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章 社会保障的产生与改革 2.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2.2 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 2.3 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发展2.4 社会保障发展的新动向学习目标1掌握社会保障的产生需要具备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思想条件;2在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各个阶段表现的主要特征;3认识当前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可持续发展方向上面临的挑战及采取的改革措施;4对社会保障制度未来的发展动向提出建设性意见。2.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1、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 为了弥补社会成员在遭遇各种风险时所受到的损失、伤害或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以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就有必要采取相应的保障
2、措施。 2.1 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2 、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 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断扩大 家庭功能的弱化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稳定的需要 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 救济机构的存在 2.2 西方社会保障的发展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黄金阶段调整阶段 萌芽阶段(1601年1882年)1、产生背景 社会保障制度发祥于实现工业化最早的英国 农村的圈地运动 城市的产业革命萌芽阶段(1601年1882年)2、内容 在这一阶段,包括英国在内的工业化欧洲国家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时,都确立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社会救济原则,同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在其实施对象上实现了普遍性。这样,以
3、国家为责任主体和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此在世界上开始被确立起来。发展阶段(1883年1945年) 1、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 产生的历史背景 德国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 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产生 为了加快德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对外扩张 发展阶段(1883年1945年)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德国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律,即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又颁布了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以此为标志,世界上就开始有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一系列法律在德国的颁布和实施,对其他欧洲工业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发展阶段(1883年1945年)2、社会保障法的诞生 诞生的历
4、史条件 经济萧条的发生 工人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发展阶段(1883年1945年)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开始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救济,老年救济以及未成年人救济。 此后,社会保障法经过了多次修改,逐步增加了社会保障项目,提高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但即使发展到今天,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它具有强调个人责任的特征,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社会保障项目上还是在社会保障支付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黄金阶段(1945年1978年)1、历史背景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黄金阶段(1945年1978年)2、内容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 根据贝
5、弗里奇报告的政策主张,各国全面制定和实行社会保障计划,从此“福利国家”风靡整个西方世界。 1950年代和1960年代是“福利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实施对象从原来的城市劳动者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 社会保障项目的全面性 调整阶段(1979年至今) 1、背景 经济萧条的发生 造成了劳动积极性的下降 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调整阶段(1979年至今)2、调整中具有的特征 强调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强调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负担,注重个人责任 着手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失衡问题 2.3 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保障在前苏联的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2.3.1 社会保障在
6、前苏联的发展1、产生和发展 产生:1917年10月,前苏联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前苏联主要是根据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强化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2.3.1 社会保障在前苏联的发展 2、社会保障政策的特征二战前的政策特征 二战后的政策特征 前苏联和东欧解体时的政策特征 2.3.2 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 1、建国以前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政权后,开始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措施。1932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该法律对职工的医疗,老年,残疾,死亡,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都作出了规定。 2.3.2
7、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2、建国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国统一的社会 保障制度开始形成,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 2.3.2 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3、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实施范围不大 保障水平低 存在着不公平问题 2.4 社会保障发展的新动向西方发达国家拉美各国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我国的发展趋向2.4.1 西方发达国家 增源节支措施 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的私有化 改变财务方式 重视多层次的保险体系 2.4.2 拉美各国重新采用积累制商业经营化管理与投资2.4.3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完善法制强化保险原理 实行一部分私有化管理 2.4.4 我国的发展趋向 更加注重效率 兼顾社会
8、公平 重视个人贡献案例:上海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历程(1)改革初期(1993年1995年) 九十年代初期,为应对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上海以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致力于建立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首次将待业人员纳入政府救助范围。在职职工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虽然仍然由企业承担,但救助标准得到规范。1994年,又制定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1994年和1995年,根据物价上涨过快的情况,对城镇8万多“一老养一老”人员实施实物补助,对5万多支内退休回沪定居人员发放生活补助,并将城市粮油补贴政策由“普遍补”改为“特殊补”,对50多万高于城镇
9、低保线的低收入家庭成员,发放粮油帮困供应卡。 案例:上海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历程(2)发展时期(19961998年) 199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颁布省市级政府规章上海市社会救助办法;1997年,全市开始探索社会救助“一口上下”的运行机制;1998年,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建立了社会救助管理所,并实现市、区县、街道和乡镇社会救助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三级联网。案例:上海市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历程(3)完善时期(1999至今) 1998年,实施了房屋租金减免制度;1999年,对中小学生施行规范的学杂费减免制度;1999年10月,市政府改变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由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的模式,将原来由企业承担的职工定期生活困难补助纳入到统一的政府救助范围,在制度上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全社会覆盖。同时,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教育、住房等多项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救助的领域相应扩大。2000年,在长宁、闸北等区试点推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廉租房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与基本医保改革相配套的大病重病医疗救助制度。思考题1 上海市改革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上海市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上海市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行机制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