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回延安课件+教案+课后练习解答回延安贺敬之走入新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教学难点:感受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走进贺敬之(1924年-),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鲁艺文
2、学系,诗人、剧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其文学创作善于从历史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文骨,写诗则坚持“诗学和政治学”统一的标准。他早年和丁毅等合著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还著有诗集放歌集回延安雷锋之歌等。背景介绍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本诗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
3、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词义理解糜子: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留脚印:深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概
4、括这五小节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1)回延安抒写回延安后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如今的崭新面貌(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分块解读1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一分块解读1回延安抒写了久别重逢时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表达了对
5、母亲延安的眷恋,回延安的夙愿已经实现,写出回延安时欢迎场面的热烈。分块解读1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合作探究1这一小节是如何写出临近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合作探究1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合作探究2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自身情感的?合作探究2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
6、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分块解读2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比兴手法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合作探究3何为比兴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警引类,起发已心;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以所咏之物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
7、尽而意有余。写出母亲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分块解读2“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中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合作探究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合作探究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8、。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长大成人,因此,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分块解读3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团支书
9、/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选有陕西特色事物以渲染气氛三合作探究4逐层琢磨一下,第三部分中是怎样表现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这些内容的?合作探究4(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分块解读3第三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亲人举
10、杯欢庆的滔滔不绝的热烈场面,亲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抒发了激动喜悦的心情和对延安的深情。分块解读4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表明延安的变化之大。从镜中看延安,一览无遗四运用排比的手法,描绘出延安十年来的变化。合作探究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合作探究5(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
11、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分块解读5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五合作探究6第五部分中,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把这些内容放在最后一部分写?合作探究6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
12、”,又能进一步表达热爱延安的原因。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合作探究6第五节写出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革命形势,回顾了延安历史,写出延安人民前赴后继,好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流。“身长翅膀吧脚生云”运用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合作探究7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合作探究7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
13、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全文小结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用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体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课后作业根据划分节奏有感情朗诵诗歌并背诵。谢
14、谢观看谢谢(.)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回延安课后练习1、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2、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3、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详细说明。参考答案:(1)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锻造
15、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此句表达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语言描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场景描写:“一条条
16、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的新面貌,表达了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二、(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2)虽然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三、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这首诗运用
17、了“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短的只有一节。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
18、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
19、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2)夸张手法的运用。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
20、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
21、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回延安教学设计课题回延安单元一学科语文年级八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
22、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师生互动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难点感受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打开PPT课件,放出贺敬之的照片,教师讲述引导语:同学们看看大屏幕,你们认识他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通过课件展示的照片你认为贺敬之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的评价是否跟现实一致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杨振宁先生的回延安一文,近距离的了解贺敬之,了解他笔下延安的丰功伟绩和对延安深厚的
23、眷恋之情。引出课题:回延安学生按小组交流后举手回答回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由畅谈对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讲授新课走进:贺敬之(1924年-),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诗人、剧作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其文学创作善于从历史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文骨,写诗则坚持“诗学和政治学”统一的标准。他早年和丁毅等合著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还著有诗集放歌集回延安雷锋之歌等。背景介绍: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
24、千上万的革命战士,本诗贺敬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词义理解:糜子:一种果实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黏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留脚印:深文中的意思是,毛主席在那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
25、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整体感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概括这五小节的主要内容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1)回延安抒写回延安后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2)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3)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4)看延安描画延安城如今的崭新面貌(5)祝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分块解读:第一节回延安抒写了久别重逢时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之情,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回延安的夙愿已经实现,写出回延安时欢迎场面的热烈。合作探究:这一小节是如何写出临近
26、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想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展示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合作探究:在这一节中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自身情感的?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
27、,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分块解读:第二节运用比兴手法合作探究:何为比兴手法?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警引类,起发已心;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以所咏之物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写出母亲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中犹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合作探究:“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
28、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长大成人,因此,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分块解读:第三节
29、选有陕西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合作探究:逐层琢磨一下,第三部分中是怎样表现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这些内容的?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第三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绘亲人举杯欢庆的滔滔不绝的热烈场面,亲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抒发了激动喜悦的心情和对延安的深情。分块解读:第四节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表明延安的变化之大。从镜中看延安,一览无遗运用排比的手法,描绘出延安十年来的变化。合作探究:“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学生总结交流,教师讲述(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运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大班健康活动教案《老鼠偷粮食》合作游戏教案
- 初中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学生发展计划
- 民俗旅游可持续-洞察及研究
- 工程施工安装承包合同
- AI在智能装备路径中应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产品包装品牌化升级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业机械产品检验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印刷设备能效管理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第3篇-洞察及研究
- 石油化工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及安全保障措施
- 2025年中国电力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安吉公司团建十人活动方案
- 2025年广东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
- 农民手机应用培训
- 湖南省邵阳市海谊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及答案)
- 煤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河南省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春季学期国开电大专科《建筑施工技术》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2025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招聘考试试题
- 2025年高考数学全国二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2025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84人笔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