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的观点,梳理的论证思路。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本文尖锐犀利、讽刺意味强、感彩浓的语言特点。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1.教学重点: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驳论文知识的材料。2课时第一课时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观点。2.整体感知的

2、论证思路,并学以致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课件1)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出示课件2)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文本知识1.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是谁吗?预设: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教师:(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3、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2.作家作品教师:鲁迅先生的作品,除了小说外,杂文成就也很大,今天我们来看看杂文集。预设:(出示课件5)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

4、,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3.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驳论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驳论文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预设:(出示课件6、7)“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1920年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其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

5、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4.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接触到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和驳论文,一起来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1)杂文常识预设:(出示课件8)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

6、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杂文特点: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冷嘲热讽、幽默风趣。说理生动、议论生动。(2)驳论文知识预设:驳论文(出示课件9、10)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7、了。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教师点拨:怎样学习驳论文(出示课件11)首先要明确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预习检查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读音,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12)教师提示:“脊”“玄”“省悟”的读音。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13)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

8、书写。(出示课件14)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5、16、17)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诓骗:说谎话骗人。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不足为据:不能作为根

9、据。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等,以保全的性命。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出示课件18)教师点拨:批驳的观点,即是对方错误的论点,为批驳树立靶子。(学生读后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1: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学生2: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课文第1、2段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谬论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出示课件19)教师点拨:驳斥对方谬误,可以驳斥对方错误的论点、论据或论证,所以我们理解这篇文章要找到对方错误的论点和

10、论据。教师:同学们,先一起朗读课文第1、2段,然后思考分析这两个问题,可以在课本上勾画。学生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生2: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看看这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一起来品味一下。(出示课件20)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学生朗读,教师分析。)预设: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

11、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出示课件21)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品味这段文字,下面细致分析一下,看看这段文字中蕴含的细节内容。(学生默读勾画,讨论分析回答。)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预设1:“公开” 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预设2:“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预设3:文中反

12、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前后照应。3.再看第3-5段,说说是如何反驳错误观点的?(出示课件22)教师点拨:是抓住对方错误论据,即通过反驳对方错误论据达到反驳错误观点。(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追问:在此直接反驳哪些错误论据?学生1: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指出是信“地”信“物”。学生2:希望国联 (也是事实)指出是“他信”。学生3:求神拜佛 (却也是事实)指出是“自欺”。学生4: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教师归纳:可见,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就能击中要害,作为突破口。4.是如何树立自己论

13、点的?(出示课件23)教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共同讨论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教师提示:这就是要求我们分析本文论证的思路,即反驳的思路,如何树靶子,然后反驳,一步步推倒对方错误的观点。预设:教师:下面,我们一起品味语言。再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你认为表达准确的语句?找一找,说说其作用。(出示课件24)语句展示:(出示课件25)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教师提问1:如果删去上面语句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学生:不行。教师追问:为什么不行?说说理由。学生:因为批驳对方论证是就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而言的,如果删去就会使批驳变得以偏概全。语句展示:

14、(出示课件26)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教师提问2:“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回答。)学生1:“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学生2:“自欺力”指自我欺骗的力量。教师:对“自欺力”的解释不正确。教师指正:这里的“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学生: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语句展示:(出示课件27)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

15、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教师提问3: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教师:要结合课文语境及上下文去分析回答。(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预设:“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教师提问4: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出示课件28)学生1: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学生2:原

16、因: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教师:结合前面的分析,说说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了文中加点字部分,这说明什么?(出示课件29)教师点拨:这个问题,我们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本文写作背景去分析。学生: “求神拜佛”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人民,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唯恐去之而不及。(出示课

17、件30)教师补充: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五、课堂小结这篇驳论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使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的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第二课时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的论证思路和文章内涵。2.在品味和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及其所指。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认识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这节课我们详细

18、解读一下这篇文章的内涵。(出示课件31)二、深读本文,合作探究教师: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出示课件32)教师提示:同学们可以回到课文去分析这个问题,然后回答。学生:“中国的脊梁”指的是埋头苦干的人。教师补充:这是比喻的说法。教师追述: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2.“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33)教师提示:我们看看这“四类人”所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要结合本文内容来分析。学生1:“埋头苦干的人”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执着于某

19、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学生2:“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揭竿而起、斩木为兵的农民领袖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学生3:“为民请命的人”指为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疾苦的人。学生4:“舍身求法的人”指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不惜牺牲性命的人。3.文中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出示课件34)(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预设:“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4.如何理解文中的“脂粉” “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出示课件35)教师点拨

20、:理解重点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要结合文章局部内容分析理解。预设:“脂粉”指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革命力量。5.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的观点吗?(出示课件36)教师:同学们,这是要求我们为本文补写事实论据,补写的论据不仅可以证明本文的观点,而且具有典型性。预设:“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1

2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6.鲁迅提出的“要自己去看”,有何深意?这对我们今天观察社会有何价值?(出示课件37)学生: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现代统治者“摧残”“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教师追述: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三、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38)(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

22、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这篇驳论文明确指出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它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的一颗爱国赤子之心。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39)(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驳立结合,论证严密。(出示课件40)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不能一概而论。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驳论入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课文先直接反驳对方错误论点,是驳论。紧接着再间接反驳错误论点,从正面立论,从而使对方论点不攻自破。预设2:语言凝练,尖锐犀利。(出示课件41)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