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评析及2023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_第1页
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评析及2023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_第2页
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评析及2023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_第3页
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评析及2023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_第4页
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评析及2023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高考(山东)历史试题评析及2023届高三复习备考策略【试卷分析】一、命题特点1、连续稳定、依标据本,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2、突出素养、凸显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3、知识考查:范围上,偏重中国史,聚焦党史国史,凸显立德树人;内容上,选择性必修专题模块的内容融入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系;开放性、多元史观进一步得到体现。考查重点由“历史本体论”转向“历史认识论”,深化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2022年山东历史卷历史时段分值分配简表古代中国近现代中国世界史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选择题号1-4题5-7题8-9题10题11-12题13-1

2、5题选择题分12分9分6分3分6分9分非选择题号16题17题18题19(1)19(2)非选择题分12分13分14分10分6分总分值24分22分20分13分12分9分42分34分中外历史纲要课时15课10课4课5课8课10课14课23课4、能力要求:必备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3、知识考查:范围上,偏重中国史,聚焦党史国史,凸显立德树人;内容上,选择性必修专题模块的内容融入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系;开放性、多元史观进一步得到体现。考查重点由“历史本体论”转向“历史认识论”,深化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题号考查内容(情境)考查知识点(课标要求)核心素养分值1田齐法家观点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变

3、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解释3分2秦汉相马术发展原因秦汉政治(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分3考古发现中宋代出土纺织品宋代纺织技术发展(宋代社会经济新变化)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分4明朝对监察御史的监管明代官吏考核(明政治体制的演变)历史解释3分5张斯桂的万国公法序言晚清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分6晚清两次“新政”的目的晚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措施(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历史解释、时空观念3分7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分

4、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洲援助与合作新时期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3分二、试题剖析题号考查内容(情境)考查知识点(课标要求)核心素养分值9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历史解释、时空观念3分1012世纪法王路易六世若干举措的目的中古时期王权的强化(中古西欧国家民族社会变化)历史解释、时空观念3分11小麦甘蔗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路线图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时空观念3分1218世纪英国思想家观点英国启蒙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分131

5、913年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书观点列宁论亚洲觉醒(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分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态度转变原因英国的外交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解释、时空观念3分151967年某法国学者的欧洲观欧洲联合、一体化(冷战时期世界的新变化)历史解释、时空观念3分题号考查内容(情境)考查知识点(课标要求)核心素养分值16隋代政区改革与周振鹏关于行政区划的观点隋代政区改革(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12分17女生李超的求学事迹和社会反响晚清妇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唯物史观13分18以“工人新村赏析”

6、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新中国成立后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时空观念14分19第(1)问: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和1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区地图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全球联系的建立)图表史料、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0分第(2)问: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工业革命的世界性影响(工业革命)6分三、典例分析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试题情境以战国时期田齐法家的观点创设

7、学习情境。必备知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和特点关键能力理解与辨识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方法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题目体现了战国时期儒、法等学派既有竞争又有交融的一面,引导考生拓宽知识视野,关注传统文化。 从“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可得出“法治”这一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之高,从“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可得出“礼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结合二者,可得出“尚法存礼”的结论,因此A为正确答案。敬天思想,指“观天之象、究天之极、行天之道”,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错;崇德重法是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提出的思想,外儒内法是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实行的文教

8、政策,故C、D皆错。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试题情境以明朝对监察御史的管控的叙述为学习情境必备知识明朝政治体制的演变关键能力理解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力图引导学生关注吸收历史经验,完善国家治理机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明朝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对各地官员和事物进行监察,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种不同的监察体系,从永乐到弘治年间,地方监察制度得到进一

9、步完善,御史巡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明代形成了双重监察体制,可有效保证监察规范,因此A正确。本题考察的是形式而非内容,因此没有体现限制监察御史权力的方面,故B错;本题强调的是地方监察体制,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亲疏远近关系,故C错;本题是在原来的机制上增加了交叉监管的职能,而非新设监察机构,故D错。51863 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

10、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试题情境以晚清学者张斯桂的万国公法序言观点为学术情境必备知识晚清内忧外患的政局和救亡图存的思潮关键能力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目的,了解历史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主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正确的认识国情和世界形势的重要性,养成开放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从“万国来王”可知,张斯桂的主张并没有脱离传统的夷夏尊卑观念,其目的在于“以备筹边”而不是融入国际社会或者采纳西方外交制度,故A错、B错、C错;再根据时空观念,1863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11、由于两次战争的失败以及总理衙门的设立,也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因此,D正确。9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试题情境新时期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图表为学习情境必备知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关键能力理解与辨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解析此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2、成就,正确理解经济体制调整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密切关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其中19831993年,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第一产业即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呈总体下降趋势,故A过于片面,D为正确选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包括开放边境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沿边省区的省会城市等,形成于1997年,故B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010年,故C错。1218世纪的有些英国思想家认为,以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来描写和设计未来社会的图景,用理性来设计未来的国家体制,是非历史的和荒谬的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参与到市场交换活动之中,通过市场、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来实现“文明和改善”的

13、社会。这表明他们A否定理性的社会变革 B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 C倡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D强调社会分工的主导性试题情境18世纪英国思想家的观点构建的学术情境必备知识启蒙思想关键能力理解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方法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题目介绍了18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和特点。他对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提出质疑和反思,提倡经验论,如大卫休谟认为“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亚当斯密提倡自由放任,经济活动遵从自发的市场调节自动运行。 18世纪的英国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功利主义,反对“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但并不完全否认理性的价值,主张“文明和改善”,为社会改

14、良提供根据,故A错;在经济上,他们指出了社会契约思想中的重大缺陷,主张“市场、法律和道德”,推崇市场的作用,提出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主张自由主义,反对政府的过多干预,因此,C错误,正确答案为B;D与题意无关。13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试题情境列宁对亚洲觉醒的评价构建学习情境必备知识20世纪初的亚洲觉醒与列宁主义理论关键能力理解与辨识历史信息的能力。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和

15、目的,了解历史文本所述历史事物与其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唯物史观的能力。本题引导考生宏观把控20世纪初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范围革命运动的趋势特点,深入理解列宁主义的划时代贡献。掌握唯物史观,增强理论自信。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把马克思学说在每个时期的命运分为三个阶段进了阐述:1848-1871,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已奄奄一息,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1872-1904,西方结束了资产阶级革命,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1905-至今,相继发生了俄国、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反帝反封建性质),与此同时,英国工人也行动起来了,德国政治危机也在迅速成熟(反帝性质),综上

16、,B、D皆错,正确答案为A。C与“欧洲相同的理想”不符。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隋书卷29地理志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

17、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试题情境围绕隋代政区改革,以隋书地理志、隋代分郡图、学者周振鹏关于行政区划的观点组成综合性复杂的学习学术情境。必备知识隋朝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关键能力组织和运用历史信息,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论证历史问题。解析本题实际上展现了三则材料:第一则是节选自隋书地理志的官方权威文献史料,简要概述了隋朝建立后至隋炀帝大业五年极盛时期地方行政的演变,从中可得出隋初废

18、掉郡级行政机构、统一南北后因人口增长增设州县、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随着疆域拓展在边疆增设郡等重要信息;第二则为地图资料“隋代分郡图”,从中可得出隋朝郡的空间分布的一些特征;第三则材料出自学者专业论著,从中可以得知作者认为研究行政区划与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关系的相关观点。解答本题,需从材料一的史料或地图信息及所学知识中选取相关史实,逐一论证材料二中学者的三个观点。史实要准确,与论证的观点能够对应,表述符合逻辑。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

19、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

20、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总之,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变迁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创新性,每个朝代都会结合其政治形势和统治疆域调整行政区划,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以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超的“新生”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 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

21、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

22、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试题情境民国初年女生李超之死的事件文本叙述和当时学界名人胡适、梁漱溟、陈独秀对此事件的著文评论构建的综合性学习和学术情境。必备知识新文化运动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组织与运用信息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探究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论证,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

23、定理想信念,具备责任担当,追求社会公正。 解析本题为半论述半开放题。前半问为论述题,要求概括说明李超之死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原因,考生应当依据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把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结合论证,即依托题干文本材料关于李超个人生平的简介从李超个人人生经历、追求等方面论述,还应当联系李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历史事件、发展趋势、时代主题等方面论述,可运用题干提供的胡适、梁漱溟、陈独秀等的评论中汲取有效信息予以丰富和完善。后半问回答“李超们”新生的出路,考查考生独立发表观点,论证历史问题的独立探究、合理推理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依据所学历史和当代有关妇女解放的成功经验和正确途径,结

24、合“李超们”当时时空环境和有利的各种个人、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合理想象和推理,大胆地发表合乎逻辑、历史规律和史实的见解和观点。原因:李超求学过程及其死后其家族对其冷漠的态度;李超事件反映了长期男尊女卑腐朽观念,忽视了女性的基本权利;西方文化传播和女权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冲击了封建纲常伦理观念,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女性经济、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出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通过立法等方式保证女性在教育、就业、财政继承、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先进组织和政党以革命手段推翻旧制度,对整个社会进行平等化、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等根本改造。19.(16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地图上的文明史图6 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图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6、图7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6分) 试题情境由选自两部学术著作中的亚非古代文明的发展和1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区构建的两幅历史地图构建的综合学术情境。必备知识古代文明的产生、扩展和交流;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关键能力对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将史事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

26、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关注并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地图中时空、事物等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以此正确推断文本作者的目的。第1幅“亚非古代文明的发展”图,学生从不同颜色标绘的文明区域及进入文明的时间,可以概括出作者力图给读者展示的古代文明产生和逐渐扩展的时空区域变化情况,从作者标绘的不同颜色的路线图及其注释,可得出作者给读者呈现的古代文明间交往的重大事件、方式、范围等信息。由此全面总结出亚非欧文明形成、发展、交流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第2幅“1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区”,

27、从图中标识的食物采集者、原始农业、先进农业各自的分布区域可推知1500年前后上述经济区域分布的特点及相应程度文化拓展的范围及与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关系,由此体现的各地区之间文明发展的趋同性、差异性。第(2)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创作和论证能力和操作运用、语言表达等要求的实践探索的学科素养。考生依据题干要求的1850年前后这一时间要求,联系所学的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英美法等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等影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历史要素进行合理想象和设计,并诉诸于完整、准确、流利的文字表达。(1)概括指出图6、图7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图6:早期文明独立发展;早期文明多发源

28、于河流附近;人类文明逐步联系;张骞通西域推动中西文明交流。图7:农业分布发展不平衡;人类文明发展存在差异性(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6分) 设计:工业革命向世界的拓展理由: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复习备考建议】一、夯实基础、注重落实二、强化考点、针对训练三、整理错题、查缺补漏四、掌握技巧、书写规范(主观题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高考历史选择题“秒杀技”1、优先关注“阿

29、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8、看见什么选什么(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体现了、反应的)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题目考察历史本质、规律、特点)(反映了、说明了、表明了等字眼)备考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再梳理常见三类主观题题型小论文/论证类题小短文/作文类题 答题都是分三步走: 问什么先答什么:内容/表现/措施/现象/信息/特点 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