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_第1页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_第2页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_第3页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_第4页
经典名著赏析:第五讲鲁迅小说《伤逝》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经典名著赏析经典名著赏析 :第五讲 鲁迅小说 伤逝赏析一、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学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鲁迅于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的倡导者之一,并开始大量写作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生前出版小说集三部、散文集两部、杂文集十七部、通信集一部和文学史著作两部。鲁迅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鲁迅是

2、中国现代汉语文学中现实主义流派的奠基者,是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二、鲁迅的作品:(一)、小说集3部33篇:呐喊(1923年),中短篇小说14篇;彷徨(1926年),短篇小说11篇;故事新编(1936年),短篇小说8篇。(二)、散文诗集2部:野草(1927年,散文诗集);朝花夕拾(1928年,回忆录集)。(三)、杂文集17部:热风(1925)、华盖集(1926)、坟(1927)、华盖集续编(1927)、而已集(1928)、三闲集(1932)、二心集(1932)、伪自由书(1933)、南腔北调集(1934)、准风月谈(1934)、集外集(1935)、

3、花边文学(1936)、且介亭杂文(1937)、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集外集拾遗(1938)、集外集拾遗补篇(1938)。(四)、书信集:两地书(五)、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六)、译著:域外小说集(与周作人合译)等。三、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鲁迅的一生,按照其思想和创作道路的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18811917)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县)东昌坊口新台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鲁迅的少年时代是在小康家境中度过的。后因家庭变故,从小康坠入困顿,在困顿中鲁迅领受了世态的炎凉。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翌

4、年转入矿路学堂。期间鲁迅精力多放在自然科学方面,受天演论、进化论思想影响,崇尚科学救国、实业救国。1902年鲁迅被官费保送日本留学,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4年,从弘文学院毕业后选择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科学救国。因在一次观看幻灯片时,周围一群同胞对日本杀害中国人麻木围观,深受刺激,鲁迅弃医从文,决心把文艺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利器。1906年4月,鲁迅返回东京,开始文艺活动。他一面进行文艺创作,一面对外国文学进行译介。在日留学时期,鲁迅开始了其“立人”思想的建构。在鲁迅看来,欧美之强,根柢在人,中国之衰,根柢也在人,只要国民性不改,一切兴国的努力都是枉然。振兴国家和民

5、族的关键,不在坚船利炮,也不在变法维新或者暴力革命,而在启蒙立人。1909年,鲁迅回国,在杭州和绍兴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组织和参加声援活动。1912年,受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迁到北京。辛亥革命失败,让鲁迅感到愤懑、痛苦,以抄录古碑,研读佛经等逐除苦闷。(二)、前期(19181926)1918年起,鲁迅应邀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共同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活动。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鲁迅又先后创作了孔乙己、药等20多篇小说,结成了呐喊、彷徨两个集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

6、大学等校兼任教职。期间,他编写了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了多部国外理论著作和小说,支持和组织了新潮社、语丝社、莽原社等社团,编辑出版了语丝等刊物。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鲁迅完成“立人”思想的建构。他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度的思想基点,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意义。在鲁迅这里,“人”的内涵不是抽象的或理念存在的,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因而他提出: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古今人鬼,全部踏倒他。这是鲁迅对人的合理存在状态的基本认识,他的整体反传统和批判国民性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总的解释。1925年,北京女子师

7、范大学掀起反对校方与教育当局的学潮,鲁迅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直接和北洋政府对垒。在“五卅”运动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鲁迅以实际行动参加斗争。他写了大量杂文,揭露北洋政府屠杀学生的残暴行径。 1926年8月,鲁迅遭段祺瑞政府的通缉,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他编定汉文学史纲要前十卷,完成了在北京即已动笔的朝花夕拾。(三)、后期(19271936)1927年1月,鲁迅离开厦大到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广州也发生了“四一五”大屠杀,鲁迅要求学校营救被捕学生,遭无理拒绝,愤而辞职,离开广州,定居上海。此后鲁迅致力于文艺活动和著译工作。1930年3月2日

8、,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这一时期是鲁迅杂文创作的高峰期。他以杂文为武器,进行文明批判和社会批判。同时还完成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出版书信集两地书,另有大量译作问世。1936年10月19日,鲁迅积劳成疾,病逝于上海。鲁迅一生的创作,始终坚持以“立人”为中心的现代性思考,并以个体精神的极度高扬和个人责任的无畏担当不断深入这种思考,由此形成了现代汉语文学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是现代中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只有深刻理解鲁迅的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鲁迅的文学创作。四伤逝赏析: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堪称

9、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典范之作。伤逝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表现在思想上的突破性和形式上的独特性。伤逝释义:哀念死去的人。伤逝之情,难以言表。(一)故事梗概: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他们相识、相爱后租房同居,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不久,涓生被教育局解除职务,家庭生活陷入窘境,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也出现了破裂,子君被迫回到老家后抑郁而死,涓生怀着沉重的悔恨和悲伤,重新探索人生之路。(二)伤逝的主题:小说通过描述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阻力自主婚姻,到受社会迫害,自主婚姻破灭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在黑暗的社会里,恋爱和婚姻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仅靠个性解放是行不

10、通的。个性解放必须以社会解放为前提,只有社会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妇女取得了平等的地位,真正的自由恋爱和婚姻才能够实现。(三)子君、涓生人物形象分析:1、子君:子君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具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在同传统礼教的斗争中,体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她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大无畏地面对那些讥笑蔑视和冷嘲热讽,与涓生自由恋爱并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

11、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其个性解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积极作用。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这样,她的生活和思想必然流于空虚、庸俗,性格也变得怯弱起来。 她以喂油鸡、养阿随填补空虚,甚至为油鸡而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空虚平庸的生活,必然使爱情也渐渐褪色。不仅是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摸,子君对涓生也没有先前的“善于体贴”了。她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阿随,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

12、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她为失去油鸡、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发生裂痕,但又为害怕失去涓生的爱而忧疑。婚前的勇敢和无畏这时已荡然无存,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此时已变成庸庸禄禄的家庭奴隶。由于子君性格的软弱,仅只一年,子君被迫又回到她曾经背叛过的旧家庭,在传统偏见的巨大精神压力下忧郁而死。 在子君性格中还具有纯扑善良的一面。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侯,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扑和善良的品性。子君:勇敢庸俗怯懦湮灭。2、涓生:是一个较早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

13、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和子君一样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他在跟子君相识、相爱的过程中,扮演者一个启蒙者的角色。每次都是他在讲,子君在倾听。他在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中没有子君那么大胆无畏,但建立家庭后,他比子君现实得多,他对现实残酷性的认识也比子君深刻, 但他自身的弱点也十分明显,对打击的的份量估计不足,对个人奋斗的力量也过于自信,一旦陷入困境便产生逃避现实的阴暗心理,把不幸归结于与子君的结合上,显得软弱而自私,认识不到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子君死后,他只能孤独地咀嚼着人生的悲哀和对子君的忏悔。涓生:爱烦希望她死坦白悔恨和悲哀。(四)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原因:1、封建势力

14、的强大和压迫是造成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是那个封建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旁人的非议,小东西的告密,局长对涓生下的一纸免职令,给涓生和子君的小家庭带来了失业的威逼和经济的压迫。他们虽竭力挣扎,仍无法摆脱困境,甚至到了无法生活下去的境地。这是涓生和子君离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子君回家以后,受到的是父亲烈日一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的精神折磨,她在无爱的人间很快悒郁而死。伤逝以血泪控诉了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和传统偏见的冷酷、残忍和吃人的本性。2、个性解放必须以社会解放为前提。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但也正是个性解放思想,使

15、他们在社会压迫下离异而酿成悲剧。子君在追求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就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小家庭作为爱情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思想流于空虚、庸俗,对涓生的爱情也有所褪色。 涓生虽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但涓生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个人奋斗,因而到处碰壁。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以“超过她的冷摸”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他认为“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拉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

16、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所以“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这就是涓生所认为的“真实”,并且将这“真实”说给了子君。涓生所表现的思想,是一种个性主义之极致的“为我主义”思想,当爱的小舟遇到社会的黑风恶浪时,涓生想的是救出自己。 因此,个性解放思想(子君是从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上,涓生是从为我的极端意义上)是酿成悲剧的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小说由此深刻地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间题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它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部分。3、女性要独立首先必须经济先独立。子君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后,子君完全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把全部精力顷注到了家务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身上,表现出一种旧式妇女

17、贤妻良母似的形象。她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 首先,人要活着就要解决温饱问题,要解决温饱就要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对任何一个人来讲,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才不会成为别人手中的玩偶。经济独立了,精神才能独立。如果一味的依附在他人的屋檐下,一旦房屋倒塌,必将走向灭亡。4、涓生和子君自身的原因。从涓生方面来说,他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在他们遭受到人生最艰难的困境之时,涓生没有最终做到同舟共济,而是把责任单独推向子君。这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的主观原因。从子君方面来说,她在追求自由恋爱婚姻目标实现后,失去了对远大理想和目标的追求,变成了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她的软弱

18、、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一个主观原因。(五)伤逝的艺术特色:1、采用了手记体的形式。手记体是一种融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炉的写作形式。作品以涓生的自白口吻书写,真切、动人,感情强烈,抒情色彩浓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2、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手记的形式,是极适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式。作者不注重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集中于人物的心灵历程和感情波澜的抒写,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感情世界。 对涓生,采取心灵自剖的方法,曲折细致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有时还捕捉人物一霎那的影象、幻觉,以深入挖掘人物隐蔽的内心活动。如失业之夜涓生的“会馆里的破屋的寂静”的“一闪、给子君说“真实”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都暴露了涓生的深层心理。 对子君,则多通过神态、动作、细节的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来表现心理。如涓生求爱时的子君神态,涓生说“我已经不爱你了”时的子君神态,都是绝妙的表现丰富、复杂、微妙的内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