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2011课件_第1页
心肺复苏2011课件_第2页
心肺复苏2011课件_第3页
心肺复苏2011课件_第4页
心肺复苏201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心 肺 复 苏 1心肺复苏的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 (约145-208)晋葛洪肘后方 (284-364)隋著名医学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581-682)清代胡其重急救危症简便验方(1673) 叶廷荐的救急备用经验汇方 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2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

2、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31992 AHA CPR指南2000 第一部国际CPR及ECC指南正式发表2005 修订CPR及ECC指南2010 美国心脏协会 (AHA) 心肺复苏 (CPR) 及心血管急救 (ECC) 指南 5心搏骤停的原因(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6(二)非心脏原因引起: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

3、药。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7心脏骤停的表现1.意识丧失 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5.面色苍白、紫绀8心电图:心脏骤停时的心电图类型分为三种: A、室颤:占80-90%; B、心电机械分离: C、心室停顿:心电图呈一直线,或仅有P波而无QRS波群; 10心室停顿12心肺复苏术从 A-B-C 更改为 C-A-B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请参见“新生儿复苏”部分)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

4、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程序的这一根本性更改将需要对所有曾学习过心肺复苏的人员重新进行培训,但参与制定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人员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付出努力是值得的。 14心肺复苏术理由: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A-B-C 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

5、短通气延误时间(也就是说,只需进行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的时间,大约为 18 秒钟;如果有 2 名施救者为婴儿或儿童进行复苏,延误时间会更短)。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 A-B-C 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15图 1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新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中的环节包括:1.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6、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16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图 2) 1718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20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 次)。 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21基础生命支持(BLS)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关注的重点 23A1、 判断意识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

7、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24A2、呼救2627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28A3、摆放仰卧体位 整体翻转30第一阶段第一个CABDC: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31C1、胸外心脏按压 心泵人工循环机理 并存 胸泵32C2、心泵机制按压时压迫心脏排血 主动脉瓣开放 二、三尖瓣关闭放松时心腔舒张复原 主动脉瓣关闭 二、三尖瓣开放 静脉血被动吸回心脏33C3、胸泵机制按压使胸内压

8、上升 主动瓣开放排血 静脉壁压陷、静脉瓣关闭放松时、胸内压降为零 主动脉瓣关闭 静脉血回流心脏34C3、胸泵机制(压力单位mmHg) 按压时放松时35C4、心跳停止判断(专业)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36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37C5、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按压深度按压频率按压姿势按压方式38C6、按压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 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 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

9、半部 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 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 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39C6、按压定位 (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40C6、按压定位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41C6、按压定位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42 C7、按压定位 两乳头间(男性)43C7、按压深度 2010(新):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 5 厘米。2005(旧):应将成人胸骨按下约 4 至 5 厘米。44理由:按压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廓内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以及氧和能量。如果给出多个建议的幅度,可能会导致理解困难,

10、所以现在只给出一个建议的按压幅度。虽然已建议“用力按压”,但施救者往往没有以足够幅度按压胸部。另外,现有研究表明,按压至少 5 厘米比按压 4 厘米更有效。 45C8、按压频率2010(新):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少 100 次按压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2005(旧):以每分钟大约 100 次的速率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46C9、按压姿势 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 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47C9、按压姿势示意图 48C9、错误1肘部弯曲 49C9、错误2手掌交叉 50C

11、10、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 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51C11、按压与呼吸比例30:2 30:2比15:2 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 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 成人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 连续五个轮回52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53CPR第一阶段CABD四步法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呼救:启动EMSS体位:复苏位(仰卧位)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54A4、开放气道:仰头抬颏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

12、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55A4、昏迷病人舌和会厌阻塞上呼吸道56A5、 压头抬颏、舌和会厌抬举、解除阻塞57A5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 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 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58A6、开放气道:托颌法 (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59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

13、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60A6、托颌法61CPR第一阶段第一个CABD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 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62B1、口对口呼吸的原理潮气量大: 正常人潮气量500-600ml 深吸一口气达1000ml 1500ml含氧量足: 空气中含氧21% 呼出的气体氧含量17%简便、快捷、高效63B2、呼吸停止的判断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 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2010去除)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 10秒内完成判断 64B3、

14、口对口呼吸要点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正常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大约 1秒 65吹入气量:500-600ml有效标准:胸廓起伏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再吸气按压/吹气比例30:2缓慢吹气,扩张蒌缩的肺,减小胃膨胀。66B4、球囊面罩通气方法:术者使用EC技术将面罩固定于面部,另一只手挤压气囊,同时观察病人胸廓是否起伏。有氧球囊(1L)挤压1/2 ,无氧球囊挤压2/3,挤压时间超过1秒有心跳无按压时:10-12次/分钟无心跳有按压时:8-10次/分钟 67 球囊面罩通气68B5、 口对口人工呼吸 69B6、口对鼻呼吸指征:口腔外伤,牙关紧闭方法:仰头抬颏,封闭口腔 口

15、包鼻吹气70B6、口对鼻呼吸 71第一阶段第一个ABCD D除颤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72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 AED 或除颤器治疗心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可使用准备好的 AED/除颤器。73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

16、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74理由:如果发生心室颤动已有数分钟,心肌将耗尽氧气和能量。进行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可为心脏输送氧气和能量,提高通过电击消除心室颤动(除颤)并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在发布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之前,两项研究证明了先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先给予电击的好处。在这两项研究中,虽然在给予电击之前进行 1 至 3 分钟的心肺复苏并不能提高心室颤动的整体存活率,但是从呼救到急救人员抵达时间为 4 至 5 分钟或更长时,先进行心肺复苏的策略确实可提高心室颤动患者的存活率。 7

17、5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76除颤电极的位置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77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一般为150J200J。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78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79AED(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 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

18、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8081821次电击方案与 3 次电击程序2010 (未更改 2005 版本的内容):在国际复苏联盟 (ILCOR)在 2010 国际指南会议上提出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及治疗建议时,两项新发表的人体研究对使用 1 次电击方案与 3 次电击方案治疗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进行了比较。这两项研究得到的证据表明,与 3 次电击方案相比,单次电击除颤方案可显著提高存活率。如果 1 次电击不能消除心室颤动,再进行一次电击的递增优势很小,与马上再进行一次电击相比,恢复心肺复苏可能更有价值。 83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

19、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84除颤波形和能级别量2010(未更改 2005 版本的内容):院外和院内研究的数据表明,如果双相波形电击的能量设定相当于 200 J 或更低的单相波电击,则终止心室颤动的成功率相当或更高。不过,尚未确定第一次双相波形电击除颤的最佳能量。同样,不能确定哪种波形对提高心脏骤停后的ROSC发生率或存活率更好(单相波或双相波)。85除颤波形和能级别量如果没有双相波除颤器,可以使用单相波除颤器。不同制造商采用不同的双相波形电击配置,而且并未直接比较为人体使用这些配置的相对有效性。由于波形配置存在上述不同,从业人员应使用制

20、造商为其对应波形建议的能量剂量(120 至 200J)。如果制造商的建议剂量未知,可以考虑使用最大剂量进行除颤。 86胸前叩击也可能恢复窦性心律, 室颤、无脉性室速安全有效 (在没有除颤仪时)87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可触及大动脉搏动;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瞳孔反射恢复;自主呼吸开始出现88 BLS成功标志自主循环恢复 复苏成功转入第二阶段89CPR第二阶段第二个ABCD(加强阶段 ALS) BLS和ALS共同构成ACLS90A:气管内插管: 可靠、吸痰、给药、省人力 必须了解复苏时气管插管的危险和益处, 在复苏的前几分钟气管插管可以稍缓。B:确认气管位置、正压通气 插管后按压/通气不同步,以连续1

21、00次/分钟频率进行按压,不再需暂停按压行人工通气。C:继续胸外心脏按压。D:静脉通道、药物应用、给氧、心脏监护。 91有关心肺复苏的药物应用 有利于提高器官的血液灌注有利于电除颤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再发生增加心肌和传导组织的兴奋性、传导性纠正代谢紊乱保护脑组织92 给药途径:静脉内给药、经气管支气管树给药、心内注射。不主张心内注射血管用药优先于气管给药93 给药时间:要求给药应在检查心律后即行CPR时给药,也可在CPR期间除颤充电时给药,或在释放电击后进行CPR时给药。给药时不应中断CPR。94肾上腺素作用:主要通过兴奋受体,收缩外周血管,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同时收缩颈外动脉,

22、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心脑的复苏,因此肾上腺素是治疗心脏骤停的首选药物。但是其-肾上腺素能样作用是否有利于复苏尚有争议,因为该作用能增加心肌作功和减少心内膜下的血供。95适应症 心室静止 无脉性电活动(电一机械分离) 室颤(细颤) 无脉性室速用法:肾上腺素1mg静注,每3分钟 重复一次仍是首选,应“弹丸式”给药。96 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前者虽可提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和心脏复跳,但可恶化复苏后心肌功能不全,未能改善出院存活率和脑功能。大剂量肾上腺素的累积与血流动力学的恶化和神经系统副作用的发生有关。故不推荐常规大剂量静脉应用肾上腺素,对追加剂量是否递增或采用大剂量尚无定论97 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

23、腺素 8个随机临床研究(9000多例心搏骤停者入选试验)结果表明: 初始大剂量给予肾上腺素对患者出院存活率无明显的改善 可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 98血管加压素(精氨酸升压素)是一种自身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非肾上腺素能外周收缩剂 其作用机理为直接刺激平滑肌受体,使平滑肌收缩,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剂99主要作用 增加冠脉灌注压 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增加室颤的幅度和频率 增加大脑供氧 临床应用 可以在标准CABD和注射肾上腺素无效时提高ROSC(自主循环的恢复) 在1mg肾上腺素无效时可考虑应用40U血管加压素 100血管加压素被认为是与肾上腺素相比对心搏骤停

24、可能同样有效的一线药物有研究认为优先选择血管加压素要比使用肾上腺素效果好(入院存活率高40) 在长时间缺血情况下,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是单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的3倍101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血管加压剂之一,在理论上比付肾素具有更强的肾上腺素能刺激作用,其在恢复自主循环方面比付肾素强,但由于去甲肾上腺素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过强并不能提高出院生存率 4mg+250ml液体中,0.5-1.0ug/min起始,治疗休克,注意给药物时不能在同一管道内给予碱性液体,后者可使前者失活 102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有、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使用。用于治疗在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ROSC

25、后出现的低血压状态。推荐剂量为520g/kg/min,大剂量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 103胺碘酮胺碘酮属类抗快速心律失常药,亦是多通道(钾、钠、钙)阻滞剂,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还具非竞争性阻断和受体,扩张冠脉性增加心脏供血,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外周血管阻力,轻度降压,不影响心排量。 104可适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心功能不全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可控制心室率对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在2-3次除颤和血管加压药物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 105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和不明原因的复杂性心动过速可作为顽固性阵发性室上速电复律的辅助治疗及房颤的转复药物

26、可控制WPW并阵发性室上速或并房颤可用于难以确定是阵发性室上速还是阵发性室速的治疗 106胺碘酮的给药方法 先静推150/10min,后按1/min持续静滴6小时,再减到0.5/min。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2.0-2.2g 心脏停搏患者如为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初始剂量为300溶于20-30ml液体中快速推注 107利多卡因 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 利多卡因可使原发性室颤发生率减少 1/3,可使近50%患者不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中毒与治疗量接近,总病死率未能降低。亦不建议AMI时预防性使用 利多卡因对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无效 108利多

27、卡因适用于电除颤和给予付肾素后仍表现为VF或无脉性VT控制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期前收缩(PVC)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有效,但非首选药物109利多卡因的给药方法:初始剂量为静注1.01.5/,快速达到有效浓度顽固性VT或VF可酌情再给予1次,0.50.75/冲击剂量,35分给完,总量不超过3/(或200300/h) VF或无脉性VT时除颤或血管加压药物无效,可 给予大剂量利多卡因(1.5/) 110维持量问题:有确切资料支持,在循环 恢复后给予维持量14/min是合理的,但 尚存争议。若再出现心律失常可再用,0.5/冲击量 111随机、前瞻、双盲、设对照ARREST试验 504

28、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均为3次电转复无效接受胺碘酮或安慰剂治疗。 入院存活率 (p = 0.03) 胺碘酮44 % 安慰剂34 % 胺碘酮治疗被认为是提高入院存活率独立指标。 112随机、双盲、设对照的ALIVE试验胺碘酮180例利多卡因167例 均为院前室颤/室速患者均为3次电转复无效者。 入院存活率 (p = 0.009) 胺碘酮 22.8%利多卡因 12.0 % 113阿托品2010(新):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并已将其从高级生命支持的心脏骤停流程中去掉。目前,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PALS) 中的建议和流程对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止的治疗

29、保持一致。有脉搏心动过速的流程已简化。建议使用腺苷,因为它在未分化的稳定型、规则的、单型性、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处理中,对于治疗和诊断都有帮助(这在高级生命支持和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建议中也是一致的)。必须注意,腺苷不得用于非规则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因为它会导致心律变成室颤。114阿托品对阿托品的评价(2005旧) 无论有无心脏电活动,阿托品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ROSC和存活率 心搏骤停时使用1.0mg静注;35min可重复给药,总剂量3mg可完全阻滞人的迷走神经,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搏骤停. 115碳酸氢钠在心跳骤停和复苏初期,足量的肺泡通气是控制酸碱平衡的关键。尚无证

30、据表明血PH降低将影响除颤能力、循环自动恢复能力以及短期预后,盲目应用还可能对病情不利。因此尽快行气管插管,进行有效的呼吸,使血氧CO2分压下降,经过有效的心肺复苏10分仍无效时,才考虑使用碱性药。以 1mEq/kg作为起始量(首剂可80-100),过10分仍无效时,可减至半量,再过10分仍无效时,仍可40-50,再过10分仍无效时,补碱以血气分析结果纠正。 116第三阶段第三个ABCD 持续生命支持117脑复苏降温:可降低脑代谢,减少脑缺氧,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损害。降温是保护脑功能最有效方法。可采用:冰帽、物理降温和人工冬眠;降温至320C为宜,持续3-5天,坚持至皮层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

31、为宜。 高压氧治疗:增加氧分压及弥散,能改善缺氧,降低颅内压。脱水: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重要措施。通常采用甘露醇、速尿、白蛋白、地塞米松(20-30mg/天)和50%GS等交替注射。脱水疗法,维持一周左右。应注意水电解平衡,防止脱水过度。 118止痉:由于脑缺氧和脑水肿可出现抽搐。可选用安定1020mg肌注或iv;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钠等。改善脑代谢:能量合剂应用,如ATP CoA,胞二磷胆碱和Vet c等,能降低脑水肿,改善脑功能。 119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维持有效的呼吸功能防治肝肾功能衰竭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感染 120复苏后问题血糖控制心肺复苏后应经常监测血糖变化,应静脉输胰岛素予以控制,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血糖应控制在4.4 - 6.6 mmol/L。 低温治疗可以诱导血糖升高。 121低温治疗自主循环恢复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给12-24h时间 32-34OC的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停搏后神经预后和存活率。 122镇静和麻醉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即行镇静可能是有益的,但应在12-24小时内撤除。由阿片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纳络酮可在几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