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度的变化及其意义关于秦汉的刍、稿税制度,史籍记载非常简单,以致对刍、稿税的征税数量和征收方法,均不明白;至于刍税同稿税的比例以及刍税与稿税之间是否存在折纳关系等问题,更漠然无所知;尤其是刍税内部,有无类别的区分,几乎不可想象。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江陵汉简中获得确凿的证据。因此,通过江陵汉简可以看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度的宏大变化。为了显示出江陵汉简所反映的西汉前期的刍、稿税制度的变化,有必要先看秦时刍、稿税制度的情况。我们知道,有关秦时刍、稿税制度的文献记载,一共只有三条: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世元年四月,“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缺乏
2、,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二是?淮南子汜论训?云:“秦之时,发谪戍,入刍、稿。三是?汉书主父偃传?谓“秦皇帝又使天下飞刍輓粟,颜师古注曰:“运载刍、稿,令其疾至,故曰飞刍也。輓,谓引车船也。根据上述三条记载,得知秦统一六国后确有征收刍、稿税的制度;而且是用于军需,供狗马禽兽之食,故所征为实物;还不同于“菽粟,而知为草料、禾秆之类的实物。至于刍、稿税的征税数量、类别及征收方法等,均无从得知。1975年冬云梦秦简出土后,由于简文有涉及刍、稿税者,从而使人们对秦的刍、稿税制度的认识加深了。秦简?田律?规定:“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
3、。刍自黄*左黍右鱼及苈束以上皆受之。入刍、稿,相输度,可也。又云:“禾、刍、稿撤木、荐,辄上石数县廷。勿用,复以荐盖。?仓律?规定:“入禾稼、刍、稿,辄为廥籍,上内史。刍、稿各万石一积,咸阳二万一积,其出入、增积及效如禾。又云:“禾、刍、稿积索出日,上赢不备县廷。出之未索而已备者,言县廷,廷令长吏杂封其廥,与出之,辄上数廷。其少,欲一县之,可也。廥在都邑,当者与杂出之。均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根据上述诸简文可知:第一,征收刍、稿税的制度,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已有之,而且同田租征收的“禾即谷子一同入仓,故秦王朝时期不过是继承了旧制而已。第二,刍、稿税的征收,以土地数量多少为根据,故可视为田亩的附加税
4、性质。第三,每一百亩土地缴纳刍税三石、稿税二石,刍税与稿税的比例是三比二。第四,刍税、稿税都以实物缴纳,凡干叶、乱草成束均可作为纳税实物;缴纳时,由纳税者将刍、稿运送到储存的仓库,过称入仓。故仓库里往往是“禾粮食与刍、稿饲料并存,其保存与出入仓库的制度也一样。第五,刍、稿均以重量计算,?汉书历律志?云:“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那么每顷土地入刍三石、稿二石,相当于刍三百六十斤与稿二百四十斤,简文所谓“输相度,即称量重量之意。这些新的认识,都是从上引秦简中获得的。故云梦秦简的出土,使人们加深了对秦的刍、稿税制度的理解。入汉以后,继承了秦的刍、稿税制度。?汉书萧何传?曰:“何为民请曰:上林苑中多空弃
5、地,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颜师古注曰:“稿,禾秆也。?汉书贡禹传?载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及当时“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杷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税,乡里私求,不可胜供。至于?后汉书?诸帝?纪?,更是屡见“勿收田租、刍、稿或“勿收租、更、刍、稿的诏令详见拙著?秦汉史论集?第83页所引。这些记载说明:西汉之初,就已恢复秦的刍、稿税制度;而且直到东汉末期,仍行此制。但是,汉代刍、稿税制度的详细内容,同秦制完全一样呢,还是有所变化呢?却不得而知。又?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东观汉记?曰:刘秀曾“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讼地皇元年公元20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稿钱假设干万
6、。据此,知诸侯王所食租税中,既包括田租,又包括刍、稿税,而且刍、稿税已由征收饲料、禾秆等实物变成了折钱缴纳。那么,刍、稿税制度的这一变化始于何时呢?从西汉时期的史籍中,又毫无迹象可寻。但是,解决上述疑难的希望终于出现了,这就是1973年江陵凤凰山第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因为这批简牍中的五号木牍及六号木牍,都涉及了西汉前期的刍、稿税制度;尤其是六号木牍提供了一个完好的关于刍、稿税征收情况的实例。而十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其年代的下限为景帝四年,上限为文帝晚年,详见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刊?文物?1974年第7期。因此通过五号、六号木牍有助于我们讨论西汉文景时期的刍、稿税制度在继
7、承秦制根底上的宏大变化。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为了便于分析,有必要将五号木牍反面的文字及六号木牍的全部文字抄录如下。一关于五号木牍的释文,正面记录的是当利里定算的数量及该里正月、二月算赋的分配情况,因与本文无关,故不录。该牍反面有“刍二石为钱语。二关于六号木牍的释文:平里户刍廿七石田刍四石三斗七升凡卅一石三斗七升八斗为钱六石当稿定廿四石六斗九升当田稿二石二斗四升半刍为稿十二石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稿上户刍十三石田刍一石六斗六升凡十四石六斗六升二斗为钱一石当稿定十三石四斗六升给当田稿八斗三升刍为稿二石凡二石八斗三升摘引自?文物?1974年第7期上引五号、六号木牍的内容,非常重要。以五号木牍反面文字而
8、言,虽然只有“刍二石为钱一语,假如联络四号木牍所记录的关于市阳里和郑里的口钱、算赋征收情况以及五号木牍正面所记录的关于当利里的算赋定数与分配情况来看参阅拙作?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刊?文史?二十辑,此“刍二石为钱,应为允许市阳、郑里与当利三里以刍折钱缴纳的总数。再结合六号木牍允许平里的刍税“八斗为钱和稿上里的刍税“二斗为钱的话来看,三里合计以“刍二石为钱也是合理的。市阳里、郑里、当利里、平里与稿上里,既然都存在以刍折钱缴纳的情况,那么以刍折钱缴纳刍税的制度,早在西汉文景时期就已有了。不过,此时仅限于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尚未见以稿折钱。然而,前引?东观汉记?所载王
9、莽地皇元年诸侯王所食租税中有“刍稿钱假设干万的事实,这一方面说明刍税折纳之制,文景之后在继续实行;另一方面又说明到西汉后期已开展成了整个刍、稿税的折纳之制。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六号木牍的内容,因为它记录了平里与稿上里征收刍、稿税的完好情况。为了弄清该牍内容的意义,有必要分析牍文内容的内在联络。就整个木牍内容来说,它记录了平里与稿上里分别征收刍、稿税的数量、类别与征收方法。其记录顺序,都是先讲刍税,再讲稿税。讲刍税时,又先讲户刍额,后讲田刍额,再讲该里应纳户刍、田刍的总额,然后讲刍税的征收方法:包括允许以刍折钱缴纳数、以刍折稿数以及从应纳总额中减去此二数而得出的实纳刍税定数。讲稿税时,先讲该里应纳田
10、稿的总数,再加上允许以刍折稿之数,便得出该里实纳稿税的总量。按照上述顺序去核算六号木牍中所列举的各项数字,除平里的“定廿四石六斗九升当应作“定廿四石五斗七升当及田稿“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应作“凡十四石二斗四升半之外我疑为牍文误释造成的差异,其余各数及折算关系,无不契合。因此,根据验算的结果,可以确认:牍文中的“八斗为钱与“二斗为钱,是分别允许平里与稿上里的以刍折钱缴纳的总数;其中的“六石当稿与“一石当稿,那么是分别允许平里与稿上里用刍税折纳稿税的总量。至于牍文中的“刍为稿十二石与“刍为稿二石,恰恰都可以与“六石当稿及“一石当稿相对应,其刍与稿折纳率为一比二,即刍一石可折合稿二石。在明白了上引木牍
11、释文的含义以后,就不难看出西汉前期文、景二帝时的刍、稿税制度,较之秦的刍、稿税制度,发生了如下的重大变化:第一,刍税出现了“户刍与“田刍的类别区分。如前所述,秦制刍税无“户刍与“田刍之分,而统称为“刍。征收的根据是按土地的数量,每百亩地纳刍三石。到了西汉文、景二帝时期,依上述六号木牍所载,刍税明显被区分为“户刍与“田刍两大类。所谓“田刍,无疑仍是按土地数量多少征收;至于“户刍,顾名思义是按户征收的,否那么无区分为“户刍与“田刍的必要。“户刍既系按户征收,那么不分贫富都得缴纳“户刍。这无疑对贫困农民是非常不利的。第二,“户刍重而“田刍轻的格局制度化了。转贴于论文联盟.ll.如前所云,秦制无“户刍
12、与“田刍之分,自然不存在二者何轻何重的问题。但西汉文景时之制,不仅已有“户刍、“田刍之分,而且二者孰轻孰重也有明显规定。如平里的户刍为二十七石,田刍只有四石三斗七升,后者只及前者的16弱;稿上里的户刍为十三石,田刍为一石六斗六升,后者也只及前者的12。此二里的户刍与田刍的比例虽略有差异,但户刍多于田刍的事实却是很明显的,这说明西汉前期的户刍重而田刍轻的格局已经制度化了。第三,稿税出现了“田稿的名称,而且稿税对刍税的比例下降了。如前所述,秦无“田稿之名,只有与“刍连称的“稿。西汉前期既已有“田稿之专称,那么稿税的按田亩征收的性质更明确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汉前期刍税同稿税比例的变化。按秦制:每
13、顷地“入刍三石、稿二石,刍税与稿税的比例是三比二。西汉前期却不同了:以平里为例,刍税为三十一石三斗七升,而稿税仅二石二斗四升半,二者之比约为十四比一。又以稿上里为例,刍税为十四石六斗六升,而稿税仅八斗三升,二者之比约为十八比一。虽然此二里的刍税与稿税的比例不完全一致,却很接近,至于同秦制相比,显然同样反映出刍税局部的增加和稿税局部的减少。这一变化,假如联络下面刍税质优与稿税质劣的情况来看,无疑是刍、稿税的显著加重。第四,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缴纳的刍、稿税征收方式的变化:按秦制,刍、稿税无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的折纳之制。但西汉文景时期,却出现了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的折纳方法,而且形成了正式的制度,各里
14、均规定了折纳的数量。以平里而言,允许其三十一石三斗七升刍税中的八斗以钱折纳,即所谓“八斗为钱,其允许折钱的比例为刍税总量的百分之二强;又允许以六石刍税折合稿税缴纳,占该里刍税总量的五分之一弱。又以稿上里而言,允许其十四石六斗六升刍税中的二斗折钱缴纳,即所谓“二斗为钱,其允许折钱的比例为该里刍税总量的七十五分之一;又允许刍税一石折稿缴纳,占刍税总量的十四分之一弱。此二里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缴纳的数量各与其刍税总量的比例虽然不同,但允许折纳却是共同的事实,而且具有允许以刍折钱者少、以刍折稿者多的共同特点。结合五号木牍反面所载郑里、市阳里及当利里合计允许以“刍二石为钱的话来看,说明折纳制确制度化了,开
15、场改变了完全以实物缴纳的秦制。至于官府之所以分别作出各里折纳数量规定,目的在于限制折纳的量。第五,刍税缴纳物的质量优于稿税缴纳物的质量的优劣区清楚朗化了:按秦制,“顷入刍三石、稿二石时,“刍自黄*左黍右鱼及苈束以上皆复之。据秦简整理小组的解释,“刍为饲草,“稿为禾秆,“黄*左黍右鱼是禾的干叶,“苈是乱草?睡虎地秦墓竹简?第28页。以此言之,秦时的刍、稿税,系全部以实物缴纳,而且从枯槁的禾叶和乱草,只要成束,都可以作为纳税物,“刍与“稿在质量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到了西汉文景时期,情况判然不同了。二者出现了质量上的明显差异。如平里允许以刍折稿的数量为“六石当稿,稿上里为“一石当稿;而当计算该
16、二里应纳稿税总量时,又分别加上“刍为稿十二石与“刍为稿二石。这显然说明:每刍一石可折合稿二石,说明“刍的质量优于“稿。第六,刍、稿税计量方式的变化:关于刍税的征收物质量优于稿税征收物的质量的问题,还可以从二者计量方式上的变化获得证明。我们知道,秦制缴纳刍、稿税时,是采用“入刍稿,输相度的方式进展的,即不管刍税与稿税都是用称过量的。秦简整理小组的同志也认为秦的“顷入刍三石、稿二石是用称称量,每石为一百二十斤。同上引书又?汉书律历志?云:“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那么每石确为一百二十斤。但是,西汉文景时的刍、稿税征收,就不再用称称量,而是用升斗过量。如平里、稿上里刍、稿税数量中,不乏假设干石、斗、升
17、的记录,便是例证。这里的“石,同“斗、“升等连在一起,就确知其非重量单位而已变成了容量单位。这一点,裘锡圭同志在其?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一文中已经指出?文物?1974年第7期。欧阳修?集古录?卷一?后汉修西岳庙复民赋碑?云:“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十二月弘农太守臣樊毅上书中,道及“县当孔道,加奉尊岳,一岁四祠,养牲百口,用谷稿三千余斛。这里把“稿与“谷并列,而且都以“斛计量,这证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时,确还在实行用容量计量方法征收刍稿税的制度。由此可见,刍、稿税征收的计量方式,确实有一个由按重量计量到按容量计量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的起点就在西汉文景时期。与这一变化相
18、适应的,必然是刍、稿税征收物质量的进步,因为草料与禾秆等是无法用容量单位计算的。因此,文景时刍、稿税征收时计量单位的变化,也反映出二者的质量有一个由草料、禾秆到谷子、大麦等精饲料的变化过程。假如结合?齐民要术?卷六所载饲养大家畜的经历来看,进步饲料质量的作法是确实存在的。?齐民要术?云:家畜“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何谓也?一曰恶刍,二曰中刍,三曰善刍。什么叫善刍呢??齐民要术?云:“剉草粗,虽是豆谷,亦不肥充;如能“细剉无节,簁去土而食之者,令肥肥。由此可见,“刍的恶、中、善之分,一在于剉的粗细,二在于是否为豆、谷等高级饲料。?齐民要术?所云,为6世纪以前黄河流域的农、牧业消费经历;且
19、?汉书尹归翁传?已有“豪强有论罪,输畜官,使斩莝的规定,颜注曰:“莝,斩刍,可见汉代确已重视进步饲料质量的情况。然那么,西汉前期改变征收刍、稿税时计量方法的作法正同进步饲料的质量有关。而其所以恰恰在这时有此改变,那么应同秦汉统治者重视马政和注意马匹饲养的需要有亲密关系详见拙文?秦汉的畜牧业?,待刊。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上述六个方面的变化,构成了西汉前期的刍、稿税制度同秦时刍、稿税制度的宏大差异,反映出刍、稿税制度变化开展的阶段性和开展的趋向性。质言之,即在刍、稿税的征收对象方面,越来越向以户口为征收对象的方面开展;在征税数量方面,越来越向加重的方向开展,其中也包括进步刍、稿税征收物的优质化倾
20、向与计量方式的变化;在征收方法方面,以刍折钱和以刍折稿制的出现,显示了折纳制日益取代实物缴纳制的开展方向。明白了西汉前期刍、稿税制度的上述变化以后,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上所谓“文、景之治的实况。我们知道,司马迁写?史记?,盛赞文帝“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史记孝文本纪赞?;又概括指出:“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史记孝景本纪赞?自此之后,历代史家,无不盛赞“文景之治,特别强调其“轻徭薄赋,这时的中国大地,简直成了天上人间的乐土。但是,也有持
21、另一种看法的旧史家,这便是东汉人荀悦。他在其?汉纪?卷8中说:西汉前期的情况是“豪强之暴、酷于亡秦;统治者“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这两种看法谁是谁非呢?过去支持荀悦之论者,往往以文、景二帝减轻田租只有利于田多的地主这一点去立论,给人以缺乏确证之盛。假如结合上述刍、稿税制度的重大变化正发生在文、景二帝时的事实,那么“文景之治的本质就可以获得进一步的说明。据史书记载,文、景二帝确曾连续减轻田租。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曾将惠帝、高后时已经减少到十五税一的田租率又临时性减少一半;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减少当年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前167年,“除田之租税,全部免去田租;景帝元、二年间公元前
22、156前155年,正式确立了三十税一的田租率,直到东汉,无有变化参见拙著?秦汉史论集?第61页。此外,文帝“偃武修文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汉书贾捐之传?,又“赐民爵、出宫人、减膳食、罢苑囿、省舆马、除苛法、去肉刑、赦刑徒、免官奴婢为庶人等详见?汉书文帝纪?、?景帝纪?及?贾山传?等,不一而足,景帝还把服役者的起役年龄从十五周岁进步到二十周岁?汉书景帝纪?,参阅拙著?云梦秦简初探增订本?第16页25页。所有这一些,就给人以文、景二帝时期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的印象,从而导致了“文景之治。上述这些,除“民赋四十为虚美之辞外详见拙作?从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看汉代的口钱、算赋制度?
23、一文,刊?文史?第二十辑,其余都是事实,只是应作阶级分析而已。如“赐民爵是为了欺骗农民从事消费,农民并不能因此而免役参阅拙著?秦汉史论集?中的?论两汉赐爵制度的历史演变?一文;减轻田租,获利者主要是地主;“去肉刑而代以笞刑,反而多死于杖下者,古人已有阐述。故文、景二帝的这一系列措施,给当时劳动人民带来的好处确是非常有限的。何况史书还说“孝文皇帝务劝农桑,帅以常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而事实上到武帝时,已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迫使董仲舒提出了“限民名田,以澹缺乏,塞并兼之路,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均见?汉书食货志?的主张。可见西汉地主阶级的疯狂兼并和虐杀奴婢等等,正是文、景二帝时宽容地主,“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造成的。今细读江陵汉简关于刍、稿税的记录,益知文景二帝的许多措施,确实主要表达了扶植地主阶级的立法精神。首先,上述刍、稿税中的刍税之被区分为户刍与田刍两大类,户刍按户征收及重户刍而轻田刍等作法,其结果把课税的对象由土地的拥有者转移到了一般民户身上。因为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棉花种植农业气象服务研究考核试卷
- 纺织机械的智能生产流程考核试卷
- 电子产品销售数据分析考核试卷
- 木楼梯生产流程优化考核试卷
- 核子仪表在核材料管制中的技术发展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考核试卷
- 电机在电力行业能源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策划的应用考核试卷
- 紧固件行业企业战略联盟与合作考核试卷
- 石油开采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考核试卷
- 山西大学《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水电安装合同范本6篇
- 2025年山西焦煤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新媒体营销(第三版) 课件全套 林海 项目1-6 新媒体营销认知-新媒体营销数据分析
- 广州市房产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03月徽商银行社会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招聘考试真题
- 大学物理(二)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湖南大学
- 2022年安徽省二级消防工程师《消防技术综合能力》考试题库(含真题、典型题)
- 大学体育与健康 教案全套 武术散打 第1-16周
- 手术患者液体管理
- 医院耗材管理制度耗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