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_第1页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_第2页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_第3页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_第4页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析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底蕴论文关健词:理论美学生命美学传统美学论文摘要:理论美学和生命美学的论争,成为当今美学界的热点,论争的目的是确立中国新世纪美学的开展方向。因此,仅围绕“理论等范畴作理论的论争是不够的,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美学。事实上,从理论美学到生命美学,既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回归。这将有助于澄清当下很多理论误区,也是摆脱西方语境,开展中国美学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进人了一个新的开展时期。在理论美学之后,生存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超越美学等等异彩纷呈。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为对人当下生存的关注,它们的理论大致都建立在生命本体的根底上。为此,可以将它们统

2、称为生命美学。当代生命美学的理论体系还远未成熟,甚至招致不少非议和误解。另一方面,开掘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已愈来愈受到美学界的关注。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审视,我们发现其中亦涌动着一股强烈的生命气息。华夏民族宇宙意识的大旨是强调时空一体,时空变化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融为一体。老子提出了“道、“气、“象“有、“无“虚、“实等等,无非是在说由“道展开的一切生命流程。先秦诸子大都是用宇宙生命流动的哲学观点指导着考虑问题。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见,他也认为世界是自然开展的生命流程。?易系辞?云:“夭地之大德曰生。将事物看成生命的流程,生命通过阴阳交换的方式而展开,而人是

3、特殊的生命,要以表达道的善性对待人类和万物,从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要透过万物之生而创和谐环境以利于自身的生存繁衍。这便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精华,它的深层意蕴是从生命出发视一切为统一于道的生命流程。下面,我们再从构成中国传统思想主干的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展分析。儒家美学思想中审美追求和生命追求是通过“致中和统一起来的。“人而不仁,如乐何?“乐即美的创造活动,审美活动应与“仁一致。而“仁的目的在和谐,即顺天道以阴阳和合的动态开展。只有和谐才有利于从事农业的民族生存。儒家关心的是个人如何为族类生存繁衍作奉献,而又在这奉献中表达出个人的价值。这样能使族类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流程得以顺利展开,个人也会得到一

4、种生命充实且能发挥创造性的美感。按儒家的观点,这种美感往往根植于人生的内在精神世界里。在文艺创造和审美活动中,只要不失本心,就一定会以“致中和为原那么,这原那么在?乐记?里有很好的说明,其中一句“合生气之和更是点睛之笔。按照“天人合一的命题,人的艺术精神本来就是自然宇宙的生命创造精神,人的心灵正是宇宙和人生的交合处。因此,儒家美学不是在模拟自然,再现自然,而是在心灵深处开掘出美来。至于道家的美学思想,其审美追求和生命追求是直接同一的,儒道之所以能互补,是因为两者实际上同是生命哲学一根所生,哲学同源,美学也不会有本质的差异。道家把生命的自由展开联想为美,认为个体生命得以自由展开就能自然到达群体幸

5、福。在道家看来,人并不应该像儒家那样讲“仁,讲“赞天地之化育,自然生命的流程在正常地开展,你去干预它就是错,任何干预只会阻碍宇宙生命的流动过程。宗白华认为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以上分析可见,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是自由展开生命创造力的角度进展审美的,所不同的是一个注重群体生命,一个注重个体生命。儒家向往“致中和,道家向往“真,中国士大夫大都属于儒道互补型。因此,从整体上说,中国古代生命美学的开展形态是“致中和与“真的整合。坚持“致中和注重了社会功利性,要求作者的精神相貌无碍于社会和谐,重视生命的群体性。坚持真,注重生命的独特

6、体验,作者要尽可能真切表达出独特背景下的独特感受,尊重生命的个体性。我们还需要对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作专门的讨论。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很多,诸如“气、“意象、“意境、“神、“妙、“味等等。这里因限于篇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讨论。笔者认为,只要选取其中“气和“意境两个范畴,就可以窥见整个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在中国古代,“气是一个贯穿始终而又内涵对自然烟雨云气变化的观察及对人呼吸之气息流通的体验。后来,这个概念演变成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不单指详细的事物,而且成为事物的本体(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生命乃至精神道德境界)。魏晋南北朝时期,“气由哲学范畴进一步演变为美学范畴,作为对艺术和审美活动的最高概括,

7、成为一种体认宇宙万物、万象、万态各不一样又互相联络的活力活力与深层生命内涵的审美。“气作为宇宙生命原质,也是创作之根源。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就是说,宇宙之气构成万物的生命,推动万物的变化,从而感发人的精神,产生了艺术。艺术不仅要描写各种物象,而且要描写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气,“气之表如今作品中,那么可以转化为作品的生命力、感染力。这种气之根源,使有形无形、物质精神交融在一起,能显示整个大宇宙的生命气息。也就是说,美学上的“气具有超象性。因此,它能蕴涵一种深层的生命内涵,具有内在特征。换句话说,即中国传统的“气之审美,往往是一种由有形悟人无形,

8、虽无形实有形的审美。“气的审美特质,便是在对宇宙万物的活力活力与深层生命内涵的独特体悟中实现对万物生命的把握与深层体验。上文我们简要提到了“气的超象性。那么,在审美中同样重要的“象是什么呢?这便是“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审美的“象,但这并不是有形的“象,而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它包括“象,也包括“象外的虚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一个重要范畴,它的开展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条重要线索。要搞清“意境的详细含义,还必须追溯到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因此,对于一切详细事物的照顾最后都应该进人对道的照顾。老子将“道作为照顾万物的最高目的,而“道是“有和“无、“虚和“实的

9、统一,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艺术,艺术家们往往不太重视对一个详细对象的逼真刻画,往往努力打破详细的“象去把握宇宙的本体和生命。这也构成了中国和西方传统艺术的显著区别,“意境也因此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关于“意境理论,目前学术界存在很多争论,这里,我们选取较为普遍的看法。“意境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其浅层内涵是情景交融,展现的是人和人或心与物之间一片真情互相交融的情景。较深层次的内涵为形神统一,展现个体生命不为埋没,精神进人与道一体的自由境界的图景。其深层次那么为虚实相生,境生于象外,展示的是一幅无限的宇宙图景,演奏的是永久的宇宙生命交响曲。换言之,“意境范

10、畴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构成了人际关系,生命之真清,形神统一构成了个体生命之神明,虚实相生构成了宇宙生命之根源。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美学宗旨之所在。正是受上述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冷漠冰凉的哲理时空,而是生气蕴注其内的生命时空。这种强烈内在的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学思想往往是从艺术创作中抽象出来又反过来指导艺术理论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中国传统的艺术。首先来看看绘画。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气韵生动居于首位。“气韵之“气便是一种“元气,它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元气化合的产物,亦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所在。中国古代画家即便是画

11、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无不要在其中灌注整个宇宙的生命意识,而不是局限于画面的精心刻画。这正如王微所说:“以一管之笔,拟太空之体。(?叙画?)也正如后来郑板桥所云:“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郑板桥拾集补志?)“一块元气者,宇宙生命也。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画论最好的总结。宗白华亦认为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中国书法亦不例外。书法如仅仅效劳于实用目的,就不成其为艺术,它必须“加之以玄妙,应表达造化自然的本体和生命。所以,中国书法不仅重实,而且重虚,这就是所谓“虚实相生、“黑白相间的道理。古人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

12、者缺一不可成书也。(苏轼?论书?)。在行草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宇宙生命流动的气息。其实,楷书也不例外,楷书中的一横一竖,并不是简单的横过去,竖下来,而是逆锋落笔,“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写到最后还要回锋收笔。?老子?云:“反者,道之动。?周易?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可见,它们都有很内在的联络。中国古代的音乐,其特征更为突出。古人有乐者,天地之和的说法,就把音乐和宇宙生命联络在一起,而且给予音乐应天开物、赞育群生的意义。西晋阮籍?乐论?对此有很好的阐述:“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体,那么和,离其体,失其体,那么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

13、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方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升群生万物之精气。故律吕协那么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寰丘而天神下,奏之芳泽而地址上,天地和其德,那么万物和其生。刑索不用而民自安矣。“乐乃“天地之体,万物之性,即宇宙之活力,万物之生命。作乐乃“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一方面顺应活力之律动,另一方面赞誉天地万物之生长,直至国泰民安、神人以和。这些思想虽有些夸张和神秘色彩,却更突出了音乐和宇宙生命的联络。诗文亦是如此。清叶燮?原诗?云:“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他又在?己畦文集?中又说:“吾又以为含天地万物之情状者,又莫于诗。明董其昌云:

14、“文要得神气,且试看死人活人,生花剪花,活鸡死鸡,假设何形状,假设何神气。(?画禅室随笔评文?)或曰如“生花,或曰如“活鸡,一句话,要像活物,要有生命。但诗文之生命又是指的什么呢?书画有形,音乐有声,诗呈现给人的乃是语言。但诗文亦需以言状物,表达出无的生命。而且古人之强调生命,并不一定是就作品所写的详细内容而言,而是指作品的整体,一种超越的抽象的生命感。所以古人对诗的欣赏强调.悟、“涵咏,“因此读诗的人必须通过反复涵泳,把握这个活泼泼的意象,把握它内在的血脉流通。把握它内部的血脉贯穿,才能接触到诗歌活泼的生命,得到美的享受。中国传统的生命美学源远流长,而且在现代还出现了一位集大成者,这就是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宗白华先生学贯中西,但他能坚持在中国的语境下研究中国美学,这在中国美学家中并不多见。宗先生认为生命是艺术的本体,亦是美的本体。他说:“就实际讲来,艺术本就是人类艺术家精神生命底向外的开展,贯注到物质中,使他精神化,理想化。他又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形式中。宗白华先生一直坚持生命艺术化和艺术生命化的主张,他对艺术形式美的研究也很具有独特性。他认为,形式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根本条件,不只是因为它实现了美的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