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第四章)_第1页
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第四章)_第2页
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第四章)_第3页
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第四章)_第4页
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科学技术观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结构和科学分类的思想马克思 : 最早预见到科学的交叉渗透和统一的整体化趋势。多次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 识的基础 ,自然科学同哲学的结合 , 自然科学将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 ,强调“正象关于人的科 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 自然科学往后也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 这将是一门科学。”恩格斯 : 明确预见物理和化学之间将出现一门边缘学科 ; 提出各门科学按照其研究的各 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和固有发展顺序进行分类和排列的原则。毛泽东 : 提出按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特殊性进行科学分类的思想 , 科学的区分应依其 研究的每一物质运动

2、形式由其特殊矛盾所规定的特殊本质加以界定。这些论述阐明了科学体系结构的思想 , 科学分类的客观性、发展性和特殊性等原则。钱 学森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 , 提出建立科学技术体系学和关于科学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各门科学 是一个整体 , 都负有探索整个客观世界的任务 ,各门科学各自研究的对象领域 , 只是它们分别 研究整个客观世界的基本着眼点。这是对科学结构理论和科学分类理论的重大发展。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 :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 质的本质 ,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 , 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 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 , 这是任何一处都打

3、不断的链条。”由此可以概括出科学分类和科学结构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结构和客体结构的统一原则 :科学分类和结构反映整个世界 ( 广义自然界 )客体结 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原则 : 科学门类的逻辑结构反映客体发展的历史结构。整体和部分的统一原则 : 整个客观世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各部分是一个整体,各门科学构成的人类知识体系也是一个整体 , 因此各门科学应把各自研究的狭义对象领域作为研究 整个客观世界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下面以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学为基础 , 按照上述科学结构的三条原则来讨论现代科学 技术的体系结构。钱学森开始提出科学技术体系肉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

4、思维科 学、数学科学和系统科学六大部门组成 , 后来将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知识部门 纳入科学知识结构中。考虑到人文科学 (包括文学艺术 )是普遍认同的知识部门 , 而军事科学 和行为科学可以纳入交叉科学范围 , 因此科学技术的总体结构如下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纵向结构科学技术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 , 可以按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密切程 度不同 ,划分为若干纵向层次 :哲学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工程技术的知识形态 ) 。钱学森认为 , 科学技术的几大部门都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都存在这几个层次结构 ; 在哲学科学和基础科学之间都有一个中介哲学原理, 如自然

5、科学的纵向结构中有自然辩证法或辩证自然观 , 社会科学的纵向结构中有历史唯物主义或社会辩证法或唯物 史观。在自然科学部门 “哲学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 层次结构中, 抽象性、普遍性渐次减弱 ,而实践性、 特殊性逐渐增强。 四者之间 ,前者都是后者的理论基础 , 后者都是前者的具体使用。哲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 , 是关于科学世界观的学问 ; 基础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和理论的学问 ;技术科学是关于人工自然过程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的学问 ; 工程科学是关于设计和建造特定人工自然过程的技术手段和工艺方法的学问。四、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是

6、按照它所研究的对象 自然界的各种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来划分的。按照俄罗斯哲学家、化学家凯德罗夫( . ) 的研究结果 ,自然界基本物质运动形式有 :微观物理运动、宏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和生命运动。其中 ,前三种是更基本的简单运动形式 ,后三种是较复杂的基本运动形式 ,都包含有前三种 物质运动形式。从起源看 ,微观物理运动和宇宙天体运动是同时产生的,微观和宇观两板是相通的。它们的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同它们相对应的自然科学的门类结构如下:五、现代技术分类和技术体系按技术的本质进行技术分类技术的本质在于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 , 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 , 进而是使物质生产得 以进行的人

7、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 , 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产活动。据此可以将技术分为 :自然技术 :即作为人和自然之间中介的物质技术,它是人运用自然规律 ,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工物质的手段及其技能、 方法和知识。 其任务是运用在物质生产中改造自然、 建造人工 自然 ,创造物质财富 ,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目前物质生产活动领域的技术,都属于自然技术。自然技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技术基础。它和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大致是等价的。社会技术 :人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手段及方法 ,其任务是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满足人的社会生活需要。它包括运用社会科学揭示的各种规律 ,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 设计、改革和建设、组织和

8、管理。 (1)社会技术是物质技术移植和使用到社会领域而产生的,自然技术中的某些物质技术和方法如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等 ,是社会技术的组成部 分。 (2)社会技术是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同时受社会规律和自然规 律的制约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社会性 ,因此是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组织管理和领 导决策科学化的强有力工具。 (3) 社会技术的对象不只是社会本身 ,还包括 “社会人类自 然 ”综合体 ,因此它是控制和协调人、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技术。思维技术 :人和精神、思维之间的活动手段及方法, 其任务是运用在精神生产领域中 , 支持和辅助人的思维活动 , 促进精神产

9、品的生产 ,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 (1) 思维技术是物质 技术延伸到人脑的神经活动、 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中产生的 ,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特别是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等领域的进步 , 为人的思维提供了越有效的辅助手段 , 促进了人 类智能的提高。 (2) 思维技术是思维科学揭示的思维规律在思维活动和精神生产中的使用 , 包括逻辑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部分自动化 (机器思维 ), 它不是代替人的思维 , 而是解放人的智 力劳动 ,提高和强化人的思维能力。 (3) 思维技术广义上包括精神生产和智力劳动中的一切物 质手段和方法 , 如实验技术、教育技术、设计技术和影视技术等。按科学的使用进行技术

10、分类 根据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体系学的思想 , 任何科学技术部门都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 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 , 因此每门科学都存在使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相应技术 :自然科学技术人体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思维科学技术系统科学技术数学科学技术就自然科学领域的使用而言 , 可以按传统的自然科学分类把技术分为四种基本技术机械技术 : 运用自然界机械运动规律的力学方法和位置的技术。物理技术 : 运用自然界物理运动规律的物理学方法 物理性质 ( 声、热、光、电、磁等 ) 的技术。化学技术 : 运用自然界化学运动规律的化学方法 结构的技术。生物技术 : 运用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的生物学方法, 创造人工机械运动

11、过程 , 改变物体形状, 创造人工物理运动过程 , 改变物质的, 创立人工化学过程 , 改变物质的成分和, 改变生命活动过程和形态的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常常是以某一基本技术为主, 并综合运用各种基本技术。按三次产业理论进行技术分类根据三次产业结构理论 , 可以分为 :一次产业技术 :以农业技术为主 , 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得产品和原料的技术。 其对象是未经人类加工过的自然物质资料。二次产业技术 :以工业技术为主 , 是对初级产品 (农产品和矿产品 )进行加工成为成品和 半成品的技术。色括建造固定结构物的建设技术和制造活动物品的制造技术。三次产业技术 :以服务技术为主 , 是为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各

12、种服务、 劳务和知识的 技术。按生产要素密集度进行技术分类按生产活动中的劳务、资本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度 , 把产业技术分为 :劳动密集型技术 :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的产业技术。 轻纺工业、 农业、 初级服务业一般属于此列。资本密集型技术 :投入大量物化劳动 , 即物质资本 (包括生产资料和原材料 )的产业技术。 重化工业大都属于此类。知识密集型技术 : 投入的活劳动中复杂劳动特别是智力劳动比例较大、知识含量高的产 业技术。它和高技术的含义相近。按技术一般要素进行技术分类 一般认为 ,物质 (材料 ) 、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三大支柱和技术的三大基本要素。据 此可以分为 :

13、材料加工技术 : 对各种矿产和非矿产资源进行加工 , 改变物质材料的性质、 结构和形状的 技术。能源动力技术 : 开发自然界的各种能量资源并转变为人们所需的各种终端能源和动力的 技术。信息控制技术 : 对文字、语言、数据和资料等信息进行传输和变换, 对各种仪器、设备、设施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技术。按劳动生产过程进行技术分类 日本学者星野芳郎根据对工业生产的劳动过程所做的大量分析 , 按照劳动过程的技术特 征, 将工业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相应的技术分为7种:采取技术 原材料技术 机械技术 建设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信息控制技术 能源动力技术技术体系及其结构? 技术体系的含义各种技术并不是孤立的 ,或独立存

14、在的。它们相互之间在某种条件下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把生产劳动过程中独立运转的某种装置或设备所所依据的相关技术系统,称为 单元技术 。例如 ,一台独立运行机床相关的技术系统 ,就属于单元技术。而把一定社会时代各种技术 依其内在联系构成的网络系统 ,称为 群体技术 ,即社会的技术体系 。其中 ,有最先产生并起带动 作用的先导技术 ,有渗透性强、关联度大的主导技术 ,以及相配套的辅助技术。例如 ,在近代第 一次技术革命中形成的社会的技术体系中,纺织机械技术是先导 ,而居主导地位的则是在其他行业广泛使用的蒸汽动力技术。?劳动过程技术系统的结构劳动过程技术系统的结构 , 即任何单元技术体系的微观结构

15、, 如上所述都是由物料加 工子系统、能源动力子系统和信息控制子系统组成的。只是因输入和输出的状态不同而其 内在结构形式不同而已。例如 , 一台机床的技术系统包括直接加工零件的刀架及工具、床 头箱及夹具 ,使工件转动和刀架移动的动力系统及传动装置 , 使加工过程按预定程序运行 的控制系统。其输入为金属材料等 , 经过机床等机械加工技术系统 . 其输出为各种机器产 品。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趋势一、20世纪科学技术成就 现代科学革命和自然科学前沿 在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基础上 , 战后物质科学领域正向两极端层次突进 : 微观物理学和宇 宙物理学20世纪 50年代的生物学革命 , 引起生命科学领域变

16、革 , 思维科学领域变革 20世纪中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创立, 促进系统科学和非线性科学的变革以上汇合为近代以来的第四次科学革命现代技术革命和高技术体系 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技术智能信息技术 :包括计算机、 微电子、光机电及软件等构成的智能化信息平台技术; 由光缆、通信卫星、 数字程控交换、 智能终端等技术和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通信技术 ; 由多媒体、 新闻传播等组成的信息内容技术;新材料技术 : 金属、无机 ( 水泥陶瓷 ) 、高分子三大传统工程材料由长大重厚向短小轻薄 转变 ; 以力学为基础的传统结构材料向以物理学为基础的新型功能材料转变;新能源技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原料不可再生

17、性能源向太阳能、地热能、海洋 能、生物质能等在生性能源转变;由传统污染性能源向安全性、清洁性能源(包括新一代安 全核反应堆、受控核聚变、磁流体发电、燃料电池、清洁燃烧技术等)转变;传统低效高耗 能源技术向新兴高效节能技术转变。生物工程技术 ?在分子生物层次和细胞分子层次上,设计或改良生物品种的农业生物技术; ?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上,提高人体素质、防治疾病的健康技术、医疗技术、生物工程技 术;?在思维科学、信息科学和脑科学的基础上,模拟、改进和提高人的智力的人工智能技术; 空间技术 开发和研制人造卫星、 航天飞机、载人飞船、 空间站等各种航天器的空间工程技术;利用空间低温热沉微重力、高真空、高

18、洁净、高位置等空间资源开发技术; 认识空间和认识宇宙起源、行星系、恒星系和星际空间现象的空 间探测技术; 海洋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包括近岸、水下、海洋浮标、平台等各种工程结构技术; 海洋支撑技术:海洋测量、海洋预报、海洋环保、水下通信、导航定位、防腐蚀、防生 物附着等技术;海洋使用技术:包括海底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海洋水产、捕捞的增养殖技术; 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海洋化工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潮汐、波浪等) 。以上六大技术形成了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中心的近代以来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和高 技术体系。二、21 世纪科学技术前景信息、生命、环境三大主导学科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 21世纪科学技术的

19、前沿领域有信息、生命、环境三大主导学科:1)为新兴信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知识智力水平起基础作用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生命科学和技术;3)解决地球环境、生态和资源危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科学和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能源和信息的交叉融合21世纪将逐渐成为生物学的世纪, 人类文明的材料、 能源、 信息三大技术将和生物技术 交叉融合, 形成生物材料技术、 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 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生物技 术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等生物信息技术。托夫勒认为 , 第一次数字 革命之后 , 将由导电聚合物、合成物质、能源、医

20、药、克隆技术、超分子化学、光学、记忆 研究等领域一系列科学技术突破中 , 特别是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趋同中 , 出现更大的巨变:信息技术和生物学革命的融合 ,先是信息技术使生物学发生巨变 , 而后是生物学使信息 技术发生巨变。如基因操纵某种智能形式 , 以 DNA和生物芯片为基础的计算技术和通信技 术,IBM 正依据生物工程的自我修复原理 , 研制新型的蓝色基因计算机。过去 ,美国一种药品 从研制到政府批准上市要 14 年, 而信息技术使这一过程缩短 4-5 年。其制药业每年在 IT 上 花费达 40亿美元。预计 2004年,信息和生物两大技术结合将给全世界创造430 亿美元的新市场。这将使

21、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 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纳米技术:新世纪技术革命的转折点人类对物质微观层次的认识,深入到纳米尺度层次开发新兴的材料技术。1)纳米技术本身在蓬勃的发展。纳米技术使材料技术面貌一新。2)纳米技术使现有的其他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如新型的微机械电子技术。3)纳米技术引起的是人类经历了材料主导、能源主导、信息主导以及三者融合之后,在更 高层次上进入材料主导的新时代。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加速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促进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导致一系

22、列综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如技术生态学、 创新经济学,人类工程学、技术美学工程心理学等社会技术科学的发展。数学和系统科学向各门科学的渗透扩散,加速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数学化和一体化。马克思在 1844年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将 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在 1900年指出:“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 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 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化1)恩格斯在 19世纪就提出了科学技术加速的规律,指出:“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 的前进,而且得到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和其出

23、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的。”,还指出:“科学至少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2)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曾提出了科学知识按指数增长的规律:科学出版物按指数增长, 如19世纪到 20世纪 50年代每十年增长一倍, 80年代每 6-7 年增长一倍;科学家人数每 50年增 长 10 倍。1800 1000 人1900 100000 人1950 1000000 人1970 3200000 人知识的增长和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科学家增长3倍,科学知识成果 1.73倍。3)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发明到创新的过程不断加快转化周期: 17 世纪 18 世纪 100 年左右19 世纪 30 40 年20 世

24、纪初 20 年左右20 世纪 30-40 年代 10 年左右20世纪 50 5 年以下4)生产到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1885年 1919 年 :发明到使用30 年;生产到市场7年1920年 1944 年 :发明到使用16 年;生产到市场8年1945年 1964 年 :发明到使用9 年;生产到市场5年3. 现代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社会化的建制和活动。其组织规模日益扩大,逐步达到国家规模、国际规模和全球规模。 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和分工和合作并行不悖, 人类进入大科学、 大技术、 大生产的时代。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

25、1) 20 世纪下半叶联合国组织下的一系列全球性科学计划。如全球海洋计划、大气研究 计划、全球环境保护计划和“ 21 世纪议程”行动计划。2) 国际双边和多边科学技术合作日益发展,出现了许多跨过性的机构。欧洲欧共体的 “尤里卡”计划;美、英、法、德、日、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国际 水稻研究中心;国际使用系统研究中心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一个基本原理。邓小平同 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则是这一原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深化、丰 富和发展。一、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本质观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明确

26、地从质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表征了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 范畴,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本质观。 关 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技术观的一个基本原理。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则是这一原理 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深化、 丰富和发展。 所谓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就其理论内涵而言, 大致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现代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增长中的作用, 相对于其他要素数量对增长的贡献, 已日益成为 含量居第一位的增长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学、技术、生产越来越一体化,导致科技越 来越超前于生产而发展,起到第一位的先导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27、 同促进生产力变革的其他社会力量相比, 已愈来愈成 为第一位的推动力量; 现代科学技术载体的知识分子比例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 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中占第一位的人力资源。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进步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从科学、 技术、 生产一体化的角度表达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进步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所表达的科技进步规律, 不仅在转化方向上, 而且在进步源泉、 发展动力、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特点。?在进步源泉上,无疑社会实践是科技进步的基本源泉。正是由于科学技术有了相对独立的 实验活动作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技术才能超前发展,

28、 才能使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改造和更新, 才能变为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动力上,人们公认社会需要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但这种社会需要的结构和层次 都比过去有了深刻的变化。 正是社会需求引力和内在需求推理的合理作用, 才能推动科学技 术加速进步并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在运行机制上,人们通常用科技的社会依存性合和自律性双重机制,来阐明科技进步的运 行过程。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为生产力。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价值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 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更加巨大的直接经济价值及其更加广泛的社会功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价值观。1、现代科技进步渗透到劳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

29、,使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2、现代科技进步不断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和产业部门,使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3、现代科技进步在本世纪自身发生的两次革命,引起前所未有的生产力革命。4、现代科技进步通过变革产业结构而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5、现代科技进步通过物质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6、现代科技进步还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思考题科学分类有哪些原则 ,钱学森的科学体系结构的思想有何特点?科学技术分类的意义何在 ?技术体系的一般结构有什么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哪些科学技术前沿领域值得我们注意?为什么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思想 ,是马

30、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发展第五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 :一国社会财富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GNP指的是一国居民持有产权的全部产出,不论其资产在国内还是国外。 GDP指的是一国范围内所创造的全部财富或产出,不论其资产属于属于本国还是国外居民。二者关系是 :关系是GNP=GDP-国外净资本流入。 它表示一国经济的总规模。经济发展 :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包括结构、分配、生活、教育、卫生等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上升的过程。实际上,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 ,经济发展包含

31、了社会发展的内容。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增长是一个数量的概念 ,发展是一个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概念;增长是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增长的目的。 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但是增长未必带来发展 ,如增长造成 的财富增加没有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或者产出增加了却大量库存积压等,都属于“没有发展的增长” 或“有增长而无发展”。二、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因素1.科技进步对生产力要素的渗透作用 :传统公式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现代公式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 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组织的结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工具的科

32、技水平和质量 ,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提高工具的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和范围,开拓经济增长新领域 ,使废物、贫矿和信息成为新对象。2.科技进步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相对独立作用 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经营管理是生产力的三个软要素 , 属于生产力发展的无形资产 ,成为经 济增长的独立因素 :? 产品设计创新 :提高劳动产品的花色品种、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生产工艺创新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降低生产的消耗和成本 :? 经营管理创新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合放大。 科技进步成为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立因素 : 产品、工艺、管理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

33、大再生产? 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经济长期增长? 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革命 , 引发产业革命?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 ,形成经济长波 新经济增长的趋势、方式和动力 ? 高技术工业是新经济的增长点和带头产业 ? 以低通胀经济增长为特色的新增长方式 ? 知识和信息技术是增长的主要动力(1) 美国高技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 IT 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美国 IT 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IT 产业对通货膨胀的抑制 美国高技术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通胀率比较 微处理器生产成本的下降 光缆传输的成本下降趋势新经济中的持续技术创

34、新典型一例1965年,世界计算机产业巨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工程师Gordon Moore 在准备演讲时发现 :由于持续的创新使计算机处理器的能力每18个月到 24个月就翻一番。这一定律至今屡试不爽。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从1971年的 4004个增加到 1998年pentium 处理器上的7500万个。2000年11月 20日,英特尔公司推出了 pentium处理器 ,其速度为 1.4千兆赫和 1.5千兆赫 ,使 用它的计算机 , 其播放图象的速度比最新型的pentium 快 47% 。该处理器所采用的Netbrust 全新内部结构设计 ,预计英特尔公司可能在 5年内把处理器的速度提高到

35、10千兆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经济学意义上的科技进步采用一种技术及方法使相同投入而获得更大产出,或者以较少投入而获得相同产出。而一般科技进步是相对于原有科学技术具有更高水平的科技知识或技术手段,是绝对科技进步。但绝对科技进步未必在生产商业获得效益。技术进步类型 :? 资本密集型或劳动节约型 (b)? 劳动密集型或资本节约型 (c)? 中性型 (d)经济学意义上的科技进步及类型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度增长速度方程 :y=a+ k+ l,+ =1( 中性技术进步 ) y:产出增长率 (Y/Y),k: 资本增长率 ( K/K), l:劳动增长率 (L/L), a: 科技进步速率 (A

36、/A)、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弹性科技进步速率 ( A/A):a=y- k- l科技进步贡献率 :Ea=(a/y)100% 苏联东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1950-1962) 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531995) %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三次产业依次发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一二产业向第三 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即农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为主,再转变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农业比重由高到低 , 第二、三产业比重由低到高。 ?科技进步是

37、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种、技术装备和设施,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率 ,不断解放农村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为工业提供先进技术手段 ,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开辟新的工业领域 ,扩大工业规模 , 不断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科技进步不仅通过工业为第三产业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服务技术和手段,而且信息业、 科技业和教育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又为一、二产业和三产业本身提供知识、信息和高素质人才 推动三次产业的跃升。二、科技进步和就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同步变化 :一般说来 ,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劳动力也相应由第一产业依次向

38、第二、 三产业转 移 ,导致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其结构形态也相应由倒梯形,向鼓形、正梯形转变。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持征 :所谓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少数先进的工业部门和大量落后的农业部门同时并存;少数采用较先进技术和普遍使用落后的手工技术同时并存; 少数较发达的城市及地区和多数落后的农村及地区同时并存。这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持征。这种二元结构还反映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错位。中国1988 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错位科技进步通过工业化推动人口流动、消除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模型 (W.A.Lewis)三、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的变化? 农业技术进步基本模式 农业科技进步状况同农业用土地和劳动力两大资源的稀缺

39、程度密切相关 : 1.地多人少 ,主要选择节约劳动、使用土地的技术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机械系列技术 2.地少人多 ,主要选择节约土地、使用劳动的技术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 :生物系列技术 统计数据表明 , 前一种技术进步模式大都为北美澳洲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后一种技术进步模式大都在东亚国家 ,以日本为代表。其他各大洲大都为混合型技术进步模式。世界各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分布状况 科技进步和农业三大领域结构的变化 一般说来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科技进步对大农业结构演变的推动作用 ,突出表现在不仅直接促进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率 的提高 ,而且还通过工业

40、和服务业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包括为农业提供产前服务的第一领域和提供产后服务的第三领域不断扩大,而农业本身作为第二领域效率显著提高,但比重不断缩小。第一领域 :农用生产资料如农机、化肥、农药、种子、配合饲料等生产部门;第一领域 :农业生产部门本身。第三领域 :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销售等部门。 科技进步推动大农业三大领域结构演变 美国有关农业三大领域产值结构演变 美国有关农业三大领域劳动力结构演变四、科技进步和工业结构的变化 ? 工业化一般进程 : 一般消费品工业 , 耐用消费品工业 , 重化工业 , 高度组装工业 , 高技术工业。? 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结构高度专业化 : 科学技术深化和扩大对

41、自然的认识 ,发现新的资源和 对象 ,开拓新的工业部门 ,推动工业的行业分工和高度专业化。? 科技进步推动工业结构知识密集化 : 科技进步使工业各部门生产要素的作用发生变化,导致工业各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导致工业结构的知识密集化、高技术化。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体制? 科技进步和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微观经济制度宏观经济制度? 科技进步和经济机制的历史演变封闭式自然经济萌芽的商品经济发达的市场经济? 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一、科技进步和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 科技进步和宏观经济制度 ( 从资本主义社会 ) 从历史长过程看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推根本经济制度从奴隶占有制度

42、、 封建土地制度、 资本主 义私有制度向社会主义公有制度转变。在一种制度内也会由于技术进步而制度形态的局 部重大变化。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波动转化大周期和各次经济长波的时代特点二、科技进步和经济机制的历史演变? 从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方式角度看 ,技术进步和经济运行机制有密切关系。三、科技进步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计划经济的由来、性质和特点 ;? 为什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两种经济运行机制的特点比较。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高度自主的企业主体? 发达完善的市场体系? 高效适度的宏观调控? 健全有力的社会保障? 灵活周到的中介服务? 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企业技术创新

43、和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及其基本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和企业知识管理一、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10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和特点 :现代化经营组织制度 ,解决和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企业生产关系 ;做到产权清晰 改革企业产权制度 改革企业领导制度 改革企业劳动制度,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科学管理 ,组织规范 ,关键在于政企分开,首先要明确企业职能,必需澄清劳动力所有权国有企业改革的模式 :独资、控股、参股、多元、嫁接、集团、信贷、分化、民营、破 产二、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及其基本内容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 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确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

44、 , 重要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 , 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 胞,只有在微现上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 才能在宏观上保障国家创新体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企业创新制度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规范化制度化 , 它不只是技术创新本身的制度 , 还包括 促进技术创新的相关制度。其实质是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统一体 , 是围绕技术创新中 轴线的制度网络。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创新 (innovation) 和发明 (invention) 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 发明和一般科技成果都属于知识 形态 ,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果 ,创新则是将科技及发明成果首次使用到生产中并获得商业上价 值的活动

45、 ,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 ,这里所说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及相关生产要素资本、人 才等的组合 ,是围绕技术创新的产品、工艺、资源、市场、管理、组织和制度等方面创新所 构成的网络体系。目前创新概念有泛化的倾向。在当代创新体系中,创新具有系列化、制度化、加速化、国际化新特点。由于持续不断的一系列技术创新话动,导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现代企业创新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是建立有关产品创新、 工艺创新、 资源创新、 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广义技术创新的 规范化制度 ;二是建立有关技术创新的法人代表、 创新主管、 创新机构和创新队伍等组织制度和决策 制度 ;三是建立有关技术创新的产权制度、投入制度、分配制度和培训制度

46、 ; 四是在这些制度基础上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调控机制。三、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知识管理建立企业创新制度的根本目的 ,在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使企业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上 , 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 ,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 这里借鉴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新经验, 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的过程中 , 应当推动和建立企业知识管理制度。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信息和智力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 , 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全过程的一种管理 , 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 , 提高企随着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向战所谓知识管理 , 是指企业经营和战略建立在知识、

47、是把知识的生产、 传播和使用贯穿于企业研究开发、 形式 , 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网络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技术进步管理的新发展。略管理发展 ,企业技术进步管理也相应由生产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管理 (或技术创新管理 )向知识管理转变 ,它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需要而出现的崭新管理模式。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 战略管理 生产技术管理研究开发管理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经济全球化产物适应环境变化增强竞争能力全局性和长远性11面向未来的决策 长远规划及实施 高层部门为主导 企业知识管理 经济知识化产物 适应环境变化 增强竞争能力 基于知识的管理 全部的管理活动 不限于战略规划 各层次知

48、识共享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上 , 围绕技术创 新和市场创新两个焦点构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网络。 内部知识网络是将企业从研究开发 到市场营销全部经营活动的知识和智力发挥出来, 达到知识共享 , 集中集体智慧 ; 而外部知识网络 , 一方面以技术创新为中心 , 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进行知识和人员的流动,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知识网络 , 另一方面以市场创新为中心 , 和代理商、供应商、顾客群相互沟通 , 建立 供产销一体化的知识网络。这种企业内部和外部联结的知识网络 , 为知识向经济的转化创造 条件 ,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 能

49、够使企业在变动不居的国际 国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 知识管理是当代企业的生存之本。 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焦点的椭球型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为使企业知识管理付诸实施 , 关键在于建立最高知识主管制度。设立最高知识主管 (Chief Knowledge Officer),正成为国外许多公司知识管理的一种趋势。CKO是仅次于公司总裁的一个职位 , 具有对企业知识和智力进行战略性经营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企业内 外的知识网络 , 激励员工共享知识 , 调动员工集体智慧 , 培育和提高企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 向公司最高决策层提交具有前瞻性的经营战略方案, 从而使企业知识管理和战略管

50、理融为一体 , 落到实处。思考题? 科学技术是怎样促进经济增长的 ? 科技进步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 ,可以分哪几种类型 ? 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根据这一规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有什么关系 ?我国为什要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 创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何谓企业技术创新制度 ? 何谓企业知识管理 ?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第六章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社会以一定的活动方式来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而获得进步的过程总和。广义 上, 它是指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社会结构变化和社会形态变革的整个历史过程。狭义上 它是指受

51、物质生产活动制约的其他社会活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形态质6.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一、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结构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现实部分的观点。马克思指出 :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12现实的部分 , 是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我的观点是 : 社会经济形 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 , 有着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基本结构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 社会活动是由物质生产、社会 生活 (包括人的生产 ) 和精神生

52、产三个基本领域构成的。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 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 术等等 ,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形态 , 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关于人的社会生活水平随科学技术发展而改变的观点。马克思曾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进 步和生产力发展 ,人的社会生活有一个由生存、享受到发展的上升过程 ,也是由人的解放到人 的全面发展的上升过程。 “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活 , 并为人的解放做好准备 ”。关于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观点。技术发明 “是使生产方式和生产关

53、系革命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 ,并且归根到底 引起 工人的生活方式上 的改 变。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引起社会形态变化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般说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 变革。 ”三、经济时代和社会形态的划分关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面上区分社会形态的观点。 一方面 ,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或者说社会经济形态是

54、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因而可以从生产关系的特征来划分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手段由于能够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决定性特征 ,因而可以成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或技术社会的尺度。“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关于从生产关系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观点。 马 克思曾多次讲到三种社会形态 : 前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还说过 :“大 体说来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 进的几个时代。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 ,从资本主义社会到 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一个社会主

55、义社会的过渡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6.2 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一、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粗放型的社会生活向集约型的社会生活转变。本质上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科学化和 技术化。恩格尔 (Enger) 系数由高于 0.6 到低于 0.6 进而低于 0.3; 生活产业的兴起。由单纯生活资料的数量增加转向生活类型和内容的丰富, 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由追求物质生活为主转向追求精神生活、文化生活为主; 由追求高消费转向适度消费的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 我国由脱贫型、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富裕型 ;由满足人的生存

56、需要转向满足人的享受需要 ,进而转向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 粗放型城市 化转向集约型城市化。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 ,促进了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 信息消费、享受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 ,不可或缺的谋生手段 ; 信息技术加快了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打破传统社会因历史、文化、宗教、心理等因素所形成的国家、民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生活的国际化、族际化、层级化 ;信息爆炸引起的值得注意的 “信息悖论 ”信,息选择的困难 ,信息消费的过度 ,信息垃圾和 虚假信息的充塞 ,等等。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发展预测 未来

57、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13中国通信网发展速度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变化中国互联网用户地域分布三、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工业和人口增长对自然造成的两重性 , 形成形形色色的“技术悖论” , 要求人们把握和 谋求人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和协调发展 ;从人和自然相分离、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的奴役式掠夺式统治转向人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对自然的精心保护和合理利用 ;由社会生活空间的肆意扩展转向生活环境的建设和重建自然生态系统, 达到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的比例协调 ;由物质消耗浪费的过度消费转向减少物质消耗、节水节能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结构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中的社会就业结构 技术进步推

58、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 同时发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而使就 业结构不断高级化。 就业结构或劳动力结构是衡量社会结构的基本尺度之一。 由此还引起工 农关系、城乡关系和脑体关系的新变化。首先是由于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进步 , 使农民转移 到二、三产业 ,变为工人和职员及笫三产业从业人员 ; 同时由于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本身变为农 业工人。这虽然使劳动力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和日俱增 , 但却导致工农差别的不断缩小和消 除。二、科学 技术进步和人口城市化中社会相关结构 城乡关系和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另一重要内容和表现。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经济 增长 ,人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 ,同时粗放型城市化

59、向集约型城市化转变 , 人口向城市 集中而导致农村城市化、和城市地区、带状城市群、网络城镇体系的形成 , 造成新的城乡关 系, 以至城乡差别不断缩小和消除。恩格斯早在1883年远距离高压输电技术萌芽时 ,就预见到电工技术革命的来临 , “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 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 ,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 , 那末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 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今天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作用 , 特别在缩小城乡差别、 地区差距上 , 比电力技术更加强大。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同步发展趋势人口城市化和相关结构变化世界城市化趋势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60、1995年世界大多数城市人口居住中小城市三、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阶层结构科学技术进步、科技教育和普及活动展开, 工农大众知识化和知识分子队伍扩大, 正深刻地改革当代社会的阶层结构。丹尼尔贝尔 (D.Bell) 早在 1962年就谈到白领工人超过蓝 领工人、中产阶级 ( 阶层 ) 迅速增加的现象。“白领工人”属于从事复杂劳动和脑力劳动的 职员或技术工人。“中产阶层”就其主体成分而言属于知识阶层。这一切表明 , 传统社会脑 体对立和差别的现象迅发生显著的变化; 劳动主体正从体力劳动者为主转变为智力劳动者为主 , 知识分子越来越成为第一劳动者。这是当代工人阶级队伍质量的整体提升。邓小平关 于要把文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