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2017历史(岳麓版)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I三大能力培养分层识记重点理解自主应用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识记耶梳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确立隋唐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管理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废除: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厂I易混辨析|1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

2、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选官制度(1)发展概况时期选官制度标准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缘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军功汉武帝开始察举制和征辟制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才能(2)科举制度产生和发展: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代形成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3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历程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

3、汉武帝时设立刺史宋代通判有监察地方的职责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在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r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演变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一一谏院。I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3)评价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4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宋初集权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措施:

4、汉武帝时,实行“雀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后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措施领域措施表现作用军事收精兵编练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政治削实权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武臣拥兵作乱经济制钱谷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

5、财政危机。理鲍粤料研习(一)汉到元皇权与相权之争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史料二(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元脱脱宋史学会读史史料一说明汉唐以来宰相权力的不断削弱,“名尤不正”指宰相权力与地位不相符。史料二说明宋代宰相权力被分割,指宰相的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学会用史史料一反映了古代宰相的地位如何?你怎样理解史料一中的“名尤不正”?【提示】地位:古

6、代丞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理解:“名尤不正”表明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割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史料二反映出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提示】宋代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思维拓展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特点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

7、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演变趋势“三省六部”是自魏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变。三省制,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进行过一些有利于强化皇权的调整和补充。宋代三省六部之外另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实际是分割宰相的权力;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实行一省制,但威胁了皇权;明代废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等。不过总体趋势是削弱、分割相权,直至废除丞相,其实质是强化了皇权。(二)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

8、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晋书刘毅传史料三(唐代)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学会读史史料一体现了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指察举制的主要选拔标准是德行。史料二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指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史料三体现了唐代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指通过考试和才学取得官位。学会用史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其关键标准是什么?【提示】选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才学、道德、品行

9、。关键标准:孝廉,即道德和品行。根据史料二,指出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及标准。有何消极影响?【提示】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出身。消极影响: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也造成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哪一选官制度?有何突出特点?【提示】选官制度:科举制。突出特点: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思维拓展客观公正地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就作用而言,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选拔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财产、

10、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式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是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虽然科举制的弊端(忽略品行、考试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显而易见,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它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迤用:对点训练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

11、”,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河北百校联盟大联考)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材料不能说明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且与史料不符,故A项错误;察举制完善于西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皇帝权力,削弱相权,与材料意思不符,

12、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推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与材料意思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识记因再梳理1明清强化专制皇权(1)废丞相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设内阁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过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厂I易混辨析|j区分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制是辅

13、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法定行政机构,宰相为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皇帝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2.清代设立军机处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T轻巧识记I!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廢丞相,权分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集中戾取.力于皇帝皇帝h*内阁军机处,星箒|专制强化2理解丄粤料研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

14、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二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西北用兵,往返军报频繁,内阁距内廷太远,皇帝不便亲授机宜,故在这年元月,在内廷设立军机处,其全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史料三玫爭上报皇帝决斷啄0皇帝审批二军机大臣跪童笔录军机址的运作流程皇帝阅览(需征询意見,二則召见军机大臣)谕旨阴发(非机密)经内阁、各部院廷奇(机廨)直达地方学会读史史料一反映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体现了内阁仅是皇帝咨询的内侍机构。史料二反映出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军机处设立的背景是西北用兵。史料三表明了军机处的运作流程,说明军机处只是备皇帝顾问咨询的机构,说明决策权依然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学会用史(1)根

15、据史料一,指出内阁与宰相在与皇帝的关系上的不同。【提示】根本不同:丞相参与决策,而内阁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内阁对皇权无约束力。(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提示】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以及具有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点。(3)根据史料三,概括军机处的基本职能。看精彩微课提示】备皇帝咨询之用,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不同点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

16、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思维拓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3应用:对点训练3“宰相”两字的古文注解揭示了中国古代从“王国”转换成“帝国”后所形成的相权的本质。“宰”有控制、掌握之意,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目接物曰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相权的本质是()A.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B.是皇权的分权制约力量C.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D.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解析】统帅百官以及协调政务是丞相的职责,无法反映其本质,故A项错误;相权是皇权的分权

17、制约力量,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从“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可知,相权由皇权决定并为其服务,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丞相拥有较为独立的施政权,故D项错误。【答案】C4下图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阁臣之预务自此(明财D始u熬其人内閣若皆编、检、讲读之盲*不罟帘畢,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ffi关口。j明史.职官(_”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实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解析】内阁不对皇权形成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说明内阁只是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故B项正确;内阁不具有实权,不是

18、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故C项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最高决策权在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B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道:“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无论地位和性质都不是宰相的继承,故A项错误;B项仅仅是表面现象,其体现的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19、故B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带来的变化,而未涉及内阁带来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学科两大素养讲练命题分析学科思维学科能力近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考查情况分析考纲近年全国卷已考试题情境创设相关考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5新课标全国卷I27河南、江办两地科举考试状兀人数变化科举制2015新课标全国卷1125汉宣帝强调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主要因素汉代加强中央集权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4新课标全国卷27明朝张居正内阁首辅操纵朝政君主专制、明朝内阁

20、制2013新课标全国卷141以历史地图考查汉唐间历史变迁古代中国政治制度2012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拘泥规制清代内阁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012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评论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2011新课标全国卷40综合考查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学科思维丨讲主题知识融会贯通主题一以皇权为中心、体系完备、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主题立意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21、。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发展。辩证地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II25汉代地方吏治、014新课标全国卷II27明朝内阁首辅操纵朝政、2013新课标全国卷I41汉唐间历史变迁等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考查的。知识交汇1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秦朝至明清时期皇权不断强化的措施有哪些?【提示】(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

22、效率。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君权强化,相权衰落。元代:中书省成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明朝: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清朝: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演变呈现怎样的特点?【提示】(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

23、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f郡国并行制f行省制)。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提示】(1)本质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影响积极影响: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消极影响: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

24、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跟踪训练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空前强化【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

25、于一身,位高权重,故A项错误;为了加强皇权,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而不是“外朝制约内朝”,故B项错误;由“大将军霍光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可看出,内朝参与决策,故C项正确;“皇权空前强化”一般是指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西周B.秦朝C.元朝D.清代【解析】根据题干中“外朝中枢机构”“内廷臣属或机构”可知,该朝代应该存在内、外两种机构,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完

26、整的朝廷机构,故A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只存在一种机构,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一省制,不存在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C项错误;清代在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独立于六部成为皇帝的秘书班子,形成内外中枢机构之分,故D项正确。【答案】D主题二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主题立意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如2015新课标全国卷127以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考查科举制和2011新课标

27、全国卷40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变化都是围绕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进行考查的。知识交汇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如何沿革的,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提示】(1)制度沿革世卿世禄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2)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

28、则。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2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提示】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积极影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

29、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跟踪训练3.(2016黄石调研)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解析】材料反映了察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名不副实的现象,说明发展到东汉时期的察举制暴露出

30、较多的弊端,故C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春秋战国趋于瓦解,A项错误;科举制开始于隋朝,B项错误;主张门第是选才标准的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D项错误。【答案】C4“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近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解析】“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反映的是世卿世禄制,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A项错误;“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反映的是察举制,选官权力操纵在官员手中,不能体现

31、“公平公正”,故B项错误;“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故C项错误;“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反映的是科举制,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故D项正确。【答案】D学科能力I示典例答题技能提升展答题模板准确把握“题眼”,明确答题方向,巧解选择题(见第1讲展答题模板)示经典例题【例】(2015全国卷II)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点拨】通过把握“题眼”将题干诸多

32、信息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准确解答选择题。解答本题应注意抓住“题眼”,时空:汉宣帝时。关键词语:“与朕共治天下”“唯郡太守”强调了地方吏治的重要。限定条件:上述观念主要体现了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答案】A听课笔记】练全国考题引领1.(2015全国卷I)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

33、;江苏地处南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答案】B(2014.全国卷II)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A项错误。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D项内容违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