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大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蒙大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竹书纪年答:(1)竹书纪年原称纪年,亦称古书纪年、汲冢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2)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性质的著作。(3)战国后期作为魏襄王的随葬品埋入地下,至西晋初年出土,经束晳、荀勖、杜预等人整理和研究,得文献75卷,其中,纪年12卷,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献。(4)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后期。(5)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开创性工作的成果之一。同时,它对订正其被埋没期间所问世的有关古史著作,有重要的价值。2、春秋答:(1)春秋是

2、孔子在春秋后期以鲁国史事为中心撰写而成的。(2)春秋编年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鲁国十二公,凡242年,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3)“属辞比事而不乱”是它的一大特点。(4)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述婉转而又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禹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5)此书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编年体的撰述方法为后世提供了范例和榜样。3、汉书答:(1)东汉班固撰,120卷。起自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迄于王莽地皇四年(23),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史事。(2)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是汉书最主要的编纂思想。(3)全书包括

3、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继承了史记的体例而稍有改变。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进一步丰富、完善,使之更全面地容纳一代史实,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4)班固死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汉和帝命班昭参考东观藏书为之补作,又命马续助撰天文志。(5)本书采用纪传体并开创断代为史的方式,对后世历代修撰“正史”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蒙古秘史答:(1)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大致成书于13世纪中叶。(2)记事起于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代远祖,迄于窝阔台十二年,约500年左右的史事。(3)全书12卷,分为正集10卷,续集2卷,凡282节。原文是用畏兀儿体蒙古文写成,蒙文名称为忙豁仑纽察脱卜

4、察安(或作脱卜赤颜、脱必赤颜)。(4)以写战争见长,采用史事与诗歌相结合的方式。(5)蒙古秘史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比较全面地记载蒙古族的起源、发展、社会生活、军事征服活动,也在不同程度上记载了蒙古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面貌的历史著作。5、章学诚“史德”说答:(1)章学诚论“史德”,是对刘知几关于才、学、识“史家三长”论的新发展。(2)他不像刘知几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才、学、识之间的关系,而是采用思辩的方法来阐述它们相互间的关系。(3)章学诚对“史家三长”论的发展,更突出地表现在他明确地提出了“史德”这一理论范畴,以及与此相关的“心术”论。(4)章学诚“史德”论的核心是史家慎于心术,才谈得上史德。(5

5、)章学诚的贡献,是把“史德”、“心术”作为理论问题提出来,并对它们作了四辩性的分析,使之具有理论的形式。6、“十通”答: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后人称为“三通”。清代乾隆年间先后敕修“三通”续作,修成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而“清三通”又是“续三通”的续作,为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以上为“九通”。1935年商务印书馆以刘锦藻所著清续文献通考,与旧有的“九通”合印,名为“十通”。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要回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答: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者,不仅在于他具有深刻的历史思想,还在于他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2)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突出的地方,首

6、先是他的史学发展意识。司马迁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可谓鲜明而又强烈,是先秦时期史学中不曾有过的。(3)其次,是他对史学的社会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司马迁一方面肯定历史有“自镜”的价值,另一方面又反对混同古今而模仿历史。他既肯定了史学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又反对把这种作用作庸俗化的理解。(3)第三,司马迁十分重视对历史撰述宗旨的阐说,显示出一位伟大史家的深刻和诚实。(3)第四,司马迁强调对于历史文献的认真辨析,提倡“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治史态度。(3)司马迁之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是源于其代表作史记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1)2、简要论述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及其影响答:资治通鉴

7、的价值,不仅反映在它对编年体史书的发展和文字表述的艺术性成就方面,还突出地反映在它的思想价值、文献价值和对当时及后世历史撰述的影响等方面。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以极其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政治统治的存在、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对于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换言之,资治通鉴证明了史学对于政治的极其重要性。(3)从历史观点上看,资治通鉴认为国家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君臣们的德才修养。这些见解对于当时和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是起了一定劝诫和约束的作用,但也限制了司马光对于历史进程问题的思考,从而在历史思想上不免显得苍白。(3)但在司马光的历史观点中,还有一点还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兴衰、得失、成败、善恶、

8、是非等,是顾及到“生民”的利益的,并且这种重民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资治通鉴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取材于历代正史,但又远远不限于此。引书众多,其中很多所引之书,不少早已不存,赖其征引而得以保存若干佚文。(3)资治通鉴的价值,还在于它对当时和后世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补撰、改编,续作,注释,仿制,评论,诸家蜂起,蔚然大观。如刘恕的通鉴外纪、金履祥的通鉴前编、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近代以来,关于资治通鉴及在其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著作的研究,已成专门之学“通鉴学”。(3)3、简要回答刘知几“史才三长”的内容及其价值答:史通的

9、史学批评理论,是围绕着历史撰述和史学功用的一些重要方面展开的。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多不能脱离对史家的评价。这是史通作为史学批评著作的鲜明特色。同时,把许多具体的史家凝聚成一个抽象的史家,并对其作总体性评论,这也是刘知几史学批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针对于史家素养,刘知几在答友人问时提出了才、学、识“史才三长”说,认为只有三者兼具者,才能成为“史才”,这是他的史家素养论的核心,也是他提出的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这里,“才”主要是指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和文字表述的能力;“学”是指各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文献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以至自然知识;“识”是指史家的器局和胆识,包括撰述原则、史书

10、内容、编纂方法、史学功用等方面。三者之中,刘知几强调史家胆识,认为其最高标准就是“好是正直,善恶必书”。在他看来,史学的主要功用在此,史书的历史价值在此,史家的基本素养亦在此。(6)在刘知几以前,不少史家对史书的事、文、义、体分别有过一些论述,也有许多真知灼见,而刘知几超出前人之处,一是明确地提出了才学识这3个史学理论范畴,二是阐述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三是把才学识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确定为史家素养的最高标准。(6)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把史家素养问题提高到了更加自觉的理论认识高度,对促进史家自身修养和史学进步都有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史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理论价值。(3)三、论述题(两题任选一题,

11、每题25分)1、论述中国古代“史”字涵义的演变答:关于史官,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史”字的产生首先就是指史官。如金毓黻所引说文、清代江永、吴大澂cheng、近人王国维诸说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在先秦以前所出现的“史”字一般是指“史官”。但关于史官的涵义则众说纷纭,现存最早的,也是最有体系的关于“史”字涵义解读的著作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他在这本书里就提到黄帝的史官是仓颉,“初造书契”。而同样处于东汉的应劭的风俗通也说黄帝的史官有仓颉、沮诵。周礼春官中也说周代有大史、小史、冯相氏、保章氏、内史、外史、御史等等的史官建置。并且说文解字对“史”字进行了解读,认为:“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12、中正也”,这就明确解释了“史”字所包含的涵义,认为史官秉持中正的意思。关于说文解字的这一解释,学者们普遍表现出了疑惑的情绪。这些疑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上古时期史官建置体系的疑虑。上古奴隶社会时期,哪能有这许多的史官建置?一是对“史”字涵义的解读。上古时期哪能有秉持中正的史学?对这两方面疑虑作出解释,贡献最大的是王国维先生。他在观堂林集史籀(zhou)篇证序中所:“史(籀)篇为字书之通名,犹汉时闾里书师呼爰历、博学二篇为仓颉;魏晋以后,并呼扬雄、班固、贾鲂之书为三仓。”据此,仓颉篇应为汉代通行文字之书,而非仓颉做史官时所创造的文字。而仓颉所代表的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仓颉其人可能是一个传说,

13、而关于远古的史官建置也可能是后人的热切期望,起码没有形成定论。因为传说在具体事件和人物上又往往带着神话和传奇的成分,因而不能完全视为真实的历史。史官的建置也不是后世所设想的职责那么明确,如“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等等。可能的史官只是主掌记载的官员的统称。而从“史”在古代所代表的史官涵义向史书这一涵义转变又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联系在一起,我们比较熟悉的“史记”就是这一意思的典型代表,“史记”就是指史书而言。史和记分离,单独表达史书的意思,大概要到三国以后。如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在续汉书郡国志序中就有“三史”的称谓,这里的“史”就是指史书,而三史也就分别是史记、汉书、东观汉纪。当然,我们所说用“史”来代表

14、史书的涵义,不是说就没有其它词汇也可以代替,如在晋代“史”、“史记”、“国史”、“旧史”等等都是指“史书”而言。同时还出现了“史书”这一指意更加明确的称谓。古人赋予“史”字以史事即客观历史的涵义,是更加靠后的事情。可以说是到了唐代才有明确的指示,如隋书经籍志就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这里的“史”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史事”,亦即客观历史而言。而在此之前,代表“史事”的往往是“事”、“时事”、“行事”、“往事”、“本末”等等这些称谓。在史字代表有史事在唐代出现以后,还衍生出了“史事”这一近代概念来专指客观历史,如唐高宗在选拔任用史官的诏书中说:“如闻

15、近日以来,但居此职,即知修撰,非唯编辑疏舛,亦恐泄露史事。”这里的史事就是指对客观历史的记载。2、试论班固汉书的编纂特点、历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答:(1)汉书在编纂上有三个特点:第一,以西汉皇朝兴衰为断限,突出了皇朝史的地位。班固继承其父班彪之说,以五德终始说为依据,论证刘汉政权在统绪上的合法性,从而使其尊汉思想在历史撰述上更加具体化。第二,撰述重点为武帝太初以后史事。汉书续作了武帝太初以后约130年的史事,这是班氏父子的贡献,而尤其是班固的贡献。第三,内容恢宏,结构严谨。在内容上,它包含了西汉皇朝的全部史事,首尾完整,始末清晰。在结构上,它分纪、表、志、传四个部分,不再另立世家。纪、表,叙历史大事和历史进程;志,述典章制度;传,写各种人物兼及少数民族的历史。(2)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是班固汉书在历史思想上的两个突出的特点。这同他所处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