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第六章 秦王朝(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206 年)第一节 秦统一帝国的建立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在原各国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这种政治制度主要有以下几项基本内容:1 、皇帝至高无上秦始皇改“王”为“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以及其他严格的礼仪、服饰、避讳制度,都表示他与普通人不同,被加以神化。作为新帝国的最高政治代表,皇帝从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秦中央机构是以
2、丞相为首的官僚制。所谓的“三公九卿”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职能以处理日常政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决权。这些官僚可由皇帝随时任免,概不世袭,这是官僚制度的特点。3 、郡县制秦的地方行政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三者职责分工明确。郡下设县,县的长官为县令、县丞和县尉。郡县要职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等基层官职,一般不任命,而是从当地豪绅中推举。皇帝制、官僚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在此后的两千年中被基本沿用。4 、军队和法律秦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军队由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分别由中央和郡县管理,皇帝掌握调兵权,以虎符为凭。兵种有
3、车、步、弩、骑和“楼船之士”等。从商鞅开始制定的秦律不断充实完善,秦统一前后已形成比较完整体系的法律制度,其部分内容由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文书可以了解。秦律的指导原则是“轻罪重罚”,“以刑去刑”,所以条目繁多,刑罚残酷。二、巩固统一的措施1 、令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向政府据实申报登记手中的土地数量,政府据以征税,并以法律形成在全国确认土地私有。2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秦人使用的“小篆”(有别于东方各国“古文”)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新书体“隶书”也开始作为日用文字流行。文字统一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用至巨。秦王朝向全国颁布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和标准器具。废除东方
4、国旧货币,统一规定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3 、修驰道秦始皇下令拆除各国原来的关塞阻隘,修建“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栈道”等,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其意义一是从军事上消除割据,二是从政治经济上巩固统一。4 、迁豪销兵为消除六国旧贵族在地方上的潜在势力,先后将之迁徙于咸阳、巴蜀、南阳等地,并下令统一收缴、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兵器。5 、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统一天下思想,经李斯建议,秦始皇先后下令“焚书”和坑杀儒生方士。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政治反对派,巩固中央集权和政治统一,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手段过于粗暴残酷,使中国古代的文化
5、典籍遭到一次惨重损失。同时,思想上的反抗绝非靠焚书或肉体消灭所能解决问题,反而因此堵塞了言路,使秦政权闭目塞听,一意孤行,加速了自身灭亡。特别是使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精神受到一次致命打击,开创了中国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灭六国后,兵锋继续向周边民族地区推进并设置郡县。1 、北征匈奴蒙恬率军 30 万北击匈奴,夺回河套,设置九原郡和 34 县,由内地迁入三万户,并在战国旧长城基础上,修建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2 、南开五岭在“百越”之地,先后设置会稽、闽中、南海、桂林、象等郡,并发“七科谪”五十万人戍边,与越人杂处。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到临洮、羌中,南至
6、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这其中包容了各族人民,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第二节 秦帝国的崩解一、秦代的社会结构1 、地主包括皇室、军功贵族和中小地主。2 、农民包括自耕农、佃客和佣耕雇农。3 、奴隶分官、私两种,充斥于社会各个领域,数量大大超过先秦时期,并可通过市场公开买卖。4 、工商业者都有大小之分。有地位近似自耕农的小手工业者、小商人,也有与地主结盟的大工商主。5 、旧贵族逃亡潜藏各地,伺机而动,具有传统的号召力。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1 、繁重的徭役2 、沉重的赋税3 、秦二世的昏庸腐朽4 、对秦始皇的简单评价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对中国古
7、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暴君。这不单是个人品质问题,反映他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刚刚走上历史的前台,经验不足,对人民的力量缺乏认识,盲目夸大主观的作用,崇尚暴力,迷信权力,以为能一口吞尽天下,一时做尽万世事。这是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尚处于幼年,未遭遇底层人民的打击,还很不成熟。秦始皇作为有贡献的政治家,功在首位,过当其次。三、帝国的崩溃1 、大楚兴陈胜王2 、旧贵族复国运动3 、巨鹿之战4 、入关灭秦第七章 西汉王朝(公元前 206 年-公元 25 年)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发展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1 、约法三章秦朝灭亡后,战争性质改变。项羽和刘邦展开争夺最高
8、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刘邦为争取关中父老支持,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2 、分封诸侯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以盟主身份,分封刘邦等十八王,然后东归彭城。严重的失误。3 、楚汉战争刘邦趁项羽还东之机,消灭“三秦王”,据关中为根据地,东出与项羽对峙于荥阳一线。双方势力消涨的诸多因素。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夹击项羽。项羽兵败自杀。刘邦统一全国,定都长安,西汉王朝建立。二、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1 、汉高五年诏令八年战乱,经济凋蔽,人口锐减,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十分虚弱,为此颁布“汉高五年诏令”: 复员军队,以军功赐田宅;继续沿用秦军功爵制,招抚流亡还乡;大封功臣为王为侯
9、,保证其既得利益;恢复部分自卖奴隶的平民身份。结果扶植大批军功地主、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扩大新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加农村劳动力,恢复农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2、汉承秦制政治制度上“汉承秦制”,又略有改变。中央仍是皇帝制和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先后诛杀和废除楚汉战争分封的大部分异姓诸侯王,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些地区仍实行郡县制。军队以南北军为中央常备军,此外还有郡县预备军。在秦律基础上,西汉萧何制定九章律。3、赋役制度主要包括田赋、口赋、算赋、献费、兵役、力役等。社会一部分阶层享有优复特权。三、黄老之学与文景之治1、逆取而顺守汉初君臣总结秦二世而速亡的教训,陆贾说
10、:“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秦只用刑罚不重教化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2 、黄老之学原齐国稷下学宫一派,主张“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完全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它与老、庄思想不同,而是一种维护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学说。汉初六十年,它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主张刑德并用,教化先行,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陆贾新语是其代表作。3 、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政治体现在政策上就是文、景时期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减免田租;厉行俭约;实行和亲;废除肉刑。结果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巩固了统治秩序,号称“文景之治”。4 、平定“七国之乱”刘邦为拱卫
11、中央而分封同姓诸侯王,结果却适得其反,它们反而变成了离心离德的独立王国,甚至勾结外族企图夺取皇位。文帝时贾谊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不久,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反叛,被周亚夫平定。景帝进一步削弱诸侯王权力,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政事。王国地位已与郡县趋同四、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时国势强大,但仍面临诸多社会矛盾,于是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 、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主要包括: 颁布“推恩令”;“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行“酎金律”;用酷吏“诛豪强”;设十三部(州)剌史。2、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包括:“内外朝”的形成;建立新选官制度;
12、扩充南、北军;法律条文更严密繁苛。3、集中财权主要包括: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中国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简单评价。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抛弃黄老无为,实行有为政治。新的思想方针强调“大一统”;强调“君权神授”;强调“刑德并用”;强调“纲常伦理”。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更化”、“限田”等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生产关系的新发展1 、租佃关系和人身依附2 、从“授田”到“假田”二、农业生产的发展1 、铁器和牛耕2 、耕作技术的提高3 、水利工程的兴建三、手工业的突出成就1 、冶铁和“炒钢”2 、丝织业3 、漆器业第三节 西汉民
13、族关系的发展一、汉与匈奴的关系1 、和亲匈奴军事实力的强大,西汉内部诸多因素的牵制,刘邦开始实行和亲政策,文景时期遵行不废。主要内容: 汉公主嫁给单于,并每年送去大量丝帛、粮食及酒;开放关市,允许边境贸易;双方约为兄弟,互不侵犯。2、战争汉武帝发动全面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决定性的战役共三次:一是公元前127年的“河南战役”;二是公元前 121年的“陇西战役”;三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最终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武力威胁。3、通好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在西汉帮助下统一匈奴。他要求与汉和好,“昭君出塞”,汉匈之间百余年冲突宣告结束,北部边境出现长期和平景象。二、汉
14、与西域的关系1、西域概况2 、张骞出使3 、西域都护府三、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1 、西南夷2 、东越(东瓯和闽越)3 、南越四、如何认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五、对汉武帝的简单评价列宁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有没有提供新的东西。”秦始皇所创立的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汉武帝的发展才巩固下来的。随着各民族的日趋融合,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已经形成。汉武帝所开辟的疆域,为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是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汉武帝所创设的各种制度和政策,不管以后有多大消极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化
15、中央集权,符合国家要求统一,人民要求安居乐业的时代潮流,为灿烂中华文明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西汉灭亡一、昭宣中兴1 、汉武晚年的统治危机2 、昭宣中兴二、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1 、土地兼并和“三位一体”2 、限田限奴3 、再受天命三、王莽改制及其失败1 、王莽代汉2 、王莽改制主要内容: “王田”“私属”制;“五均”“六筦”;币制屡变;改易官名地名;挑动四边战争。3、失败4、对王莽及其改制的简单评价王氏外戚是一个豪强集团,王莽“新朝”的建立体现了新崛起的豪强势力使自己权力稳定化、永久化的要求。王莽掌权后,必须要从国家政权的立场出发,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尖锐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虽然表面上
16、看会损害部分豪强的利益,但实质上是维护全体统治阶层的长远总利益。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所说国家权力的“相对独立性”。王莽进行了以土地和奴婢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这是比较有见识之举。但一方面由于豪强势力的反对和拒不让步,使王莽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动摇并最终放弃改革;另一方面他所采取的方法是违反历史规律的复古行径,不仅行不通,反而加剧了原有的危机和矛盾,失败是必然的。改制的失败说明,统治阶层依靠政策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他们总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只有下层民众的暴力手段才能迫使其让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四、绿林、赤眉起义1、起义的兴起2 、昆明之战3、王莽覆灭第八章 东汉
17、王朝(公元 25 年- 220 年)第一节 东汉初年专制的强化一、东汉王朝的建立刘秀是南阳豪强集团的代表,刘邦的九世孙。在推翻新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昆阳战后被派往河北,以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势力不断壮大。至公元 40 年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正式建立东汉王朝。二、加强专制1 、“退功臣进文吏”2 、“虽置*事归台阁”3 、废内地郡国都尉,集军权于中央4 、加强剌史权力,改地方为州郡县三级5 、压抑宗室外戚三、稳定社会秩序1 、释放奴婢,安置流民2 、精兵简政,轻刑薄赋3 、倡导儒学,以柔道治国4 、“度田”及其失败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清丈土地数量,核实户口数字。背景是
18、东汉初年豪强隐瞒土地和依附农民,偷漏国家田租赋税,造成垦田和户口不实。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进一步限制豪强土地和依附人口数量。结果由于地方官吏与豪强贵戚勾结,弄虚作假,将赋役负担向贫苦农民身上转移。后来大姓兵长处处并起,武装抗拒清查。刘秀被迫让步,安抚和镇压结合,停止度田。反映豪强逼迫下东汉政权软弱无力的地位。第二节 豪强田庄与东汉经济一、东汉农业的发展1 、水利技术的进步2 、耕作技术的进步3 、四民月令二、豪强势力的成长1 、云台二十八将2 、“三位一体”的新豪强三、田庄经济的壮大1 、田庄的产生2 、特点之一:聚族而居3 、特点之二:自给自足综合经营4 、特点之三:劳动者的人身依附性特别强
19、5 、特点之四:向武装化、堡垒化发展四、门生故吏遍天下1 、世代传经2 、网罗门生故吏3 、控制各级政权第三节 东汉晚期政治与皇权旁落一、外戚宦官的轮流专权1 、皇统屡绝,权归女主2 、以家奴制朝臣3 、党锢之祸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但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宦官、外戚专政,并不说明皇权衰落,而只是皇权的“旁落”。二、原始道教与农民斗争的结合1 、社会矛盾的激化2 、太平道3 、五斗米道4 、黄巾大起义第四节 东汉时期的思想文化一、两汉经学和 谶 纬迷信1 、今文经和古文经2 、 谶 纬迷信的盛行谶 是以隐语、预言作为上
20、天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和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应。纬是假抚神意用宗教迷信解释经典。对统治者说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统治寻求合法性,也可以成为乱臣贼子窃取天命的借口。东汉因此使儒学进一步宗教化、神学化。3 、白虎观会议进一步把儒经、阴阳五行和 谶 纬迷信揉合在一起,广泛解释封建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汉代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钦定法典。郑玄兼通今古,遍注群经,“郑学”成为经学主流,基本结束了儒学内部的经今古文之争。二、佛教的传入东汉初年限于统治集团上层流传,后期政治黑暗,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开始在社会下层传播。由于精致的宗教理论,魏晋以后随着儒学中落,更加兴盛。三、桓潭和王充1 、桓潭与新论2 、王充与
21、论衡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元气”作为万物本源,认为天地都是无意志的自然物质实体,由于自身的原因,“物自生”,“物自为”,否定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肯定形体决定精神,否认人死为鬼,“人之死,犹火之灭也”,提倡无神论,“何用为鬼?”在认识论上否认人生而知之,“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人的认识来源于感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王充思想特别是“元气自然论”对后代产生重大影响,认识论上既强调经验,也重视理性,启发了后来的许多思想家。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 189 年- 581 年)第一节 三国鼎立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 、董卓之乱黄巾被镇压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
22、化。宦官诛杀外戚何进,世族袁绍又尽杀宦官,凉州军阀董卓逼走袁绍,独揽朝政。关东军阀联合铲除董卓,东汉皇帝名存实亡。地方形成袁绍、曹操、袁术、刘表、刘备、刘焉、公孙度等割据势力,互相混战。2 、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3 、赤壁之战曹操吞并荆州,意图统一长江流域。客居于此的刘备派诸葛亮结盟江东孙权,联合抗曹。曹军二十万与联军五万大战于赤壁,后者扬长避短,乘势利便,打败了曹操。4 、三国鼎立形成220 年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国号魏。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吞汉中。 221 年称帝,国号汉。孙权有江东六郡,又占岭南,袭杀关羽,夺回荆州。 229 年称帝,国号吴。5 、三国鼎立原
23、因东汉豪强势力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分裂性,改剌史为州牧又形成拥兵自重的军阀,二者的结合成为三国鼎立的政治原因。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长期战乱中受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和西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这是三国鼎立的经济基础。军事上吴蜀联合足以自卫,但又无力消灭强大的魏。地理形势的易守难攻,相互割绝,使三国在军事上形成某种均衡。二、曹操的政治和经济1、屯田制196 年始许下屯田,分军屯民屯两种。国家拨给土地,以军事编制组织,用官牛官六民四,用私牛对分,田租分成制,实际国家佃农。地著有利于使流民回归定居,“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2 、士家制将士兵和家属另立户籍,集中居住,终
24、身为兵,世代相袭。如逃亡本人处死,家属没为官奴婢。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为了保证兵源。这样有别于义务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实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现。3 、田租户调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对自耕农的征课方法,按户征收实物,户调制由此创立,废弃了两汉人口税均摊(算赋口赋)的办法。显示商品经济的萎缩。4 、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改变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制定“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和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经济上“给客制”,给大族豪门以特权和照顾。三、蜀汉的政治和经济1 、隆中对诸葛亮规划的基本战略,对外以曹魏为主攻方向,结
25、好孙吴;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扩大财源。“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2 、平定南中刘备病死,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为稳定后方, 225 年出兵西南夷,平定豪强雍闿之乱。之后采取“和抚”方针,以酋帅孟获为御史中丞,促进民族融合,为北伐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使后方稳固。3 、六出祁山228 年开始北伐。自知蜀国势弱,不可能以一州之地与魏十州之地长期相持,必须以攻为守。双方争夺焦点在关陇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以高壁深沟相持不战。诸葛死后,蜀汉因人力物力损耗过大,政
26、治腐败,国势转弱,再也无力对外进攻。四、孙吴的政治和经济基本国策是利用蜀魏矛盾,加强自身地位,坐保江东以观成败。1 、征讨山越客观上有利于江南的开发。2 、海上交通的发展卫温直航夷洲。朱应、康泰出使南海。3 、世袭领兵制大族出身的将领死后,其子弟世袭为将领,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将领和士兵的关系大大超过政府与士兵的关系,成了变相的私人武装。4 、复客制允许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不管这种佃客是国家赐与还是自行招募,都不向国家服役纳税,结果家富于国,国家衰弱,难有大的作为。第二节 西晋的短期统一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1 、司马氏专权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力量更加强大,三国均势被打破
27、,统一时机成熟。 249 年“高平陵之变”,魏国政局剧变,司马氏操纵皇帝废立,控制政权。2 、灭蜀和西晋建国263 年魏灭蜀。 265 年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兵,自立为帝,国号晋。3 、灭吴统一全国279 年司马炎六路大军攻吴,次年灭之。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1 、占田制280 年取消屯田,实行占田制。内容:农民的占田,男七十亩,女三十亩。占田不是国家授田。课田,丁男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亩八升。户调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之。”边郡户 1/3或2/3,少数民族户“賨布”一匹。按官品占田荫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顷,每级递减五顷,九品十顷。荫亲属从九族到三族。荫
28、佃户从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从三人到一人。被荫者可免除租税徭役。占田制一方面鼓励开垦荒地和增加人口,对发展生产有积极作用,一方面使士族实力急速膨胀。2、分封制西晋一方面下令罢除州郡军队,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另一方面分封二十七个宗室为王,分居要地,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中央和地方力量失衡,成为西晋政治不稳和短命的重要原因。3、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门阀指地主阶级中的世代贵显之家,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等级阶层的专称。大官僚地主从东汉开始,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成为大姓豪族,称为士族、世族或高门。不属于士族的称为庶族或寒门。门阀士族萌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形成于西晋。门阀政治在
29、西晋初步形成的标志,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经济上是占田荫客制的制定。门阀士族由优先参政权进而获得政治垄断权,“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成了变相的官位世袭制。又由于经济上的法内和法外特权,使他们不怕朝代更替,家门富贵有增无减。门阀士族以门第以资本,造成统治阶级中不同阶层的差异和对立,“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双方保持严格界限。门阀士族不知进取,生活腐化,不关心生产和国事,逐渐蜕变为一腐朽的阶层。东晋末年的孙恩卢循之乱使其由盛而衰,侯景之乱使其一蹶不振,隋唐实行科举制,为庶族参政敞开大门,门阀士族再不能凭门第出身左右政治了。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灭亡1、统治集团的腐朽以司马氏为首的
30、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朽,“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加剧了社会矛盾。2 、八王之乱291 年- 306 年的 16 年间,八个诸侯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大混战:楚王玮、汝南王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 乂 、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东海王越。不仅摧残恢复不久的北方经济,激化了阶级民族矛盾,而且自掘坟墓,使西晋迅速败亡。3 、流民起事从 301 年开始,突出的有李特和李雄、张昌、王如、杜弢等流民的反抗斗争,共二三十次,反映西晋上层和下层同时出现的深刻危机。、4 、五胡乱华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5 、西晋灭亡3
31、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 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 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 316 年刘粲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第三节 东晋和十六国的南北对立一、淝水战前的北方政权从 304 年刘渊称王至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136 年北方先后建立的各民族政权习惯称为“五胡十六国”,即一成(汉)、一夏、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名起于崔鸿十六国春秋。实际不尽胡人,亦有汉族政权(前凉、西凉),除此还有刘汉、冉魏、西燕、代等,共 20 个政权。淝水战前,这些政权主要是:刘汉(刘渊)、前赵(刘
32、曜)、后赵(石勒)、冉魏(冉闵)、前燕(慕容皝)、前凉(张轨)、前秦(苻洪)。二、东晋偏安江南1 、东晋立国西晋末年为避战乱,中原士族官僚和地主率宗族、宾客和部曲大量南下,史称“永嘉南渡”。琅邪王司马睿以王导为谋主,镇建业, 318 年在南北士族支持下称帝,都建康,史称东晋。2 、侨置郡县为安置中原流民,东晋在侨民大量集中的地方设置与他们北方籍贯同名的州郡县行政机构,叫做侨置,并规定侨户另立户籍,免租免役。满足了北方门阀士族的利益,有地望可继续保持高贵地位和参政,又可控制大量不纳租服役的依附人口,政治经济利益都得照顾。3 、“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王敦是北方士族代表人物,拥立司马睿为帝,政在王
33、氏。门阀政治发导到顶点,“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卷 117 ),皇帝无实权,形成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大族轮流执政局面。4 、祖逖北伐东晋政权忙于内讧,苟安江南,只有不多几次北伐行动。 313 年范阳大族祖逖渡江北上,由于东晋牵制未能成功。此后桓温曾三次北伐,但用心在为取代司马氏捞取资本,终失败而归。南北呈现一种均势状态。5 、淝水之战谢安在桓温死后执政,一方面缓和大族之间矛盾,一方面组织由侨居京口的北方侨人充任的北府兵,是一支归中央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前秦苻坚于 383 年发动对东晋的战争,东晋由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迎战
34、,双方对峙于淝水。结果东晋以弱胜强,击败企图统一全国的前秦。此役确立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三、淝水战后的北方政权384 年前秦瓦解,原被征服的各族上层势力纷纷独立,先后在关东、关中和河西三大地区建立 12 个政权,如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北魏、后秦、夏、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这些政权互相攻杀,使生产和人民生命被摧残,除北魏外存在时间都不长。四、东晋的衰亡1 、社会矛盾的激化表现在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剥削压榨严酷,大族占山封水,农民逃亡山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中央政权仅控制东南八郡,军阀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2 、孙恩卢循起义南渡的琅邪士族孙恩以五斗米道宣传组织八郡农民,于 399
35、 年发动起义,焚烧官府,诛杀门阀士族。 411 年在北府兵刘牢之、刘裕先后镇压下失败。但基本摧毁了东晋统治,门阀士族也由盛而衰,为庶族阶层的崛起和掌权创造了条件。3 、刘裕专政403 年桓玄由荆州攻入建康,称帝,国号楚。北府兵将领刘裕京口起兵,击败桓玄,迎回晋安帝,但东晋军政实权已由刘裕掌握。 402 年刘裕废晋称帝,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第四节 南朝的政治和经济第四节、南朝政权的更替1 、宋( 420 年- 479 年)宋武帝刘裕曾进行一些改革,主要是实行“士断”,即撤消侨置郡县,侨民入当地郡县户籍,同土著一样纳租服役,同时对大族隐瞒人口进行严厉清查。宋前期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史称“元
36、嘉之治”。但宋文帝刘义隆与北魏的战争失利,国力削弱。刘义隆死后宗室骨肉相残, 479 年禁军将领萧道成自立为帝,国号齐,宋亡。2 、齐( 479 年- 501 年)齐高帝为抑制门阀士族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检籍”,即检查各类户籍,发现假冒不实隐瞒人口一律退回改正,即“却籍”。由于官吏受贿作弊,激化了矛盾,“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引致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检籍”也停止执行。南齐国势不振,晚期又宗室残杀, 501 年雍州剌史萧衍攻入建康,灭齐称帝,国号梁。3 、梁( 501 年- 557 年)梁武帝萧衍统治腐朽,纵容士族官僚贪污搜刮,本人又提倡佛教,浪费大量资财。 548 年“
37、侯景之乱”,成为南朝历史转折点,一是门阀士族许多人物被乱兵所杀,走向没落;二是丧失长江以北土地,北强南弱之势更为明显;三是南方社会经济饱受摧残。 557 年大将陈霸先灭梁自立,国号陈。4 、陈( 557 年- 589 年)陈虽建国,但各地武将拥兵割据,不服从中央号令。地盘缩小,经济残破,既无法制止内战,也无力抵抗北朝进攻。 589 年隋灭陈,全国再归统一。二、南朝士族的衰落和寒人的上升1 、士族和庶族南朝时门阀士族仍享有种种特权,但生活骄奢淫逸,思想颓废空虚,政治上逐渐丧失统治能力,不能不把大权拱手让给寒人出身的皇帝。由于门阀士族不喜任武职,寒人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南朝四代皇帝和将领功臣都来自
38、寒门。为了加强皇权,他们表面上优容士族占据高位,但有职无权;以寒人任官职低下的中书通事舍人,参与机密,专断政务。为了控制地方,寒人皇帝把宗室子弟封为诸王,以寒人为“典签”监视诸王和州剌史,位低权重,成了皇帝耳目。士庶的消长有深刻的原因: 九品中正制使士族门阀平流进取,坐享高官厚禄,只知享乐,不图进取,反而加速了自身腐朽。士族为维护特权,使自身处于孤立封闭状态,置于其他阶层的对立面,一旦受打击无法补充力量恢复生机。士族的经济基础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劳动者的反抗,田庄日益衰败没落。2、其他社会阶层部曲和佃客都是田庄中的依附农民,“客注家籍”,附属于主人,不向国家纳租服役。人身束缚性很强
39、,不能随便离开土地。奴隶也是田庄中的劳动者,是主人的财产。自耕农仍有相当数量,向国家纳租(人五石)、户调(绢三匹绵三斤)、杂调、服徭役。兵户另立户籍,仍世兵制,地位更低落,至与奴婢并列。吏户来源于屯田兵,隶属于官府或军府,户籍单列,世代为官府耕田、服杂役或手工业生产,地位低下,隶属性很强。百工户是官府手工业中的劳动者,世代承袭,被严格控制,地位低。三、南朝的庄园经济1士族庄园南朝发展的新特点是,山泽被圈进庄园,由国家公有变成主人私产,刘宋颁布按官品占山法,使之合法化。2 寺院庄园佛教发展,南朝遍设寺院。寺院都有大量田地,由一般僧民和投奔寺院的破产农民“白徒”、“养女”耕作,不向国家纳租服役。3
40、 南方经济的发展由于北方约七十万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东晋南朝是重要时期。唐朝数全国财富,已是“扬州第一,益州第二”,都在南方。第五节 北朝的政治和经济一、北魏统一北方1 、拓拔族的兴起鲜卑族拓拔部,西晋拓拔猗卢被封代王, 376 年被前秦苻坚所灭。 386 年拓拔珪在盛乐重建政权,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98 年迁都平城。2 、统一北方395 年“参合陂”一役打败后燕,进入中原。拓拔焘时灭夏、北燕和北凉, 439 年统一北方。二、孝文帝改革和北魏封建化1 、北魏前期的封建化改革2 、拓拔珪以汉制定官职和“计口授田”;拓拔焘借助崔浩、寇谦之
41、的汉化改革。3 、教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日益成长的封建生产关系和落后的旧部落制之间的矛盾,皇权与旧部落贵族之间的矛盾;北魏统治者与中原汉族地主的矛盾;鲜卑贵族与北方各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只有更好解决这些复杂矛盾,才能巩固政权。3 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班禄”,整肃纪纲;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实行“三长制”,打击地方大族,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新租调制;迁都洛阳,有利于控制全局,争取汉族地主支持;实行汉化政策,胡汉贵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4 、改革的意义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贵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士族的恶性发展,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巩固和改造了北魏政权,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42、。总体上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孝文帝是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三、六镇起义1 、北魏末年的黑暗统治2 、六镇起义3 、河北起义4 、关陇起义-连续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了北魏政权,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了解和融合。四、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1 、北魏的分裂北魏衰落。 528 年地方军阀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胡太后和孝明帝,执掌北魏大权。其他地方军阀割据独立。 531 年关东高欢攻入洛阳,消灭尔朱氏,立孝武帝为傀儡。 534 年孝武帝逃往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另立孝静帝。于是北魏分裂为东魏(都邺)和西魏(都长安)。2 、东魏和北齐高欢是鲜卑化的汉人,在东魏推行鲜卑化政策,政治
43、黑暗。 550 年高欢病死,儿子高洋废魏自立,国号齐。由于长期的内部权力斗争,削弱了国力,北齐于 577 年被北周所灭。3 、西魏和北周宇文泰在西魏继续推行汉化政策,政治稳定,实力比较强大。重要改革一是改革内政,建立计帐和户籍制度,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二是建立府兵制,改变世兵制下国家兵户转为将领私兵的趋势,实行国家统一的指挥和训练,府兵都成为皇帝禁卫军,将领对士兵“自相督率”的现象不复存在。三是废止佛道二教,解放劳动力。557 年,宇文觉废(西)魏自立,国号周,史称北周。 577 年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 581 年外戚杨坚夺取帝位,是为隋文帝。 589 年隋灭陈,结束南北对立,完成统一。第六节
44、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一、玄学1 、定义和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其思想意识的主流就是玄学。魏晋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为“三玄”。玄学就是探讨“三玄”的玄妙深奥之学,它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特征是以老庄“贵无”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儒家的纲常名教,为门阀士族的根本利益进行辩护。实质是主张门阀专政,君主无为,巩固士族的政治经济地位。2 、产生的历史背景儒家思想的破产。东汉王朝崩溃后,儒家的等级、礼乐、天人感应等不能缓和统治阶级内部冲突;孝忠仁义也不能再欺骗人民。门阀士族需要寻求更有效的精神武器。官僚士大夫由“清汉”转向“清淡”。东汉时“上议执政,下讥卿士”,无
45、所顾忌。两次党锢之祸,不敢再议论时政,转向玄虚的“清淡”。三国以后,政权变化无常。地主阶级对当权政府信心不足,又不敢明确立场,为了明哲保身,从老庄思想中寻求安慰。3、玄学的代表人物和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在曹魏后期,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思想核心“贵无”,“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有是从无产生出来的。不否定儒家纲常名教,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听其自然就能维持名教。要君主“无为”,为门阀士族掌权制造理论。第二阶段在魏末晋初,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二者对立,崇尚自然,批判名教。行为实践中也故意蔑视礼法,惊世骇俗。第三阶段在西晋时期,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认为“有”
46、是自然存在,万物由其自身“独化”而成。主张“名教即自然”。就是认为一切现存事物,包括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都是自然的、合理的,要人民安份守已,成为完全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哲学。二、佛教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兴盛。在苦难之中,统治阶级有意用佛教所宣扬的以现世忍耐来换取来生幸福的教义麻痹人民,稳定统治。人民在看不到希望时,也往往寄托于来世和天堂。南朝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使之广为流传,佛寺遍地。北朝少数民族统治者为削弱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缓和民族矛盾,也提倡佛教来巩固统治。由于儒学的根深蒂固,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内始终未能占据统治地位,只是统治阶级一个辅助的思想武器。三、道教东 汉以后原始道教在社会上广
47、泛流传,统治阶级对之加以改造。葛洪著抱朴子,以金丹取代“符水”,以神仙反对妖邪,以满足门阀士族求长生不死的愿望。北魏寇谦之编了许多道经,创立一个以礼拜方法为主,吃药修炼为辅的“新天师道”,被立为国教。南朝陶弘景作真诰,进一步把道教经典系统化。第十章 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581-618)共37年一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隋朝的建立上学期周老师刚给你们讲过,南北朝后期,在我国北方同时并存着两个政权,即北齐与北周,北齐与北周源于北魏分裂而成的东魏和西魏。在北齐、北周并存时期,北齐的疆域南自江淮,北抵沙漠,东起大海,西及黄河及从洛阳向南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多是以平原为主的农业相
48、对发达的地区。同时,北周则控制着东与北齐为邻,西至沙漠,北起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及汉水流域的广大西部地区。北周王朝中,其最高统治集团以鲜卑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为主流,他们较多地继承了其先民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勇武好战的传统,周武帝时,又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均田制、府兵制、灭佛、选官不以门第等),其国力逐渐增强,并在 553年攻占益州,控制四川地区,后又攻占江陵。灭南梁。577年,灭掉东邻的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但是,周武帝英年早逝( 36岁),其子周宣帝宇文贇 在位不到两年又病死。继立者是年仅 8 岁的周静帝,无执掌国政能力,外戚扬坚遂控制了朝廷大权。 杨坚之所以控制军政大
49、权是与他特殊的出身和身份有密切关系的。杨坚的祖上是当时典型的西北关陇贵族,他的家族是通过战功和婚姻,为少数民族政权长期效劳的北方汉族,他的杨氏家族已先后为非汉族政权效劳至少两个世纪( 200年)。杨坚的父亲杨忠,随孝武帝元修入关,在宇文泰夺权中立过战功,是北周的功臣,被皇帝赐姓普六茹氏,封为贵族,位至柱国大将军、大司空、封隋国公。杨坚出生后,被一个尼姑抚养到 12岁,他有佛名叫那罗延,因此,他深受佛教文化熏陶,12岁以后,他在京城上过为贵族和高级官员子弟设立的太学,同时也接受骑马射箭等武功训练。杨坚14岁便在后周部队中任武职,颇立军功。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出身少数民族,是鲜卑大贵族、柱国大将军独孤
50、信的女儿,独孤信也是北周大功臣之一。杨坚的小姨子即独孤氏的妹妹是周明帝的皇后。杨坚的女儿又是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因此,杨坚不仅是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军事统帅,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病重时,杨坚已经开始与他的支持者一起密谋如何夺权,并结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他们先是在隐瞒了周宣帝的死讯,在周静帝即位以后,杨坚又矫诏受命辅政,以大丞相身份,都督内外诸军事,代幼帝摄政,从而完全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并立即开始了建立新王朝的准备活动。在杨坚短暂的摄政期间,为了消灭阻碍他建立新政权的力量,他采取了极为惨酷的手段,清除了对他进一步篡权造成威胁的宇文皇族的九个亲王,宗室几乎被杀光,并消灭
51、了拥护北周政权,反对杨坚专权的其他几个地方军政长官。581年,杨坚在各项准备就绪后,废周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仍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历史上的隋文帝。2. 隋的统一隋朝建立以后,首先练内功,并设法解除塞北游牧族突厥人侵扰的后顾之忧。经过七八年的准备,用兵不足四个月,即开皇九年( 589)正月,便灭掉割据建康的陈朝,并于次年平定了南方各地地方势力的反抗力量,最终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隋朝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统一全国,其前提条件有几个:首先双方力量强弱悬殊。隋军 51万8千人,而陈仅有10万兵力且无战斗力。其次,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
52、造成严重破坏,社会各阶层迫切要求统一安定,统一乃大势所趋。隋文帝在北周基础上,继续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改革,使国力日益壮大,而陈朝统治者不理朝政,整日沉醉于酒色诗歌中,国力日衰。这样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已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统一的意义不仅在于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全国统一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的形成,这同样具有深远意义。正是在隋朝统一的基础上,唐朝才获得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在感叹盛唐的政治经济结构及其社会生活诸方面时,不应该忽视隋朝统一的成就。二、 隋朝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一)隋朝立国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经过 270
53、多年分裂割据混战之后建立的隋朝政权面临一系列长期分裂造成的后遗症,这是统治者想长治久安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首先,隋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是以杨氏为代表的汉族关陇士族集团和汉化的鲜卑族大贵族、大官僚。据统计,大约 95%的北周高级官员是少数民族血统。隋朝初年,杨坚在重组权力中心时,其高级职位主要由支持并帮助杨坚夺权的北周旧官和杨氏皇亲组成。从地域上看,隋初高级官员的籍贯主要是西北地区,18人中有15人的籍贯集中分布在从西起天水、东到洛阳这条东西走向的较窄的地带,其中有11人是北周旧臣。同时,18人中,有15人与皇室有姻亲或血缘关系,只有1人是南方人,且是(炀帝)皇后的兄长。
54、这样关陇贵族与其他世族之间有矛盾。其次,原山东和江南士族门阀虽失去了在中央的权势,但是,他们在地方上还有很大权势和影响。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占有大量部曲 、奴婢、荫庇着众多的依附户、浮客,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庶族地主经济力量逐步增长以后,他们与整个世族之间产生矛盾,因此,最高统治者不得不逐步吸收庶族地主参政,以限制世族地主的特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官与武将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对抗因素。隋朝末年的短期割据实基于此。2. 地方统治秩序的混乱西汉时期,实行郡县制,以州为监察区。后来,特别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州牧权力坐大,南北
55、朝几百年的争战过程中,郡、州数量急剧增加。各割据政权或以官位赏军功而增设州郡,或因地方豪强自立州郡,州郡不断被分割,数目激增。汉代仅有 13州,150郡。西晋前期增加为19州,172郡,平均每州管辖八、九郡,每郡辖七八县,比汉代增加还不是太多。北周统一北方后,仅北方就有221州,508郡。最多时,南北郡数有一千个,隋初,州数比汉朝增加22倍,郡数增加6倍半。县的增幅不大,所以,有些地方一个郡只管一两个县,甚至一个县同时受二郡或二州合管。州郡多,不但支出多,百姓负担重,而且,地方政区的混乱不但支持不了中央集权,连地方分权的实力也不复存在了。因此,大力合并州郡,就成为大势所趋。3. 意识形态的多元
56、化儒家思想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其政治思想、价值观、习俗和礼仪等,对维护大一统一封建王朝统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自东汉以来,来自印度的佛教逐步在中国传播开来,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的心灵无所寄托,便纷纷从宗教中寻找安尉,于是佛教大盛。我国北方三大石窘皆开凿于这一时期。佛教是当时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共同的信仰,利用好这一信仰,对促进统一政权的巩固大为有利。因此佛教盛行与中国传统的统治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事实证明,隋文帝父子二人较成功地运用了佛教在巩固统一中的作用,在重视利用佛教的同时,他们又开始重振儒学及推崇道教。(二)改革的主要措施1.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隋朝的官制改革,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官制
57、方面,皆对唐及以后有重大影响。在中央官制改革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教材第 506至507页有概要介绍 )。杨坚即位当天,就宣布废除了北周模仿周礼所置的六官,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用以待勋闲,五省中秘书省位高职闲,内侍省是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宦官机构。因此,真正担负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长官分别称尚书令与仆射,内史监与内史令,门下纳言。三省职能同秦汉的丞相,历史上称为三省制度,其职能互相牵制。其中处理日常政务的执行机关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度支(民)、都官(刑)、工部六部。三省六部制度从汉以来逐步沿革而形成,到隋始定型,这是中国官制史
58、上的重大变革,后虽几度改变,但其影响一直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千余年间存在。此外,还设有监察官、十一寺、国子监等,以及掌管禁卫兵的左右卫十二府。及勋爵、散官等制。地方官制方面,为了改除隋初机构重叠、官吏冗滥,“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 583年,隋文帝下诏废除“郡”级建制,改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大力合并州、县数额。省并以后,全国设190州,1255个县,每郡约辖六七县。这有助于节约开支,提高行政效率。炀帝时又改州称郡。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隋朝废除了汉魏时地方长官自行任免属官的制度,在北齐北周的基础上,规定全国范围内“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史称:“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
59、。(通典)。而且推行乡贯回避制,县佐(即县丞)以上地方官员须“尽用他郡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副县级以上官员回避在本地做官的法令。同时还规定:州县的主要属官实行定期轮任制,一般三年或四年一替,目的是防止地方官员在家乡任职,或久居一地带来的任情废法等危害。地方官还不许携带父母及 15岁以上儿子赴任。这些都有助于防止地方豪强把持本地政务。实行中央统一任命地方官员,并运用“上考课”(汇报工作,又称“朝集”)、派使巡察等考核评估制度进行赏罚,这些对限制地方豪强势力,整顿吏治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有重大意义的,其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选举制(创立科举制)配合官制改革,隋朝统治者
60、在北朝改制的基础上,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选官制。九品中正制最初有加强中央对选官权控制的目的,但中正官既由高品门阀世族担任,这一选官制度遂成为门阀势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得力工具。但是,随着世族门阀势力逐渐崇尚清淡,变成政治僵尸,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打破门资限制,“以寒人掌机要”,“不限资荫,惟在得人”。所以,九品中正制在北朝时已开始动摇,北周已有“罢门资之制”的改革,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正式罢除中正官品评人才之权。随后命令各州每年向朝廷贡士三人,以备朝廷测试选任。开皇十八年(598年),又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和地方军政长官总管、刺史等,按“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向朝廷荐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定制销售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居水电安装与智能家居系统融合合同3篇
- 领导干部与教师培训计划
- 物流行业客服话务员工作总结
- 美食供应合同三篇
- 二零二五年度PVC管件及配件定制生产销售合同范本
- 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数学史与数学文化鉴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点集拓扑与泛函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真空系统介绍》课件
-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数学模型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工程伦理分析
- 分布式计算安全与隐私保护
- 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项目支出清单
- 社交媒体在人力资源招聘中的角色与利用研究
- 节日作文指导课件
- 缺点列举法课件
- 采购付款明细统计表
- 202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尼康D610数码单反摄影从入门到精通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界首市小学语文三年级期末评估试卷详细参考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