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16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16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16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16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1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29 页 共 NUMPAGES129 页2023年最新的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16篇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

2、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

3、、 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 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

4、: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 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

5、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

6、,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

7、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

8、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

9、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2)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

10、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

11、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

12、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

13、译。 4、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5、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14、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五、悟读课文。 1

1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16、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1、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 如“萧湘馆”“ 秋爽斋”等,而作者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课堂交流。 写作手法分析: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

17、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P15)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P16)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3)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

18、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

19、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

20、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想想这位

21、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三、再

22、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5、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3、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

24、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

25、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1、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 如“萧湘馆”“ 秋爽斋”等,而作者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课堂交流。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4) 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我先给大家

26、读一篇讽刺机关科室工作人员逢迎拍马,庸碌无为的文章,文题是科室铭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唯吾聪明。庸俗当有趣,流言作笑柄。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可以打毛衣,练气功。无书生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很快升,有人云:“乐在其中” 谁知道这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科室铭是仿拟那篇文章写的?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因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陋室铭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 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本文是作者为自己

27、的居室作得室铭。 用以自勉自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 (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 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 /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 /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 注

28、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 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七、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

29、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八、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1.熟悉了文章内容之后,谁能谈一谈你对陋室的印象如何? (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3.(陋室如何不陋,如何高雅呢?作者从正面做了具体描绘,最先写了陋室什么?(板书:环境)哪一句写环境?从这一句我们感受到陋室的环境怎样? 交流:别致幽雅,令人赏心悦目,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4.陋室主

30、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 刘禹锡擅长诗文,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挚交好友,可见交往的都是博学多才之人。 5.作者要表明的是“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为何要写交往之人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可见陋室主人的学识身份,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6.室主人除了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之外,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板书:情趣) 7.从调弦抚琴,展卷读经可见室主人怎样的情趣? 高雅脱俗 8.作者崇尚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无)认为案牍劳形,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持什么态度? 极端厌倦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不慕名利,以清高为乐。 小结:以上四句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

31、,情趣之雅三方面写出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文中没有一个“德”字,却处处可见品德之高尚,说明陋室不陋。 9.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情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一边听老师描述,一边放映一幅幅画面。陋室之外,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笼。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室内,是主人或邀客谈笑,纵情畅怀,或窗下抚琴,怡然自得,或展卷读经,乐而忘忧。 指名学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描述:放眼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用耳听到的是纵情的欢笑,悠扬的乐声) 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爽心的雅事,会有身居陋室之感吗? 1

32、0.行文至此“陋室不陋”似乎可以做结了,作者为什么用所居之室与名人“草庐,玄亭”相提并论? 肯定此室不陋,隐隐以名人自比 11.诸葛亮和杨雄有哪些成就?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功勋卓著,是著名政治家。 杨雄是西汉文学家,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 12.作者自比诸葛亮,杨雄,目的何在? 表明自己具有古代明贤的志向的志趣和抱负,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3.本文题目就讲“陋室”,篇末为何又说“何陋之有”? 引孔子话,原话是:“君之居之,有何陋之?”隐含以君子居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室”彻底翻了过来,达

33、到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全文浑然一体,戛然而止。 九总结艺术特色 提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哪些写法值得学习? 1. 托物言志 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托之言是? 2. 排比,对偶骈句 3. 押韵严格,压什么韵(ing) 总结:这篇不足白字的陋文,行而不陋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性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但只要居住者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会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 十当堂成诵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琅琅上口的铭文,我们当堂背诵下来好不好?老师教给同学们几种背诵方法: (1)耳听背诵

34、法(一半读文、一半试背,轮换一遍) (2)抓文脉背诵法(看板书试背) (3)抄读法(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先读后抄,边读边抄) 十一、作业:背诵并笔译全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1)气出来的陋室铭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

35、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作者以扬雄德高不论室陋自比,可见

36、作者之志。 拓展训练 一 2.全文的主旨句是 , 。 3.试写出本文的对偶句(至少两句) 二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你认为本文的写作意图是 (二)阅读刘禹锡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词,完成练习。 浪 淘 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

37、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漉:水慢慢渗下,这里指过滤。 8.解释加点的字: 莫道谗言如浪深 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 千淘万漉 9.这首诗的比喻句是: 10.这首诗讲述的道理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学思想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的出色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

38、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陋室铭流传千古,陋室亦因之而名闻天下。如今,刘

39、禹锡当年的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中,3幢9间呈品字状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石铺小院绿茵 遍地,松竹迎人,含英蕴秀,令人似乎嗅到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流传千年的陋室铭全文,字为书法家孟繁青所书,风骨端凝,清秀悦目。主室正中,有刘禹锡立像一尊,潇洒庄重,上悬“政擢贤良”匾额。陋室占地不广,踱步其间,似觉人与自然在此得到净化。陋室铭通篇81字,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细读此铭,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接纳文人墨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40、牍之劳形”,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世出尘,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琅琅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散文。 陋室铭非常短小,全篇仅81字,为什么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刘禹锡在中唐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文学家,但是他当时最大的名声是在诗这个方面,被称作“诗豪”。唐诗史上有四个,“诗仙”、“诗圣”、“诗佛”还有“诗豪”,当然如果算李贺呢,还有“诗鬼”。“诗豪”这个“豪”,可见刘禹锡的风格,也可见他的地位。白居易有诗专门讲到,刘禹锡和我向来齐名。所以他是以诗著称的,不太以散文著称。陋室铭之所以能够流传,而且有这么大的名气,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

41、原因跟他在诗歌方面的这种造诣有关,他把写诗的一些本领融合到写文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它里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我们如果对儒家的经典很熟悉,比如说论语,我们就会发现论语里有很多就是陋室铭思想的萌芽,甚至于说基本的框架。论语有一篇叫子罕,子罕里是这么说的:孔子要迁移到一个叫九夷的地方就是边远的地方有人就跟他说,“或曰:陋如之何?”说那个地方环境很不好的,到那去怎么办呢?生活很不方便。结果孔子说:“君子所居,何陋之有?”只要我自己是个君子,面对环境我的内心总是充实和坦然的,那么到哪里对于我来说都无所谓好与不好,不存在什么恶劣环境的问题。实际上就连“何陋之有”这句话都是陋室铭直接吸用过来的。而论语里面类

42、似的题材,粗略地说除了刚才我说的这段,至少还有三、四处,都是很相近的描述。比如孔子说他自己“饭蔬食”,说我有很粗糙的饮食,“饮水”,没有饮料、没有酒;“曲肱而枕之”,说我连枕头都没有,我枕着自己的胳膊睡觉,生活条 件很恶劣;“乐亦在其中”,我也会有快乐,也有我内心的充实;反过来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所以我追求的是一种个人的修养、一种内美,对于外在的物质环境我完全可以忽略掉。那么就是说孔子很重视这个话题,反复地讲,主要就是说人在人生当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看重于物质的享受,看重于物质的条件,还是看重于你精神的境界,看重于你自己内心的修养和所达到的人格的高度。那么刘禹锡陋室铭基本上就是把孔

43、子的这个思想艺术化的表现。所以一个是文章写得美、写得好;一个是它里面表达的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的一部分,而且有经典做依据。所以它就有一种广泛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陋室铭它是一个“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按照文心雕龙里对“铭”这个文体的一个表述,它的要求是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强调文字的简练;一个方面强调内容,境界、层次比较高。陋室铭应该说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八十几个字,然而里面的内涵很多,同时有很多诗化的句子。那么这些都使得它在散文的世界里,有它独特的地位。不过呢,它也不是简单地把论语里的意思搬过来,我想至少有两点变化,这个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他把原来一个说理性的东西给

44、形象化了。不是一般地说环境好与不好、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对他这个陋室的一种描写这个描写是声情并茂、有声有色的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很形象地展示出来了。第二就是他的这篇散文整个的重心有所转移,不是完全讲条件的好与差,而是讲雅与俗。实际他所描写的这个“陋室”我们看不出怎么“陋”来,他无非就是强调他远离红尘的喧嚣,是一方净土,强调格调的高雅。那么他这样地一转呢,更适合读书人、士人的这种兴趣和他们的价值取向。这个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 3 上一篇文章: 行路难教学设计2 下一篇文章: 第12课心声(人教版九年级上) 相关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 2023-12-16 作文教学案例 2023-12-16 论

45、语六则教案 2023-6-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2023-11-22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2023-11-22 语文公开课教案 2023-7-2 电影文学欣赏教案 2023-6-16 孔乙己教案 2023-10-3 小巷深处教案 2023-7-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2023-11-29 5:46:11 站内搜索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小学 初中 高中 英语 感恩 范文 热门分类 更多 感恩作文 奥运作文 节日作文 话题作文 考场作文 议论文 说明文 记叙文 写人作文 写物作文 写景作文 作文素材 读后感 读书笔记 想象作文 环保作文 材料作文 文学作品 作文题目

46、 获奖作文 热门搜索 更多 奥运 读后感 爱 感恩 生命 家 幸福 成长 春节 秋天 我 生活 雪 责任 春天 和谐 母爱 幸福 微笑 国庆 推荐专题 更多 描写月亮的作文 描写亲情的作文 描写动物的作文 描写春天的作文 描写夏天的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 国旗下讲话 小学生演讲稿 中学生演讲稿 和谐作文 美文欣赏 作文构思 作文审题 作文写作 附:板书设计: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高洁傲岸 老王 汕头市丹阳中学 林树莹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3、理解、积累“塌败、愧怍”

47、等词语。过程和方法目标1、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回报善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乘坐过三轮车?大家有没有跟三轮车夫攀谈过?生集体:有师:大家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生:不了解。师:我也不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工作很辛苦。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杨绛先生的老王,才蓦然发觉:辛劳的、苍凉的人生原来也可以泛起温情的波澜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今天由我带领大家来聆听一个关于三轮车夫的

48、故事二、介绍作者(生瞪大眼睛)师:有同学瞪大了眼睛,是不是因为我说“杨绛先生”?是的,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学生不解。)师: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师放映幻灯片)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围城是他的代表作。大家有没读过?(一学生答“有”,其他学生都回答“没有”)师:很好,你可以把这本书介绍给你的同学,它是一本很幽默很深刻的书。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师:好,让我们一起听故事。用心倾听,用情体悟,用耳朵把生字词的读音记下来。学生听读课文。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觉得老王

49、是一个怎样的人生马上回答:善良。师:大家能不能用“什么的老王”这样的短语形式来谈?从多个方面来谈,比如:从职业的角度说他是生:踩三轮的老王。师: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从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性格方面来谈。一学生:善良的老王。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善良?生:从他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师: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能概括,大家能找出来吗?部分学生:老实。师:是。老实。师缓慢地提示:还有他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大家看,这里有一个词“前任”,“前任”这个词给我们的感觉很正规,大家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大词小用,幽默感就出来了。师:还有没有其他事例?生:送老王上医院不要钱。师:是不是老王

50、不需要钱?生集体答:不是。师:你们怎么知道?生:因为他没钱治病。师:还有一件事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说的是生纷纷发言:给我送鸡蛋。师:他为什么要送鸡蛋、香油呢?生:因为他感激我师:因为我关照他,这种特点我们叫生:知恩必报,师:对,知恩必报。师:那他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能不能从其他方面来概括?生:贫穷。师:贫穷,就是生活经济艰难。表现在哪里?(生未能反应。)师:他靠什么为生?生恍然:踩三轮。师:顾客多吗?生齐答:不多。师:甚至在文革时期,三轮车被取缔后,只能怎样?生齐答:改用平板三轮。师:这时学生答:只有一个顾客。师:由此可见,生活十分艰难。那身体方面呢?生:眼睛一只是“田螺眼”,一只也不好。师:这

51、必然影响了他的生意生:大家不愿坐他的车。师:他也只能住在塌败的房子里。师:这样看来,老王的生活,在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找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是生:不幸。师:好,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放映幻灯片)师:大家,可以看到,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是由粗线条的叙述到细腻的描摹,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深到浅的过程。作者能够这样逐渐深入地表现人物,是因为她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由此可知,这片文章的线索是师:人物之间的交往。师: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师、生:善良的人。师:“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哪些事感动了你?生:坐他的三轮车。生:关心他的生活。师:老王送鸡蛋、香油时,“我”

52、还还钱。生: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师:女儿也这么善良,可见“我”平时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作者很照顾老王,那她当时是否日子很好过?有富足的物资可以给老王?有充分的精力照顾别人?生:不是。生:因为当时是文化大革命。师:“我”当时在哪儿?文章中怎么说?生:在干校。师:干校的生活怎么样呢?(放映幻灯片)大家看,干校里,我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然而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却说自己是生:“幸运”的。师:这个“幸运”是所谓的,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她有一份悯人的情

53、怀,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而淡化了自己的愁苦。我们在概括时可以给它打一个双引号。(放映幻灯片)“我”是“幸运而善良”的。四、局部研读师: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最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哪个情节,哪件事?生:老王送鸡蛋、香油。师: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师:请大家饱含深情地把这个部分读一遍。有一天开始。生齐读第8-16段。师将学生读错的字“攥”写在黑板上,并写上拼音。师:既然大家读到这里,我们就来讲析这个部分。作者对老王作了哪些描写?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师:请大家看,作者怎样描写老王?生:他直僵僵的。生:面如死灰。师、生:两只眼都结着一层一翳。生:他简

54、直师:大家把这个句子再读一遍。生集体读。是:大家说,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生:比喻、夸张。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你看,作者把它比成“僵尸”,又打上一棍会散成一堆白骨。师:这两种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生:写出老王的形象。师:他这样的形象,大家觉得当时作者对他寄予了怎样的感情?(生未能反应。)师:大家有没有体会到作者对他的同情?(生点头。)师:我在读作品时,还读到一个细节,觉得很奇怪,就是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时,我想还钱,老王说不要,可他还站在那里等我,为什么等我呢?生茫然。师:不是说,不要钱吗?换成你,你会怎么样?部分学生:会走。师:我也会走。那为什么老王不走呢?生:因为他等我道谢。生:因为他等我

55、把方格子破布还给他。师:哦,是吗?有一定道理。他为什么不怕作者误解他在等钱呢?因为他和我是真诚交往的。老王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怕我觉得欠他一份人情,怕我觉得不安,他是真心关心我的。师:老王送给我多少个鸡蛋?生:十、二十。师:“二十”这个数目大不大?生:不大。师:不大为什么数不清呢?一学生似有领悟,教师请其回答,学生无法表达。师:要说出来有点难。我请个同学来回答,38号。生:因为他很感激。师:很好,你真聪明。因为心中的感激多得说不出来。师:“我”接过鸡蛋后,是“强笑”的,为何“强笑”呢?“笑”是因为感激,“强”呢?28号你来说。一生举手:她看到老王这样很痛苦。师:很好。28号,对刚才同学的发言

56、,你有没有补充?生沉默,摇头。师:你觉得他说得很完整,没关系,请坐下。因为“我”看到老王的形象,有说不出的心酸和感激。大家看,这些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饱含深情。著名作家李健吾曾经这样评价杨绛的语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放映幻灯片)这种韵味,大家能体味吗?文中这样的词语还很多,大家课后在好好去体会。师: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她还感到“愧作”,“愧怍”是什么意思?生:惭愧。师:我们知道她对老王挺好的,为什么要“愧怍”呢?生:因为没请他喝杯茶。生:没请他坐坐。师:是的,她觉得做得还不够。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

57、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四、拓展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有哪些呢?比如那些想读书又读不成的孩子,我们要怎么帮助他们?(反映幻灯片) 生:捐钱。生:捐书。生:捐生活用品。师:你们的主意很好。师:有一个老人是这样帮他们的。这个老人叫白芳礼,大家看他的事迹(放映幻灯片)大家说感不感人阿?生集体:感人。师:他不但感动了我们,还感

58、动了全中国。五、总结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暂且谈到这里。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即便是一句话,即便是一个眼神,都能让世界美起来,让人生好起来!六、布置作业。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两道仿写题和改写题。下课,谢谢大家。附板书设计老王杨绛不幸而善良的老王关爱同情 平等观念愧怍 人道主义精神 “幸运”而善良的我 反思作为一个第一次参加市级教学比赛的选手,走下讲台后,我感慨万千,深切地体会到了“教然后知不足”这句老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归纳、概括过于仓促

59、,未能达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学生虽能体会善良、关爱,但要将他们的体验提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什么是平等观念,什么是人道主义精神确实有点困难。2、学生未能深切地体会到对作品朴素、简洁而饱含感情的风格,课前虽然意识到教师和学生认识水平可能存在差距,我还是无法引领学生尽好地体会这种独特的语言韵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课前备课时,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备教材”、制作课件上,忽略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教师该做出怎样的处理缺乏足够的设想。“备教材”时又想尽量把文章的思想内涵讲深、讲透。2、教师的主导性太强,未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能力、提高能力的空间,学生的自

60、主学习、合作探究未能很好落实。这可能也与老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有关为了顺利地上一个完整的课,终究还是把课堂攥在自己手中。其实,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才是真正的目的啊。3、心理素质差,缺乏比赛经验。由于第二节未能准时上课,由于平台教学对我来说并不是“常态”教学,所以比较紧张,比较急,讲课时失去了往日的耐心和平和,抛掉了比较善于领悟文章、善于引导学生揣摩词语的优势。同时,我觉得这节课在设计教学流程、选择品析语言的切入点这两个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从教十一年来,我第一次很冷静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审视自己的生命历程。人生有多少个十一年,这十一年来,我有没有明确目标、针对缺陷、有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