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1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2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3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4页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分析 社会学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HYPERLINK l _Toc13178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1 HYPERLINK l _Toc21657 摘要1 HYPERLINK l _Toc25959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统筹层次2 HYPERLINK l _Toc14008 insurancesysteminChina2 HYPERLINK l _Toc23492 Abstract2 HYPERLINK l _Toc29973 前言4 HYPERLINK l _Toc7773 1相关文献回顾5 HYPERLINK l _Toc30917 1.1核心概念5 HYPERLINK l _Toc12

2、422 1.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的原因5 HYPERLINK l _Toc16641 1.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的衡量7 HYPERLINK l _Toc584 1.4区域化差的应对策略7 HYPERLINK l _Toc22656 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表现10 HYPERLINK l _Toc28964 2.1覆盖范围的区域差异10 HYPERLINK l _Toc22783 2.2参保率的区域差异11 HYPERLINK l _Toc16645 2.3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11 HYPERLINK l _Toc19296 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形成的原

3、因14 HYPERLINK l _Toc16761 3.1制度设计不同14 HYPERLINK l _Toc19039 3.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5 HYPERLINK l _Toc11789 3.3区域化养老意识不同16 HYPERLINK l _Toc2060 3.4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16 HYPERLINK l _Toc10852 4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18 HYPERLINK l _Toc13326 4.1完善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制度18 HYPERLINK l _Toc28916 4.1.1加强养老保险金的转移支付监督18 HYPERLINK l _Toc12

4、900 4.1.2完善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制度18 HYPERLINK l _Toc14630 4.2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19 HYPERLINK l _Toc27039 4.2.1制定提高统筹层次时间表19 HYPERLINK l _Toc22570 4.2.2提高统筹层次的制度设计19 HYPERLINK l _Toc25107 4.3提高经济保障20 HYPERLINK l _Toc868 4.3.1政府增加对农保的补贴20 HYPERLINK l _Toc25408 4.3.2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20 HYPERLINK l _Toc13684 4.4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意识20 HYPE

5、RLINK l _Toc29169 5总结2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研究摘要我国现阶段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养老保险待遇支付也随之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养老意识和人口老龄化等区域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不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重的问题。针对于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的现状,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完善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缩小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统筹层次Studyontheregionaldifferencesofruralendowmentinsuran

6、cesysteminChina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aging period, the old-age insurance benefits payment has also increased,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Chinas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desig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Pens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 a

7、ging population of the region, leading to different regional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is facing serious the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rur

8、al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mprove the transfer of pension insurance payment system, to reduc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Keywords: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 regionalization difference, overall arrangement level前言区域化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水平差异,长期存在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而且这样的差异即削弱了养老

9、制度的互济功能,也加剧了农民的不公平感。这即不利于社会协调、稳定的发展,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基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的现状,急需找出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以缩小区域差异,以促进我国农村各区域养老养老保险制度的协调发展。本文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比较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不同区域实施情况,整理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区域化差异形成的原因,结合各个学者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得出自己对养老保险的看法,并提出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的对策。研究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区域化差异,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的

10、稳定,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同时使作为专业课的我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用所学的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深化我们对农村养老保障区域化差异的了解。1相关文献回顾1.1核心概念1.1.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分支,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达到退休年龄及年老后丧失劳动能力,保障农民的基本年老生活,使农民能够安享晚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待遇由国家补贴、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等决定,政府采取“权责对等”的原则鼓励农民个人多缴费;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由国家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积累额养老金组成。1.1.2区域化差异区域是指土地的划界;区域化差异是不同的地区由于制度政

11、策、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的差异。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区域化差异化倾向。1.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的原因我国各区域之间农村养老保险的巨大差异会带来农民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安定。不同的学者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裴丽侠和曲卉竹认为制度成政策、经济因素和人口结构等是影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区域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然而在郝金磊看来,导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区域化差异的原因是个体自我养老保障、家庭代际养老保障和社会互助养老保障的区域差异。1.2.1制度政策以前,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决定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中国农民的养老主要土地。新中国成立后

12、,我国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初步改善,但是保障水平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于1989 年在北京大兴县、山西左云县试点, 在1992 年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 并选择性的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熊思远认为我国刚建国的时候实施的是偏向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这种制度造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制度有国家的法律作为强制力支撑,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按照国家的制度来实行。缺乏制度的保障,养老保险的实施就成为空谈。田凯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的运行效果与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密不可分。正因为各地区农村养老制度不够完善和完善程度不同,导致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

13、度的区域化差异。1.2.2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张国平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制约主要表现在经济水平低,财政不足,农村的农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低,保障待遇水平低。正因为经济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决定性的影响,国务院才决定在1999 年 7 月将试行了 7 年的社会养老保险停止接受新的业务,因为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还不具备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从农民层面来看,农民的收入越低,越难以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农民的参保能力,

14、林毅夫曾采用泰尔指数总结出农村地区的差异对农村收入水平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从政府层面看来,各区域地方政府的 GDP 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因为政府在基础养老金的给付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政府只有足够的资金才能给予农民更多的就业优惠政策和养老补贴和就业补贴,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养老缴费能力。总体来说,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好,而有些农村地区还存在较高的发展潜力,比如孙杨人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占据地理优势,极大的吸引了高科技人才,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都

15、相对欠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1.2.3人口结构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银发浪潮”的到来和“42-1”的人口结构加重了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曲卉竹认为人口老龄化直接体现在老年人口抚养系数(ODR)上,ODR越大,代际收入再分配差距越大,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就越重。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也称为老龄人口抚养比,简称老年系数,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老年抚养系数是指某一区域内人口中非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与劳动年龄人口(1660岁)数之比。中国的ODR在2012年的时候为12.68%,可是农村ODR比占13.56

16、%,超出了国际公认的标准,加上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以每年3.32%的速度增长,农村的小孩出生率小于老年人死亡率,这显然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我国农村的区域人口分布情况不同: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的原因,我国人口分布呈东多西少、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密集、西部分布稀疏,计划生育政策力度不同,有些地区如四川实行的是一孩政策而有些地区如贵州实行的是二孩政策,以上的实施情况不同决定区域老年人口抚养比不同,同时也决定了人口结构分布的区域差异性。1.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化的衡量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区域差异是不挣的事实。凡事都得有个标准,有个度,我们不能凭空想象,必须经过实地研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17、。对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的衡量亦是如此。何文炯在衡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差异时,曾借鉴国外实施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指标,他认为:(1)农业占GNP 小于15%,农业劳动力结构占20%以下;(2)农业人口在该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于50%,且国家处于老龄人口化高峰期;(3)经济的发展水平高,人均GDP在12400元以上。我国在2013年的时候老年人口数为2.02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4.8%,我国已经从1950年左右的“婴儿潮”到现在的“银发潮”,目前正在逐渐形成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期。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的标准,制定符合衡量我国基本国情的农

18、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标准,从而有助于缩小我国制度的区域差异。1.4区域化差的应对策略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是促进我国社会公平、稳定的前提。蔡小慎,张瑞丽认为政府加大公共财政对养老保险的投入,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能够缩小农村养老保险的地区差异。解决养老保险的区域化差异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或者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长远的、全面的角度来考虑。1.4.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一个健全的完善的机制是制度实施的指挥棒。刘同昌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有以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性确定下来,明确规定养老保险的收缴、管理和支付等,才能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律效力。这么一来,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才有权威性。在统筹层次

19、上,武建新认为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可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问题;在账户设计上,岳宗福提出 “大个人账户与小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即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分开管理;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多样性上,吴利明等提出建立包括基础性养老保险、转移性保障和补充性养老保险的多层次的、多样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1.4.2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养老的保障水平,是农民老年生活得到保障的决定性因素。欧阳琼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财政水平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调节国民的收入再分配。面对我国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何秀

20、芝的建议是中央政府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农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用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中国农村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燕丽丽还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机制保障。所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各政府为整个社会群众提供最基础的、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服务标准的、最终总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缩小全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必须重视实现各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劳动力等要素合理跨区域流动”。 通过促进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进而缩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1.4.3人口结构

21、方面的对策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快速转型,到2030年,我国将会是比比发达国家-美国人口结构更年老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因此逐渐出现了我国的社保基金收不抵支的“空账”现象。以前的计划生育制度遗留下来的“4-2-1-”的人口结构导致缴费人数少而领取养老金待遇的退休人员多。曲卉竹认为适当延长缴费年限和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可以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增加养老金收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减少养老金的支出,防止养老金“空账”的形成;其次,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从县市级统筹提高到全国统筹,实行统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统一支付养老待遇,有利于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有助于缩小农村养老保险制

22、度的区域差异。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表现2.1覆盖范围的区域差异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建立了覆盖范围较广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许多地方探索出新的社会养老保障方式,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成功。但很多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落后,经济发展缓慢,部分地区的农民仍没有被制度所覆盖,即使被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地区,其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也很低,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较好的养老保障。例如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按照“以土地换社保”的思路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主要以征收农民土地补偿费和村土地租赁费为养老保障基础,采取了由区政府、社区、农民三方共同缴费的形式,支持农民参

23、加社会养老保险。该办法实施后,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效果良好,农民参保率达到98%以上,当地农民的老年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不再需再依靠年老后继续参加劳动或者子女抚养。而我国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广时间相对于试点地区延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较晚,社会养老的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农民的收入有限,当地农民只能依靠自己养老,如年老后继续参加劳动或者由子女养老,加重了年轻子女的养老负担,甚至只能靠领取国家救济款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的省市地区因地制宜,在保证新农保宗旨不变,不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之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24、采取了不同的适合本地的保障养老保障制度。例如在 2009 年对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百分之十的县的基础上,社保覆盖面逐年推广,西藏、海南等省已在 2010年提前10年实现了全面覆盖的目标。2010年,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让我国的首都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将农民和城镇居民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城市。先试点地区与后推广地区的时间差异,加上先试点地区的养老保险实施经验丰富,制度健全,当试点地区养老保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时,后实施的地区还处于摸索阶段,这些地区间的时间差异导致的制度差异,最后导致养老保制度的区域化差异。2.2参保率的区域差异参保率是指一定区域内符合国家规定参保条件的实际参保的人

25、数占应该参保或者符合参保条件的人数的比例。由于各农村地区的农民受教育文化程度、物价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不同。2012年中国新农保参保率约为百分之九十;2014 年年末的时候,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4232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61.93%。表2.1 中、东、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情况 单位:万人此表参见:杨健,张金峰表2.1表明,2000年以后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有所下降,并且参保人数东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因为1999 年 7 月, 试行了 7 年的社会养老保险,停止接受新的养老业务。农民也是社会经济人,追求养老保险利益最大化,因此部分农村地

26、区的年轻人认为自己还年轻,年老对于自己来说还太遥远,加上国家养老制度规定必须缴费满15年,所以不愿意参保。对于即将达到退休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的中老年来说人则相反,为了保障自己的年老生活,他们更愿意参保。东部地区农民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西部地区,他们的参保意识和对养老政策的了解高于西部,导致东部地区的参保率高于西部地区,这种参保率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2.3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受区域化差异的影响,我国各区域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2.2 2010年我国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的分类资料来源:曲卉竹从表2.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普遍偏高,

27、而大部分中部西部欠发达地区保障水平不足。对于养老保障水平不足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养老金待遇的计算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计发待遇计算公式如下:农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总额/139基础养老金=国家每人每月补助50元加每缴费满15年后每多缴1年基础养老金增加1元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总额=个人缴费总额+政府对农民的补贴+集体的补助+上述资金投资运营产生的利息表2.3 新农保缴费及待遇情况统计表资料来源:曲卉竹从以上表2.3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的原因有国家每月对参保者的补助水平低,国家规定政府每人每年对个人补助不低于30元,即每月不低于2.5元,对于财政不足的当地政府会选择最低补助

28、金额。对于收入水平低的农民来说缴费最低档次100元,依据上表,缴费满15年后每月才得到72.19的养老待遇。这么低水平的待遇保障老年人吃都不足,更别说穿和住方面。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差异还可以从国家财政基础养老金的补贴不同来分析: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给予50的补助,当地政府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个人缴费每人每年补助不少于30元,对于发达地区,当地政府有足够的财政能力能够补助个人高于每人每年30元,然而对于中西部的部分地区,政府还是以国家规定的最低限度30元为准,这样的国家支付方式间接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个人账户部分,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

29、个人账户积累额的不同,进而导致领取待遇水平的差异,最后造成了养老保障制度的区域差异。3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形成的原因3.1制度设计不同我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近几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一些的问题,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就是其中之一。第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和赡养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赡养率即养老保险离职退休人数或达到退休年龄人数占农民参保总人数的比例,该项指标在 2010 年的时候,黑龙江和上海高达百分之九十一点六 和百分之五十九点六六;然而在广东和浙江却只有百分之十一点八一 和 百分之十五点一二。第二、在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上,缴费人数、领取

30、待遇人数和基金结余等方面也存在区域差异。例如:2010年的时候,广东养老保险基金在当期结余超过五百一十一 亿元,但是在西藏、青海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当期结余不足 十 亿元。第三、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养老金债务与账户空账、账户做实情况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比如, 北京和江苏在2010 年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大于五十亿元,然而西藏和甘肃却小于 一亿元。天津市取得的优惠人数占参保人数比高达百分之八十二点六五,而北京同为直辖市却只百分之十点五三。根据制度设计不同对我国养老保险区域化差异的影响,曲卉竹通过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水平测定指标体系的构建,计算出2012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不同地区

31、制度保障上的得分情况如表3.1表3.1 2012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不同地区的得分由表 3.1 可以看出,制度得分高的在天津,青海、宁夏等大部分地区呈现出负得分现象。制度是保证养老保险实施的重要支撑,没有了制度的保障,政府就没有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支柱,农民也缺乏参保的动力。同时,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区域化差异。3.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使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不同地区的农民经济差异明显。不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导致社会保障需求不一,而且即使在同一地区其个人的收入水

32、平不同保险需求也不相同。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的是偏向沿海地区的经济政策,如设立经济特区等,所以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偏后,导致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选取了我国经济农村人均收入前五位和后五位省份来进行对比,发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悬殊很大。如表3.2所示:表3.2 201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均纯收入比较资料来源:中国各省经济发展报告全国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均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人均收入最低的在西部欠发达地区。1980- 2002 年, 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人均GDP 差距由 11.92 扩大到12.59, 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由 11.53 扩

33、大到了12.03, 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由 11.25 扩大到 11.27。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最终形成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3.3区域化养老意识不同我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受传统文化“养儿防老”的价值观念影响较大,在思想上还抱有子女养老的观念,在短期内这些地方的农民很难摆脱“养儿防老”观念的束缚。老人的这种对子女养老过度依赖的思想严重导致了本来生活条件就不富裕的子女的生活压力更大,养老保障水平低。农民的这种落后的养老思想从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村养老险制度的覆盖面的推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受到西方国家外来思潮的影响,

34、比较容易接受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3.4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根据中国养老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一快二多”三大特征: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农村老人数多和女性老人数多。预计在2020年我国养老金收入可能会达到10万亿元,老龄化在21世纪50年代中叶达到峰值,全国老龄人口数达到约4亿人,老年人人口总数占总人口数27.2%。2013 年,我国总人口约13.6亿,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8245亿,占总人口约20.7%,显然超过联合国制定的6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10%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而农村老年人口就达到 1.05 亿,占总人口的 7.7%,但是目前只有 0.8%即0.

35、084亿的人口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与领取水平。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的地区以为更多的人领取养老金而只有少数人缴费,导致养老金支大于收,产生养老金缺口,从而影响养老保障水平。表3.3农村人口老龄化区域的划分资料来源:关爱萍.由表3.3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即东部发达地区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在全国来说是最高的地区,而中部地区次之,除重庆和四川之外,其余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4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下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4.1完善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制度养老保险基金是农民年老的保命钱,然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管

36、理、分配使用和转移支付的过程中,经常有挤占、挪用、贪污、非法套取、冒领等违法行为发生。因此完善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制度能从一定层度上解决区域化养老保障水平低下的问题,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4.1.1加强养老保险金的转移支付监督养老保险金的转移支付监督包括养老保险缴费前政策制定的事前监督、基金投资运营等情况的事中监督和支付养老待遇情况的事后的全程监督。事前监督主要包括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性支付预算、支出决策、缴费情况的监督。事中监督又叫日常监督,是指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情况、盈利情况、基金管理、基金支付等的监督。事后监督是指养老金在支出之后,监督主体(主要是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整

37、个过程及其进度进行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补救措施。俗话说“天高皇帝远”,越是偏僻落后的地区,监督力度越低,贪污、挪用养老金的情况越严重,致使本微薄的养老金浪费,没有用在刀刃上,就难以解决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低的问题。因此加强政府、农民、社会媒体对政府管理的养老金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至关重要。4.1.2完善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制度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转移较为困难和转移制度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容易出现退保和保障真空的现象。因此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的制度对减小因为区域化的差异造成养老保险待遇的损失有必要的意义。因此国家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结算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基金结算机构,充分发挥中央财政

38、调度基金和省级调剂基金的功能,以协调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利益和保障参保人的利益。第二,专门建立一个符合农民工工作特点的养老保险待遇转移支付的制度,才能让更多的农民工自愿的加入到农养老保险制度中来,可以解决退保和保障真空的问题,进而缩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差异。4.2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全国统筹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全国统一,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和养老统筹项目统一,农村养老金实行在全国范围内统收统支,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各地区统一调度使用,由国家编制和实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并明确各级政府的相关责任,业务流程统一。“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管理和“分灶吃饭”

39、的财政体制增加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成本。这种“碎片化”制度和“碎片化”财政体制正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区域化差异的表现。因此由原来的县级统筹提高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统筹,有利于减少养老基金的管理成本和监督成本,使更多的基金用于缴费者的养老保险待遇上,有助于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可以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化差异。4.2.1制定提高统筹层次时间表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必须把它提上日程,因此制定全国统筹时间表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1)目前到2020年实现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现在由于区域化差异的原因,部分比较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任然有不通路不同电的情况存在,对于养老保险知识一无所知,也缺乏

40、缴纳养老保险的能力。2020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是目前政府的主要工作。(2)20202030年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来实现,因为各省份养老基金结余、制度设计、人口老龄化等不同,突然实行全国统筹会触及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反而会阻碍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的提高。从北京、上海、天津、新疆、宁夏等试点省份实施省级统筹的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良好。(3)2030年2050年实现全国统筹。到2050年实现全国统筹,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是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4.2.2提高统筹层次的制度设计对于提高统筹层次的制度设计,我国可以借鉴欧盟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经验。“欧盟社会保障法令”依据工作地参保的原则,当在原参保地满一年的参保者异地参保时,其参保权益累加,原参保国的参保权益被冻结,但可以延续保障关系,待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相应的成员国以参保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