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与经济发展_第1页
制度与经济发展_第2页
制度与经济发展_第3页
制度与经济发展_第4页
制度与经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管理学院制度与经济发展什么是制度?“ 制度” 一词是制度经济学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对制度的内涵,无论是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康芒斯,还是新制度经济学家舒尔茨、诺思等都作过解释。21.“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 诺思2.“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 凡勃伦3.“如果我们要找出一种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一切所谓属于制度的行为,我们可以把制度解释为

2、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集体行动的种类和范围很广,从无组织的习俗到那许多有组织的所谓运行中的机构,例如家庭、公司、控股公司、同业协会、工会、联邦储备银行以及国家。大家所共有的原则或多或少是个体行动受集体行动的控制。” 康芒斯4.“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 舒尔茨34哪里有制度?号称史上“最严”新交通规则!5制度在我们身边制度的构成制度 6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契约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核心)正式约

3、束 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其中最一般的规则是宪法,然后是各种法律,再往下是法律规则、规章条例,最具体的是个人间的契约。政治规则规定政体的权力等级结构、基本决策结构和决策程序的特征。经济规则界定产权,契约是有关特定交易的协议。 一般,政治规则指导经济规则,产权和个人契约都是由政治规则界定和实施的,但经济利益结构也会影响政治结构。在均衡状态下,一种既定的产权结构将与一组特定的政治规则保持一致。 正式规则仅仅是人类行为约束的一部分。7非正式约束 非正式约束数目多,影响深远而广泛,更加根深蒂固。 意识形态是核心。 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观等。它是

4、该团体各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反应了该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同时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 非正式约束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惯例或习惯。8两者关系 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作为制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非正式约束是正式约束的延伸、细化和限制。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共同规范人类行为,为人际交往提供秩序。91两种制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制度冲突或不兼容。非正式约束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相反,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

5、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10112两种制度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互补性和替代性。 首先,从互补性来看,一个富有效率的正式约束形成,应该考虑与道德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的互补,才能保持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和谐,制度改革才能成功和富有成效。 另一方面,一个有形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正式约束与之匹配,也许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或者说,同样的正式约束,与不同的非正式约束相匹配,就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 其次,从替代性来看,一方面,在正式约束缺位的情况下,非正式约束安排也可 能替代正式约束提供一系列安排,以获得有效的经济运行。123两种制度的相互转化性。非正式约束可能因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或强

6、制性制度变迁转化为正式约束,相反,正式制度也可以转化为非正式约束。就正式约束向非正式约束转化而言,主要是历史上的正式约束向非正式约束的转化。制度的功能 制度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13制度的功能1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最早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当中,交易活动被看作是不稀缺的,交易费用也为零。科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质的突破。他认为,交易活动是稀缺的,也是可以计量的:交易活动同样有成本,它包括收集信息、组织谈判等一系列活动的支出。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他提出了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以及如何界定企业边界的问题。科斯认为,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

7、企业内部交易来代替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企业的大小决定于企业内部的边际费用与市场交易边际费用的比较结果。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可以相互代替的制度形式。显然,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制度就会起作用。 换句话说,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很多制度,如企业制度正是为降低交易成本才存在的。14制度的功能2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减少不确定性。希克斯在经济史理论一书中谈到了他这样的观点,即商业经济制度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如何找到减少风险的途径问题。制度可以为交易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例如,股份制经济制度就具有分散不确定性的作用,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制度本身会使信息更加完备,同时

8、也能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交易中的各种不确定性。 制度在减少不确定性的同时,能够为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方便交易,如货币及信用制度便于交换,市场便于提供和交换信息,保险制度可以使有关方面分担风险等。15制度的功能3为合作创造条件 传统经济学理论强调竞争,但忽略了合作。亚当斯密在理论上的一个巨大贡献是指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在同时,他却忽略了分工的协调成本问题。诺思指出,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是,对人们之间合作与协调性质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多次博弈达成的一系列合约的总和。制度规则为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尤其是在复杂的交

9、换情况下,制度对合作的顺利进行更为重要,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影响合作顺利进行的因素降到最低。16制度的功能4.一种激励机制 好的制度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不好的制度则提供负激励。1718制度的职能示意图关于制度的功能的另外说法(1)制度的社会协调和整合作用。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而有力的手段,制度对于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2)制度界定权利边界和行为空间。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特征,不同制度指向需要对各种可能的具有负的外部性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约束,从而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3)制度具有促进经济效率和实现资源分配的作用。根据本文所分析的制度演化过程来看,制度的

10、产生和形成本身是社会环境引发的竞争压力的产物,因此,如果一项制度无法改善人们的经济条件和资源收益,那么它就不会被人们认可。(4)制度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价值的保障。前者如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后者则指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以及尊严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19(5)从制度对于认知和信息的作用来看,制度会给定特定的信息空间,有利于人们在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环境下,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特定的认知模式,从而有利于指导个人和组织行为。(6)特定制度所包含的社会价值具有伦理教化作用。制度所预设的伦理、价值观念,直接规定着该社会的整体伦理状况或精神文明发展的方向及其可能性空间。(7)制度应当具有一种激励作用。制度

11、设置支配着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利益分配、社会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制度的激励作用在不同领域的表现都应当符合社会价值的公共导向。(8)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制度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架构。它必须在开放性和封闭性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在封闭性空间上,它应当有利于促进共同体内部知识增长和认知的提升,并为共同体的存续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凝聚力;从开放性角度看,即使一个封闭的制度系统也无法避免来自系统外部的竞争压力(制度竞争),因此,制度系统必须保持开放性来降低系统熵值,以防止内部的低水平自我复制,并从外部吸收能促进增长和进化的动力。20何为创新? 熊彼特认为,所

12、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21什么是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是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所在。2223温总理寄语漫画人要勇于创新24“世界工厂”要走上创新之路2530年间的珠海落后的边陲小渔村“海上云

13、天,天下珠海”的浪漫之城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的含义1. 制度创新一般是指制度主体通过建立新的制度以获得追加利润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反映特定组织行为的变化;第二,是指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第三,是指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规则的变化。2. 制度创新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而对现行制度进行变革的种种措施与对策。3. 制度创新是在既定的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下制度供给主体解决制度供给不足,从而扩大制度供给的获取潜在收益的行为。4. 制度创新是由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约束制度创新四方面组成。5. 制度创新既包括根本制度的变革,也包括在

14、基本制度不变前提下具体运行的体制模式的转换。6. 制度创新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化和交易过程。2627 综合言之,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制度创新的内涵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

15、、创新型的文化。目前科技创新存在和面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否以改革的精神拿出创新型的新思路,同时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努力创造优质、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综合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执行好已出台的政策,激发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28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而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所以,制度创新应该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应当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

16、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文化和制度环境。 民生银行行长董文标对他自己的工作思路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而深圳市之所以自主创新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例如企业在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和申请专利这4个方面都在90%以上,也是因为其科技体制、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在不断地创新,反过来调动了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营造起了有利于创新成果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29制度创新的动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制度创新的终极动力在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如出现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就会被创新。可以说,制度创新是制度

17、主体根据成本效益分析进行权衡的结果。 制度创新只有在这样两种情况下发生:(1)创新改变了潜在利益;(2)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的变迁变得合算。 制度创新的原动力在于: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个人、社团和政府都企图在这一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从宏观上谋取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最大收益,从微观上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权利、义务和具体责任进行界定,有效约束主体行为,缓解社会利益冲突。30制度创新的成本制度创新的成本主要由这几部分构成: (1)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2)清除旧制度的费用;(3)削除变革阻力的费用;(4)制度变革带来的损失及变革的机会成本等。31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比较制度创新的成本

18、收益比较:(1)某制度设立与该制度缺位在成本效益方面的比较。(2)把同一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益与运行成本加以比较。(3)对可供选择的多种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择净收益最大的一项制度。32制度创新的过程 戴维斯和诺斯认为,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制度失衡与制度均衡的交替变化过程。在制度均衡状态下,对现存制度的改革,不会给从事改革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这时不会出现制度创新的动机和力量。但如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或市场规模扩大,或生产技术发展,或一定利益集团对自己的收入预期有改变等等,而出现了获取新的潜在利益的机会时,可能再次出现新的制度创新,然后又达到制度均衡。在制度学派经济学家看来,制度不断完善的

19、过程,就是这样一种周而复始的从制度的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过程。2011年8月29日10时29分33创新五阶段1. 形成“第一行动集团”阶段。所谓“第一行动集团”是指那些能预见到潜在市场经济利益,并认识到只要进行制度创新就能获得这种潜在利益的人。他们是制度创新的决策者、首创者和推动人,他们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是熊彼特所说的那种敢于冒风险的、有锐敏观察力和组织能力的“企业家”。2. “第一行动集团”提出制度创新方案的阶段。3. “第一行动集团”对已提出的各种创新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的阶段。4. 形成“第二行动集团”阶段。所谓“第二行动集团”是指在制度创新过程中帮助“第一行动集团”获得经济利益

20、的组织和个人。这个集团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民间组织和个人。5. “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协作努力,实施制度创新并将制度创新变成现实的阶段。34什么是制度变迁? 所谓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作为替代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作为转换过程,制度变迁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作为交换过程,制度变迁是制度的交易过程。35制度变迁的内涵 制度变迁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1. 扩充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 2. 改变型:原有制度本身变革成新制度; 3. 减少型

21、: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如商品粮制度,介绍信买机票的制度;4. 平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在人事任免中的档案制度。36制度变迁的类型1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变迁。生产效率衡量的两个标准:一是物质财富的数量,一是生产的GDP的数量。一个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应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制度体系 2重新分配收入的制度变迁3重新配置经济机会的制度变迁4重新分配经济优势的制度变迁。37制度变迁的诱因38制度变迁的诱因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偏好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市场规模偶然事件391、要素相对价格变化 所谓相对价

22、格的变化,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信息成本的变化以及生产技术的变化等。相对价格的变化会改变人们之间的激励结构(影响人们行为的利益关系)和谈判能力(讨价还价能力)的对比,而激励结构和谈判能力的变化则又会诱发人们重新制定规则的动机和努力。诺斯这里所说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有点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变化会主导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诺斯认为制度与制度变迁的不同才导致生产力的提高。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指的是生产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等,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就是各种要素的价格发生改变。以前紧缺而昂贵的变得比较便宜,以前充裕的变得比较紧缺而价格上涨了。人们总是希望占有短缺

23、的要素。要素价格比率改变后就需要制度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偏好变化不一定引起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只要原有的制度均衡还未打破,制度创新就不会发生。打破原有均衡制度的条件是存在一种潜在的制度安排,并且创新成本低收益高。潜在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人的理性(或知识)的提高,使人们能够发现它的存在。402.偏好的变化 偏好的变化是导致制度变化的另一个诱因。偏好的改变受经济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相对价格和信息成本的影响,随着偏好的变化,既有制度可能就不再符合人们的最大化要求,于是形成对制度创新的需求。不过,偏好的变化往往也与相对价格的变化有关。也就是说,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

24、理想、风尚、信念和意识形态等,从而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使之合理化。 又如革命战争年代的老故事朱德的扁担实际上反映了以前后勤的困难与落后,对应的制度就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因为缴获是后勤补给的重要方式,现代军队的后勤保障都不可能指望缴获,于是正规化的条令,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后勤保障方式就成为必须的制度了。413.科学技术的进步 技术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般主流经济学却将其设定为既定的前提而不加专门研究。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一样,应该作为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加以研究。林毅夫仔细研究了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技术变化除了在制度结构方面起决定性作

25、用之外,它还能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相对效率并使某些其他的制度安排不再起作用。” (林毅夫1989)基于这种认识,他利用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分别对之进行了经验检定。(林毅夫 中国的杂交水稻创新:一个集中计划经济中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研究 林毅夫1992)利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案例探讨了农业耕作制度对技术创新的相互影响,而后将这些理论假说推广运用到分析中国非市场的制度环境中去,从而扩大了理论的适用范围,并根据中国的经验对原有理论假说加以检验和修正。 技术的进步在军队后勤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解释中显得特别重要。在上世纪最后的20年中发生的对全社会影响最大的技术进步是信息科技。信息化的发展使军队后勤管

26、理方式与手段的到的极大的提高,在物流和库存领域基本上可以实现同步,实时的管理,使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可以找出在后勤物资管理中的最有经济效益的运作方式。离开信息技术的发展,联勤和灵敏后勤就会成为一句空话。424.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如前所述,某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比如国家对商品流通领域的改革,批发和零售市场建设产生了一系列的流通制度交易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有对原有的物资需求的供给制度产生影响。现在军队除了特定用途的物资外,其他的生活物资交流几乎全部可以丛市场竞争中获得。这样一来后勤采购制度的变化就必须也与

27、时具进。435.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的大小影响到交易成本的大小,从而影响到原有制度的绩效;同时,市场规模的大小也影响到一些大型公司的创新,如股份公司。6.偶然事件制度变迁基本方式: 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变迁形式、方向、突破口、速度、时间路径等的总和。什么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方式4445制度变迁的基本分类方式1.渐进式制度变迁(1)定义:所谓渐进式变迁,就是变迁过程相对平衡、新旧制度之间的轨迹平滑衔接较好,不引起大的社会震荡的变迁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从启动变迁到完成变迁需要较长时间。 案例:中国的改革 (2)特征: A、从局部到整体:分部门,分阶段,分群体 B、从体制外到体制内。 C

28、、从增量到存量。一步步地解决改革阻力,先易后难。 D、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3)优点:社会震动小,社会冲突弱,阻力相对小,风险小,成功率较高 (4)问题 第一,速度慢,见效慢,时间长,新旧制度对峙、摩擦大; 第二,容易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形成新的阻力。 第三,容易给反对者以采取抵制变迁的机会。为缓和或不激化矛盾,协调好各方关系,却可能使矛盾悬而未决,或增加新矛盾,形成新的利益集团。 第四,新旧制长期并存(双轨制)极易导致分配不公,经济与社会秩序混乱。46472.激进式制度变迁 (1)定义:也可称之为突进式或革命式变迁,还被比喻为“休克疗法”,即在短期内,不顾及各种利益关系的协

29、调,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制度创新或变革的方式。 突进式变迁一般是迅速地废除或破坏旧制度,制订和实施新制度。 (2)特点:整体性,快速,时滞短;先改革再发展。 (3)优点:可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会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和变迁阻力。 (4)问题:改革阻力相对较大,变迁成本(一次)相对较大,风险大,容易造成社会震荡。48渐进式制度变迁适用条件 1、原有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但旧体制的受益者甚多; 2、要求变革原有制度的呼声虽然很高,但人们对变革的认识并不一致,(如变革什么,怎么变革,变革目标是什么)甚至相互间的认识差距很大。 3、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同地区间,不同阶段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教育水平

30、,对外交往程度,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相差较大。激进式制度变迁适用条件 1、旧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度。 2、变革目标较一致,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都倾向采用某种新制度; 3、社会发展比较均衡。 突进式制度变迁确实可能短时间解决关键性问题,但是风险大,不成功就是失败,就会造成大的社会震动,如果缺乏较强的社会承受力,就会引发社会动乱。所以,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谨慎选择,要充分考虑两种方式的预期成本、收益和风险。491、诱致性制度变迁 (1)含义: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变迁主体期望获得最大

31、的潜在利润;外部利润内部化实质上就是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 (2)特点:往往表现为自下而上,从内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获利性: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 预期成本,才会推动制度变迁。自发性:诱因在于潜在利润的存在。渐进性:制度的转换、替代、扩散都需要时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发现外在利润到外在利润的内部化,谈判的复杂性取决于原有制度条件下的利益格局和新制度条件下的重新分配机制。 (3)问题: A、群体间达成变迁方案的谈判成本较高,有可能使制度变迁无法产生; B、正式制度变迁中的外部性问题极易造成搭便车,进而弱化制度变迁动力。 C、非正式制度安排显示出更难以变迁的趋势,时滞更为明显。但当

32、制度不均衡所带来的收益足以抵销潜在成本时,个人会努力接受新价值观、道德和习惯。例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02、强制性制度变迁 (1)含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而实现的制度变迁。 (2)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一是国家为维持社会经济运行有序性,保护产权和税收,必须提供基本的法律框架和其他行为规则。二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度性服务;三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可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3)问题 问题一:强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效性的取决于一系列因素: A、统治者偏好和有限理性。供给

33、对其有利的、在现有的认识水平下认为最优的。 B、意识形态刚性。受意识形态的制约。如私营企业家入党为何到十六大才解决。 C、官僚政治。政治的效率。D、利益集团冲突。 E、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F、国家的生存危机。 问题二:尽管它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但它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原则,进而增加磨擦成本。51(1)两者的共同点A.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B.都遵循成本收益比较原则。(2)两者的区别A.主体不同:诱:非政府。强:政府B.优势不同。诱:依据一致性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摩擦成本低。强:时间最短,见效最快,可有效克服搭便车。C.局限性不同:诱:外部性和搭便车。强:主要面临统治者的偏好、有限理性,意

34、识形态刚性,官僚政治,利益集团冲突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与整体制度变迁局部制度变迁:某个方面或某个层次的制度独立于其它制度而变迁;局部制度变迁包括单项变迁或几项变迁。局部变迁能够成为事实,源于各项制度或各个地区的制度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局部或单项制度变迁是有限度的:局部制度变迁迟早会影响别的制度或整体制度,导致整体制度变迁单个主体所实施局部或单项制度变迁,一般不允许动摇一个国家根本制度,如所有制、宪法等。这个层次的制度具有长期稳定性。整体制度变迁: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变迁。整体制度变迁的本质在于各种制度的协调、配套。整体式制度变迁

35、基于特定社会范围内各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性52需求诱致型与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一旦行为人发现制度的不均衡和外在利润的存在,就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需求能否转变为新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赞同、支持和推动这种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集合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力量对比中是否处于优势地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和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或力量的对比。在政府主体与非政府主体参与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

36、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这种优势地位又取决于政府集权的程度、财力集中程度以及权力中心在国民中的威望等因素。对于一个有着长期集权且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来讲,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将起主要作用。53核心制度变迁与边缘制度变迁边缘制度变迁制度制度安排的改进、边际变革社会的主流信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核心制度的改良。(改革国有企业,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政府机构)由核心制度的收缩所引起的边缘制度创新。(源于社会外部的竞争压力、或者社会内部经济状况的恶化,国退民进,经济特区)由新的获利机会引起的边缘制度创新。(

37、源于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新资源潜在的获利机会无法在核心制度之内实现;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股票市场和股票交易所)(2)核心制度的变革社会的主流信念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革命。暴力冲突引起主导集团的更替,新的主导集团的信仰就成为社会新的主流信念。社会的主流信念发生渐进变革。社会主流信念的变迁往往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和同一代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54主动式变迁与被动式变迁 主动式变迁是一些主体从利益出发对现存制度进行的主动变迁或创新。制度是多个利益集团力量对比的结果。当一个(些)利益集团发现制度不均衡而存在获利机会时,它们会发动制度变迁。另一些集团由于不存在潜在收

38、益,因而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但是当某些主体已经发动并实施制度变迁时,制度结构进而利益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那些原来缺乏变迁动力的主体因受到变革的影响与冲击,若不适应这种变迁就会蒙受损失,这时他们不得不被别的主体牵动着进行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就是被动式变迁。例如,当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工资法等发生变化后,企业则不得不改变其用工制度。 55什么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是指这样一种现象:最有效率的“解”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因素可能对一个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改变其进程。56路径依赖的概念 路径依赖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即是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性质,由于某种

39、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等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它会更加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地,一种具有较之其它技术更为优良的品质的技术也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闭锁”在某种被动状态,无从解脱。57路径依赖的原因技术上的相互关联规模经济投资的不可撤回性58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制度与资源配置 与资源配置最为密切的制度是产权。 产权可以定义为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直观地看,产权表现为人与

40、物之间某种归属关系。 在一般意义上,完整的产权总是一复数的形式出现的,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其中包括:1、使用权,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使用财产。2、收益权,即直接从财产本身或经由契约从别人那里获取收益。3、转让权,即通过出租或出售把与财产有关的权利让渡给他人。 可分解性是产权的一个重要性质。 产权的可分解性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权的可分解性意味着在同一产权结构内并存着多种权利,每一种权利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超过这一范围,就要受到其他权利的约束和限制,或者对其他权利造成伤害。59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经济学家科斯提出的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

41、和资源配置效率三者之间关系的定理。 科斯指出:“如果定价制度运行无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斯蒂格勒将这一思想表述为“在充分竞争条件下,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 在科斯定理中产权式充分界定的。科斯视乎没有考产权成本。他所谓交易费用仅仅是定价制度的运行费用。其实,产权成本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考虑到产权成本,产权式不可能充分界定的。60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斯定理内容(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不管权利如何进行初始配置,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这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 (二)在交易费用不为零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配置界定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三)因为交易费用的存

42、在,不同的权利界定和分配,则会带来不同效益的资源配置,所以产权制度的设置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达到帕累托最优)。 61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案例: 科斯提到的一个著名的历史例子可以说明这三种看法。火车烧柴和煤常常溅出火星,引燃农田。每一方都可采取防备措施以减少火灾的损失。要说明这点,农民可以停止在铁轨边种植和堆积农作物,而铁路部门可装置防火星设施或减少火车出车次数。 初看上去,似乎是法律控制了各方采取防备措施的动力,因此,法律决定了火灾引起损失的次数。要知道,禁令是财产法中制止妨害行为发生的传统手段。如果农民有权指挥铁路部门,直到不溅火星才允许铁路通车,那么,火星就几乎不会引起什么火灾损失

43、。反过来,如果铁路部门不受惩罚地营运,那么,就会引起大量的火灾损失。根据科斯定理,这些现象会把人引人歧途,因为虽然法律规定了权利的最初分配,而市场却决定着最终分配。须知,如果农民有权禁止铁路部门运营,那么,他们就可以出售这一权利。具体说就是,铁路部门支付一笔钱给农民,以换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一一不禁止铁路运营。反过来说,如果铁路部门有权不受惩罚地溅出火星,那么,它就可以出售这一权利。具体说就是,农民可以支付一笔钱给铁路部门,以换取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减少火星的溅出62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斯定理的前提条件科斯定理的两个前提条件:明确产权和交易成本。 科斯定理表明,市场的真谛不是价格,而是产权。只要有了产权,人们自然会“议出”合理的价格来。 63科斯定理第一定律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科斯定理的精华科斯定理的精华在于发现了交易费用及其与产权安排的关系,提出了交易费用对制度安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