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真题标准卷_第1页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真题标准卷_第2页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真题标准卷_第3页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真题标准卷_第4页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真题标准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真题标准卷(满分100分,限时90分钟:464)(学生版)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分,共4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4海南高考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2(2021湖南高考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

2、,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3(2019天津高考6)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4(2018.4浙江高考27)【加试题】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

3、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5(2021.1浙江高考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

4、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6(2018.11浙江高考13)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7(2021广东高考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

5、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8(2016.10浙江高考28)【加试题】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A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9(2013安徽高考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

6、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10(2015海南高考14)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1(2015.6浙江高考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7、”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12(2012北京高考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13(2017海南高考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

8、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14(2016北京高考17)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9和图10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BCD15(2013广东高考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9、16(2018江苏高考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17(2019天津高考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18(20

10、20全国卷高考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19(2013全国卷高考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0(2015北京高考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

11、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21(2013海南高考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22(2021北京选考7)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

12、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23(2020浙江选考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B参议院C钱业公会D工业建设会24(2018.11浙江高考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

1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君主立宪制B总统制C责任内阁制D君主制25(2015海南高考1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26(2021.6浙江高考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27(201

14、2福建高考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8(2015全国卷高考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9(2014海南高考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

15、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30(2015海南高考21)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31(2017.4浙江高考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

16、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32(2017.11浙江高考10)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然有志于上进了。”这反映了( )A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33(2019全国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

17、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34(2016天津高考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35(2019.4浙江高考10)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

18、,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文学革命”36(2018.11浙江高考14)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 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 D反对愚昧与专制37(2016.6浙江高考18)20世纪初

19、,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38(2016.4浙江高考9)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B提倡文言文复兴C否定外来文化D抵制白话文运动39(2016.4浙江高考27)【加试题】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

20、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40(2013江苏高考6)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

21、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1(2015江苏高考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42(2021山东高考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43(2019全国卷高考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

22、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44(2014江苏高考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

23、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45(2020全国卷高考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46(2013安徽高考15)图3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国民政府的

24、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4分)47(2016.6浙江高考14)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

25、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8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48(2018天津高考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受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

26、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27、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49(2016全国卷高考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

28、,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50(2015海南高考27)(

29、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

30、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参考答案:1【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答案】D2【解析】20世纪初,武汉

31、三镇尤其汉口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工商业繁荣,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其盛不亚于上海”并没有超过的意思,排除A项;“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指的是长江沿岸,并不是全国,不能得出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的结论,排除B项;20世纪初,长江沿岸没有重新布局工业,排除C项。【答案】D3【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

32、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答案】D4【解析】上述言论宣传“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意在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出与“二次革命”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出与“亚洲觉醒”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革命的必要性,没有体现出改良道路行不通,故D项错误。【答案】A5【解析】据材料“现今大势及革命

33、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可知,孙中山忧虑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各自为战,主张革命的联合,故选B项;孙中山批判的是各革命团体的独自为战,而不是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排除A项;“联络人才”强调联合革命力量,而不是培养革命人才,排除C项;“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而不是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排除D项。【答案】B6【解析】根据材料“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结合所学,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对应于十六字政治纲领的“平均地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

34、答案】D7【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报,对黄帝、卢梭、华盛顿、墨翟的宣传是为了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不是树立人生新坐标,故A项错误;考订皇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不是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中西人物来

35、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故B项错误;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中西人物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动员民众,故C项正确;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人物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进行舆论宣传,动员民众,故D项错误。【答案】C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到,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

36、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排除D。【答案】C10【解析】戊戌变法失败是1898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与题干材料“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无关,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外外患加剧的形势,不得不实行改革,于是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1905年新政更是废除了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所以很多读书人觉得通过读书考试进而做官已经不可能,于是出现材料中“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的现象,故C项正确;中国同盟会主要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1【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

37、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B12【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清政府晚期革命力量风起云涌,清政府摇摇欲坠,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酝酿改革,企图实行“预备立宪”,欺骗国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 项。【答案】C13【解析】材料中“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反映出皇帝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英国式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故A项错误;材料中议

38、员部分是选举产生,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经济重大事务的决策,并不是皇帝个人的独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在政治上仍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出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皇帝对资政院的控制,不符合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答案】C14【解析】材料表明这是药品广告,不是革命本身的宣传,尤其第二幅图是在1911年11月刊登的,此时武昌起义已经发生,故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中交代的时间不符,故错误;第一则广告只是纯粹的贫血病的药品广告,第二则广告敏感地利用了时局变化,将药品的强身功效与共和的强国功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扩大产品营销,故正确;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

39、利润,将产品与社会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证明了这种形势的存在与发展,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5【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答案】B16【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爆发,与材料中“从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时机,与材料中“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40、“近代四川”相符,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是导致了四川保路运动,与五四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的兴起是1924年,与材料中四川保路运动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17【解析】通过题干中“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知湖北革命军的革命目标非常明确,故选B项;通过题干可知,该公告的针对对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依靠对象仅是军队,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其他国家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反帝,排除D项。【答案】B18【解析】据材料“袁世

41、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强调共和制度,排除A项;材料提及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据所学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就让位给袁世凯,排除D项。【答案】B19【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42、。选择B项。【答案】B20【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答案】B21【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43、【答案】B22D23【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以指导实业发展,A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拥有立法、制宪、财政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咨询等职权,为临时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B;钱业公会负责金融事务,不直接指导实业,排除C;工业建设会是协会,不属于政府机构,不能直接指导实业,排除D。24【解析】戊戌变法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民国实行的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共享行政权,与总统制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总统职权受到国务员制约,结合所学,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D项错误。【答案】C25【解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