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开题报告盼_第1页
设计开题报告盼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技大学毕业设计(学生填表)开题学院: 农业2014 年 4 月 3 日课题名称自走式小型水稻联合收获机的设计(脱粒系统)学生盼专业班级农自 101课题类型工程设计指导教师王升升助教课题来源科研1. 设计(或研究)的依据与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近 2600 万 hm2,产量近 16 亿吨,约占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 21,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34。我国水稻主产区在南方,南方多丘陵、梯田,地区的季节性、作业环境差异也大,一年 2-3 熟制,田块小,土地高低不平,经济欠发达,这对水稻联合收获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土地分散经营使得机械收获效率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2、了水稻联合收获机的发展。现阶段,谷物联合收获机主要有两大机型,自走式和背负式。自走式机型的功率大、效率高, 和田间转弯都比较方便,但也有 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年利用率低、不适合小地块等缺点。背负式是拖拉机和收获机直接挂接,功率较小,效率较低,投入成本低,回收期短,在非收获期拖拉机还可以做其它用,年利用率较高,主要适合小块田地和丘陵地区的联合作业。水稻收获使用的主要有两种机具,一种是中小型全喂入橡胶带自走机,适合水田收获,从发展趋势看应以中型机(36.8KW)为主,采用 电子技术并提高自动化程度,加装茎秆 装置及驾驶室,适应多数地区中小田块收获作业。另一种是半喂入自走水稻联合收获机,适应单季稻

3、产量和茎秆都比较高,收获季节倒伏较多,要求保留完整的茎秆,用于编织手工艺品的地区,需要多为中型机,适应中小田块收获作业。半喂入机技术水平较高,基本达到国外机水平,发展趋势主要提高自动化程序,达到高效、可靠。本课题拟研制的自走式小型水稻联合收获机,可以完成水稻的切割、输送、脱粒分离、清选等联合作业。喂入形式为半喂入,割幅 1 米,配套动力为 48 千瓦,喂入量 1 千克/秒,籽粒总损失率1.5%,籽粒破碎率0.5%,含杂率2%,机组生产效率为 1.21.8 亩/小时,使用可靠性大于 95%,综合分析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 国内外同类设计(或同类研究)的概况综述一、国内联合收割机的研究概述

4、及其发展趋势。国家收获机械的研究和发展可以说是在中 民 成立以后才开始的。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我国收获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 30%。其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总结起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自上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口号的提出,在行政 的推动下,国家着手在各地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大力推广收割机的使用,其中联合收割机推广了近 7000 台(主要在国营大型农场使用),机型仿制国外的联合收割机。直到 70 年代中后期才又逐渐开始恢复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机型,但大多没有形成最终产品。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中期,联合收割机才真正在我国

5、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这时候的机型基本上是以四平产的东风4 型自走式和桂林产的桂林2型配套式全喂 合收割机为主,以及在东 型国营农场引进使用的国外大型全喂入自走式机型,如 JD-7700 等,大多用于收割小麦,只能勉强兼收水稻。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国内逐渐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机型,如镇江生产的江南-120 型自走式、福建产农友-90 型配套式等半喂人联合收割机;以及 产珠江2 型自走式、佳木斯产 JL-1065、1075 型自走式、四平产 E514自走式、陕西产 4L-15 型配套式、 产 B 型配套式、南通产 型配套式、临海产海马I 型配套式等全喂 合收割机。从 1993 年下

6、半年开始,在持续两年多的低谷徘徊之后,包括联合收割机在内的整个农机市场开始 复苏, 逐步被打破。由于水稻收获机械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农机,是水稻生产机械化点,加上水稻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取得的显著效益和影响,水 联合收割机热一直在持续。农机大企业、一些非农大企业和政策的影响也加盟水稻联合收割机生产行列,如司、三联、星光等加入到研制、生产当中,大企业和凭借与技术优势很快切入市场,并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性能和技术含量,使产品的升级、更新换代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了我国水稻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生产厂家近 300 多家。进入 1994 年以来,随着一批新机型的相继问世,形势更加快速地向

7、多极化方向发展。到了 1996 年,形成多极化格局,也同时被彻底打破,市场竞争更趋于激烈。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机型,例如, 2 型、 B 型、海马型、珠江-15 型、 4L-22 型、湖州-160 型、台州150 型、太湖-1450 型、4LZ 160 等等, 自走式机型发展迅速,背负式机型的市场日见萎缩,有被逐步取代的趋势。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适应性强,、韩国多采用这种机型,但结构复杂,整机进口成本偏高。国外一些厂商看到我国联合收割机市场培育正口益成熟,近年来纷纷来华投资建厂,如“洋马”、“久保田”、东洋收割机(江苏) 等公司,其优势在于技术先进、 雄厚,产品制造精良

8、、性能稳定。到上世纪 90 年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一股半喂 合收割机热。主要表现在现代农装、北汽福田车辆潍坊收获机械、现代农装湖州联合收割机等企业进行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半喂入技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研究和开发。半喂入式代表机型主要有久保田系列、洋马系列、福田谷神 B1500、太湖-1450、中农机 503、星光-450、碧浪150、东杭-2000、-120 等。目前,我国的收获机械行业已经成为充满、蓬勃发展的行业。二、国外联合收割机的研究概述及其发展趋势。谷物收获机械出现之前,世界各国人民都是使用各种镰刀和手工割禾器进行谷物收割。1880 年,最早的可供使用的联合收割机在诞生了。1890

9、年,出现了拖拉机牵引的联合收割机和最早的由蒸汽机驱动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 1938 年前后,开始推广使用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已占到全部联合收割机总产量的 90%-95%。在借鉴西方收获机械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山地丘陵较多,水稻种植面积大等特点,研制出一系列小型水稻收割机械,独具特色。目前,的水稻收获机械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许多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前,国外收获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发展趋势是:1.在保证良能的前提下,向高效、大型、大功率、大割幅、大喂入量和高速发展;2.由牵引式向自走式发展。3.向扩大机器的通用性和提高适应性发展;4.对保持收获中

10、低损失率,洁度的主要工作的研究更为深入;5.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产品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6.广泛应用机电和自动化技术,向舒适性、使用安全性、操作方便性方向发展;7.向智能化收获机发展。课题设计(或研究)的内容了解国内外小型水稻联合收获机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弄清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确定水稻联合收获机的设计性能指标和总体设计方案,确定小型水稻联合收获机的结构参数,绘制总体布置图。弄清水稻清选的基本原理和装置,绘制 12 个部装图和若干零件图。对主要工作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计算。4. 设计(或研究)方法主要参考农业机械设计方面的书籍,相关的设计手册和标准完成设计计算。手绘总体布置图,其余利用计算机 CAD、caxa 绘制图纸。通过测绘现有机型,以及查阅相关图纸资料。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