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有哪些危害如何做好小麦蚜虫防治_第1页
小麦蚜虫有哪些危害如何做好小麦蚜虫防治_第2页
小麦蚜虫有哪些危害如何做好小麦蚜虫防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 页小麦蚜虫有哪些危害,如何做好小麦蚜虫防治 小麦蚜虫是我国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但近年来消失的防治效果差。小麦蚜虫成蚜、若蚜刺吸麦株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使叶片消失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削减,籽粒饥瘦或不能牢固。小麦蚜虫不仅吸取植株汁液,影响作物发育,还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可造成小麦严峻减产。 1.小麦蚜虫形态特征 11 麦长管蚜 无翅孤雌蚜体长31 mm,宽14 mm,长卯形,草绿色至橙红色,有时头部带红色或褐色,腹部两侧有不明显的灰绿至灰黑色斑。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

2、喙粗大,黑色,长度超过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长为体长的14,在端部有十几行网纹。有翅孤雌蚜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若蚜体绿色,有时粉红色,复眼红色,一般体较短。 12 麦二叉蚜 体卯圆形,长20 mm,宽10 mm。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触角6节,黑色,但第3节基半部及第1、2节淡色,长度达体长的23。喙淡色,但第3节及端节灰黑色,长度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腹管长圆筒形,淡绿色,顶端黑色。中额瘤稍隆起,额瘤较中额瘤高。中胸腹岔具短柄。有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 mm,宽073 mm。头、胸黑

3、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其体长的12。触角第3节具410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叉状。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像。 13 禾谷缢管蚜 无翅孤雌蚜体宽卵圆形,长19 mill,宽11 mill,橄榄绿至黑绿色,嵌有黄绿色纹,体外常被薄蜡粉。触角6节,黑色,但第1、2节及第3节基部淡色,长度超过体长的12。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大,较中足基节长,长是宽的2倍。腹管灰黑色,顶端黑色,长圆筒形,缘突明显。腹管基部四周常有淡褐色或铁锈色斑纹。尾片及尾板灰褐色。有翅孤雌蚜长卯形,体长21 mill,宽11 mill。头、胸黑色,腹部深绿色,具黑色斑纹。触角第3节具圆形次生感

4、觉圈1928个,第4节27个。腹部第24节有大型绿斑,腹管后斑大,围绕腹管向前延长。第7、8节腹背具中横带。腹管黑色。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像。若蚜体淡紫色,被有白粉,复眼褐色,触角及足色淡。 2.小麦蚜虫发生规律 小麦蚜虫1年可发生1030余代。麦长管蚜在黄河以南地区以无翅胎生成蚜和若蚜在机主根际四周或土块下越冬,在长江以南则无明显休眠现象,一10(2以下的地方冬季不能越冬。每年春季随气温的回升,越冬长管蚜产生大量有翅蚜,随气流迁入北方冬麦区进行繁殖为害。 麦二叉蚜在北方以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或土块下越冬,在淮河以南则以成蚜和若蚜在麦苗和土缝内越冬,无明显休眠现象,天暖时仍能爬到叶面活动取

5、食。 禾谷缢管蚜在长江以北,均以卵在苹果、桃等的树皮缝、芽腋等处越冬,5月中上旬严峻为害小麦,小麦收割后,大批迁至玉米、高粱上为害。麦长管蚜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集中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麦二又蚜分布在下部,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禾谷缢管蚜数量明显上升。禾谷缢管蚜喜阴湿的环境,多在小麦叶背为害,甚至在小麦茎杆基部的叶鞘上为害。 小麦蚜虫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非常亲密。当气温低于6C或高于28C时,麦长管蚜虫口显著下降,当湿度低于40时,也显著抑制麦长管蚜的发生。 3.小麦蚜虫主要危害 3.1 吸取养分 小麦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危害小麦。麦苗前期受害可造成叶片发

6、黄,影响生长,甚至枯黄而死;拔节至孕穗期受害影响抽穗;后期危害被害部分消失黄色小斑点,麦叶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峻时麦穗枯白,不能牢固,甚至整株枯死,严峻影响产量。 3.2 影响光合作用 小麦蚜虫大量发生时,蚜虫排出的蜜露,涂抹在小麦叶片及嫩穗上,严峻地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小麦减产。 3.3 传毒 小麦蚜虫还能够传播小麦黄矮病,使小麦叶片变黄,植株矮小,影响产量,造成比吸食养分更大的损失。 4.小麦蚜虫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 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如春麦区不种冬麦,冬麦区削减高粱种植面积。调整播种时间,避开穗期蚜虫发生高峰期,使小麦抽穗成熟期相应提前或推后,以减轻蚜害。选用早熟品种,早熟品种由

7、于生长发育较早,当麦蚜适温来临前,小麦生育期已临后期,可避过或减轻蚜虫危害。 麦收后准时浅耕灭茬,结合深耕,可毁灭麦地自生的麦苗和各种禾本科杂草,掌握越夏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冬灌和早春耙耱镇压。 4.2 爱护利用天敌 蚜虫的天敌许多,其中对麦蚜掌握作用较强的捕食天敌有各种瓢虫、草蛉、食蚜蝇和花蝽等;寄生性天敌有多种蚜茧蜂。这些天敌在麦田数量较多,当天敌数量与蚜虫数量比达1:150以上时,天敌可将麦蚜掌握在防治指标以下,不必用药防治。因此,麦田要留意科学用药,选用对天敌平安的选择性药剂。 43 化学防治 春季是蚜虫相宜生长和为害的季节,且以麦长管蚜为主。温湿度对麦蚜发生消长起着主导作用。一般

8、而言,温度在1525 ,相对湿度40 80 为麦蚜大发生的条件。从小麦生长发育期来看,抽穗前蚜量增长缓慢,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量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峻。因此,应抓住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准时防治麦蚜。药剂可选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快杀灵乳油l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l 500倍液、25 保得乳油2 500倍液、5 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长期单一用药简单使麦蚜产生抗药性。因此,要合理支配、轮换用药。 5.小麦蚜虫防治误区 5.1 贻误最佳防治时期 目前,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存在着偏早或过晚

9、的状况。见虫即施药,喷药次数相应增多,造成防治成本过高,同时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加,进一步增加防治难度。防治过晚,蚜虫已经对小麦造成了肯定的危害蚜虫密度过大。如不能匀称施药,不能有效掌握蚜虫的危害。 5.2 选用药剂不当 大多数农户在选用药剂时缺乏针对性,误认为毒性高的农药杀虫效果相对较好。高毒及中毒类农药一般为广谱性杀虫剂。在有效防治靶标害虫的同时。也会伤及天敌和一些有益生物种类如蜜蜂等,进而破坏整个农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畜、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高毒农药的持效期短、残留高,接近收获期施药造成粮食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此外,多数农夫缺乏辨别真假农药的一些常规学问,如农药三证等,若不慎施用假药,既增加防治成本,又不能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5.3 施药技术不合理 部分农夫滥用农药,加之选用品种比较单一、施药频繁,导致该虫的抗药性大幅度提高,抗性增加后。农夫只有进一步加大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