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_第1页
气候变化问题_第2页
气候变化问题_第3页
气候变化问题_第4页
气候变化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規定缔约方与适应气倏变化相关的义务通过京都议定书人重申缔约方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义务通过(关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械里部长宜言通过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关于气像变化影响、脆弱性和适应的五年工作方案通过巴厘行动计划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包括巴黎协定和相关决定的巴魏成果,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又向前迈出了关键一步谢1哥本哈棍协议适应委员会三年期工作计划启动绿色气帳基金支持最不发达国家制定国家适遂迪厂建立坎昆盾应框架组建适应委员会设立绿色气帳基金设立新的技术机制1992199519972001-2002*20042005一20062007-20092010-

2、2CH1-2012确定适应气憔变化蟄金机制的3个阶段设立气像变化特别基金、最不发达国家基金、适应基金组建最不发达国家专家组支持量不发达国家制定国家适应行动方案卜关于适应和应对措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工作方案通过I关于气候变化影响、膽弱性和适应的内罗毕工作方案201斗年中美发表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气候变化及国际应对路线图气候变化引起世界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寻求共同解决这一没有国界线的环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国际谈判;启动了一些科学研究计划;出版了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制定了相关国际条约,开展了减排等相关行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从第一次人类气候会议到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79年2月1223

3、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了“世界气候大会一一气候与人类”专家会议,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制定了气候计划及四个子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世界气候影响计划,世界气候应用计划及世界气候资料计划)揭开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序幕,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率和变化的意识和科学认识水平,对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弓I。大会还推动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IPCC。IPCC成立至今已经发布5次评估报告,对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资料和成果进行了评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8年12月底34届联大会议通过了为人类当

4、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011。1990年IPCC发布第一次评估报告(FAR),以综合、客观、开放透明的方式评估了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问题,明确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增大,其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并增加温室效应,从而使地表升温。FAR明确了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是近200年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消耗的大量化石能源,也就明确了主要的责任者,从此将气候变化提到政治高度,促使各国政府就开始全球变暖问题进行谈判。(二)从里约到巴厘岛会议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诞生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各国政府

5、签署的,在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最具权威性、最全面,影响力最广的公约,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合作的一个基本国际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生效为各国共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且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组织行动体系,使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机制得以在一定基础上完善,推动了有关科学问题,增强了公众意识。1997年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签订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具体实施机制,它首次将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一期承诺已于2012年12月31日到

6、期,但是减排不容乐观,16个国家没有完成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的减排量,尤其是美国的退出,对减排的影响较大。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COP13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3次会议,主要成果是制定了“巴厘路线图”讨论京都议定书下附件一国家第二承诺,及谈判特设工作组关于未来谈判时间表的结论;确定在2009年之前达成一项新的能够在2012年之后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新协议。“巴厘路线图”确立了“双轨”谈判进程,推动了京都议定书附件一国家(20082012年)切实履行其减排温室气体承诺,COPI3是京都议定书制定10年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气候大会,“巴厘路线图”首次将美国纳入到减缓全球变暖未来新协议的谈判进

7、程之中,要求所有发达国家都必须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通过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后期的减排承诺以及增强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起到了积极作用。后京都时代关于2020年后的新条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同的国家集团有不同的诉求,要在这些集团和国家的诉求中,寻找一个平衡、折中、妥协和各方能接受的新公约。“巴厘路线图”设定了两年的谈判时间,即在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完成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没有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设想,最终形成了一份没有法律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没有就2012年以后减排的目

8、标做出具体的安排,但是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了“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坚持并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制”的谈判进程。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上(COPI6),确立了双轨谈判的框架,决定建立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绿色气候基金,是“巴里路线图”阶段性性成果。2011年12月举行的德班气候变化大会(COPI7)决定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主要负责在2012年至2015年问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者法律成果,以便各缔约国以此为基础,从2020年起启动有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2

9、012年底的多哈缔约方大会(COPI8),通过了一揽子成果文件,“巴里路线图”谈判宣告结束,确定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从2013年1月起至2020年12月31。欧盟与澳大利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在第二承诺期的整体年平均排放将比1990年减少18%o2013年11月23日,华沙气候大会(COPI9)闭幕,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合理要求并未全部满足,取得的成果有限。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认为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华沙气候大会不是气候谈判的终点,目前一

10、些发达国家对落实2020年前减排目标仍缺乏力度,新西兰、日本、俄罗斯不参加第二期承诺,加拿大不是议定书缔约方,发达国家极力推卸历史责任,对于切实兑现承诺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缺乏主动性,既没提出时间表也没提出具体数额,这为今后的谈判带来了负面影响。总之,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在2015年达成一个适用于公约所有缔约方的法律文件或法律成果,作为2020年后各缔约方加强公约实施、减控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依据,任重道远。尽管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没有制定各国的限制排放指标,几个公约对各国没有起到限制性作用,但是气候变化的问题由学术问题变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广泛参与的国际问题,加强应对气候变化

11、已达成广泛共识,各国政府均表达了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高度负责态度,同时各国在减少排放上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行动。二、气候问题的本质(一)气候问题是政治问题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工业的不断进步,气候问题也逐渐开始被人类所普遍关注。1853年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人类已经开始认识气候变化。随后,人类加快了对气候问题的关注,1873年在维也纳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气象大会;1988年的多伦多会议;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环境与发展大会;1995年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变化第三次会议;京都议定书的最终签署与生效等一系列会议与决策都表明人类在不断关注着气候变化。在人类对气候问题的关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12、,气候问题已经不单是一个学术讨论的问题,“气候变化问题逐渐从一个局部问题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从一个气象问题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政治性问题。”“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环保问题或者全球性的发展问题,它已越来越成为各国政治家谈论的话题,上升为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进入21世纪,气候变化变得十分突出,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成为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焦点。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气候大会和2008年4月在中国海南召开的亚洲博鳌论坛大会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这充分表明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和各个国家对气候问题的重视从这时

13、开始,气候会议便成了大国政治角逐的舞台,气候问题成为国际政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二)气候问题是大国之间的博弈气候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各个国家之间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的角逐,是国家间为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发展空间,大国地位等诸多方面利益的相互博弈。当今世界的经济与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早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这些国家提倡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合作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世界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原本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需要的重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不发达国家生产,给这些国家的环境与资源都

14、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重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对世界气候的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阶段,有的正在走向工业化。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不够发达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资源结构不合理,发展效率低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这些因素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方法都不够先进才导致的。发展中国家要谋求发展,发达国家要提倡环境保护,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是当前气候问题的主要分歧。发达国家将气候问题转嫁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是不公平的,更是没有根据的。三、主要经济体的态度与政策I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

15、期,美国就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从那时候起,美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经历了数次变化。在小布什执政的八年中,由于认为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一直否认存在着紧迫的气候问题,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2002年2月,布什宣布美国将实施“新环境方案”以替代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未来10年(20022012)里削减18%。这一方案的提出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数国家认为此方案无法替代京都议定书。奥巴马在当选总统之后,将气候变化作为仅次于振兴经济的重点政策领域。2008年11月18日,在洛杉矶举行的全球环境峰会上,奥巴马重申

16、了对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支持,提出每年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最终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到2050年再减少80%,同时许诺在节能技术方面投入1500亿美元。奥巴马还批评了小布什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表示在他的总统任期内他将带领美国重新在气候变化方面承担领导者的角色,“拖延不再是政策选择,拒绝不再是可以接受的反应”,“现在是我们一劳永逸地同这一挑战做斗争的时候了”。尽管美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的公共政策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但很多州已经制定出了详尽的减排目标心。有39个州参加了州际气候登记组织,还有数百个城市加入了美国市长气候保护协

17、议,该协议覆盖的人口高达7700万,同时还为地方政府提供实践指南。这些城市采纳了与京都议定书相同的目标,即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7%。同时,在联邦层面上,国会的立法和辩论也已经达到新的水平。仅在2007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文件就有十多个。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提出,2012、2020、2030与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减少3%、20%、42%与83%。法案一旦生效,美国85%的行业和领域将会被涵盖,基本上包括所有的电力企业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当量超过25000t的主要工业企业,这将比欧盟现行的气候变化法案的覆盖面还要广泛

18、。此法案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皮尤气候变化中心总裁克劳森认为,该法案包括了积极的减排目标,采取措施保护美国消费者与工人,并配套部署了低排放或者零排放技术,“代表着美国气候与环境政策的崭新起点”3.2欧盟欧盟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强调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领袖角色。早在1992年,当时的欧共体就对除可再生能源之外的其他能源统一加征碳/能源税,以将使用能源对环境的外部影响内部化C26J。2000年,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欧盟制定欧盟气候变化计划,确定了约40项成本低于20欧元/t二氧化碳的减排措施,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6.647.65亿t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实现京都议定书目标需求量的

19、2倍左右旧。同时,欧盟还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欧盟积极推动建立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基金并自2005年以来每年提供4.1亿美元资金支持,制定了发展合作背景下的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与中国建立“欧盟一中国气候变化合作关系”在2007年3月的理事会会议上,欧盟提出,发展中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做法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一致,并将继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降低脆弱性与增强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支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欧盟始终坚持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减少的原则。为实现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年比1990年减少30%、到2050年减少60%一80%的目标,在经过大量经济分析并征求成员国

20、意见之后,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月23日提出了“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一揽子执行措施”2008年12月12日,该计划在欧盟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17日得到欧盟议会正式批准。该计划被认为是欧盟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内容是三个“20%”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其他发达国家若能相应大幅度减排,则为30%),并将任务分配给各国(见图2);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与生物能源等)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将能源效率提高20%。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包括:扩展排放交易机制;解决交易机制没有覆盖的其他部门的排放问题;推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发展与安全

21、使用;提出减少交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等。3.2.1英国英国始终是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方面坚定的领导者,积极寻求国内和国际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2000年,英国政府就发布英国气候变化规划2000。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一一构建一个低碳社会,首次提出了要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在此后的几年,英国政府又先后出版了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气候变化:英国规划2006以及2007、2008年两个相应的年度报告等。2007年3月13日,英国公布气候变化法案草案E32J,并于2008年11月26日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该法案是世界上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危害的长期法律框架,其主要条款包括-2020

22、年C02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至少26%,2050年削减80%;建立碳预算体系,要求政府制定碳预算5年计划并在2009年6月1日之前制定出最初的三个五年计划(200812、201317与201822);成立独立的、专业的气候变化委员会,每年就减排进程向议会提交年度报告等。作为气候变化法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委员会(CormitteeOnClimateChange,CCC)已于2008年12月1日成立。在题为建设低碳经济一一英国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贡献的就职报告中,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前三个五年碳预算。根据临时预算,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削减34%(较2005年削减21%)

23、,相当于1.10亿t二氧化碳;而根据意愿预算,202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1990年削减42%(较2005年削减31%),相当于1.75亿t二氧化碳。3.2.2荷兰与英国一样,荷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荷兰认为,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目标远不足以阻止气候变化趋势。根据京都议定书,荷兰的目标是到2012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6%,但是,为了使荷兰成为世界上“最清洁且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荷兰制定了更为积极的政策清洁与效率计划m,主要目标是:(D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30%;能源使用效率每年提高2%;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计划几乎涉及

24、所有的部门。考虑到各部门的成本曲线不同,各部门的具体任务取决于该部门的技术能力与成本,以公平有效地分摊任务。其中,建筑环境部门(builtenvironment)、能源公司、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与农业要与荷兰政府就所要实现的目标签订协议。3.3日本日本一直是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力量。1997年,日本内阁设立“地球温室化对策推进本部”,在1998年制定地球温室化对策推进大纲面向2010年的地球温室化对策,并于2002年重新修订。近年来,日本政府致力于建设低碳社会o2007年5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一次演讲中强调,建设低碳社会与推进创新技术发展是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半的两个重要手段

25、;提出“清凉地球50”倡议。2007年12月。日本环境省提出了建设低碳社会的原则、理念与实现目标,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路线图。根据日本一英国联合研究项目于2008年6月发布的一项报告,日本2050年C02排放量有可能比1990年减少70%,其中,工业部门、客运部门、货运部门、家庭用户与服务业的减排比例分别为30%40%、80%、50%、40%一50%与40%o日本环境省发布的(2008年年度报告:迈向低碳社会与循环型社会则认为,“世界正处于建设低碳社会的转折点上”。在2008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清凉地球5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清凉地球促进计划”,并建议通过后

26、京都框架、国际环境合作与创新三方面的内容实现这一计划J。2008年6月9日,福田康夫又发表名为“致力于作为低碳社会的日本”的演讲,提出日本的长期目标是比现有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0%一80%o中期目标包括:日本可能在2020年比2005年减少20%排放量;努力使世界了解部门法;在下一年(2009年)公布国家减排目标;建立包括主要经济体、而不仅仅是日本与欧盟的“全体参与”框架。在2008年7月的G8北海道峰会上,福田康夫提出,为准确界定各国的减排能力,建议使用“部门法”,即首先确定各部门在使用最先进技术时的减排量,再加总得到潜在的排放减少量;认为基准年的选择应当能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温室气体排放行

27、动中,由于2000年后的温室气体排量同1990年相比较高,以1990年作为基准年“需要仔细考虑”。3.4印度2008年6月30日,辛格总理签署了印度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截至2017年的八个核心“国家任务”:太阳能国家任务,光电量增加到每年10亿瓦,形成至少10亿瓦的太阳热发电;提高能效国家任务,要求高能耗产业降低能源消费,为节能设施提供税收减免,为私营企业的参与提供金融支持;可持续生活环境国家任务,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作为城镇规划的重要部分;国家水任务,将水使用效率提高20%:维持喜马拉雅山生态系统国家任务;“绿色印度”国家任务,在森林退化地区造林600万hm2,将印度的

28、森林覆盖率从23%提高到33%:可持续农业国家任务,通过推广气候适应性作物、拓展天气保险机制等方式提高农业的气候适应性;气候变化战略知识国家任务,计划推出一项新的气候科学研究基金,改进气候模型,提高国际气候合作,以更好的了解气候科学、影响与挑战。与中国一样,印度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也坚持“人际公平”辛格总理在就气候变化国家行动方案发布而发表的演讲中称,多边国际谈判“的结果必须是公正合理的”,“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使用大气空间的权力,因此,人均排放量的长期趋同是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唯一的公平的基础”四、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立场中国一直是国际气候合作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早在1972年,中国便参与全

29、球环境问题的讨论,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开始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环境政策。1992年,中国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为第五个批准该协议的国家。2004年,根据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中国提交了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概括而言,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注重环境含义、注重政治含义与注重经济含义三个阶段。过去,中国一直强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量低、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强硬的、有时缺乏灵活性的立场使中国在国际谈判中赢得了“强硬路线者”的声誉IIIJ。近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立场稳中有“变”在坚持不承担量化减排义务的同时,在相关领域表现出的更加积极、开放、合作

30、的态度。中国政府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应当坚持公约和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应当在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继续承担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作为整体到2020年在1990年水平上至少减排40%,未批准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可相与比较的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并作出相应的机制安排。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五、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路径借重主权国家是全球治理有效推进的保障。国际治理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今国际政

31、治行为主体依然是主权闲家,而现实中的国际治理之所以举步维艰,成就有限,就是由于主权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因利益冲突收益差异而导致的各国对治理的态度与参与程度也参差不齐。在谈到全球化以及全球治理这些词汇时,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体现的是国际社会中那些被唤醒的非国家行为体的上台,因而使得有关全球治理中主权国家的作用容易被漠视,为非政府组织的预期作为而欢欣鼓舞;甚至在一些人看来,其他非政府组织的瞀场似乎昭示着主权国家体系即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将会终结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从而有利于解决当今时代的公共性问题。然而在事实上,全球治理的实质性推进必须要充分借重主权因家的作用。由于气候变化本身的复杂性,要想以实际行动推

32、动气候变暖速度的减缓,不仅需要主权围家问达成共识,签署相关的协议;更重要的是这些协议的落实需要各国国内相关部门的配套支持,因此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主权国家的作用是其他非政府组织所难以比拟的。“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治理的兴起并没有也不可能排斥民族困家的作用,把全球治理理解为给超出困家独寺解决能力范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带来更有秩序和更可靠的解决办法的努力不过是一种理想的设计。”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支持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鼓动政府问组织以及主权国家对全球治理的全面参与,这既是在全球治理既有成绩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全球治理推进和改善的保障。大国协调可以加速气候治理。气候变化全球

33、治理的理想状态意味着尽量地满足多元主体的关切、偏好和诉求,然而考虑到治理过程中庞杂而又立场不同的主体,这种状况只能是孜孜以求的一种追求或者期望的方向。有效可行的治理只能是各主体间立场协调的产物,在这种协调中可能有利益的争执和价值的争议,而最终的治理结果只能是多方妥协平衡的产物。就当今国际社会的现实而言,全球治理的推进与大困间的协调是密不可分的,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进程中,甚至只有当大困协调成功时,方可有气候治理的启动。因此在可见的将来,全球治理的推进程度将会与大国协调的力度相一致,在未来的全球治理中必须重视大国协调的作用。3经济手段的利用可以极大地便利气候治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也是积极调动经济手

34、段的刺激作用的治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经济的支持,可行的事会很少。因此在气候领域中直到国际金融体系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和赋予新能源项目以活力之前,可行的事也很少。”借助经济手段,将会极大地方便全球治理的操作。正因如此,当今全球治理的讨论中,征收“碳税”作为气候治理途径的观点很有市场,因为征税是最容易操作和最易调动相关利益攸关方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气候治理必须是价值引导的。气候治理的实践并不仅仅是一种多主体间讨价还价,合纵连横的战略协作,而应该是某种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社会和更加美好的个人生活而孜孜以求的一种努力;面对诸多纷争矛盾的世界,全球治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才是将各种治理主体凝结

35、起来的核心力量,正是这种凝聚力量的驱动,人类才有可能超越目前的障碍,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当然全球治理所体现的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尚在争议当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关于全球治理的设计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类似于美国的缔造者们的挑战:如何为一个在规模和多样性上前所未有的政体设计出卓有成效的制度。我们只有站起来迎接挑战,才算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历史的使命。”六、国内政策与行动在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同时,中国也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制定产业政策与经济激励政策等方面。2007年6月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

36、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方案提出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0%,力争实现碳汇数量比2005年增加约0.5亿t二氧化碳等。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中国宣布了2020年的目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

37、加13亿m3o2009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我国今后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国家方案的落实,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建设;加强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规定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修正案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另据报道,中国政府正在起草一个为期10年的清洁能源计划,其目标是,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在2020年达到1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投资数十亿元,用于建设核电站、风电场、太阳能工厂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策略面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与形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在既保证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