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古代汉语背景知识_第1页
北大古代汉语背景知识_第2页
北大古代汉语背景知识_第3页
北大古代汉语背景知识_第4页
北大古代汉语背景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背景知识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石。左传是先秦汉语的一部代表文献,由于其体裁,书中的叙事性文字占了大多数的篇幅,因此历来受到古汉语语法学者的重视,出现了很多以左传为对象的专书语法著作,何乐士先生是在这一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下面摘录了她的史记语法特点研究一文,文章是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看史记语法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左传的一些语法特点。史记语法特点研究(摘录)从左传与史记的比较看史记语法的若干特点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文史杰作,史记则是汉代的一部光辉巨著。它们的语言都充分体现了各自时代的特色,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发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两书语言的比较对照找出他们的某些

2、特点,对于认识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探索汉语由先秦到汉代的发展规律,都会大有裨益。因此本文选择了这两部书作为研究对象。在将两书对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由左传到史记,语法变化的总趋势和主要特点,就是句子结构的复杂化。一、 句子成分的进一步完备和名词短语的发达1.1 句子成分的进一步完备左传的句子常常省略主语或宾语,有时读起来比较费解。随着语言的发展,史记在叙述与左传相同的史实时,常将主语或宾语补出,使句子成分更加完备。1.2 名词短语的发达史记与左传比较起来,名词短语这个局部明显发达,不仅数量增加,短语的结构也更加复杂。但有的名词短语也有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偏正结构的名词短

3、语明显增加;1.2.2 “者”字短语的大量增加与复杂化;1.2.3 “所”字短语的大量增加与复杂化;1.2.4 “主语之谓语”结构有减少的趋势;二、 丰富多彩的定语2.1 左传名词的修饰语本已比较多样,史记比它更为丰富。左传一些没有定语的名词在史记里往往有了定语。还有一些名词在左传中已有定语,史记又给增添了新的定语。2.2 定语与中心成分之间没有助词“之”连接以上做定语的形容词,有些在左传里主要用作或只用作形容词谓语,如“滥”、“甘”、“壮”、“猛”、“曲”、“骄”等。以表示时间的短语或词作定语,这种用法在左传中很少见。表示处所的名词家方位词作定语,且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无助词“之”。这种用法在

4、左传中也极少见。左传中仅有极少数“名+方位词”加“之”作定语的例子。左传中表示数量主要是“名词数词(量词)”的格式,史记中已有较多的“数词(量词)名词”格式。左传里动词直接位于名词前作定语的例子很少史记里这项用法大量增加,生动活泼。2.3 定语与中心成分之间有助词“之”连接左传由“之”联接的定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名词。史记里却有不少是动词及其短语。左传里有极少数双音节形容词用作谓语的例子。2.4 名词后的修饰语三、 动词谓语的发展变化3.1 简单谓语句为了剖析动词谓语内部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从两书中各取5,000句,对它们的动词谓语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大致情况是,左传的简单谓语句共3050句,

5、约占61%,复杂谓语句共1950句,约占39%。史记的简单谓语句共2004例,约占40%,复杂谓语句共2996例,约占60%。3.2 复杂谓语句两个单音节动词并列作谓语的情况在左传中已有所见。史记中这类谓语明显增长。左传的连动式大都有“而”、“以”连接。史记则很多不用连词。史记有一种很特别的语法现象,即动宾结构带宾语,这种现象在左传中很难见到。史记兼语句比左传有明显增加。左传里出现在兼语前的动词(以下简称动1)有“使”、“以”、“俾”、“立”、“教”、“命”、“令”、“请”、“许”、“谓”等十来个,而“使”、“以”出现的次数约占总数的80%以上,表明兼语式使用的范围还不是那样广泛。史记兼语式中

6、“动1”的范围明显扩大兼语套兼语。这种句式左传虽然也有,但很个别;史记中比较多见。3.3 被动句的发展变化以“为”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左传有这类句式(举例略),“为”后不出现施动者。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左传这类被动句比较简单,“见”后连接动词。以“於”为标志的被动句:动於宾。这类被动句在左传中居於被动句的首位史记中这类被动句也比较多,但少于“为”字句。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动于宾。这是最古老的被动句式,甲骨文、金文中都只有这种句式,后来“于”逐渐为“於”所取代;到左传还有遗留,但为数已经很少,全书仅13例在史记里,“于”字被动句极为个别,几乎只保留与帝王的正是文告或者可能是司马迁转抄自其它

7、记载实事的文字中。除与左传共同的被动句在史记中有新的发展外,史记又出现了新的被动句式,如“被”字句、“为所”句,它们逐渐代替了“见”字句、“於(于)”字句,并逐渐发展、完善自己。3.4 有系词“是”用法的判断句系词“是”用法在左传中已有萌芽,有一例“是”的用法极像系词(举例略),在史记中“是”的系词用法虽仍很少,但比之左传有所增多。3.5 疑问代词作宾语的位置有变化按照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但左传的否定句已有不少例外,大约有37.4%的代词宾语不前置;史记否定词的词序有进一步不前置的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问句的变化。左传的疑问句只在个别固定格式中代词宾

8、语不前置(举例略),其它绝大多数作宾语的疑问代词都严格地遵循着宾语前置的规律。而史记的疑问句却有了重要变化,由不少疑问代词谓语动词之后。左传有“谓何”,史记有“谓何”、“谓谁”“何”、“谁”出现在其他动词之后,为左传所无。四、 生动多样的状语状语之一(略)五、 介宾状语的大量出现状语之二(略)六、 介宾补语的减少和无介词补语的增多补语之一(略)七、 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和程度补语的重大发展(略)八、 左、史动词前后介宾变化的比较(略)九、 小结(略)(该文引自程湘清主编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补充左传专书语法著作:管燮初(1994)左传句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

9、何乐士(1989)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左传范围副词,岳麓书社,长沙。张 猛 (2003)左传谓语动词研究,语文出版社,北京。本课的“平行课程”我们提供了四库全书总目春秋左传正义和前人对于左传文学价值的一些评述,以便于同学们了解文献学和文学史上左传的一些情况。四庫全書總目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自劉向、劉歆、桓譚、班固皆以春秋傳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經於孔子,魏晉以來儒者更無異議。至唐趙匡始謂左氏非丘明,蓋欲攻傳之不合經,必先攻作傳之人非受經於孔子,與王柏欲攻毛詩,先攻毛詩不傳於子夏,其智一也。宋元諸儒相繼竝起。王安石有春秋解一卷,證左氏非丘明者

10、十一事,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出依託,今未見其書,不知十一事者何據。其餘辨論惟朱子謂“虞不臘矣”為秦人之語,葉夢得謂紀事終於智伯當為六國時人似為近理。然考史記秦本紀稱惠文君十二年始臘,張守節正義稱秦惠文王始效中國為之,明古有臘祭,秦至是始用,非至是始創。閻若璩古文尚書疏證亦駁此說曰:“史稱秦文公始有史以記事,秦宣公初志閏月,豈亦中國所無,待秦獨創哉?”則臘為秦禮之說未可據也。左傳載預斷禍福無不徵驗,蓋不免從後傳合之,惟哀公九年稱趙氏其世有亂,後竟不然,是未見後事之證也。經止獲麟,而弟子續至孔子卒,傳載智伯之亡,殆亦後人所續。史記司馬相如傳中有揚雄之語,不能執是一事指司馬遷為後漢人也,則載及智伯之說不

11、足疑也。今仍定為左丘明作以祛眾惑。至其作傳之由,則劉知幾躬為國史之言最為確論。疏稱大事書於策者,經之所書;小事書於簡者,傳之所載。觀晉史之書趙盾,齊史之書崔杼及甯殖,所謂載在諸侯之籍者,其文體皆與經合。墨子稱周春秋載杜伯,燕春秋載莊子儀,宋春秋載 觀辜,齊春秋載王里國中里,覈其文體皆與傳合。經傳同因國史而修,斯為顯證,知說經去傳為舍近而求諸遠矣。漢志載春秋古經十二篇經十一卷,注曰公羊、穀梁二氏,則左氏經文不著於錄。然杜預集解序稱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陸德明經典釋文曰:“舊夫子之經與丘明之傳各異,杜氏合而釋之。”則左傳又自有經。考漢志之文既曰古經十二篇矣,不應復云經十一卷。觀

12、公、穀二傳皆十一卷,與經十一卷相配,知十一卷為二傳之經,故有是注。徐彥公羊傳疏曰:“左氏先著竹帛,故漢儒謂之古學。”則所謂古經十二篇即左傳之經,故謂之古,刻漢書者誤連二條為一耳。今以左傳經文與二傳校勘,皆左氏義長,知手錄之本確於口授之經也。言左傳者,孔奇、孔嘉之說久佚不傳,賈逵、服虔之說亦僅偶見他書,今世所傳惟杜注、孔疏為最古。杜注多強經以就傳,孔疏亦多左杜而右劉,案劉炫作規過以攻杜解,凡所駁正孔疏皆以為非。是皆篤信專門之過,不能不謂之一失。然有注疏而後左氏之義明,左氏之義明而後二百四十二年內善惡之跡一一有徵。後儒妄作聰明,以私臆談褒貶者,猶得據傳文以知其謬,則漢晉以來藉左氏以知經義,宋元以後

13、更藉左氏以杜臆說矣。傳與注疏均謂有大功於春秋可也。左传在文学方面的评价刘知几史通: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杂说上)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复。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

14、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申左)刘熙载艺概文概: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梁启超要藉解题及其读法、: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婉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

15、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

16、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鞌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

17、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

18、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左传这样描写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性: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硃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卻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想而知。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

19、到充分表现。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后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叙事的生动传神。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

20、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后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着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

21、乎?”乃免胄而进。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卷十四申左),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出说秦伯。他着重对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先把郑国之存亡放在一边:“郑既知亡矣。”再叙述郑亡并无利于秦:“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然后归结到保存郑国于秦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22、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最后还补叙昔日晋对秦之忘恩负义以加强说服力。说辞有意置郑国利害于不顾,而处处为秦国考虑,委婉而多姿,谨严而周密。因此,能打动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还留秦将杞子等三人率军助郑守卫。晋人也只好退兵,郑国得以保全,充分显示了烛之武说辞的分量。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

23、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气勃勃。左传的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史通卷十四申左)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劳军

24、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鞌之战是左传中的五大战役之一。本课的“文献资料”我们从左传正义中选取了另一次著名的战役“城濮之战”的部分,并给出了参考译文。傳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衛。?曹在衛東故。衛人弗許。還,自河南濟。?從汲郡南渡,出衛南而東。汲音?急侵曹伐衛。正月戊申,取五鹿。五鹿,衛?地?。二月,晉郤縠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先軫以下軍佐超將中軍,故曰上德。胥臣,司空季子。

25、將,子匠反,注同。胥,思徐反。晉侯、齊侯盟于斂盂。斂盂,衛地。斂,徐音廉,又力撿反。盂音于。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衛?侯出居于襄牛。?襄牛,衛地。說,音悅,或如字。?公子買戍衛,晉伐衛。衛,楚之昏姻。魯欲與楚,故戍衛。楚人救衛,不克。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說焉。?召子叢而殺之以謝晉。說,音悅。謂楚人曰:“不卒戍也。”詐告楚人,言子叢不終戍事而歸,故殺之。殺子叢在楚救衛下,?經在上者,救衛,赴晚至。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攻曹城門。曹人尸諸城上,磔晉死人於城上。磔,張宅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於墓。”輿,衆也。舍墓,為將發冢。輿,音餘。為,如字,又于

26、偽反。?疏“輿人”至“於墓”正義曰:此“謀”字或作“誦”,涉下文而誤耳。其云誦者音韻如詩賦。此“稱舍於墓”,直是計謀之言,不得為“誦”。今定本作“謀”。師遷焉,曹人兇懼,遷至曹人墓。兇兇,恐懼聲。兇,凶勇反。恐,丘勇反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軒,大夫車,言其無德居位者多,故責其功狀。棺,古患反,一音官。軒,許言反。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報飧璧之施。施,始豉反,注同。飧,音孫。魏犫、顛頡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二子各有從亡之勞。頡,胡詰反。從,才用反。疏“勞之”至“何有”正義曰:二子有從行之勞,未

27、得厚賞,故言勞苦之大,不嘗圖謀其報,此小惠於何有義?恨公忘已而念彼也。爇僖負羈氏。爇,燒也。爇,如悅反。魏犫傷於胷,公欲殺之而愛其材,才,力。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魏犫束胷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言不以病,故自安寧。見,賢遍反。使,所吏反。距躍三百,曲踊三百。距躍,超越也。曲踊,跳踊也。百,猶勵也。距,音巨。躍,羊略反。三,如字,又息暫反。百,音陌,下放此。跳,徒彫反。勵,音邁。疏注“距躍”至“勵也”正義曰:詩稱“魚躍”,易言“龍躍”,則“躍”是舉身向上之名。禮記“婦人踊不絕地。”則“踊”亦向上之名。詩云“踊躍用兵”,則“踊”、“躍”二事勢相類也。說文云:“躍,迅也。”“踊,跳也

28、。”然則躍以疾生名,故以距躍為超越,言距地向前跳而越物過也;曲踊以曲為言,則謂向上跳而折復下,故以曲踊為跳踊耳。言直上向下而已。以傷病之人而再言三百,不可為六百跳也。杜言百猶勵,亦不知勵何所謂,蓋復訓勵為勉,言每跳皆勉力為之。乃舍之。殺顛頡以徇于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舟之僑,故虢臣,閔二年奔晉。以代魏犫,為先歸張本。舍,如字,又音捨,下同。徇,似俊反。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門尹般,宋大夫。般,音班。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與晉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未肯戰。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求救於齊秦。舍,音捨。藉之告楚。假借齊秦,使為宋請藉,在亦反,借也。為,于偽反。

29、?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不許齊秦之請。喜賂怒頑,能無戰乎?”言齊、秦喜得宋賂而怒楚之頑,必自戰也。不可告請故曰頑。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楚子入居于申?,申在方城內,故曰入。說,音悅。畀,必利反。使申叔去穀,二十六年申叔戍穀。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晉侯生十八年而亡,亡十九年而反,凡三十六年,至此四十矣。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之年,獻公之子九人,唯文公在,故曰天假之年。而除其害。除惠、懷、呂、郤。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無求過分。軍志,兵書。當,丁浪反。分,扶問反。又曰:知難而退,

30、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志者,晉之謂矣。”謂今與晉遇,當用此三志。疏“軍志”至“謂矣”正義曰:“允當則歸”,謂信當分理則須歸還,無求過分決戰取勝也。“知難而退”,謂知前敵之難,則須退辟也。“有德不可敵”,謂必知敵彊,不須與競也。此三志者,與晉相遇之謂矣。劉炫云:“此志三云者,情有淺深。允當則歸,謂彼雖可勝,得當則還,言前人弱於已也。“知難而退”,謂勝不可必,早自收斂,言前人與已敵也。“有德不可敵”,謂必知彼彊,不須與競言,前人彊於已也。三者從弱至彊,縂言晉之謂矣。指言晉彊於已也。”子玉使伯棼請戰,伯棼,子越椒也,鬬伯比之孫。棼,扶云反,王扶粉反。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間執,猶塞

31、也。讒慝,若蒍賈之言,謂子玉不能以三百乘入。間,間厠之間,注同。慝,吐得反。乘,繩證反。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楚子還申,遣此兵以就前圍宋之衆。楚有左、右廣,又太子有宮甲,分取以給之。若敖,楚武王之祖父。葬若敖者,子玉之祖也。六卒,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言不悉師以益之?。廣,古曠反,注同。卒,子忽反,注同。疏注“楚子”至“益之”正義曰:宣十二年傳欒武子說楚事,云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是楚有左右廣也。周禮:“車僕掌戎路之萃、廣車之萃。”鄭玄云:“廣車,橫陳之車。”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以廣車,葢兵車之名。名之為廣,因即以車表兵,謂屬西廣之兵也。文元年商臣以宮甲圍

32、成王,是東宮兵也。周禮司馬凡制軍,百人為卒,知六卒六百人也。?子玉使宛春告於晉師曰:“請復衞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衞侯未出竟,曹伯見執在宋已失位,故言復衞封曹。宛,於元反,又於阮反。竟,音境?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君取一,以釋宋圍惠晉侯;臣取二,復曹、衞為巳功。?不可失矣。”言可伐。先軫曰:“子與之!疏“先軫曰子與之”正義曰:以子犯言為無理,故先言“子與之”,欲令子犯與子玉復衞封曹。既?言此以荅子犯,然後復言其不可之理,更別為之立計,使私許復曹、衞以攜之。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言將為諸侯

33、所怪。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衞以攜之,私許二國,使告絕于楚而後復之。攜,離也。施,始豉反。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須勝負決乃定計。公說。乃拘宛春於衞,?且私許復曹、衞。曹?、衞告絕於楚。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矣?微楚之惠不及此。重耳過楚,楚成王有贈送之惠。說,音悅。拘,音俱。過,古禾反。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故以退三舍為報。背惠食言,疏“背惠食言”。正義曰:釋詁云:“食,偽也。”孫炎云:“食言之為。”尚書湯誓云:“爾無不信,

34、朕不食言。”孔安國云:“食盡其言,偽不實也。”哀二十五年傳孟武伯惡郭重曰:“何肥也?”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然則食言者,言而不行如食之消散,後終不行則前言為偽,通謂偽言為食言,故爾雅訓食為偽也。以亢其讎,亢,猶當也。讎,謂楚也。背,音佩,下及注同。亢,若浪反。?我曲楚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直氣盈飽。疏注“直氣盈飽”正義曰:素訓為空,忿怒之深,空腹不食,直氣盈飽也。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衆欲止,子玉不可。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于城濮。國歸父、崔夭,齊大夫也。?小子憖,秦穆公子也。城濮,衞地。夭,於表反。楚師背酅而

35、舍,酅,丘陵險阻名。酅,戶圭反。疏注“酅丘陵險阻名”正義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楚師背酅而舍,知其背丘陵也。蓋所舍之處有丘陵名酅,其處有險阻也。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恐衆畏險,故聽其歌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高平曰原。喻晉軍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每,亡回反,又梅對反。舍,音捨。公疑焉。謂己背舊謀新?疑。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晉國外河而內山。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貞子,欒枝也。水北曰陽。姬姓之國在漢北者,楚盡滅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搏,手搏。搏,音博

36、。楚子伏己而盬其腦,盬,啑也。盬,音古。腦,乃老反。啑,子荅反,又所荅反,又子甲反。疏注“盬啑也”正義曰:盬之為啑,未見正訓,葢相傳為然。服虔云:“如俗語相罵云啑女腦矣。”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晉侯上向,故得天。楚子下向地,故伏其罪。腦,所以柔物。子犯審見事宜,故權言以荅夢。向,或作嚮,許亮反,下同。子玉使鬬勃請戰鬬勃,楚大夫。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寓,寄也。馮,皮冰反。軾,音式。與,音預。寓,音遇。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不獲止命。為,于偽反。敢煩大夫謂二三子:煩

37、鬬勃,令戒敕子玉子西之屬。令,力呈反。 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詰朝,平旦。乘,繩證反,下及注皆同。詰,起吉反。朝,如字,注同。見,如字,又賢遍反。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五萬二千五百人。在背曰韅,在胷曰靷,在腹曰鞅,在後曰靽。言駕乘脩備。韅,許見反,王又去見反。說文作,云:“著掖皮。”靷,以刃反,說文云:“軸也。”鞅,於杖反,說文云:“頸皮也。”靽音半,一云縶也。背,如字。疏注“五萬至脩備”。正義曰:說文云:“韅,著掖皮也”,“靷,引軸也”,“鞅,頸皮也” 。此注與說文不同,蓋以時驗而為解也。驂馬挽車,有皮在背者,有約胷者,有在腹為帶者,有縶絆其足者。從馬上而下次之,在後正謂在足

38、是也。傳唯舉四事,文無所結。舉其小事,皆具言其駕乘脩備,明諸事皆備也。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有莘,故國名。少長,猶言大小。莘,所巾反。虛,丘魚反。少,詩照反,注同。長,丁丈反,注同。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伐木以益攻戰之具,輿曳柴亦是也。攻,如字,又音貢。己巳,晉師陳于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子西,鬬宜申;子上,鬬勃。陳于,直覲反。卒,子忽反,下同。將,子匠反,下及注同。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陳蔡属楚右師。潰,戶內反。狐毛設二斾而退之。斾,大旗也。又建二斾而退,使若大將稍却。

39、斾,薄具反。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曳柴起塵,詐為衆走。遁,徒困?反。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公族,公所率之軍。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三軍唯中完,是大崩。夾古洽反,又音頰。參考譯文:二十八年春天,晉國打算攻打曹國,向衞國借路。衞國不答應。回軍,從南河渡過黃河,侵襲曹國,攻打衞國。正月初九日,佔取了五鹿。二月,郤縠死。原軫率領中軍,胥臣輔助下軍,(把原軫提升,是)爲了重視德行。晉侯和齊侯在斂盂結盟。衞侯請求參加盟約,晉人不答應。衞侯想結好楚國,國內的人們不願意,所以趕走了他們的國君,來討好晉國。衞侯離開國都住在襄牛。公子買在衞國駐守,楚人

40、救援衞國,沒有得勝。魯僖公對晉國害怕,殺了公子買來討好晉國。騙楚國人說:“他駐守沒有滿期就想走,(所以殺了他)。”晉侯包圍曹國,攻城,戰死的人很多。曹軍把晉軍屍體陳列在城上,晉侯很擔心。聽了士兵的主意,聲稱“在曹國人的墓地宿營”。軍隊轉移。曹國人恐懼,把他們得到的晉軍尸體裝上棺材運出來。晉軍由于他們恐懼而攻城。三月初八日,進入曹國,責備他們不任用僖負羈,坐車的反倒有三百人,幷且說當年觀看自己洗澡(現在罪有應得)。下令不許進入僖負羈的家裏,同時赦免他的族人,這是爲了報答恩惠。魏犫、顛頡發怒說:“不給有功勞有苦勞的人打算,還報答個什麽?”放火燒了僖負羈的家。魏犫胸部受傷,晉侯想殺他,但又愛惜他的才

41、能,派人送東西去,同時觀察病情。如果傷得很厲害,就準備殺了他。魏犫綑緊胸膛出見使者,說:“由于國君的威靈,難道我敢安逸嗎?”說著就向上跳了好多次,向前跳了好多次。晉侯于是就饒恕了他,殺死顛頡通報全軍,立舟之僑作爲車右。宋國派門尹般到晉軍中報告情况危急。晉侯說:“宋國來報告情况危急,丟開他就斷絕了交往,請求楚國解圍,他們又不答應。我們想作戰,齊國和秦國又不同意,怎麽辦?”先軫說:“讓宋國丟開我國而去給齊國、秦國贈送財禮,假借他們兩國去請求楚國。我們逮住曹國國君,而分曹國、衞國的田地來給宋國。楚國喜歡曹國、衞國,必定不答應齊國和秦國的請求。齊國和秦國對宋國的財禮喜歡而對楚國的固執生氣,能够不打嗎?

42、”晉侯很高興,逮住了曹伯,把曹國和衞國的田地分給了宋人。楚王進入申邑住下,讓申叔離開穀地,讓子玉離開宋國,說:“不要去追逐晉國軍隊!晉侯在外邊,十九年了,而結果得到了晉國。險阻艱難,全嘗過了,民情真僞,都知道了。上天給予他年壽,同時除去了他的禍害,上天所設置的,難道可以廢除嗎?軍志說:適可而止。又說:知難而退。又說:有德的人不能抵擋。這三條記載,適用于晉國。子玉請伯棼請戰,說:“不敢說一定有功勞,願意以此塞住奸邪小人的嘴巴。”楚王發怒,少給他軍隊,只有西廣、東廣和若敖的一百八十輛戰車跟去。子玉派宛春到晉軍中報告說:“請恢復衞侯的君位同時把土地退還曹國,我也解除對宋國的包圍。”子犯說:“子玉無禮

43、啊!給君王的只是解除對宋國的包圍一項,而要求君王給出的却是復衞封曹兩項。機會不可失掉了。”先軫說:“君王答應他!安定別人叫做禮,楚國一句話而安定三國,我們一句話而使它們滅亡。我們就無禮,拿什麽來作戰呢?不答應楚國的請求,這是抛棄宋國;救援了又抛棄他,將對諸侯說什麽呢?楚國有三項恩惠,我們有三項怨仇,怨仇已經多了,打算拿什麽作戰?不如私底下答應恢復曹國和衞國來離間他們,逮了宛春來激怒楚國,等打起仗來再說。”晉侯很高興。于是把宛春囚禁在衞國,同時私底下允諾恢復曹、衞。曹、衞就和楚國絕交。子玉發怒,迫逐晉軍。晉軍退走。軍吏說:“以國君而躲避臣下,這是耻辱;而且楚軍已經率疲了,爲什麽退走?”子犯說:“

44、出兵作戰,理直就是氣壯,理曲就是氣衰,哪里在于在外邊時間的長久呢?如果沒有楚國的恩惠,我們到不了這裏。退三舍躲避他們,就是作爲報答。背弃恩惠而說話不算數,要用這個來蔽護他們的敵人,我們理曲而楚國理直,加上他們的士氣一向飽滿,不能認爲是衰疲。我們退走而楚軍回去,我們還要求什麽?如果他們不回去,國君退走,而臣下進犯,他們就理曲了。”晉軍退走三舍。楚國將士要停下來,子玉不同意。夏四月初一日,晉侯、宋公、齊國的國歸父、崔夭、秦國的小子憖駐在城濮。楚軍背靠着險要的丘陵紥營。晉侯擔心這件事。聽到士兵唸誦說:“休耕田裏的綠草油油,丟開舊的而對新的加以犂鋤。”晉侯很懷疑。子犯說:“出戰吧!戰而得勝,一定得到諸

45、侯;如果不勝,我國外有大河,內有高山,一定沒有什麽害處。”晉侯說:“對楚國的恩惠怎麽辦?”欒枝說:“漢水以北的姬姓諸國,楚國都把它們吞併完了。想着小恩惠而忘記大耻辱,不如出戰。”晉侯夢見和楚王搏鬬,楚王伏在自己身上咀嚼自己的腦子,因而害怕。子犯說:“吉利。我得到上天,楚國伏罪,而且我們已經柔服他們了。”子玉派遣鬬勃請戰,說:“請和君王的鬬士做一次角力游戲,君王靠在車橫板上觀看,得臣可以陪同君王一起觀看了。”晉侯派遣欒枝回答說:“寡君聽到命令了。楚君的恩惠,沒有敢忘記,所以待在這裏。以爲大夫已經退兵了臣下難道敢抵抗國君嗎?既然大夫不肯退兵,那就煩大夫對貴部將士說:駕好你們的戰車,忠于你們的國事,

46、明天早晨將要見面。”晉國戰車七百輛,裝備齊全。晉侯登上有莘的廢城觀看軍容,說:“年少的和年長的(排列有序,)合于禮,可以使用了。”就命令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增加武器。初二日,晉軍在莘北擺開陣勢,胥臣讓下軍分別抵擋陳、蔡軍隊。子玉用若敖的一百八十乘率領中軍,說:“今天就一定沒有晉國了。”子西率領左軍,子上率領右軍。胥臣把馬蒙上老虎皮,先攻陳、蔡兩軍。陳、蔡兩軍奔逃,楚軍的右翼部隊潰散。狐毛派出前軍兩隊擊退楚軍的潰兵。欒枝讓車子拖著木柴假裝逃走,楚軍追擊,原軫、郤溱率領中軍的禁衞軍;攔腰襲擊。狐毛、狐偃率領上軍夾攻子西,楚國的左翼部隊潰敗。楚軍大敗。子玉及早收兵,僅僅他的直屬部隊得以不敗。(譯文摘自

47、沈玉成左傳譯文)语言知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先看课文中的一句话: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课文的注释说:“难:用作意动,把看作难事的意思。免:用作使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这两个术语最早是由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的,他称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后很多的古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这两个术语,但也有学者提出这两个术语的设立并不科学。下面节引转述几家观点,供同学们深入了解和思考。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2.3施事宾语2.3.1动宾使宾动动宾结构内部含有表使动的语义关系,这是陈承泽先生首先在国文法草创中指出的。称为“致动用”。后来的语法书或

48、称致动用或称使动用,它表示在主语的支使下,宾语发出该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宾语又可叫做使动施事宾语。一动词使动用法的起源很早,可以从甲骨文中得到例证。杨树达先生积微居甲文说释从犬一文言之甚详。仅就杨文择举一例:其从犬廿?禽又狼?(殷契粹编九二四片)“从犬”,使犬从我,从者为犬。象这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的情况,很不容易辨认。因为及物动词本来就可以带宾语,如何辨认它所带的是受事宾语还是非受事宾语呢?受事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使动用法所带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使动用法的“动宾”中,宾语是受事宾语而不是施事宾语,这种“动宾”可转换为兼语式而基本意义不变。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

49、代汉语中大量出现。它们比较容易辨认,因为它们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往往就是使动用法。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出现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三名词活用作动词。这样的“动宾”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称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四数词也可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具有该数词所表示的数量。如: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世说新语文学)“三二京”:使二京(后汉张衡有西京赋和东京赋)成为三京。“四三都”:使三都(西晋左思有蜀、吴、魏三都赋)成为四都。意即使扬都赋和西京赋、三都赋齐名并肩。五方位词

50、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使宾语具有方位词所表的方向。如: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信南山)“南东其亩”:使田亩间的道路和地埂南北向或东西向。2.4主题宾语2.4.1动宾“视宾(为)动”或“以宾(为)动”,“认为(宾)动”很明显,这种语义关系也含着兼语式,但它与“使动”类不同的是,“使动”类动词主要表示客观上的实际行动,而本类主要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性质和状态。宾语又可叫做意动宾语。意动用法的“动宾”又可分为两类:一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实际上不一定具备)。这类用法的动词主要由形容词活用,还有少数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一)形容

51、词这种意动用法也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卜辞的“吉”字在文法上和意义上本来毫无动作,但也可以用它作动词,如佚894王吉兹卜”(103页)“王吉兹卜”的意思是,“王认为这个卜辞吉”,很明显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二)动词的意动用法,如: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孟子万章上)冬,葬晋景公,公送葬,诸侯莫在。鲁人辱之,故不书,讳之也。(左传成公十年)“鲁人辱之”:鲁人认为这是耻辱。二主语把宾语代表的事物当作作动词用的名词指示的事物要对待。这类动宾中的动词主要由名词活用。与上类不同之处是,这类用法不仅限于主观上的看法,还含有某种处置,某种行动,带来某种事实。因此有的

52、学者主张把这类“动宾”从意动用法中分出,另立一类“处动”用法,即表示处置之意。我们虽然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因两种用法在表示主语的主观看法上有共同之处,都是意动用法,应属于大同小异。因此在意动用法内部分为两类。毋金玉而音,而有遐心。(诗小雅白驹)孔颖达正义说:“谓自爱音声如金玉,不以遗问我,而有疏远我之心。”意即不要把你的声音当做金玉(而疏远我)。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宣公十四年)“鄙我”:把我国当作他的鄙野。(此书1992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引用部分节自下编“句法”、第二章“动词谓语句”、第二节“动宾结构”,中有删节。)刘又辛使动、意动说商榷:刘先生的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

53、方面论证“使动”、“意动”两个术语并无必要设立。一从实践方面看,这些被称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活用词,都可以用与之相当的词语来直译;而且两者比较起来,直译法往往更符合原文的意思。(1)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2)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刘先生认为二例都有使动用法和一般活用两种解释。第一个句子可解为“是以君子使庖厨远也”和“是以君子远离庖厨也”;第二句可解为“使衣冠正”和“整顿(整理)其衣冠”,这两种解释都有差异。第一句根据颜氏家训的旁证,第二句根据京剧中“正冠”和现代汉语“正一正帽子”的说法,刘先生都认为以后一种解释为更好。(3)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

54、颇蔺相如列传(4)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五年)刘先生认为,直接译为“逼迫臣”和“惊着了姜氏”比解为“使臣急”和“使姜氏惊”要好。还有一种句子,刘先生认为虽然符合“使动用法”的条件,但是却和全句的句式相矛盾。例如:(5)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6)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7)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人,使安其业。(柳宗元梓人传)按照使动的说法,“辱之”是“使之辱”,“足民”若解为“使民富足”,那么,“令辱之”和“可使足民”就要解为“使使之辱”和“可使使民富足”。这里两个“使”字打架,古今语法都没

55、有这种句式。例(7)的“称其职”和“安其业”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词的解释只能采用直译法。再看意动用法的例子。(8)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按照意动说,“贱之”的“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贱之”就是“以为(认为)他贱”。但“贱”也可以直译为“贱视”。揣摩原文的意思,孟尝君并不是认为他贱,而是看不起他,至少是没有重视他,所以没有待以宾客之礼。这后一种解释比意动说要好得多。第二句的问题更明显。“亲”字这里指父母,“亲其亲”的意思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子其子”是抚爱自己的子女。若用意动说,“亲其亲”、“子其子”就成为“认为其父母为父母”

56、,“认为其子为子”,就和原文的意思大不相同了。二从理论方面看。刘先生引用了朱熹对“在明明德”的第一“明”字的注释:“明,明之也;明之者,使之明也。” 他说:从语法结构分析,“明之”是动宾结构,“使之明”是兼语结构。从词性讲,“明之”的“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使之明”的“明”仍是形容词。“明之”解为“使之明”是句法问题;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则是词的活用。陈承泽氏的致动用,实际上是用一个转换了的句式来给一个活用实词当做命名的根据。这从理论上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词的活用归根到底是词法方面的问题,不是句法上的问题。为了解释和翻译这类活用的词,一般地可以用另一个同源词和同义词加以直译;但

57、有时因为没有与之相当的词语,也可以用转换句式的办法。句式转换以后,和原来的句式不一样了,但意思则一样。用这种办法来解释和翻译古书中的一些活用词,是完全可行的。比如,“项伯杀人,臣活之”这个句子,“活”字是自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意思是“救活”。也可以解释为“臣使之活”(姑且承认意思没有变)。这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以此为根据,反转来说“臣活之”的“活”是使动用法,那就不太妥当了。三刘先生还将这一问题拓展开来:词的活用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把它转换成各种不同的句式。如果把可以转换为“使之”的词叫做使动用法,把可以转换为“认之为”的词叫做意动用法,那么,照此类推,除使动、意动这两个名称外,

58、还可以立出许多名目来。例如:(10)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后”两个形容词活用为及物动词,用变换句式的办法可译为“以国家之急为先”、“以私仇为后”。但是这个“以为”不是意动,再把它译成白话,则是“把国家之急放在前面,把私仇放在后面”;如果按照陈氏的办法,可以把这类活用动词叫做“把动用法”。又如:(11) 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这一条高诱注说:“何不以段干木为辅相也”。这个可译为“以为”的词,也不是意动,而是用段干木为相的意思。因此这一类词又可建立“用动”这个名目。又如:(12) 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其母曰:“

59、弃母而死君可乎?”(韩诗外传卷一、二十一章)“死君”可解为“为君而死”。这两个句子中的“触”、“犯”、“死”几个活用为及物动词的自动词又有人把它叫做“为动用法”。又如:(1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这个“善”字也是形容词活用为及物动词,“善留侯张良”可转换为“与留侯张良善”;按照前例,又可定名为“与动用法”。(14)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的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这两个“从而师之”的“师”,现在都说是意动用法,可以解为“以之为师”。又可解为“拿他做老师”或“把他当老师看待”。按

60、照前例,又只好叫做“把动”。刘先生的结论是:用“使动”、“意动”这一套名目称呼一部分活用词,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而且此例一开,可以建立一长串类似的名目;会凭空增加人们学习古汉语的不必要的负担。(此文收在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蒋绍愚使动、意动和为动:蒋先生的文章是针对上引刘文而做的。蒋先生同意刘先生的部分观点,认为有一些通常所说的“使动”、“意动”,其实是普通动词。有的是对原文的误解,如“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的“远”是远离的意思,不是使庖厨远。有的在古代是及物动词,后来变为不及物动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破”在古代是及物动词,“破璧”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