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赏析(共9篇)_第1页
西厢记赏析(共9篇)_第2页
西厢记赏析(共9篇)_第3页
西厢记赏析(共9篇)_第4页
西厢记赏析(共9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3 页 共 NUMPAGES13 页西厢记赏析(共9篇)西厢记赏析(一): 碧云天黄花地 西厢记 王实甫 诗中染字赏析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千古名句.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离泪涟涟,宛然如见. 句中的“染”和“醉”历来被人称道,妙就妙在霜林不是自己经霜而红,而是因为离人的眼泪把它感染了,枫叶都沉于离情之中,都醉了,所以才会呈现逐一篇红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连枫叶都因离别而醉,那离人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 西厢记赏析(二): 赏析今年高考满分作文 中国咱们慢慢来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舜至成汤以来,强大的民族经验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 从前啊,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翠绿金丝黑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人、物的美。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

3、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们只得称那些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子图和年画的人为“他们”时,又有何证据来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子孙? 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华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值此发展腾飞之际,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国,咱们慢慢来。 时下中国,百年来的自卑、自尊

4、、憧憬与焦灼使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似乎渐渐失去耐心,失去沉稳,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轮船、高铁、飞机,科技的进步使天涯比邻,经济的签约日益频繁,而谁又能保证,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车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赖? 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放缓“席不暇暖”的脚步,盘点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来年祭扫时,牌位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人,笑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中国,咱们慢慢来。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

5、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中国人的骨.【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三): 阅读下面这则选自西厢记的曲子,完成问题。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请具体赏析本曲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心境的。 _ (青山起伏,疏林掩映,淡烟四起,暮霭沉沉,夕阳冉冉西下,古道寂寥荒凉,于禾黍离离、秋风习习中,凄切的马嘶声断续相闻。)作者借助隔断视线的青山、疏林、暮霭,刻画出莺莺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怅然痴立的形象;又选择了萧瑟凄冷的“夕阳古道”的意象,通过对“无人语”“马嘶”的幻觉描写,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更生动

6、地传达出莺莺送别张生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答案不唯一) 西厢记赏析(四): 移家别湖上亭 赏析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全诗是说,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

7、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不啻是天造地设.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宋人周邦彦“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

8、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西厢记赏析(五):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西厢记赏析】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

9、、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

10、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西厢记赏析(六): 西厢记长亭送别 在西厢记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离愁别恨说明了什么 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哀愁 天地间最动人归思者,莫如山色,而最慰人悬望者,莫如残照.何别天涯游子,触景增怀.对青山之无恙,久客而悲他乡,睹落日之无多,长策而归故里.人情往往然也,未有伤心特甚如今. (陈维崧才子西厢醉心篇) 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

11、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

12、的打算.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

13、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西厢记赏析(七):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很好.请发挥想象详写 刚才拥抱君瑞的感觉还没有完全散去,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模模糊糊看到他渐渐远去的身影,我的心里阵阵发冷.他这一走不知要到何年何月,身影越来越模糊,就要走出亭子了,这熟悉的亭子怎么会变得这么短,我的视野延伸到长亭的尽头,君瑞的影子都没了,只看到长亭尽头蓝蓝的天空,这怎么也望不到边际,天空中一朵云

14、彩都没有,蓝天也像我一样寂寞吧,蓝天下面相对着的黄花地倒是一片金灿灿的,难道这象征这他大好的前程吗真是这样就好了.好像起风了,我的身体好冷啊,心里也是空旷,麻木着的,随着这西风不时地泛起阵阵凉意,可是我的郎君也感到凉意了吧,以后就没人照顾他了,你一定要保重啊,我的心里默念道,咕.咕咕.人字形的大雁飞过来了,看他们成群结队的一起往南飞去,多好啊,大雁都可以有个伴,可我却要和自己的郎君分离,我的泪又下来了. 西厢记赏析(八): 求林黛玉人物赏析(必须有葬花词) 林黛玉人物赏析: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

15、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曾用造化钟神秀的诗句,来形容东岳泰山的壮美在他心中引起的惊奇.意思是说: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的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

16、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 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象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

17、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到贾府时,尚在孩提,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

18、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欣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

19、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象,

20、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象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葬花吟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

21、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

22、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

23、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

24、了证明.诗曰: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

25、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

26、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

27、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

28、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清人明义题红楼梦诗里说:“伤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