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观思想_第1页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观思想_第2页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观思想_第3页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观思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然观思想摘 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观思 想。在本体论上,马克思认为,自然既起源于物质,又由物质构成。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层面,马克思批判了 宗教神学,突出人的自我意识,实现了从神化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可能 性。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自然界是有限的,这启发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利用自然,应合理适量地开发自然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然观;原子论The Idea of Nature View in Marx# Doctoral DissertationAbstract: Marxs do

2、ctoral dissertation titl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mocritus Philosophy of Nature and Epicurus Philosophy of Nature, contains a wealth of ideas on the concept of nature. On the ontological level, Marx believed that nature both originates from and is constituted by matter. At the level of the relatio

3、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Marx criticized religious theology, highlighted human self - consciousness,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eified nature to humanized nature, and provided the possibility for human beings to know nature and transform it. On this basis, he also proposed that

4、nature is finite, which inspires us not to use nature without restraint,but to develop natural resources in a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way.Key words: Marx; Ph. D. thesis; view of Nature; atomic theory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 别完成于1841年3月,作为青年马克思毕业于波恩大学的 博士论文,是他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其研究古希腊哲 学取得的实际成果。青年马克思通过挖掘古希

5、腊唯物主义 哲学,分析了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二者的差 别,展现了其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思 考。本文首先总体上阐述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两种原 子论差别的理解,然后再具体说明青年马克思在研究两种原 子论时对自然界本原的认识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一、马克思博士论文对两种原子论差别的理解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题目清楚地揭示了此文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也在论文的序言中较为自信而明确地指出,论文所研 究的问题即:把原子论创始者德谟克利特与西方首位无神论 哲学家伊壁鸠鲁二人的自然哲学进行对比,从而挖掘出二者 被忽略的差别(这一课题截止到19世纪40年代于整个学术 界哲学史研究领域而言是

6、空白的,没有任何学术著作以此作 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他的研究弥补了希腊哲学史上的空 白,解决了该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1P10马克思对当时学界 贬低甚至歪曲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的现象进行了犀利而极 具说服力的批判,详细地论证了把伊壁鸠鲁的原子哲学与德 谟克利特的原子哲学等同起来是困难的,认为二者在任何方 面都是全然相反的,包括原子哲学的科学真理性与确定性乃 至其现实与应用的一般关系等111720(一)两种原子论的总体差别在对感性世界的真理性与客观性的相关认知上,马克思 认为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里存在着矛盾,他态度模糊,摇摆不 定;伊壁鸠鲁的思想则较为清晰明确,态度坚定。德谟克利 特在谈及原子和感性世界二

7、者的关系时,时而认为感性现象 是主观假象,时而又把感性现象看作是唯一真实的客体。马 克思指出,亚里士多德也对德谟克利特关于真理性认知的这 种矛盾进行了评价即:在心理学上德谟克利特认为现象是真 实的,而在形而上学上他认为真理是隐而不显的。由此,马 克思得出结论:德谟克利特的见解是“怀疑主义的、不确定的 和内部自相矛盾的口7!#与之相反,伊壁鸠鲁的态度较德谟 克利特而言更为明确,他把感性世界当作客观现象。伊壁鸠 鲁采取了一种“独断”的态度,把感性知觉认定为标准,认为 但凡感官可以感觉到的都为真,任何客观现象都符合于感性 知觉,任意感觉都不会被除其自身之外的其他感觉乃至概念 所伪证。他觉得感性知觉是

8、无法被任何东西所驳倒的,具体 来说:同一种类的知觉因为拥有相同的效用而不能驳倒该种 类的知觉;不同种类的知觉由于它们判断的对象不同亦不能 驳倒不同种类的知觉;概念的存在依赖于感性知觉,因此它 也无法驳倒感性知觉O1P22在对科学的确定性和科学对象的真理性理解方面。德 谟克利特认为,原则没有具体存在和所谓的现实性可言,感 性知觉的世界具有独立现实性,它是真实的并与原则相脱 离。德谟克利特不满足于哲学的知识,他认为真实的知识是 没有具体内容可言的,而能够为他提供内容的知识是没有真 实性的。于是他深入经验观察,四处求教。最后,他对知识 绝望,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一一,怕被眼睛欺骗,怕被现象和感 性蒙蔽。

9、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他思想中潜在的矛盾性。然而, 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了满足,收获了幸福感,与德谟克利 特相比,他不屑于经验观察,善于自学和独立思考,忠于哲 学。在对待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态度方面,马克思指出,德谟 克利特忽视偶然性,重视必然性“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 性”&E*他把必然性看作造世主、天意、命运和法,并认为物 质之间的碰击运动是这种必然性的具体实在。在这里“德 谟克利特所指的必然性是指事物产生所具备的因果关系,他 用原子运动的必然性阐释自然界的生成和宇宙演化过程。 一切都由与必然性而产生的漩涡运动是万物生成的原因,这 里漩涡运动就是德谟克利特所指的必然性!伊壁鸠 鲁则更崇尚偶然性,认为必然

10、性的生活方式是确定的、不幸 的,偶然性的生活方式才是轻松自由快乐的。他提出,一些 人认为必然性是确定的、不容辩驳的,然而他们过度重视的 必然性并不存在;他更看重不确定的偶然性,把一部分事物 看作为偶然的存在,并认为我们的任意性可以去支配另外一 部分事物。马克思总结了两者之间的差异,认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 鸠鲁在各个方面上都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德 谟克利特是一个以必然性的角度研究自然,致力于认识和解 释事物实在存在的怀疑主义者,他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观假 象,注重经验和实证,常常怀疑不安。伊壁鸠鲁是一个从偶 然性的角度考察自然,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的独断论者, 他轻视经验,把感性世界看作客

11、观现象相比于德谟克利特 的不安,他在哲学中汲取自己知识的独立性,获得了满足感 与幸福感,心灵保持稳定的宁静状态(二)两种原子论的具体差别马克思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第二部分,分五章详细分析 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的细节差别。其中第一章 “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尤为重要,清楚地解释了两种原子 论之间的区别和对立。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中,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把原子在 虚空中的运动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原子由于自身有重量 呈直线式下落,即原子的垂直运动(这种运动对于任何物体 来说都是极普通的自然运动);第二种,原子脱离了直线发生 了偏斜,由于这种偏斜,原子没有走规定的直线路径,而是在 偏斜中持续地运动;

12、第三种,原子之间相互冲击、碰撞,由这 种冲击、碰撞继而产生的运动。在上述的三种原子运动中, 德谟克利特只承认第一种和第三种运动即原子向下所做的 垂直运动以及原子因碰撞而产生的运动。至于原子摆脱传 统的直线路径,偏斜于直线所做的运动,则是伊壁鸠鲁的独 创,这种运动也把他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运动区分开来这 一运动对他所主张的偶然性有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也使伊 壁鸠鲁的哲学具有了肯定人与生命自由意志的特殊意义。 但是,这一创新性的设想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嘲笑,比如:西塞 罗、彼尔贝尔、萧巴赫等。马克思对这些学者的观点均进 行了反驳;通过批判那些怀疑、甚至否定伊壁鸠鲁观点的学 者,表明了其支持伊壁鸠鲁关于原

13、子运动的独创性学说,并 且他以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来说明原子的运动并不 是被规定和引起的,从而进一步说明原子是具有自由意志 的。在原子特性方面,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德谟克利特 和伊壁鸠鲁的关注点不同。前者倾向于研究不同原子在形 状、位置、次序方面上的差异,后者则更为关注原子之间在体 积、形状和重力方面的不同;前者以现象世界的差别为切入 点注意到了原子的外部联系,后者看到的是原子自身的内 在特性。此外,德谟克利特把形状和体积看作是原子的两种 特质,伊壁鸠鲁认同德谟克利特的两种特质,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重量是原子的第三种特质。简单地说,马克思认为: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原子 没有偏离直线的可

14、能,被规定做直线式下落运动。原子运动 被德谟克利特看作是一种自我规定的运动,即一种单纯的物 质规定性运动和相对性定在。他否定了原子和其他东西的 联系,机械地看待原子的联合;在排斥中他只看到了原子的 物质变化即分裂与变化,忽略了原子观念上的东西以及与其 他事物的联系,他认为原子之间相互排斥碰撞的运动产生了 一个漩涡,并把这个的漩涡看作为必然性的实体。德谟克利 特原子论中的原子只具有物质性,没有个体性,很难追溯到 原子的本质。相比较而言,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原子论不同 于德谟克利特机械唯物论,他把其改造为能动的原子论,揭 示了原子的本质,突出原子概念中的矛盾性。原子脱离了直 线而产生的偏斜运动使整个

15、原子世界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彻 底的改变。原子的偏斜、碰撞、冲击使原子间建立了联系,进 而产生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原子自身的物质性得以实 现,原子自身的个体性和形式性亦得以实现。原子也就实现 了能动性与自然性、形式性与物质性的统一。二、自然界既起源于物质又由物质构成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早期哲人苦苦探索的 终极自然问题。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深入分析了德谟克利 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详细论述了二者的差别,并充分 肯定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但从总体上看,他们都是坚持原 子论的唯物主义者,都把原子和虚空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 为自然界既起源于物质,并由物质构成。德谟克利特作为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对于

16、外部自然的 本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为一位机械唯物主义者,德 谟克利特相信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原子永远存在,永不 毁灭,它们在无限空间中向四面八方运动和撞击,相似的原 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元素,然后产生世界“一切事物所由以 产生的那种原子漩涡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1宇宙 间无数大小、数量各异的原子进行着漩涡运动,这种漩涡运 动进而形成了水、火、土、气等各类复合物,产生了世界,其中 光滑的球形原子产生了太阳、月亮、灵魂等。他把自然界万 物之间的差别看作是原子之间的个体属性差异,并认为坚固 的原子是无法改变和毁灭的。伊壁鸠鲁则是一位辩证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继承了德 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对其

17、进行了改造,认为在无限的虚空 中,无限多的原子可以偏离直线而运动,它们在运动中相互 碰撞产生了自然界“他的哲学致力于说明一种关于万物本 质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如何为人类的自由观提供了必不可少 的基础。” 3伊壁鸠鲁在徵希罗多图斯的信中纲要性地总 结了自己的自然哲学观点,他把物体和虚空看作独立存在之 物,多种多样的物体和空间构成了宇宙。同时“原子作为构 成万物的始基,本身是不可分的,宇宙是无限的,这是因为, 构成它的原子数量无限,虚空范围也无限。原子充实,没有 空隙,构成复合物,复合物又分解为原子。原子的形状丰富 各异,其数量无限,而种类有限。原子的运动是永恒的,它们 因为碰撞而粘连,也会因为碰撞而

18、弹跳。”川从自然观的角 度来说,伊壁鸠鲁原子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世界起源于原子并 由原子构成,而非神创的结果;他对任何形式的决定论与目 的论持否定态度,从而在自然中把神力及目的论原则驱逐出 去。他的唯物主义立场无疑是坚定的,马克思在论文中对其 持肯定态度,接受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中的唯物 主义思想和自由意志进行了改造与发展,并进一步关注到 “哲学与周围世界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色3福斯特认 为,马克思本人选择唯物主义的立场深受其博士论文的研究 对象古希腊首位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的影 响。囱或许,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之时,就已经带有了唯物 主

19、义的倾向,同时这种倾向带有伊壁鸠鲁式的非机械论和非 决定论的特点。论文从原子本身的体积、形状、重量等静态 结构以及原子直线式下落、脱离直线而偏斜和相互碰撞排斥 等动态运动中揭示了自然界产生的机理,突出原子是世界产 生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学,驳倒了神创世 界的伪科学。马克思把原子看作为自然界的实体,认为原子 产生了自然万物,自然万物也可以分解为原子1P4,原子这 种“实体”即为物质。换言之,自然界起源于物质,并由物质 构成。需要说明的是,青年马克思在此文中对于物质概念的 界定并非是与精神、意识相对立的涵义。代建鹏认为,马克 思在博士论文中把物质界定为实体、基质。回原子论以物质 性的

20、原子作为世界的本源,通过原子在无限空间里的运动来 解释各种事物的生成与演化,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 律,是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三、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性作用自然界产生于物质,孕育了人类和其他自然物。那么, 人类该如何处理自身与其他自然物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痛斥宗教神学,实现了神化自然向 人化自然的转变,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突出了人的主观能 动性。人类文明根植于现实的自然界。追溯历史,从制造工 具开始,人类就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从事着干扰自然的活 动,并且根据主观意志进行着主动改变自然的社会实践活 动,从而在自然中索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陈墀成、蔡虎堂在马克

21、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 代价值一书中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带给他的 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的拒斥。151756“总而言之,我痛恨 所有的神o1P12马克思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中,对此话进行了 高度的评价,认为这句话作为普罗米修斯的格言,体现了其 否定无视人类自我意识的神灵,并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超越 一切神灵的存在。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完成了对宗教神学 的批判,人的地位也被提高到与神比肩甚至超越神的高度而 存在的程度,并着重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能动的自 我意识对于处于自然界的人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利益而支配 自然、干预自然提供了可能性。自我意识是人能动而自主地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

22、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正确 的认识。人类能动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也就是哲学 之本质。在博士论文中分析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对待必然 性与偶然性的态度之时,马克思指出,德谟克利特是一位坚 持实证主义的决定论者,他追求必然性,轻视偶然性,认为万 事万物都有因果联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足迹遍布半个地 球,企图以积累更多丰富的经验来考察现象世界,但他在沉 迷于现象世界之时,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免不了要 从神那里来寻找最后的目的与依据。伊壁鸠鲁是一位充分 肯定偶然性意义的非决定论者,他坚持经验的重要性,这样 就打破了德谟克利特的因果决定论。他所提出的没有原因 的原子偏斜运动,就给自由意志留下了活动

23、空间,从而肯定 了主观能动性的特殊意义,即人可以利用主观意志对事物产 生能动性作用。在这里马克思隐约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到人 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他还试图走向现实世界,并运用这种主 观能动性来改造现实世界,让哲学从书斋走向人类的现实生 活,正视人的位置,实现了从神化自然走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综上所述,在人与自然共同进化的基础上,马克思博士论 文格外突出了人化自然的特殊意义。四、自然界是有限的存在在上一部分的论述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反对宗教神学, 强调自我意识,这使我们意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并不是完全 被动的,可以能动地发挥主观意识认识自然,继而改造自然。 然而,人类是否可以根据主观意志,无条件无约束地改

24、造自 然?马克思在文中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了 “有限的自然,1P27的观 点,认为自然界是有限的,指出作为其他任何事物赖以生存 的基础与条件的自然并不是无限的存在,而是有限的,自然 界也并非人类可以肆意开采和无限利用的资源宝库。当然, 根据马克思一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探索的文稿可知,这里所 说的自然是作为人的环境、活动要素而纳入社会历史进程的 自然,即这里所说的自然界是人类现实的自然界。近代以 来,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了人类实践 活动的空间,从而为资本的疯狂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也 使人类以为自然资源、地球空间是无限的。其实,早在个体 生存环境空间限制还不突出,资源紧缺尚未演变成为全球化 问题的19世纪,马克思就已经预见到了未来地球空间和物 质资源的有限性,势必会迫使人类意识到社会扩张的限度问 题,而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