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整套课件完整版ppt全体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讲义(最新)_第1页
设计心理学整套课件完整版ppt全体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讲义(最新)_第2页
设计心理学整套课件完整版ppt全体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讲义(最新)_第3页
设计心理学整套课件完整版ppt全体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讲义(最新)_第4页
设计心理学整套课件完整版ppt全体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讲义(最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设计心理学赵江洪编著目 录第一章 科学的心理学第二章 心理现象的基础第三章 知觉与艺术第四章 个体的行为第五章 审美心理第六章 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第七章 设计艺术中的心理研究第八章 造型心理第九章 设计艺术的心理方法第一章 科学的心理学1.1设计心理学的性质1.2心理学的性质1.3心理学的历史1.1 设计心理学的性质1.1.1科学与艺术 在科学中,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载体的,语言是逻辑思维的基础。而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语言起着指导和组织作用。形象思维中的表象有着自身运动的独特规律,是语言化的概念活动所代替不了的。庄子认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

2、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庄子的思想也许是在审美活动中意象重于概念。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表象活动、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一道进行的。 下一页 返回1.1 设计心理学的性质科学和艺术的创造可以归纳如下: 科学:直观、表象抽象概念理论 艺术:直观、表象意象意象形态形象创造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1 设计心理学的性质1.1.2设计心理学概念 设计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审美心理现象,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设计心理学属心理学延伸到设计艺术领域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设计心理学具有心理学的基本属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和验证性;另一方面又包含设计艺术领域的艺术性、人文性。前者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比

3、较完善的理论和技术框架,而后者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十分广博,而且概念体系复杂,美学研究便是如此。上一页 返回1.2 心理学的性质1.2.1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 将心理学定义为行为的科学,是因为“行为”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行为的观察和度量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消费者的心理研究可以通过对其消费行为的研究进行,有的教科书甚至就叫份肖费者行为勃而不叫份肖费心理勃。在审美研究中,甚至人们看画展时一的行走方式、停留时一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下一页 返回1.2 心理学的性质1.2.2科学与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一直强调理论应有研

4、究证据的支持,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或“普通感觉”的关键所在,是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水岭。科学研究是为了探求客观的真理,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心理学研究一般范式如下图所示: 事实一描述一解释一理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2 心理学的性质事实 心理学研究的求真和证伪都必须从事实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事实” 是人们关于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可以观察和重复的事件。例如挪威设计家Peter Opsvik设计的“运动的椅子”(图1-4)。这里“运动”和“椅子”是两个客观的事实。然而,Peter Opsvik认为:“人体是柔软而运动的,除了衣服,我们穿的椅子或沙发却是静止的。”这里“穿”就不是一个客

5、观的事实,或者说这种“穿”的感觉并不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2 心理学的性质描述 描述是就研究对象的状态做出说明。对于事实或研究对象的分类和概念化归纳应该是最基本的描述性科学研究。虽然,每一把椅子都是不同的,但“椅子”这个概念是关于所有椅子的,是对所有椅子的归纳。如果在概念上进一步归纳,那么“设计椅子”与“设计坐的方式”是不同的概念化过程。对造型进行分类研究是描述造型的基本科学方法,如造型风格的分类。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国设计的大气、日本设计的精巧、德国设计的严谨、意大利设计的浪漫、丹麦设计的自然,是对世界设计风格的总体描述和分类。虽然,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描述和分类这类研究的层

6、次一般比较低,但在设计与艺术领域中,却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2 心理学的性质解释 解释是关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也许是因果关系,也许是一种“相关性”关系;也许是定性的关系,也许是定量的关系;也许是直接的关系,也许是间接的关系。解释通常是指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例如健力宝推出“第5季”饮料的广告和包装设计直接创造了销售量的奇迹这个事件,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可见,解释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分析得到的。并不是所有的解释都是关于因果关系的,许多艺术家将其创造的作品解释为灵感或生活的体验,虽然不是确切的因果关系解释,却为我们分析艺术家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

7、基础。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2 心理学的性质理论 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事物的规律,理论可以预测事物。一个理论可以为许多事件提供解释,同样可以归纳不同的解释而上升到理论的水平。如果我们掌握了设计理论,我们的设计就会更加科学。传统上,心理学研究者接受了实证主义的科学模型,即提出理论,根据理论逻辑推断假设。假设要用纯粹的研究设计来检验。一般认为,心理学和设计心理学的理论,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就是为理论提供了支持,而不是理论被证实。一个理论受到的支持越多就越会被接受,但理论之间的竞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上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 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人的心理,作为一门科学

8、学科,只是在对人类进行了实验研究后才奠定了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为我们了解心理学提供了一个知识的框架,使我们知道各种丰富多彩的关于人的心理的解释是根据怎样的理论提出来的。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1.3.1从哲学到科学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学从哲学到科学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从灵魂到行为的研究过程。柏拉图份元前虽然认为科学的观察仅提供了有限的信息,思想允许获得真正的知识,但他却有许多重要的心理学见识。他认为,“心理健康”取决于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心灵存在于健康的体魄。其实,周秦至西汉初年的中国古代医学总集横帝内全劲,也强调人体各器官的有机联系、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联系、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上

9、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1.3.2心理学学派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也称行为论或行为学派,其代表人物系美国人华生。行为学派理论的核心思想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只有对行为才能做客观的观察和测量,行为是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对象,研究行为可以使心理学真正建立在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对意识不能做客观的研究,所以意识不是心理学合适的研究对象,因此放弃了结构主义将意识分析成精神或心理元素的“内省法”。行为学派所说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的一切活动,内隐行为是通过仪器可以测量到的个体活动,如内分泌活动等。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

10、学的历史完形心理学 完形论反对结构主义的意识经验的元素观,认为经验或行为本身是浑然一体和不可分解的,整体的形态及属性,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即“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也称心理分析学,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00年前后所创立的。弗洛伊德不但不放弃对意识的研究,而且特别重视潜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变态行为是因为人有意地压抑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而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成为潜意识后虽不被人知觉,却仍然有能力支配人的行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罗杰斯和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

11、。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起始于他对人类动机的兴趣。一方面不满于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是基于动物的行为研究来推断人类的行为,另一方面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能反映人类病态的一面。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1.3.3心理学发展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多学科的科学。与设计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心理学十分广泛,其中以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所谓感性工程影响最大。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利用的过程。可见,认知始于感觉输入,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到我们神经和认知系统中,并在此进行进一步加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心理过程,包括

12、知觉、注意、学习、记忆、问题求解、决策以及语言。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社会行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的交往行为是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问题包括:文化、社会、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群体行为的动态特征等等。在人类心理活动中,社会方面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个体的“幸福”感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行为受他人影响的程度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大。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别人或社会或团体的期望,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这种从众压力的强度。在研究方法上,美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倾向于研究个体内部的社会过程,而欧洲心理学家则更倾向于研究外部社会和文

13、化背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1.3 心理学的历史感性心理学 感性心理学又称感性工程,“感性”是日文中的汉字。感性心理学并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学科,目前其研究主要在日本,以筑波大学为研究基地。之所以讨论感性心理学问题,是因为这是一个由设计艺术、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新研究领域,“日本科学与设计协会”出版感性心理学杂志。在研究方法上,感性心理学试图采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对“感性”进行神经水平的测量,用脑电图、视觉轨迹甚至诱发电位、神经传导等作为心理活动尤其是审美感知的客观表征,以便为设计艺术提供科学依据。上一页 返回第二章 心理现象的基础2.1心理的生理基础2.2感觉与知觉2.

14、1 心理的生理基础 在心理学中,通过生理水平如神经系纷的研究来解释心理水平行坳的现象被称为还原主义,只有生物学和生理学才能为心理学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因此,有人会认为“美与基因繁衍以及提高后代的生存机会有关”,“人的暴力倾向和攻击性全都在于基因”。从生物学看,我们是一个不断繁衍的物种,彼此相互吸引,对自身内外事件作出反应。因此,心理与生理是不可分割和浑然一体的。当然,在因果关系上,直接把生理当做心理的原因来解释就得十分谨慎了。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2.1.1因果、遗传和进化 生物学是关于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是对动植物及其在自然界中如何活动的研究。心理学有三个基木的生物学基础:因果、遗

15、传和进化。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因果 因果是说,生理是因,心理是果。生理学研究身体器官是如何工作的,如心脏、胃、肾脏。生理系统按其功能划分,可分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我国周秦至西汉初年的古代医学总集黄帝内经就强调人体各器官的有机联系,强调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关系。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基因 人的生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的,细胞每分裂一次,细胞核中的基因物质就复制一次。因此,无论细胞起什么作用,它都是完全复制了原始的基因物质,并携带相同的遗传信息。心理学关心的是,究竟我们的行为是取决于基因还是后天的环境。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16、心理的生理基础进化 进化理论认为,复杂的生命形式是简单生命形式长期进化的结果。雌性鸟寻找最美丽、最强壮的雄鸟是为了其携带的能够提高后代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基因信息,以便获得进化的优势。在“动物世界”电视节目中,我们从人的认识角度看动物的行为,但不应假设动物具有任何情境知识,以及把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意识,它只是这样做了。这样做是成功的,它们的基因受到进化的偏爱。因此,进化本身是无心的。或许“天地之美”从来就不是刻意得来的,那仅仅是“无心”的流露。如果把鸟类筑巢的行为看做是它意识到需要繁殖,那就是误解了鸟类,因为鸟并没有“意识”活动。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2.1.2神经系统基础 困扰

17、古代哲学家的问题是灵魂与身体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灵魂是什么?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和知觉都始于神经系统的电化学过程。神经系统的组织单元和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图2-3),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电和化学媒介实现的。根据身体的结构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图2-4),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脑干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由躯干神经系统和自律神经系统组成。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2.1.3脑的功能 大脑和皮层 人的大脑沿中线分成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外表呈皱褶状的大脑皮层,在加工信息和控制行为中,不同皮层区域具有不同的专门功能。例如,视觉

18、皮层区专门负责加工眼睛通过视神经传递来的视觉信息。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大脑前叶 大脑前叶是一个非专门化的皮质,负责计划将来的行为,被认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达到将来的目标,大脑需要有一种能力,一种能利用尚未出现的事情的知识能力。设计活动也是计划将来的行为。例如,心理学家让一位大脑前叶受损伤的患者点燃蜡烛,把它放到另一个地方。患者点着蜡烛后,却试图把它当做香烟吸。“把蜡烛拿到别处”需要超越当前的感觉信息,外推到“其他地方”。患者只能完全依赖于即时一的情景,而无法计划将来的行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快乐中枢”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老鼠下丘脑的某一部

19、位植入微小电极,放在斯金纳箱中,老鼠能学会按杠杆,以期获得此脑区的电刺激,这种行为如同口渴的老鼠学会按杠杆获得水一样。这个行为是神经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被人们称为“快乐中枢”。老鼠是否真的快乐,我们并不知道,只是它们看似如此。虽然对这种行为有各种解释,但老鼠的确是主动地反应刺激。艺术家有理由受这一发现的启发,相信快乐是可以制造的。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 网状系统与觉醒 网状系统是一个突触密集的网络区域,位于脑干部,几乎所有通往脑的神经都与网状系统有联系。网状系统具有增加整个大脑皮层的感受性的功能,故又称为网状激活系统。觉醒是指人从安静睡眠到极度兴奋的一种状态,可以

20、用脑电图表征。网状系统决定了人的觉醒状态。觉醒状态的研究起源于对人的情绪的研究,但觉醒状态作为一种概念更多地是指大脑的激活水平。觉醒状态的概念与审美的行为研究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1 心理的生理基础左右脑半球 大脑沿中线被分为两半,即两个半球。半球理论认为,人脑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进行语言的、分析的、逻辑的和抽象概念的思维;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进行非语言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和形象的思维。左半球思维是串行的、线性的和收敛的;右半球思维则是并行的、整体的和发散的。上一页 返回2.2 感觉与知觉2.2.1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中的感觉是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皮肤和舌,产生对事

21、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如苹果的色彩、形状和味道的信息。感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外界的物理刺激;把信息传递到大脑;在信息加工之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感觉信息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即依赖于感觉器官对外部的物理事件编码的信息。“下”指人体的感觉器,通常对外部物理世界直接反应;“上”指人的大脑,具有信息加工包括记忆和组织信息的功能。下一页 返回2.2 感觉与知觉2.2.2注意 注意是心理学用来描述和解释集中和转移的心理现象。注意的功能在于把认知过程对准外部刺激,因此能收集有关信息。听觉注意通常是根据输入的物理特征,选择一个输入进入意识。在嘈杂的会场中,我们仍很容易注意到朋友熟悉的声音。视觉注意类似于

22、一个可调节的聚焦灯,不过区域外的刺激的意义有时也会被加工。视觉注意是指向物体或对象的,而不是视觉环境中的特定区域。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其实就是竞争注意的行为。如果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你的包装设计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切设计将失去意义。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2 感觉与知觉2.2.3模式识别 模板匹配理论 该理论认为,为了识别一个模式,如字母“A”,只要将其与已储存的编码进行比较,直到二者之间出现最好的匹配即可。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2 感觉与知觉特征检测理论 有人认为模式识别是从特征分析开始的。模式的各个成分即特征得到确认,然后模式各部分的关系如平行、联结和对称等再得到确认。这种特征和关系的确

23、认是模式的物理特征的确认。特征和关系的结合就形成对模式的解释,如果它能完整地解释这个模式,它就相当于所知觉的模式或具体的像。这样,就可以将这个模式的解释与记忆中储存的模式的解释进行匹配。这个过程可能包含模式的视觉表象或言语解释。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2 感觉与知觉部件识别理论 该理论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对象识别。我们通过感知或恢复基本的几何离子来识别对象,如果出现了足够的信息,我们能够觉察出几何离子,那么就能识别物体。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2.2 感觉与知觉解构与重构 汉字的信息化处理研究包括运用特征检测理论对汉字的特征和关系的研究,以获得汉字的识别模式。

24、汉字的特征研究中,特征识别和部件识别是两个重要的方面。部件识别认为,独体汉字不多,大部分汉字可以分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或部件。这些部件在汉字的构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汉字数量虽多,但部件却是有限的。特征识别认为,汉字笔画中的端点、折点、岐点、交点以及汉字结构上的转折点,被当做汉字的特征点。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图2-3 神经元返回图2-4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返回第三章 知觉与艺术3.1视觉系统3.2空间知觉3.3颜色知觉3.4听觉、触觉、化学感觉与通感3.1 视觉系统 眼睛是一个光学系统(图3-1),它在视网膜形成图像。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和晶状体,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外界物体的像。外界

25、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我们却奇妙地获得了正确的视觉。光线由视网膜上的棒体和锥体细胞接受,棒体细胞在低照明即暗视条件下能极灵敏地感受光线,但不感受颜色。锥体细胞在高照明即明视条件下有极高的感受性和分辨率。下一页 返回3.1 视觉系统3.1.1视觉恒常性 视觉恒常性是指物体的物理特征伏小、形状、颜创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的知觉经验却保持其固有特征而不随之改变。同一物体,不论其在网膜像间的差异多大,对它的知觉经验总是表现出同样的大小、同样的颜色和同样的形状。一个人从20m左右走近到10m左右,其实际的网膜像将增大约一倍。但看起来他在远处并不比在近处矮。恒常性使我们在一个外观

26、现象变化不定的世界中不至于头晕目眩,使我们能以一种精确的、有组织的方式观看世界。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3.1 视觉系统3.1.2视知觉的组织 格式塔即完形心理学对视觉的组织特别关注。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魏德迈柯夫卡和库勒的著作,也大都涉及了艺术问题。“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对于艺术家来说,并不算新奇的东西。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3.1 视觉系统3.1.3视错觉 我们所感知的现象如果不反映或不符合外部刺激,就产生了所谓错觉。知觉过程并不总是容易和自动的,知觉有时就像解谜,必须把外界的许多信息和线索综合起来。上一页 返回3.2 空间知觉 视知觉给了我们空间知觉也称深度知觉的能力,即通过二维的网膜像,

27、看到三维的世界。心理学认为,空间知觉是通过提示视觉线索获得的。空间线索可以分为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下一页 返回3.2 空间知觉单眼线索 对于艺术而言,再现是基于空间知觉的,是在平面上提供空间的线索。但艺术不仅仅是再现,按照维当维欧斯的说法,希腊巴台农神殿的廊柱之所以高处粗底部细,“是因为眼睛总是在寻求美,如果我们不通过使尺寸逐渐加大而弥补视觉对人的欺骗,那就不能满足人追求愉悦的愿望,因为上细下粗的廊柱是一种笨拙而又丑陋的形象”。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3.2 空间知觉双眼线索 同时一用双眼观看时一,主要有三个双眼空间线索。第一,眼睛的调节,即为使视网膜上的影像焦距清晰而由所谓毛状肌的收缩作用产生的

28、眼球水晶体的凹凸曲变,以适应观看远近距离的物体。毛状肌的收缩信息提供了空间线索。第二,辐合。双眼观看近物时一,眼睛向内侧转。看远物时一向外侧转,眼球转动产生了空间线索。第三,双眼视差。投射在两只眼睛视网膜上的图像存在小的差异,这种差异信息用来形成空间线索。上一页 返回3.3 颜色知觉 颜色知觉的生物学意义是促进对物体的觉察。颜色伪装有利于动物的安全和捕食,这说明颜色知觉的重要性。色彩的差异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属性:第一是色相或色调,与我们对红、黄、绿等的感受经验有关,基本由光的波长决定;第二是明度或明暗度,与光照的强度有关;第三是彩度或纯度,也称饱和度,区分颜色的鲜艳程度。返回3.4 听觉、触觉、

29、化学感觉与通感3.4.1听觉、触觉、化学感觉 听觉 空气压力的变化产生声音的物理刺激,又称为声波。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波的压力的大小,即声波的振幅,通常以分贝为度量单位;声音的音高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即声波的波长,以赫兹为度量单位。人耳对3020000 Hz的频率敏感。下一页 返回3.4 听觉、触觉、化学感觉与通感触觉 触觉对于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触觉还是婴幼儿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图3-18为触觉感受器,躯体感觉神经元对触觉刺激敏感,它们在皮肤不同部位的感受野大小是不同的,较小的感受野有较强的触觉敏感度,例如手指尖处,反之较大的感受野就有较弱的触觉敏感度,例如手背,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也

30、反映了触觉分析细节的能力的不同。有研究表明,来自大脑的信息会对感觉通路活动进行调节,放大一些信息,同时一抑制另一些信息,也就是说,信息从外周到中枢神经系统的传输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调节。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3.4 听觉、触觉、化学感觉与通感化学感觉 味觉和嗅觉都对化学刺激敏感,虽然它们的作用不同,但又有联系。嗅觉提供较远距离的信息,味觉则必须在口腔中获得,对食物香味的知觉依赖于这两个系统的交互作用。有四种基本的味觉:甜、咸、酸、苦。对一种化学性质的觉察涉及两种心理过程,伴随着动机的作用,即觉察和觉察后的动机性反应。例如,你觉察到盐,接受还是拒绝取决于你体内是否有缺盐的动机。一般而言,酸和苦通常

31、与拒绝和避免相连,对甜和苦的反应则取决于动机。上一页 返回图3-1返回图3-18 触觉感受器返回第四章 个体的行为4.1个体的发展与学习4.2个体的动机性行为4.3个体的情绪性行为4.4个体的认知性行为4.1 个体的发展与学习 对于把儿童画归纳于智力或者一般性的观点,的确是获得了许多心理学实验的证明,也说明皮亚杰有关影响大范围智力活动的逻辑能力变化假说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不过,阿恩海姆对此却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唯理智说智力切把儿童画描写为“抽象概念”的再现是值得商榷的。“抽象概念”是一个理性的东西,“一只手有五个手指”这个陈述中有一个“五”的数字概念,五是抽象的,因为数字是抽象。而关于一只手

32、的“视觉概念”,则不涉及任何数字概念,而是一个呈辐射状展开的手指形象。知觉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或者说,知觉就是对物体的一般结构特征的把握。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头部的形状时一,就等于是看见了这个头的圆形性。下一页 返回4.1 个体的发展与学习4.1.2游戏 我们的童年是一个游戏的世界,一个玩具的世界。游戏是一种玩耍的活动,游戏者可以尽情表现自己,而且游戏本身没有明显的外部目标,就是说游戏的目的是游戏本身。大多数游戏是社会化的,即人与人的游戏,是一种互动的发展。玩具是游戏的载体,玩具包含了社会意义。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个体的发展与学习4.1.3人类行为发展的基本特征 总体而言,人的发展受到成

33、熟、学习、遗传和环境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成熟与学习具有交互作用。一般来讲,个体越年幼,成熟因素对其行为的支配力就越较学习的因素大。例如,婴幼儿早训练爬楼梯与晚训练爬楼梯可能影响开始时爬楼梯的成绩,但此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爬楼梯的成绩没有差异。研究证明,成熟对人类的基本动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配力,在未达到某种成熟程度之前的学习和训练,其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的支配力相对成熟的支配力将越来越大。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1 个体的发展与学习4.1.4青春期 青春期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一个矛盾、焦虑和情绪波动的时一期,这段时一期的确定,原则上不以年龄为根据,而是以身心发展的程度为

34、根据,通常包括自青春期开始到身心发展成熟为止。所谓青春期,是指个体性成熟与第二性征的出现。身心成熟则是指个体身高及智力发展到顶点的时一间。上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人的行为无论是短暂的或是持续的活动,如:购买某件物品或执著地追求某个品牌,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即产生这种活动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心理学有了动机的研究。相对于情绪性行为而言,动机似乎表现了人类行为中有组织性和有序的一方面。所谓动机或驱力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该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个内在过程。泰勒等人认为,动机是一个过程或一系列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并最终中止一连串导向目标的行为。可

35、见,动机行为是从一个内在的动因开始,并以达到目标为中止,是一个有始有终有序的过程。所以,动机、动机性行为以及目的物获取这三者构成一个周期,称为动机的周期。在设计研究中,需求的研究基于动机研究的理论。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4.2.1需要与动机 动机是促使个体发生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另一个是刺激。所谓需要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缺乏是一种心理状态。所缺乏的可能是个体内在的维持生理平衡的物质要素冰、食物黝,也可能是外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因素社会赞许、相爱黝。就生理而言,生理作用有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为平衡作用。受平衡作用的控制,人会产生需要之感,并由需要

36、产生行为驱力,促使个体活动,直至获得目的物。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六大类: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属与相爱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爱美的需要。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4.2.2原始性动机 饥饿 现代社会虽然已温饱,然而食品、食品包装和肥胖问题均与人的饥饿动机研究有关,是一个广泛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课题。只要将进食时一间拖延,人就会产生饥饿的感觉,饥饿时一个体紧张不安,甚至胃抽痛,形成饥饿驱力,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什么因素影响我们产生饥饿驱力呢?首先,对食物产生动机受各种信号的控制,假饲实验研究表明:食物的味道、气味、外观是重要的外在信号,它们对摄食行为提供

37、一种即时的“奖励”,即一种让人感到愉快和享受的东西,使人产生快感。也许我们对许多色彩和形状感到愉悦是因为它们是一种信号,例如苹果电脑造型中采用水果味道的色彩所产生的愉悦,所谓“秀色可餐”,似乎美丽是与食欲有关联的。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渴 渴对个体而言,比饥饿具有更强的支配力。现代社会的解渴方式五花八门,饮料无疑是商业设计活动的重要领域。当体内需要水时一,就产生了渴驱力。人怎样产生渴的感觉呢?实验表明,个体喝水是受体内需要程度支配的,而非受口腔及喉部所谓干渴感的程度所支配。人体是富含水的,体内水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细胞内水分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水分约占体重的20%,

38、可见人体体重的60%是水分,所以说“人是水做的”。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好奇 好奇驱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力量,常常表现为人对新奇事物和新环境的注意和操作性行为。研究表明,个体的好奇与生理上的需要无关,而是取决于外部的刺激。好奇驱力的强度与刺激的新奇性和复杂性有密切关系。刺激越新奇越复杂,好奇力越强。而且个体年龄越小,对事物的好奇心越大。实验证明,猴子宁愿花费两小时时一间把箱子打开取得食物,而对散落满地随手可得的食物置之不理。儿童对新奇事物总想去把玩、操纵甚至破坏。我们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好奇,但是我们知道好奇使人类有了今天的成就。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39、性 对于性,社会生物学认为,基因是自私的。达尔金认为,基因产生行为,其作用是在自然选择背景下使这个基因在下一代得到复制数量的极大化。这些观点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对于人类,即使存在基因作用的最基本的、可能影响我们行为的生物过程,也并不表示人类行为仅受这些无意识的、基因的生物性影响。对于人类而言,下一代需要许多年抚养才能独立成人。因此,父母双方投入资源抚养孩子才是提高基因在下一代中生存下来产生再繁殖的机会。因为,人类婴儿需要相当长的抚养时一间,其大脑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然,性意识对于艺术和设计都是非常敏感和极富挑战的心理因素。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4.2.3社会心理动机

40、 前面提到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最低层是生理性需要,具有可辨识的生理过程。但其他更高层次需要明显地较少依赖于特定的生理过程,故称为社会心理动机。社会心理动机是怎样获得的呢?我们所能肯定回答的是,这些动机与个体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即社会心理动机是学习的结果。显然,原始性动机的个体差异较小,而社会心理动机却在个体和团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动机是以原始性动机为基础,经推演扩大而获得的,但是,一旦形成某种行为的动机后,就会脱离其基础性动机,而具有一种独立支配个体行为的功能,称为动机的功能独立。动机的功能独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可以用来解释

41、很多人类的复杂行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恐惧 恐惧能驱使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并且能导致该活动向一个方向进行。恐惧能引起个体逃避恐惧物的行为。恐惧动机常常是由外界刺激引起,而且这些刺激可能是构成直接威胁的,也可能是实际并不具体存在,对个体也不成威胁的事物。后者是经由学习而对之产生恐惧的。基于人们的恐惧心理制作的广告,其说服力就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恐惧是非常强大和极具支配力的,人所要面对的最大恐惧是死亡、鬼神和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艺术表现恐惧也宣泄恐惧,利用人的恐惧来设计广告是说服的有效方法之一。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攻击 动物

42、和人类行为中,攻击是指暴力的、侵略的以及破坏性的行为。对于动物而言,攻击似乎是受饥饿动机而产生的,攻击是猎食行为的合理部分。然而,动物时一常表现出独特的动机行为,例如猫捉老鼠的残忍游戏。攻击活动本身对个体似乎是一种满足,这在人类行为中并不罕见。攻击动机是习得的动机,其诱因也许是为了事物或是异性,攻击对象可能是同类,可能是异类,也可能是环境中的其他物种。有学者认为,人类攻击动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的其他动机受到挫折的后果。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只能说明带有敌意的攻击动机,因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虽然与阻碍或挫折有关,但是攻击的性质并不带有敌意,仅仅是排除阻碍而已。在造型设计中,许多工具本身是富于攻击性的,

43、高设计风格中也不乏攻击性和权威性。那么,这种攻击性应该是不带敌意的,只是一种力量的表示。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交往和亲合 交往的需要和亲合的需要其实是与他人相互作用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个体深入到社会关系中。人类和某些动物都采用了群体性社会生活方式,每个个体都自觉地属于团体,获得伴侣和友谊。在个体焦虑或恐惧时一,个体的亲合需要就较为强烈。人类的这种群体行为,是起因于人的心理需要。希尔认为人与其他人交往有四个主要原因: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减少不确定性;获得情感支持;获得他人的注意或他人的赞赏;受到社会互动刺激。一般而言,交往需要高的人渴望获得大量的、积极的社会接触,

44、亲合需要高的人寻求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个人关系。虽然心理学家仍然在争论这些社会性动机是否具有独立性,但与他人相互作用是具有奖励作用的。因此,交往和亲合的需要是人类的向心力量,是企业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2 个体的动机性行为 成就 成就需要是个体工作动机的决定因素。假如说人与动物的动机有什么不同,一个最明显的差别是,其他物种追求的目标一般是短期的、暂时的,而人类的目标常是长期的、持续的。人比其他物种更可能具有长期目标,是因为人有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个体为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目标,会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这就有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即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也是习得

45、的,带有明显的社会意义。上一页 返回4.3 个体的情绪性行为 动机是引发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动机性行为都是有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是人类行为中有规律的一面。但是,个体原来平稳的行为状态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呈现紊乱和畸变的一面,称为情绪性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理性和智慧,而情绪使人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生命体验。下一页 返回4.3 个体的情绪性行为4.3.1情绪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一代开始,人们便意识到艺术唤起人的情绪。 柏拉图认为,情绪是狂乱和无法控制的,是与理性相对抗的力量。他进一步认为,心理就是非理性的、狂乱的情绪力量与理性的力量之间冲突的战场。而个体本人并不是这场战争的公平观察者

46、,而文明和成功的理想国的本质就是使情绪受制于理性。柏拉图似乎从本质上怀疑情绪行为存在的意义,情绪是毫无理性的,没有任何作用,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影响我们清晰的思维判断,是一种伴随的体验。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3 个体的情绪性行为4.3.2体验 对于多数人而言,情绪就是一种体验,费尔和罗塞尔的研究发现,如果让人们定义什么是情绪,几乎所有人都把情绪定义为他们感受或体验到的东西。在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看来,可以只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待情绪,那体验就是情绪的全部。每一种情绪的状态都有一种明显的生理模式与其相对应,情绪是对这种生理模式的意识经验,但情绪对身体的变化并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情绪带给我们的只有体验。

47、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3 个体的情绪性行为4.3.3情绪表现 生理表现 情绪有内心体验和外部行为表现,同时一也有其生理机制。个体在处于某种情绪时一的生理变化和外显行为的变化,就成为研究情绪所能得到的较为客观的资料。个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一,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测量这些变化就是情绪的生理指标或生理表现。这些生理指标包括:皮肤电反应,所反映的是汗腺分泌反应;循环系统的反应,例如脉搏、心率、血压、呼吸;脑电图;生化指标,例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多道生理仪测量的综合性指标,如用测谎仪对被试进行8种生理指标的测量。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3 个体的情绪性行为 表情 研究面部表情有两个方面:第一

48、,表演式的面部表情;第二,自发性的面部表情。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通常被认为具有“情绪标志”的面部变化,事实上并不能充分表达情绪。上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4.4.1认知的概念 奈瑟在队知心理勃中定义到:“认知心理学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储存、恢复和使用的所有过程。”认知始于感觉。外界物理能量完全变换为神经事件或者神经模式。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4.4.2记忆 一般认为,记忆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 编码阶段; 存储阶段; 提取阶段。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 多储存器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我们具有多个用于记忆的储存器:感觉存储器或者感觉登记、短时一记忆存

49、储器或者称为工作记忆和长时一记忆存储器(图4-12)。其中,每一个感觉通道都有独立的感觉存储器。在感觉存储器中,信息停留的时一间极其短暂。短时一记忆存储器或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存储器,经过复述的信息可以保存数秒钟,即需要注意才能保持。长时一记忆是一个容量极大、可长时一间保存信息的存储器。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 信息加工观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信息加工记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记忆或者各个储存器的单元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加工各种称为认知代码表象的能力。主张认知代码可以通过控制过程从一个储存器转移到另一个储存器。首先是感觉登记存储器,特征觉察和模式识别过程迅速产生

50、认知代码并将其暂时存储在这里。这种感觉登记并不需要注意,就是说会自动产生一个认知代码储存在感觉存储器中。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 想像:双重编码理论 几乎所有的关于想像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都是基于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的。这个理论认为,存在独立的言语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其中表象系统专门负责非言语的客体和事件的知觉信息,言语系统则专门处理言语信息。双重编码理论的研究证据主要涉及具体词和抽象词的实验,具体词妆口牛、收音机黝是指那些能够用一个或多个感觉到知觉的客体,而抽象词则不能。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提取过程 自由回忆和再认是检验人们存储在长时一记忆中的信息的两

51、种过程回忆记忆与再认记忆是不同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也许不能准确地回忆一头母牛,不过当他遇见一头母牛时一,一定会说这就是母牛。安德森提出了“双过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回忆涉及两个独立的过程:第一,提取过程,即从长时一记忆中提取可能的项目;第二,再认或决定过程,涉及确认从长时一记忆中提取的项目是否正确。这一理论认为,单独的再认只涉及确认或再认过程,而不涉及从长时一记忆中提取的过程。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4.4.3视觉传达 双重编码理论使我们理解了视觉传达的真正优势,就是语言与图像的相互支持使人们便于记忆。 视觉印象具有特殊的唤起各种情感的力量。而研究证明,情感事件是有利于记忆

52、的,我们一生中记忆最深的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情感事件。鲜美的水果、富于挑逗的人体、漫画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不仅仅局限于完整的图画,线条和色彩同样具有影响情感的潜在力量。因此,视觉传达的情感信息不仅有利于记忆,它本身就是交流。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4.4.4知识 什么是设计知识?什么是用户知识?知识作为一个术语内容相当广泛,但是可以通过应用知识的具体例子来了解知识的概念。以自行车为例,一方面,我们知道自行车的型号、轮子的大小、材料和传动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自行车骑得很好,但不能详尽地描述骑车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用两个术语来描述这两种有差异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

53、程序性知识。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 陈述性知识 指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静态的、不变的事实信息,这种知识的信息组织对我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通常能够加以描述。陈述性知识会具有一系列相关事实的形式。例如,你对自行车的描述可以是一系列事实,这些事实是其他熟悉自行车的人所认同的。即使陈述性知识是错误的,它也会以这种真实的形式表达。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程序性知识 指知识作为技巧性基础的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动态的、变化的。如果说陈述性知识是关于“what的知识,那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how”的知识。“如何做”实际上包含了如何做好的意思,即所谓的技巧性。例如骑自行车

54、,获得骑车的技巧需要一定次数的练习,其中包括犯错误和检验错误的过程,而且骑车的技术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因此,程序性知识是动力性的。程序性知识的组织不如陈述性知识那样有明显真实意义,因为你不能进行详尽的描述。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 知识的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必定是以某种方式来组织的,如果能够发现这种组织方式,就可以对它进行描述和构建模型。知识的结构研究有两种取向:符号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4.4 个体的认知性行为 设计知识与用户知识 在后工业社会,在信息技术、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技术、神经计算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设计知识与用户知识的设计系统的

55、概念。设计知识是对设计师的知识进行描述和构建的模型;用户知识是对用户操作使用产品积累的知识的描述和构建的模型。图4-18中,设计模型是设计过程中造型和色彩设计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材料知识以及设计管理中的企业产品形象、设计组织知识的获取和建模,涉及设计过程中造型专家系统的原理、规则和方法;用户模型涉及用户对特定产品的理解、操作规则以及使用方式,涉及用户心理模型和用户知识的获取和建模。图中的中介是产品、服务、营销和用户的报告。上一页 返回图4-12 多储存器模型返回图4-18 塞托提出的设计知识与用户知识模型返回第五章 审美心理5.1审美心理流派5.2审美反应5.3审美反应的测量5.1 审美心

56、理流派 审美心理流派是对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且在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理论地位的心理学理论流派。这些心理学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审美心理研究,提出了审美心理的不同理论或理论假设。同样我们不能期待审美心理研究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学理论,那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当代心理学也像其他科学一样进入了分工研究的阶段,心理学从理论体系分派对立的阶段,转移到以研究题材为根据的分科并进的阶段。面对五花八门的审美心理学理论,提出种种批评其实反而是比较容易的,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你对某个研究问题的专精研究,并且获得有限意义的审美经验解释,并对设计艺术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预测和控制的作用。下一页 返回5.1 审美心理流

57、派5.1.1心理分析学派与审美 心理分析学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主要理论体系,相关的学派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霍妮派的新弗洛伊德派,其理论和思想极具想像力和创造力。心理分析不是出于学院而是直接由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这与其他审美心理流派的发展不同,狭义地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其实是指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5.1 审美心理流派5.1.2完形学派与审美 “完形”是由德文格式塔翻译得来的,完形心理学家是1920-1940年间极有影响的一些德国心理学家,包括魏德迈、柯夫卡、库勒。完形派自称不反对一切分析,只反对把意识割裂为元素的分析,包括主张现象性的分析。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5.1 审

58、美心理流派5.1.3行为主义与审美 行为主义更强调从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和最直接的体验入手研究审美问题。行为主义似乎没有像心理分析和完形主义理论那样提出一整套审美心理的本质性解释和有关审美的一些大概念,却从具体的、可观察的现象和事实入手,发展了许多审美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从审美心理本质的研究变成了审美行为和审美活动的研究,甚至是变成了对艺术品和设计的喜好的研究。不过,究竟哪个流派最后会最接近揭示审美心理本质却很难说。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5.1 审美心理流派 行为主义审美研究包含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意象尺度图、色彩流行趋势、广告心理效应等等,涉及多种实验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是审美研究中成果最丰

59、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其遵循科学原理的思想和方法,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眼动仪、生理仪、计算机等等,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可对比性、可重复性。行为主义审美惟一缺乏的是华美的理论词汇和深刻的理论思辨。但是,行为主义审美不仅可以产生理论,而且可以成为设计程序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成为设计研究的主流。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5.1 审美心理流派5.1.4人本主义与审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学说包含着这样一个思想:人类有一个终极价值,一个全人类可以努力争取的远大目标。真、善、美、正义以及欢乐都是人类的内在本性。设计艺术是人类的这一本性的物化和外化。显然,人本主义包含了人的善和健康的一

60、面,对于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而言,每一个新生儿都代表着一个威胁,因为他们只携带着自存和本能的欲望。但是,对于人本主义者,人性的本质是向上和健康的,都有一个美的最终需求和目标,人就是一个健康的存在。人本主义反对弗洛伊德从人的病态中窥探人的精神深处,也反对行为主义混淆人和动物的行为,采用内省方法和历史方法来努力追寻人类杰出的榜样。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5.1 审美心理流派 人本主义的审美心理本质就是“高峰体验”,虽然高峰体验并不只限于艺术和审美领域。马斯洛认为,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来自创造冲动、创造激情和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