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内容,分析三国至隋唐文化繁荣的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了解佛教文化传入后,吸收进中华文化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时空观念:通过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在两汉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各国。史料实证:欣赏这一时期的书法、绘画、壁画图片,感受其艺术魅力,体会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历史解释: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初步掌握阅读史料阅读的方法。通过材料的阅读,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对材料的历史名词进行解释。
2、掌握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主流思想演变历程。家国情怀:学习对三国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艺等方面的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对异质文化进行吸收与包容。这也是中华文化强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自信。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领域的新成就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四、学情分析学生简单了解佛教,知道著名寺庙与佛学大师,但不太清楚佛学对艺术、科技的影响,不能将丝绸之路、遣唐使等知识点构成完整体系,对中华文化的内涵简单认为是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因此注意对学生讲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帮助学
3、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五、教学理念高中教学不应该是历史事件的复述,而是素养的培养。课堂核心要以德育人,要以史明理,以情动人,以国立志。高中课堂要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在课堂环节设计上材料要多元化,有图片、文字、逻辑图等多种形式,也要有透过现象直击本质的深度,更要有看事件角度的多元。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应该是每节课都要渗透的核心素养,在佛教兴与衰、中外文化交流中设计好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六、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中华优
4、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七、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较多,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跨度较大,需要找一根线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思虑后决定以佛教为线,第一篇:一、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讲解此时期思想变化与儒家发展。第二篇: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讲解佛教传入中原后,中华文化吸收其精华,成就更为辉煌的盛世,感受这一时期的灿烂文化。第三篇: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讲中华文化以丝绸之路为桥梁向周边传播,共同铸就亚
5、洲文化圈,促进亚洲和谐发展。最后引学生思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八、教学过程导入:图片组:著名寺庙法门寺、白马寺、大兴善寺、少林寺、归元禅寺他们都是寺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是许多人祈求为未来美好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精神信仰的地方。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有何发展?它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是冲突还是融合呢?一、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2.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材料一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日:“西方有神,名日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范晔后汉书材料二东汉永平七年,明帝刘庄派遣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
6、弟子王遵等十三人远赴西域,访求佛道。永平十年,他们携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返回洛阳,并历尽艰辛运回一批经书和佛像,永平十一年,明帝敕令在首都洛阳雍门外建造僧院,以安置名僧、储藏经像,是为白马寺。胡静从洛阳白马寺探析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材料三: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兴起堡榔旳1$上和汹纱洋石r斗ft输中:E两汉之际,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初年,因东汉明帝梦到西方来的金人,臣子称此金人是来自西域的佛,故派使臣沿丝绸之路到西域求取佛法。后途中遇到高僧,告诉以白马为驮载佛经到洛阳,为记白马之功,皇帝修建第一座寺庙白马寺。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交融,佛教受到尊崇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
7、治者有意识地大力提倡,使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超过了土生土长的道教,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例如,前秦苻坚重用释到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加、决定国家大事。北魏时,寺院有上万所,僧尼有二百多万。在南朝,佛教发展速度更快。梁武帝时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刘海涛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材料五:贱民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是贱民,而且永远都是低贱的“不可接触者”。在印度佛学的理论中达利特(贱民)没有佛性,不可能成佛。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中国的僧人在传授佛法时强调人人都具有潜在的佛性,这里面自然也包括贫贱阶层。诸如此类的义理转变只是
8、为了适应中国社会而做出的局部调整,从实际效果来看则使印度原初佛教转化为带有中国味道的佛学。张昊雷佛教在中国的变革及影响佛教在魏晋时期得到发展,此时期有帝王信奉佛教。思考,为何魏晋时期佛学得到发展?师:思想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局动荡,儒家文化不足以解决现实所有问题。儒家关注现世,佛教涉及前世与后世。佛教更多关注人的内心思考。统治阶级信奉佛教也推动佛教的发展。除此之外,佛教主动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对接,相融合,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促进佛教O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鼎盛材料六:敦煌唐式水月观音材料七:材料七:隋代隋文帝、炀帝父子崇信佛教,且极力倡导佛教发展。如仁寿年间,全国重要、高规格
9、寺院达3792所剃度僧人23万之众造像。写真、译经等诸项佛教事业亦颇具兴盛。在唐代统治者实行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的三教并用政策佛教在统治阶层的推崇下趋于盛行。在唐代伴随佛教对儒道思想的摄取、吸收,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形成三论净土、律密.成实、天台、法相、华严禅宗诸宗派其后4宗影响较大。禅宗于中国流传最为广泛影响也颇为深远唐时禅宗分。董鹏昭我国佛教的发展历程随着隋唐经济发展走向繁荣,佛教也发展走向鼎盛,宗派林立。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它是否冲击传统主流思想一一儒学呢?佛教与儒学之间师冲突还是融合呢?佛教与儒家之争第一破曰:入国而破国者。诳言说伪,兴造无费,苦克
10、百姓,使国空民穷,不助国,生人减损。日用损费,无纤毫之益,五灾之害,不复过此”。第二破曰:入家而破家。使父子殊事,兄弟异法,遗弃二亲,孝道顿绝。忧娱各异,歌哭不同。骨肉生仇,服属永弃。悖化犯顺,无昊天之报,五逆不孝,不复过此。第三破曰:入身而破身。人生之体,一有毁伤之疾,二有髡头之苦,三有不孝之逆,四有绝种之罪,五有亡体从诫,惟学不孝。刘勰灭惑论引齐道人语佛教对儒家提出的指责进行了辩驳。北周道安在二教论中辟道贬儒:“释教为内,儒教为外佛教者穷理尽性之格言,出世入真之轨辙”。道安以内外精粗比喻佛儒,认为佛教是内教,是炼心之术,可以救人精神,儒教是外教、是求形之术,只能救人形体。佛教优于儒教,两者
11、不可同日而语。明确表示佛教优于儒教,显示出佛教在势力渐增之后与儒家抗衡的趋势。佛教与传统伦理纲常相违背,对统治秩序产生冲击,不利于统治的稳定。但佛教可以从内心层面给予精神慰藉,有助于人探求内心的和平,故佛教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过兴与衰。灭佛运动佛教的发展,给寺庙和僧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佛教寺庙往往享有免税、田地、女婢、奴隶等特权,这造成了社会财富向佛寺的极大集中,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还拥有大量仆役、女婢,在人力资源匮乏的古代,这一现象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终于引起了世俗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而僧侣不守戒律霸占田产鱼肉百姓的行为更
12、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种种交织在一起的矛盾激烈时,导致统治阶级通过政治手段加以解决。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周世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佛教发展中,僧人不服役、不交税,却拥有大量财富与特权,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从而兴起多次灭佛运动。大量寺庙、雕像被毁,造成大量精美的艺术品被毁。6g力材料:、法门寺地宫、卢舍那佛像、大雁塔以武则天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礼佛、重佛,修建寺庙、花重金打造石窟,又使佛教继续发展,延续至今,今日武汉归元寺、河南少林寺都是佛教发展的体现。7.三教并行,儒学为主,佛教继续发展到唐代,统治阶级提出三教并行,事实上以儒
13、学为主,尊道、礼佛,形成三教共同发展局面。佛教文化也逐渐从外来文化融入进中华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二、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三国至唐在众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依据课本信息,完成导学案填写。佛教文化为其中许多领域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助隋唐盛世更加精彩。书法北魏的石刻,柳公权、颜真卿的字帖中很多是关于佛教内容,或抄写佛经。诗歌唐代流传下的诗很多是直接描写寺庙的。绘圏唐朝绘画内容、形式多样,代表人物是吴道子,其代表作天王送子图以释迦摩尼的诞生为主题而创作;敦煌的壁画颜色绚丽、人物形态各异就是反映佛教文化。雕塑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
14、肃敦煌莫咼窟等,他们既是佛教文化的体现,又是丝绸之路的堡垒、坐标,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更是世界宝贵文化遗产。天文佛教自创立起,就吸收了早期印度科技文明,并在其教义中形成了对宇宙形态及演化、天象、历法、数学、医学等一系列的探索和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有大量的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许多中外僧人都懂得天文历算,佛教的传播带动了这方面知识的交流。天文历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这其中不乏受外来科学的影响,而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内容。数学北魏的算学博士殷绍在昔年“游学诸方”时,先向大儒成公兴学九章算术,再跟僧人释昙影、道士法穆学习,两人向他讲授多家研究九章算术
15、的理论与成就,讲解“章次意况大旨”,演算示范,前后四年之久,殷绍后来终于成为数学家。医学北魏李修“父亮,少学医札未能精究又就沙门僧坦研习众方,略尽其术,针灸授药,莫不有效。徐充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魏书卷九十一李修传载崔或出身清河名门,官至定远将军,颇以医术闻名,他的医术是青州一位“隐逸沙门”所授,这位僧人以素问九卷及甲乙等医书教授崔或学通后“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曾病,王显等不能疗,或针之,抽针即愈。”“子景哲,豪率,亦以医术知名。”魏书卷九十一崔或传载沙门:是梵语的音译,佛教徒千金要方是中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
16、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要方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国的医学著作传播到海外,惠及世人。(8)雕版印刷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9)饮食交流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和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瀋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百四十六上。西域上正说明中华文化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继承,也是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化为自身的文化内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三、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西行取经。佛学传播既有西域高僧到中原传经,也有僧人延丝绸之路到天竺取经。如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
17、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西游记就是以他为故事原型。佛教文化传入中原并未止步于此,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展,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终经冲绳到达日本,在日本进行传教。在日本主持修建仿唐建筑唐招提寺保存至今,是日本代表建筑,也被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鉴真也被认为是“天平之藍”。万国来朝隋唐盛世时,许多国家派使臣到中国学习与交流。比如日本统治者以当时最发达国家唐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为目标,派遣唐使远渡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成归国的人给日本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促进了中日往来。日本也在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向中国
18、学习,促进日本发展。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展,从日本、新罗到狮子国、大食,中国与更多国家有了交往,派出的使臣就是彼此交流的桥梁,是连接彼此的纽带,文明的互通互鉴共同促进亚洲文化圈的繁荣与社会进步,正所谓和合众生。中国文化正是因为吸收外来文化而多彩,东亚国家正是因学习中华文化而更加丰富。今天中国更应该像唐朝那样以开放谦卑的姿态去包容、吸取、创新,是文明交流时的明智之举;对待外来文化,只要是先进的、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识,不管是古今中外,都不应排斥。应善待善学善取善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光和襟怀,正确对待文化冲突问题,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九、板书设计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佛从西来,入乡随俗,三教并行.佛教发展历程儒佛之争三教并行二、佛入中原,把薪助火,以成盛世.艺术:书法、诗歌、绘画、雕像2.科技:天文、算术、医学三、佛出东土,丝路延展,和合众生.西行取经东渡传经万国来朝十、教学反思本课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以佛教为切入,通过佛从西来,佛入中原,佛出东土,串联起整个课本内容,以佛学为名,实际是从佛学的传入到中华文化的传播,思路有新意,立意有高度。第二,找到许多常见但未深入了解的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安全事件索赔施工合同
- 媒体清水池防水施工协议
- 艺人形象设计合同
- 太阳能发电施工员聘用协议
- 旅游景区景观道路照明施工协议
- 钻孔计量施工协议
- 互联网数据中心灰土工程协议
- 图书馆临时咖啡机租赁合同
- 网球场自动门施工合同
- 交通设施维修灰工施工合同
- AI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航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南大学
- 卧式罐剩余体积与液位关系计算方式-excel
-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例文范文(通用9篇)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解答题50道 部编版(含答案)
- 富士康公司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库区倒罐作业操作规程
- 二年级下册乘除法口算题
- 中国地图矢量图课件
- 新版现代西班牙语第二册课后答案
- 热电厂管理提升专题方案
- 2022年第一学期田径社团活动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