汉代开始两千多年来,历代都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和论述,但在具体的认识和解说上,一直存在着各种分歧意见,众说不一。 汉代 汉代对赋、比、兴的解释:汉代解释“赋、比、兴”最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是郑众和郑玄两

28、家。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毛诗正义引)他把“比兴”的手法和外在世界的物象联系起来,认为“比”是修辞学中以此物比彼物的比喻手法,“兴”是“起也”,即托诸“草木鸟兽以见意”的一种手法。论述虽较简单,但总的说,是抓住了“比兴”这一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的。郑玄的解释则不同,他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毛诗正义引) 这里,除了讲“赋”的特点是表现手法上的铺陈其事,比较符合实际外,其他的解释则都跟政治、教化、美刺联系起来,这就把一定的表现手法看成了某一特定文体的特征,不免牵强附会。毛传

29、、郑笺中对于诗经的解释,常常在径情直遂的诗歌中,离开艺术形象去寻求有关君臣父子的“微言大义”,例如把爱情诗说成表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等,和这种对于“赋、比、兴”的穿凿曲解,是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后来孔颖达就不同意郑玄把“比兴”分属“美刺”的说法,指出:“其实美刺俱有比兴者也。”(毛诗正义不过,郑玄把“比兴”提到美刺讽谕的高度来看待,对唐代陈子昂、白居易等所标举的“美刺比兴”说,是有启迪作用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认为:“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他并且

30、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所以刘勰在谈到汉赋时,称其“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结果是“比体云构”,“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 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

31、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刘勰对“比兴”的论述,曾受到毛传和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如他说过“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指召南鹊巢贞一,故夫人象义”(文心雕龙比兴)等等。但他同时又继承了郑众的见解,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又认为“比”的要求是“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这就概括了“比兴”作为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的特点。他还指出“诗人比兴,触物圆览”。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这些意见,都是很可取的。

32、 刘勰之后,钟嵘对“赋、比、兴”的论述,有了更多的新内容。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应该有诗味或“滋味”(序),从而把艺术的特殊的感人作用与艺术的思维表现特点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和对传统的突破。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一些株守传统观念的人对钟嵘的这一贡献不仅不予承认,而且颇加非议,如说他“解比兴,又与诂训殊乖”(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得不明不白”(黎锦熙修辞学比兴篇)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钟嵘还正确地指出“赋、比、兴”“三义”各有特点,各有所长,不能割裂开来对待和运用。他说:“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

33、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因此,他要求兼采三者之长:“闳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品序即认为真正的好诗,既不能单用“比兴”以致“意深”、晦涩,又不能单用“赋”法以致“意浅”、芜累,只有兼采三者之长,酌情运用,才能感动人,“使味之者无极”。钟嵘的这一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写诗要把事情写清楚,为读者所了解,就少不了要用“赋”的手法。同时,诗歌要抒发情思,驰骋想象,感染读者,耐人寻味,就又少不了要用“比兴”的手法。钟嵘的“闳斯三义,酌而用之”以及“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观点,是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规

34、律的,对后代诗论有很大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论述 唐代评论家对“比兴”的论述,又有新的发展,即不仅仅把它看作表现手法,而是赋予了美刺讽谕的内容要求。这跟郑玄的说法,是有继承关系的。不过,郑玄是用政教美刺去牵强附会地解释“比兴”的本义和诗经的篇章;唐人则是运用“比兴”的概念来表述自己的创作主张,强调诗歌应发挥美刺讽谕的作用,这就不存在牵强附会的问题。刘勰、钟嵘谈论“比兴”,有时也是涉及内容的,如刘勰所说的“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文心雕龙比兴),钟嵘所说的“兴托不奇”、“托谕清远”(诗品卷中)等。唐代评论家更进一步把“比兴”称之为“”,如陈子昂批评齐梁诗风“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元稹批

35、评唐初“沈、宋之不存寄兴”(叙诗寄乐天书),而认为自己的诗“稍存兴寄”(进诗状)等,所说“兴寄”,也就是“比兴”。陈子昂又说:“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曷着?”(喜(嘉)马参军相遇醉歌序)殷也批评齐梁诗风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比兴,但贵轻艳。”(河岳英灵集序)所说“比兴”,也就是“兴寄”。可见,唐人论“比兴”,大都是从美刺讽谕着眼的。柳宗元就明确地指出:“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杨评事文集后序)白居易甚至还把“美刺兴比”作为一个词组来使用,如说:“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谓之讽谕诗。”(与元九书)他们标举“兴寄”或“比兴”,强调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发挥社会作用,这对于促进唐诗的健康

36、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 宋代学者对“赋、比、兴”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欧阳修在诗本义中、郑樵在诗辨妄中,都对汉儒解诗的穿凿附会之风提出了批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仲蒙和朱熹,他们对“赋、比、兴”的解释,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他分别从“叙物”、“索物”、“触物”的角度来解释“赋、比、兴”。所谓“叙物”,不仅是一个“铺陈其事”的问题,还必须和“言情”结合起来,把作者的情感和客观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就比传统的解释大大前进了一步,更加符合诗歌创作中对于“

37、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要求,从而对后来关于“赋”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古代叙事诗中,也存在着这类范例。例如长达1745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除了发端两句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通篇全用“赋”体,而叙述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正如沈德潜所说:“淋淋漓漓,反反覆覆,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其后象北朝的木兰诗、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卖炭翁等,也都具用“赋”法而表现出类似的特点。所谓“索物”,即索取和选择物象以寄托感情,不仅是一个运用比喻进行修辞的问题,还必须在比喻中寄托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比”法,自然就会具有艺术的感染力,而不会象汉赋那

38、样成为各种比喻性的词藻的堆砌排比。所谓“触物”,即接触外物而引起作者主观感情的冲动,也就是梅尧臣所说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由外物的激发以兴情,又把情感浸透、寄托于所描写的物象中。显然,李仲蒙对“赋、比、兴”的阐述,较之他以前的许多解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这些论点,后来曾被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杨慎的升庵诗话等辗转引载,后人的见解也大都是对他的观点的引申和发挥,很少新的突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9、(诗集传)这和黄彻所说的“赋者,铺陈其事;比者,引物连类;兴者,因事感发”(见诗人玉屑),基本是相同的。朱熹虽然比较准确地说明了“赋、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但他的概括不如李仲蒙的解释更切合文学创作的实际。他的说法之所以在后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受到统治者大力倡导的缘故。朱熹虽然也批评过汉儒解说诗经中某些迂腐论点,但是,他自己论诗也不乏微言大义的迂腐见解,如他在诗集传中注关雎一诗说:“兴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

40、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放()此云”。像这样来分析关雎的“兴”义,显然是受了诗序、毛传、郑笺牵强附会说诗的影响。而且他也没有象钟嵘那样注意到“三义”在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互相作用,往往把一首诗简单地归之为“赋也”、“比也”或“兴也”,甚至对也这样加以分解,结果不能不生穿硬凿,招致后人的讥议。如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就说:“风诗三百,后人强事臆测,系以比、兴、赋之名,而诗义转晦。子朱子于楚辞,亦分章而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 应当指出,这种离开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而去探求形象以外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微言大义的做法,在宋及宋以后仍是比较普遍的。黄庭坚就曾对

41、宋代穿凿附会解说杜诗的现象提出过尖锐的批评:“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者,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大雅堂纪)在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不仅说诗,还有说词。如清代常州派的词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周济论词的某些观点也曾因此遭到王国维的批驳。清代的统治者甚至接过这种穿凿比附、深文周纳的方法,不止一次地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明清时期的研究 明清时期关于“赋、比、兴”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有明代的李梦阳和清代的周济。明代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曾引王叔武的话说:“诗有六义,比兴要焉。夫文人学子比兴寡而直率多。何也?

42、出于情寡而工于词多也。夫途巷蠢蠢之夫,固无文也。乃其讴也,也,呻也,吟也,行而坐歌,食咄而寤嗟,此唱而彼和,无不有比焉、兴焉,无非其情焉,斯足以观义矣。”(诗集自序)在当时缺乏真情实感的诗文普遍流行的情况下,李梦阳虽然也提倡拟古主义,但他又指出“比兴”出自真情,真诗乃在民间,主张正统诗文应该向民歌学习,这一意见是正确的。清代的周济则将“比兴”用之于词论,提出了“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着名论点(介存斋论词杂着)。“寄托”即“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在创作中的运用。诗词写作,既不能没有寄托,又不能刻意追求寄托,不然的话,就会影响作品的感染力。这意见也是比较精辟的。此外,像王夫之所说的“兴在有

43、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斋诗话),强调了“比兴”的运用应当自然浑成;陈启源所说的“故必研穷物理方可与言兴”(毛诗稽古编),强调了广博的生活积累对于“比兴”运用的重要性;沈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比”是“借物以寓其意”,要求“比兴互陈”(论词随笔),则把“比兴”和艺术描写中的情与景结合了起来。但这些论述,大都比较零星,缺乏特别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专门的研究着作方面,陈沆的诗比兴笺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较有可取之处。 意义 总之,关于“赋、比、兴”的研究,除了穿凿说诗的消极影响外,它的积极意义是:通过长期地研究和探讨,不仅认识到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各自的特点,它们在文学创作中

44、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认识到广博的生活阅历、真挚的情感、形象化的表现等等对于它们的重要性,以及意余言外的浓郁诗味对于读者产生强烈美感的重要性,这样,就使得关于“赋、比、兴”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在创作中的表现和运用日趋丰富和完美。这些对于创作规律的认识,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着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

45、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深刻揭示了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

46、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

47、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2比兴 中国诗歌使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比较常见的是采用自然物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思。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者,以彼物比此物”。诗经中的比兴大多是触景生情,是实写;而到了楚辞中,比兴多为虚构想像之辞,这是诗人对传统手法的突破。诗经和楚辞中比兴的运用,为我国古代诗歌奠定了艺术表现上的基础,使物和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经的影响更加广泛。其后两汉时代的诗歌正是传承了诗经的特点,

48、建安时期的诗人也大都从诗经和各种乐府诗中取经并加以发展,开创了五言诗歌的崭新局面。其后陈子昂主张诗风革新,要求诗歌要像建安时代那样,既要有“兴寄”也要有“风骨”。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中以李、杜二人成就最高。虽然李白诗歌浪漫飘逸杜甫诗歌凝重深沉,但是在诗歌学习上二人都是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并且都主张语言自然反对雕饰。这恰恰可以看作是脱胎于诗经而又超越于诗经之上。之后许多诗人,如宋代的苏轼和陆游,明代的高启,清代的龚自珍都受到他二人的影响,继承了诗歌,也继承了那种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文学表达方式-不论是浪漫或者写实,中国古代文学均有这样的特征。 3、诗经中大量的赋比兴手法与植物相关 众所周知,赋比

49、兴是诗经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在情歌中,这些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有很多与植物相关。各举一例。赋:(邶风,静女)中的姑娘,同小伙子相约在城角幽会。小伙子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城角,但不见姑娘的面影,急得他搔首徘徊。原来姑娘早就来了,她故意躲了起来。看到小伙子焦灼不安的样子,她突然露面了。“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薆)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比:(陈风,东门之枌)中的一个小伙子,在一次歌舞聚会上认识了一位姑娘。后来,他一再遨请姑娘到集市上去跳舞,姑娘每次都接受了邀请。他俩相爱了!“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榖旦于差,

50、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兴:(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由盛开的桃花,联想到有位姑娘要出嫁,这里面还同时含有比的因素,那位姑娘像桃花一样鲜艳和美丽。 4、天然质朴的爱情以植物为依托 李白的一句诗也许可以为诗经的情歌做个注脚:“清水出芙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经的爱情,出于天然,归于天然。他们没有私心杂念,没有经验技巧,没有心怀鬼胎、图谋不轨,当然也不会被迫迎合或敷衍了事,他们简单直白,单纯率真,他们的情歌是“发自真心的歌”。而最能体现天然美的莫过于自然,最能代表自然的

51、莫过于植物,所以,依托植物寄意自然,依托自然寄意天然,由外而内,由物而心,就形成了诗经情歌天然质朴的特点。来看(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离骚的比兴,是对诗经比兴的继承,也有很大的发展。1、诗经中用作比兴的材料都是自然现象或各种日常器具;而楚辞中的比兴材料已经扩大到人自身,而且它所开创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成为后世最为重要的比兴材料。2、诗经中的比兴是零散的,用来比兴的物像并没有固定的含义,而楚辞里比兴是系统的,并且有固定的寓意。换言之,诗经中是一种无意识的借景抒情,而楚辞的比兴则是有意识的“托物以讽”、“比类切

52、至”。 关于比兴:比兴最早是后世学者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和概括。与“赋”合起来称“赋比兴”。用现代的话,所谓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就是起兴,起头儿,就眼前所见引起下面所咏之刺, 诗经中的比、兴常常是单独使用的(当然还有所谓“比中之兴”、“兴中之比”等名堂)。后来到了屈原,比兴有了新的发展屈原把比和兴联系起来,使比兴不止是单独的“比”和“兴”的表现手法,而是指因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深远的艺术手法。如离骚中的芳草美人之喻的比兴手法已经和诗经中的“比”和“兴”已经大不相同了、后世,如我们现在,所说的比兴往往是同与屈原离骚的“比兴”,而常常不是诗经中的“比”和“兴”。 采薇中的赋比兴(7) 对赋

53、、比、兴内涵的探讨,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给出了定义。关于赋的含义还好说,各方意见大都比较一致,但是涉及比和兴,意见就多了,正如朱自清所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越说越糊涂”。1然而,要探讨周易中的赋、比、兴,有必要以统一的标准来明确赋、比、兴的内涵。本文拟从传统诗学理论“心物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前人对赋、比、兴所进行的界定,并归纳出其特点,力求让赋、比、兴的 内涵明晰起来。 一、 心物关系 也就是文学创作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谓心,即情感和意志,也就是主体;所谓物,即客观物象,也就是客体。关于“心物关系”的理论,传统诗学中早已有之。礼记记中说“:人心之

54、动,物使之然也。”认为人心的触动、情感的生发,是由外物所感染的。陆机文赋中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认为,创作主体是受到了“四时”、“万物”等客体的感发,然后才“慨投篇而援笔”。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也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随着景物而变化,文辞随着情感而产生。创作是随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运动才产生的。创作的过程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对话并逐渐形成统一的过程。创作主体由于是具有意识思维活动、能进

55、行情感体验的人,所以能够被客体所感发,生发出情感和诗意。同时“,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2即所谓“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而赋、比、兴就是这种主体和客体相互运动的文学创造过程中,在感发或影响的来源与性质方面的基本区分。“概括地说,中国诗歌原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情志之感动由来有二:一是由于自然界的感发,一是由于人事界的感发。表达此种感发的方式则有三,即赋、比、兴。”3作为“诗之法”的赋、比、兴,也包含了不同的感发方式,从心物

56、关系的角度对其加以理解,便能够明确区分其内涵,尤其是比和兴。 二、赋“:物与情同” 赋的含义在赋、比、兴三者中历来最为明确。赋字古同“敷”,是铺陈、分布、叙述的意思。由这一含义,诸多经学家、文论家对“赋”给出了解释:晋东汉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春官郑玄注)西晋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古诗之流也。古之作诗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之法,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故有赋焉,所以假象以尽辞,敷陈其志。”(文章流别论)南北朝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南北朝钟嵘“:直书其事,尽言写物,赋也。”(诗品)唐孔颖达:“赋者直陈其事,无所讳避,故

57、得失俱言。”(毛诗正义) 宋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宋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宋胡寅与李叔易书)明袁黄:情见乎词,志触乎遇,微者达于宏,逖者使之悟,随性情而敷陈视礼义为法度,衍事类而逼真,然后可以为赋。”(诗赋)分析上述前贤对赋所给出的定义与解释,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赋即是一种直陈、铺叙的表现手法。但是这种结论还不够,它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赋是最容易、最简单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仅仅只是客观叙写实际物象,这种手法无关形象思维,并不涉及心物关系。实际上并非如此。仔细分析上述有关赋的解释,我们还能得出一点结论赋中融合了情思,但体现在较为直观的表达上。从“心

58、物关系”的角度可以概括为“物与情同”即作者的情思就直接包含在所叙之物之中了。分析郑玄对赋的解释,人们往往只是注意到 前一句“赋之言铺”,而批评其从儒家伦理道德层面进行解释的偏狭,且不论郑玄解释的偏狭之处,提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这一点同时也说明赋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思,即对入诗的具体物象具有好恶评价之情,才会融进赋体诗歌之中。再如挚虞的解释:“情之法,因辞以形之;礼义之旨,须事以明之。”这实际上仍然强调赋所叙写的是“情之法”和“礼义之旨”,即赋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思。刘勰说“体物写志”,意思是赋是描绘物象,抒发情 志的,同样说明赋是一种“物与情同”的表达方式,最后到李仲蒙、袁黄的解释就更能看出赋

59、之“物与情同”、表达情思的特点了,尤其是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情物尽也”更是直接从心物关系的角度道出了“赋”的真义。诗经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这一句就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以铺叙直陈的方式写出男子等候心上人的场面,同时,也表达出男子在等待的过程中热切希望见到心上人的焦急、激动的感情,在叙述物象的过程中就包含了情感在内,这就是“叙物以言情”、“情物尽也”。 至此,可以试对“赋”作出如下定义:赋是一种以直观叙述、描写或议论的方式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的诗歌创作方法。它的形式是铺叙,目的是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从心物关系的角度说,其特点是“物与情同”,较为直观地表达心

60、志与情感。三、比“:由情及物” 比字在甲古文中作 ,是两个人一同行走的形象,说文解释说:“密也,而人为从,反从为比,古文比。”可见,“比”字的引申义必定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同时也通“譬”,引申为比方、比拟的意思。比方、比拟肯定表示的是两物之间的关系,这是由其本义延伸而来的。“比”表示的是两物之间的关系,但在赋、比、兴之诗法中的比是不是比方、比喻的意思呢?且看下面这些先贤对比的解释:东汉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周礼春官大师注)东汉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周礼春官郑玄注)西晋挚虞:“比者,喻类之言也。”(文章流别论)南北朝刘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