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白杨 ▎冀教版_第1页
(精品)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白杨 ▎冀教版_第2页
(精品)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白杨 ▎冀教版_第3页
(精品)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白杨 ▎冀教版_第4页
(精品)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白杨 ▎冀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 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 么事?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 滩上的白杨树的事。)师: 看图片请同学们试着画出白杨的简笔画。 然后请一名同学把

2、自己画在黑板上。“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你能说说真正的卫士具备的特点吗?(正直无私、坚强、保家卫国、勇敢。 )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 并说一说每句话 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幻灯: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把白杨的三个特点写在板书上。(第一句是这样写的,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 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 地

3、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 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 点。)板书:高大挺直适应性强性格坚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的这些特点? 生: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 高又直。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 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坚强, 不软弱, 不怕艰险和抵御 灾害的特点。)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

4、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上。)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 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受。生:(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生: (自读后) 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 那里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师: (请同学看图片)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 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 却有一点绿色, 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 绍。生再读。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大家想象

5、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 读给大家听。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 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 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 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 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 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6、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 气朗读这段话。师:爸爸说白杨: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 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生活中 白杨还会遇到哪些挫折?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 气朗读这段话。(再次出

7、示爸爸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师:在黑板上画个心“表白”是什么意思?(“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 道”什么呢?(“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 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

8、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汽 车。”)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 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除了孩子们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 们的讨论结果。(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 怎样工作?他们不 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 作?)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 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讨论得很好, 如果继续讨论

9、下去, 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 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请同学们朗读三个 “只知道”,教师在每个 “只知道”的句子后, 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 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 的。那么, 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

10、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生:(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 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 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 了新疆。)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 听从祖国 的召唤来到新疆。 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生: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 边疆。)师: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 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 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可是 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生: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 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

11、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 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师: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 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 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 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 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 神”,是为什么吗?生:是因为他想到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还有和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们。师: 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

12、 又陷入沉思。 他又沉思什么?“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的微 笑怎么理解的?生: “沉思”,爸爸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 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生:“微笑”,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是 因为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 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 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生: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教师出示投影: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 滩上的白杨。

13、 2 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 上的白杨这件事, 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的远大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 同学们进行比较, 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 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 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 内容, 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 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 全面、最准确的, 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 )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种答案。板书:高大挺直适应性强性格坚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借物喻人六、总结全文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 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 作者描写白杨树, 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 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 能够引人入胜。 这种方法叫做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