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其所美》读后感_第1页
《美其所美》读后感_第2页
《美其所美》读后感_第3页
《美其所美》读后感_第4页
《美其所美》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其所美读后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作为 一名语文教师,读书尤为重要,无论是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还是提高业务能力,都是必经之路。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 课,最生动的教材,最美丽的人生习惯,最发自内心的精 神需要,更是教育最靓丽的一道风景。为了营造浓厚的读 书气氛,今年暑假,我们工作坊团队25人决定一起读书, 举行读书沙龙活动,撰写观后感。我先读了美其所美, 一是出于对王松舟教授的膜拜,二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 引。第一遍读后,读书笔记写了满满五大页,觉得意犹未 尽,就想把最能触动自己,深受启示的内容记录下来,用 以鞭策自己

2、。一、学习创新,方可破壳而生近年来由于参加一些评审、送教活动,经常听课。有 时候听着听着会快快欲睡,有时却很兴奋,甚至会不由自 主地跟着学生一起回答下列问题,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今天 在美其所美这本书的第二讲终于找到答案一一创新是 一节课吸引人的关键因素。本书中讲到的“千课一面”现象,实际就在我的身边。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曾有很多老师问我要模板,我一脸 懵,哪有模板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 树叶更何况是完全不同的课文,还将面临不同的学生, 所以,我拒绝模式化。我不希望有模板,因为课堂一旦进 入模式化了,那就毫无生机与活力了。我们经常举行同课 异构活动,这样的活动就

3、是为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促进 教师专业化成长。倘假设几位老师上课的流程是一模一样, 同课异构就失去了研讨的价值。所以,我更喜欢“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状态。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一 节课40分钟,面对同一位老师,如果每节课都是一个模式, 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产生倦怠。王感舟教授对于如何解决“千课一面”的策略,送给 了大家一把金钥匙,他称之为“陌生化”。我个人理解王教 授所说的“陌生化”即“新鲜感”。每个人都希望收到“惊 喜”,课堂上也是一样的,出乎意料的教学环节会让一节课 跌宕起伏,让人意犹未尽。印象最深的是今年听工作坊坊 员赵康颖上古人谈读书,至今我还记得她那句“同学们, 你们想一下自己

4、平时读书时除了本文中讲的心到、眼到、 口到,还有什么要到?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手到”更是 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教师对毛泽东名言“读书十遍,批 注万言”也是信手拈来。这节课的亮点有很多,时隔三个 月,除了创设情境引读之外,我最难以忘记的是赵老师“引 导体会批注”这个环节的创新。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 脑洞翻开,也让听课教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 此可见,新鲜感才能让课堂产生“异乎寻常”的效应。二、正确理答,碰撞思维火花读到第四讲,最感同身受的是书中的“一个语文老师 应具备两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第一项为哪一项文本细读的能力, 第二项是课堂理答的能力J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我情感的 共鸣。文本解

5、读的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目标的正 确性。在网络资源丰富的时代,大家都习惯于在网络上搜 索各种优秀教案,精美PPT和现成的微视频。可是自己的 见解却说不清道不明,这是语文教师基本功的缺失,也是 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诟病。有很多老师,从网上直接 下载一篇教学设计,可是一到课堂实践才发现课堂效果不 尽人意,究其原因,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想走捷径。我认为,文本解读正确是教师课堂答理是否合理的基 础,倘假设教师自己对文本都没有解读正确,那么在课堂上 就可能面对学生的发言而无从应答。一位优秀的教师,应 该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走进学生的 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理,课堂才能游刃有余。这本

6、书举出了五个具体的课例阐释了课堂答理的意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课例是贾志敏老师执教一年级的两 个名字,为了训练“有也有.都有”的句式表达,教师从“有铅笔”引导到“有漂亮的衣服“,后来学生说 出了抽象的“有爱心“有幸福的家庭:虽然句式一样, 但是表达的内容在发生着变化,从眼前看到的具体事物到 抽象的事物,语言训练从简单到复杂。这个教学片段,我 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理答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 更是情感的交融,教师充满智慧的理答培养了学生思维, 拉近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这是最有价值、有意义的对 话,这样的理答是有温度的,这样的课堂是充满张力的。本书中除了介绍课堂理答的意义,重点介绍了课堂理

7、 答的策略,作者认为,理答策略的核心是倾听。我非常认 同作者的观点。曾经有很多听课教师在评课时对我的评价 是“对学生的评价语丰富”,“能适时调整课堂的节奏”,有 很多人让我专门传授课堂评价语的秘诀,甚至有教师在听 课时专门把我的评价语记录下来,发现一节课上没有两次 评价语是重复的。10年前,在上颐和园一课,一位数 学教师也来听我上课,课后他说记录了我这节课有54次不 同的微笑。我愣住了,自己从没有刻意微笑啊,听课老师 怎么会分析出54种不同的表情,难道是真情流露?这些年, 上过的公开课真不少,大多数是在外校上,很屡次都出现 了课堂开始,学生唯唯诺诺不敢大胆表达,甚至没有一个 人举手的现象,10

8、分钟后,陆续有人举起了小手,到了最 后,孩子们都抢着举手,踊跃地参与讨论。这个时候,也 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我为什么能在40分钟内扭转乾坤?经过屡次反思,我 发现只有两个字一一倾听,只有用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 与他们平等对话,学生才会愿意交流。不要高高在上的说 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想学生之所想,才能得到他 们的信任,才能给他们营造课堂上的平安感。所以,这几 年在指导教师上课时,我总要强调一句话“心中有目标, 眼中有学生”,这个“有”,是要理解,是要弯下腰,把自 己置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他同理共情,发现他的困惑, 给他鼓励和点拨。只有这样走心的倾听,才不是敷衍,不 是流于形式,才不会出现

9、空洞的表扬。三、回归语文,探寻文化根系读到第五讲,我很激动,因为一直对三年前收看百 家讲坛中王教授“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这一期念念不 忘。今天,在这本书中,又一次看到他提出的“三重境界。” 被王教授的直击语文教学的文化之根的观点所打动,被这 一讲里面所举的课例所吸引,也为自己的浅陋无知而头涔 涔。王教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是实用的境 界,第二是科学的境界,更高一层是审美的境界。他认为, 审美的境界是对前两种境界的一种超越,一种扬弃。王教 授还强调,审美的境界就是生命的境界。在语文课堂上, 如何提升境界呢?书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例阐释了举象、 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六种策略。如果语

10、文课都 能按照这本书中的策略进行,语文教学一定是精美绝伦的。“我觉得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 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 的过程。第二件事是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达的 过程,表现的过程,是种种思想情怀、内在体验转化为语 言的过程。”这几句话,我反复咀嚼,品味,将之于自己 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时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之感,时 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意。书中所举 课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当中,对于“饱经风霜” 一词的理解,第一位老师的做法,到达了第一种境界一一 实用境界,也许在练习册当中,在试卷当中,学生能正确 写出这个词语的含义,能得到一

11、个高分。但是,这样的教 学,学生也就被训练成了一台做作业的机器,对于“饱经 风霜”这个词语,并没有入心入情。我认为,这样的语文, 是毫无生命的。语文与数学课,与科学课是不一样,一个 个文字,在语文课堂上,承载的是一个个画面,一段段情 思,语文是有温度的。所以,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 境界。语文的生命价值是什么?追根溯源,是文化!中华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语文课上 不谈文化,还有什么科目能呢?语文教师,身担着传承和 发扬文化的重大使命。王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曾提出,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究 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找到学习语文的意义和价值呢? 他以苏轼一生的经历和作品告诉大家,苏轼终身阅读,终 身写作,用文字记载人生,用文字思考人生,还用文字超 越人生,苏轼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是诗意的人生,这是 学习语文的最高的目的,用阅读和写作,成就自己美好的 人生。这让我想到了一位高中教师赵旭在演讲中说到“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