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_第1页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_第2页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_第3页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_第4页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传统研究的视角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第三节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第一节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皮亚杰简介皮亚杰Jean Piaget19809.16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法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

2、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皮亚杰对教育贡献的神话1969年皮亚杰73岁时,美国心理学会授予他“卓著科学贡献奖”,他成为第一个享饮此誉的欧洲人。美国心理学会认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而又经住了考验的里程碑。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桑代克奖,这是心理学界的最高荣誉。皮亚杰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和名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1980年,皮亚杰在瑞士去世。享年84岁。皮亚杰一生探索不止,创作不息,著作等身,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皮亚杰主要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3、儿童的道德判断 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儿童符号的形成智慧心理学 从儿童到青年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 发生认识论导论 发生认识论原理 发生认知论原理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二、思维(认识)的起源1.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4、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部的动作(图式)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 adaptation)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运算) 同化(assimilation)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三、思维的结构图式(scheme):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运算(operation):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指的是心理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四、思维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

5、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发展的过程:平衡 不平衡 平衡(适应)案例分析:1.鱼牛故事: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

6、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肚子”。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这个故事中鱼获得关于牛的知识的过程是同化还是顺应?具体加以说明。分析:鱼听青蛙描述牛的形态(刺激),言语信息输入(刺激)到鱼的认知结构(鱼的形态)中

7、,鱼将原来的结构(鱼的形态)根据言语信息(刺激)做些调整改变,得到新的认知结构(鱼牛)。这个过程就是同化过程!2.王教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平平安安碎石,高高兴兴回家!”不能理解。当被告这是一个医院的广告,教授恍然大悟,理解了。 王教授对这则广告的理解过程是同化还是顺应?具体说明。 分析:教授从广告中得到刺激(平平安安碎石,高高兴兴回家),试图将刺激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当中,但找不到同化的立足点,因此同化过程失败,也就是不理解。当再被告之(这不就是一个医院的广告嘛),再次得到信息刺激。教授将认知结构的立足点定位到医院,碎石理解为碎结石,故教授恍然大悟,理解了。教授调整认知结构的立足点去顺应

8、外部的刺激,达到理解的过程。这就是顺应过程。五、 思维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1、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2、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因果关系联系形成。客体永久性实验皮亚杰有很多细致的观察,其中一个是在他的女儿杰奎琳身上发现的。在她7个月大的时候,她把一个塑料的鸭子丢在了被子上,它被被子的褶皱给挡住了,所以

9、她看不到它。皮亚杰发现,虽然杰奎琳能清楚的看见鸭子被丢在哪里,而且她也能够得到它,但她却没有试着去把它拿回来。皮亚杰对这个现象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他把鸭子再一次地放在她眼前,但当她正要来拿的时候,他慢慢地不留痕迹地把它又藏在了被褥里。再一次地,好像鸭子已经不见了一样,她没有尝试着在被褥中找它。感知运动期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有目地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 手段与目地的分化并协调时期;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尝试错误期”。第六分阶段(1.5-2岁)感知动作期的结

10、束,新阶段的开始。(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维又叫前概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图式的。 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座山实验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

11、照片。CDBA 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实在主义”,正是这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不能摆脱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 ,不善于从事物的内部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作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儿童的实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面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

12、的自我中心主义。(三)具体运算阶段(7-11、12)1、特点: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什么是运算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2、成就获得了守恒性。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或者说,守恒是指对客观事物有了稳定的认识,不为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数目守恒;长度守恒;液体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重量守恒。数目守恒(6-7岁) 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 “B行多(不守恒)” “一样多(守恒)”物质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13、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重量守恒(9-1

14、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 向儿童呈现()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四)形式运算阶段(11

15、、12)特点: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五、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

16、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Wogotsgy,1896-1934)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以 此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论第二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发展研究 他将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在出生时就已经出现,如感觉和注意,它们只因经验发生微小发展。高级心理机能是个体基于个体发展经验逐步发展而来的,如问题解决和思维的功能。 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

17、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而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分别指向外部和内部。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当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二、心理发展观 在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及其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的基础上,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18、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和提高,更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对于

19、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20、,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四、维果斯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维果斯基的思想强烈影响着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1学习者是积极自主的“学徒式学习者”。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有能动性的。他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2学生的学习受背景影响。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受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激活的经验的影响。 3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认知任务和支架。 挑

21、战性的任务是指处在那些稍微超出学生能力、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即处在最近发展区内,与学生的能力形成了一种积极的不匹配状态。这条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地位,要求教师在设计、安排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主张教学内容或任务应该给学生造成积极的认知冲突。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 教学应该是一种合作的磋商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师生的相互作用而增强了各种联系。 这条原理的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师必须使教学针对适当的难度水平,与学生的能力、知识水平形成积极的不匹配的状态。五、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也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

22、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他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另外,他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他的思想启发了建构主义者进行着大量的学习和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布鲁纳(,1915)是一位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享有盛誉的学者。主要研究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受皮亚杰、维果斯基、格式塔学派和托尔曼等人的影响,从哲学的角度看,受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尤其是杜威的影响。1960年出版教学过程。第三节 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认知生长就是智慧生长,

23、就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表征(representation)就是再呈现、再现、重新表现。在布鲁纳看来,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的一套规则。智慧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一、认知表征理论1.动作表征(Enactive Representation,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3岁前儿童通过动作反应再现他们所经历过的东西,这就是学习。靠动作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知识.动作在内部的再现。由“坐”的动作了解“椅子”,手触口尝了解冷热感觉,成年后也有.比如体操动作学习,体育课等。2. 映象性表征(Iconic Representation,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由物体知觉留在记忆中的心像(Menta

24、l Image)或照片图形等获得知识3岁前儿童通过动作反应再现他们所经历过的东西,这就是学习。靠动作认识周围世界,获儿童开始形成图像或表象,来表现他们所经历的东西并能想像。这些图像或表象很像照片或对现实的摹写。有几个手指头就不需要掰着之头计算了,西瓜大还是桃子大也能靠心像回答了。3.符号性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不必再靠动作和图像。用逻辑思维获得知识了解世界儿童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语言就是一种重要的符号。符号可以是抽象的、间接的和任意性的。XYZ可推知XZ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过程。客观外界复杂,但有可辩明的特性,就有组合成类别的可能

25、性。人类有归类的能力。人们能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而进行归类。类别(category):一个类目是一组有关的对象或事件,它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规则。二、认知结构理论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布鲁纳从以下四方面来论述了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必要性。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利于记忆的保持。“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2.学习的准备性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最最基本概念是最简单而又最有力的。向儿

26、童提供挑战性但合适的机会使其发展步步向前,引导智慧发展,比如儿童用可触摸的材料进行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能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现在被曲解为“任何年龄的学习者都能够学习任何知识”教学内容应该被重新光顾。同一概念可在不同时期重新提起。比如喜剧和悲剧的概念,小孩子用笑和哭来定义,大孩子和成人怎样呢?螺旋课程(Spiral Curriculum)3.直觉思维的价值鼓励和培养直觉思维、预感。或者说推测、假设和猜测是有价值的。4.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 第一,好奇的内驱力

27、。 第二,胜任的内驱力。 第三,互惠的内驱力。 布鲁纳认为,以上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其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学习是主动过程,依靠内在动机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有能力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从主动学习引出发现学习。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让 “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四、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的四点作用: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