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立根本特征与设想摘要:分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立根本特征,提出高职院校在学科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有的自主权,使学校课程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开展要求;课程内容要影响人才培养和学生素质进步;开放的课程总量要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课程教学过程和回应教学与社会、消费理论相结合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应因学校规模极度扩张而导致课程评价与管理效果的减弱。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特征;课程构造高职院校课程建立,是一项根底性、系统性工程,其成效的获得和目的的达成需要依赖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创造和文化的新塑。其关键在于要以教育观念为先导创新教学。课程体系建立都要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穿于教学改革的
2、全过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进而改革人才培养形式,进步人才培养质量。一、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立的根本特征(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生成机制国内外知名的高职院校,其课程建立无不充分凸显关注社会需求的价值倾向,主要表现为:第一,学校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学校课程,新设课程事先都要进展科学的社会调查和预测,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社会理论的直接需要。比方新加坡、澳大利亚的职业院校的大多数课程,就专门反映企业遇到的消费技术问题和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第二,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理论。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外,课程内容要强调贴近工作理论,可以反映学生将来工作的实
3、际。比方德国的许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课程构造,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在教学环节上,许多学院也强调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一致性。第三,社会部门(包括企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严密联络应成为高职院校的惯常举措,高职院校要定期邀请一些社会部门(包括企业)直接参与学院的课程设置,从而使很多学校的课程有着浓重的企业背景。如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合作企业参与知识开发,并为其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二)构造化、系统性设置与学生个性化选择兼备的选课形式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高职院校要形成相当完备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学
4、校丰富的课程储藏为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开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除了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程外,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地选择相关选修课程或方向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另一方面,学校对每一学位的课程设置都要有详细、明确的课程目的,课程的安排要从理论到理论、从国内到国外渐进展开,要非常强调课程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以发挥课程教学的整体力量,从而确保学生可以系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学会相关本领。学校对学生的选课有着明确的开展要求。事实上,学生选课并不是简单地选择一门或几门零星的课程,而是选择一整套不同指向的课程系统。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的选课都有明确的先期课程要求,以确保
5、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三)灵敏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除了正规的课堂教学外,教学活动中还要经常灵敏地穿插着讲座、理论课程等各种非正规课程,并通过校园文化等隐形课程的建立努力营造一种全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气氛。一是强调理论课程。课程中既有基于理论而来的根底理论研究,更有实际训练学生才能的内容,包括实习和企业参观等。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在理论经历的根底上授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自主才能和应对将来的才能,并训练学生的思维才能。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等有关社会机构参观学习,作为正式的学校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与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各种非正式课
6、程共存。高职院校开设专题、讲座等非正规课程,它们并不仅是正式课程的补充,而且应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正规课程与讲座、专题等非正规课程的并重,反映了学校课程建立的系统性与先进性要求相结合的特征。这种讲座、专题往往反映了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报告人应大多来自业界。(四)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学分制。相比学年制,学分制的施行要更注重反映学生的需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建立要表达产学研和学生这两个中心,所有课程都围绕这个两个中心来施行,力务实现社会需求与学生价值的双赢。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个体学习根底上的集体学习形式。这
7、种教学形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理论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理论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努力探究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历和教学形式,重视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五)适应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开放的课程建立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课程建立国际化的步伐也随之力口快。高职院校的课程要逐步突出国际化的特色,意在让所有学生都能熟悉和掌握全球化背景下运作的形式。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快校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多种形式办学。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进步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作为一项国际交流工具,在高职院校应得到高度重视。有条
8、件的学校的一局部课程可采用外语教学,要求学生可以纯熟应用外语。与此同时,学校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开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高职院校更要把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当作课程建立的关键环节和主要途径来抓,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老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程度。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考核、教学语言等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全面接轨;加快学校师资队伍建立的进程,在老师吸收国外最新知识的同时改造其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才能与程度,增强其社会就业的竞争力。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立的设想(一)变纵向的学科体系
9、为以岗位才能为核心的横向的课程综合构造高职院校假如仅仅重视学术性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视职业技能的训练,将会导致那些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学生缺乏就业的思想准备和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科学和工艺学日益浸透到各项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劳动,要求职业教育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根底,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才能。另一方面,往往只重视单项的、狭窄的职业操作技能训练,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和对学生进展思维训练比拟薄弱,将导致高职的毕业生后劲缺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本专业深层次开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
10、校要从适应社会、经济开展对人才的多层次、多规格需要的目的出发,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构造的模块体系,同时,将课程分解,按照职业应用需要,与专业课、文化课重新组合成横向课程构造,使高职教育内容与岗位实际交融,使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进步学生的实际才能。(二)面向社会经济开展需要,主动调整与拓展学校课程强调高职院校课程建立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开展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向,使学校课程建立成为沟通学校办学理念与培养目的的桥梁,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在课程建立方面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导向形式,应该直面社会经济开展的现实,通过自己高质量的研
11、究作出即时的回应,这是学校课程建立得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就目前而言,学校可以通过延伸与拓展(对一些理论色彩较浓的课程逐步向应用性延伸,形成一批既有根本理论概述,又有一定应用技术内容的新课程)、穿插与综合(将内容根本接近的课程内容进展重新组合,从中形成一门新课程)、分化和开展(在涵盖面较广的课程根底上,根据社会需要,将某一内容抽取出来,通过知识的加工和整合,进一步;形成新课程)、停办和新建(对内容陈旧、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课程进展停办,并根据需要重新开设新课程)等方式与途径,对现有课程内容作进一步的调整与拓展,逐渐增加学校的课程总量。详细教学环节应重视和加强教学理论,将其纳入整个教学过程
12、而不仅局限于第三学年,也可以考虑建立一种依托行业办学的合作培养机制。(三)发挥办学特色,形成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原有办学根底和强烈的社会需求,决定学校理应紧紧围绕行业及产业构造这一核心施行学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并形成学校的核心课程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确定各科目的最低学习标准和根底学习要求,进而建立相应的扩展性课程。每类课程应确定根底性要求和多层次的开展性要求,并相应确定各自的学习领域。根底性要求与一定层次的开展性要求相结合,形成一定领域的根底学习目的。建立以核心课程为根底,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结合、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学科课程与理论活动课程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结合、
1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四)完善课程类型,充实课程构造精心研究学校办学目的和培养方向,作好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学校课程进展分类,组合成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不同课程组群,增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适应学生个性开展的不同需要,开发多种选修课,建立学分制,实行课程的动态管理。与社会成认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培训要求挂钩,从学生入学起实行职业技术课程全员和全程培培训。统筹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将讲座和专题等非正式课程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以实现课程体系化与前沿性的有机结合。培育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课程,尤其关注穿插、复合型课程的开发与建立。(五)改革管理方式,建立科学的评
14、价体系明确课程建立的重点环节,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和目的体系,建立完好的动态管理形式。抓好课程生成这一关键环节,改变课程生成由部门指导指派的方式,形成由校内与校外结合生成课程的机制。在学校整体课程建立目的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和发挥系、教研室在课程建立中的作用,并重视新设课程的试点、验收工作。制定和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除了注重课程的学术要求外,还应关注其社会理论性要求,严格遵循课程的根底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等原那么施行评价。施行过程,以老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同时引入社会评价因素,注重及时淘汰或与更新不符合社会开展需要的课程内容,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六)加大课程建立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在现有国际合作的根底上,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通过引进国外高校课程、教材和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立,全面提升学校教学和人才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