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高职高专法律系列教材3目录第一章 刑法概述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第五章 犯罪客体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第七章 犯罪主体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第九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第十章 共同犯罪第十一章 罪数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第十三章 刑罚概述第十四章 刑罚裁量制度第十五章 刑罚执行制度第十六章 刑罚消灭制度第十七章 刑法各论分述第十八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第十九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十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二十
2、一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十二章 侵犯财产罪第二十三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二十四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第二十五章 贪污贿赂罪第二十六章 渎职罪第二十七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4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任务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第一章 刑法概述125【本章引例】【本章学习目标】2005年1月18日13时许,被告人张某将事主林某遗忘在银行营业厅ATM机里的储蓄卡更改密码后据为己有,分两次从ATM机上取走人民币共计6900元。检察机关以被告人张某犯信用卡诈骗罪提起公诉。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公诉机关以信用卡诈骗罪对被告人张某进行指控,定性不当,应予纠正,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拘役5个月,罚金人民币100
3、0元。试问,本案所涉及的储蓄卡(借记卡)是否属于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张某的行为是构成诈骗罪还是信用卡诈骗罪?1.掌握刑法的概念;2.掌握刑法的任务;3.理解刑法的解释及其分类。第一章 刑法概述6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而言,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公布的、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又称附属刑法、附属刑法规范)。狭义刑法仅指把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刑事责任与
4、刑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在我国即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任务广义刑法狭义刑法7二、刑法的任务刑法第2条规定了刑法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任务8一、刑法的体系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
5、和结构。我国刑法从总体上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其中总则、分则各为一编,各编之下,再根据法律规范的性质和内容有次序地划分为章、节、条、款、项等层次。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但书”是前段的补充。“但书”是前段的例外。“但书”是对前段的限制。9二、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刑法规范之所以需要解释,主要是因为: 第一, 第二, 第三,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刑法规范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而语言文字的含义具有概念性、抽象性、发展性的特点,为了使抽象的法条适用于具体的案件,就必须对刑法规范进行解释。刑法条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6、而现实生活则具有多变性,为了使司法活动能够跟上客观情况的变化,可以在条文用语的含义许可的情况下,对某些条文赋予新的含义。立法的过程具有复杂性,阐明立法意图离不开刑法解释。10二、刑法的解释(一)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1. 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根据立法法第45条的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 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11二、刑法的解释(一)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3. 学理解释是由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立法解释
7、和司法解释属于有权解释,有法律约束力。学理解释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属无权解释。但是,必须指出,学理解释的重要性高于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任何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都建立在学理解释的基础上。对于有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刑法规范,仍然需要学理解释;合理的学理解释能够促进立法和司法完善。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学理解释。12二、刑法的解释(二)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1. 文理解释,是根据刑法用语的通常含义、语法、标点等对刑法规范所作的解释。 在解释中,文理解释是最基本的解释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理解释简单、易于把握。文理解释能否运用,要看其解释结论是否合理。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文理解释。13二、刑法的解释(二
8、)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2.论理解释,是指联系立法渊源、立法目的及其他有关情况,按照立法精神,从逻辑上对刑法规范所作的解释。论理解释又分为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限制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通过文理解释如果能够达到合理结论,则不应进行论理解释。但是,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者多样,则必须进行论理解释。第二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论理解释。14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它以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为规范内容。我国刑法第2条对刑法的任务作了明确规定。刑法的体系
9、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刑法由总则、分则两编和附则共三部分组成。刑法的解释,按解释效力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按解释方法可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本章小结】15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12第三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3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416【本章引例】 被告人梁某,于2002年9月个人出资在上海成立某商贸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电脑及配件、电工器材、机械配件。公司股东名义上为梁某和秦某二人,但秦某实为挂名股东,公司为梁某一人所有,经营所得亦全部归梁某。被告人梁某自2003年起,超出经营范围,从台湾进口空白移动电话SIM卡27500张,并在上海
10、生产可在空白移动电话SIM卡上复制移动电话号码及数据的配套复制器,之后,将空白移动电话SIM卡及配套复制器捆绑销售,销售金额达58万余元。经鉴定,被告人梁某销售的空白移动电话SIM卡及配套复制器必须以电信部门制作的移动电话母卡为基础,才能对电话号码进行复制,经复制后,空白移动电话SIM卡上可储存116个电话号码并切换使用,但使用之后不影响电信部门电话费的收缴,不会给电信部门造成损失。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梁某构成非法经营罪,理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而被告人梁某属于非法经营电信业务,且非法经营数额巨大。辩护人则认为,被告
11、人梁某的行为并未侵犯电信业务的专营权,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应宣告其无罪。法院对此应如何处理呢?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17【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2.掌握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要求;3.了解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4.掌握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和要求;5.掌握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要求。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18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准则、规则。二、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概述一)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的原则二)刑法基本原则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19一
12、、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要求含义:要求: (1)法定化, (2)实定化, (3)明确化,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或者“行为时法无明文不为罪”。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必须依照法律定罪处罚。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实体性的规定。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清晰,意思确切,不得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20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一)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1.2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立法体现1234刑法典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刑法在溯及力问
13、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的原则。(3)在分则罪名的规定方面,刑法已相当详备。在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或罪状以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设置方面,1997年刑法吸收了以往立法的有益经验,在细密化、明确化程度上迈进了一步。正确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正确进行司法解释。21一、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和要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对于一切犯罪行为,不论犯罪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出身、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时不应有所区别,应当一视同仁,依法惩处。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实质是适用刑法公平,因此它并
14、不否定因犯罪人或被害人特定的个人情况而在立法上、司法上允许定罪量刑有其符合刑法公正性的区别。第三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22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适用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包含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当指司法上的平等。 第三节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第一,做到刑事司法公正。刑事司法公正主要包括定罪公正、量刑公正和行刑公正。第二,反对特权。23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和要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首
15、先 其次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事立法对各种犯罪的处罚原则规定,对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制度以及对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设置,不仅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客观危害性,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在刑事司法中,法官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不仅要看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而且要看整个犯罪事实(包括罪行和罪犯各方面因素)综合体现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讲求刑罚个别化。24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刑法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010203刑法设立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25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
16、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纠正重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与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010203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26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准则、规则。我国刑法第3条至第5条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或者“行为时法无明文不为罪”以及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必须依照法律定罪处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就犯罪人而
17、言,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追究,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规定的特权;就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当依法追究犯罪、保护被害人的权益,不得因为被害人身份、地位、财产状况等情况的不同而对犯罪和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适用。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因素。【本章小结】27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1228【本章引例】 1996年7月3日,被告人陈某与成都某建筑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该公司承建的科威特“228”项目
18、工地员工。因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问题,陈某对“228”项目工段经理部不满,遂于1997年10月17日下午外出乘车时,与吕某等工地员工商量欲采取行动,讨个说法。当晚,吕某因与工人打架,到工段经理部要求该部经理王某交出凶手,引起上百人围观、起哄,陈某乘机煽动工人闹事。后吕某持砖头殴打王某,并率众将王某强行带往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途中引来三百余人围观,吕某的行为被当地警察阻止。次日,“228”项目工地工人不上工,并成立“工会”。陈某借工人对工资、生活待遇等方面有意见,煽动工人不满情绪,激化工人与工段经理部的矛盾,导致工人砸坏工地小食堂等财物。陈某还与吕某等人起草了“申诉书”,编造虚假事实欺骗群众,策
19、划、组织工人签名。当公司总部为平息事件将告“228”项目工地全体员工公开信张贴出来时,陈某向围观群众散布谎言,歪曲事实,阻止工人上工。此次事件给成都某建筑公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999年10月28日,四川省某县人民法院以陈某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29【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2.了解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3.掌握我国刑法的溯及力原则。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30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二)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原则1.2.3.4.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属 地 原 则。属
20、人 原 则。保 护 原 则。普 遍 原 则。31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领陆,即国境线以内的陆地及其地下层。领水,即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内水包括内河、内湖、内海以及同外国之间界水的一部分(通常以河流中心线为界,如果是可通航的河道,则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领海,根据我国政府于1958年9月4日发表的声明,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领空,即领陆、领水的上空。实践中,人们通常将国家领土上空的范围分为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空气空间受国家主权管辖,外层空间不受国家主权管辖。因而,领空应指领陆和领水上部的空气空间。根据国际条约和管理,以下两部分属于我国
21、领土的延伸,适用我国刑法:(1)我国的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2)我国驻外使馆。32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二)“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含义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我国刑法第6条在确立属地管辖的同时还提出了法律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况,即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一旦存在法定的特殊情况,则排除我国刑法的适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010203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发生的绝大部分犯罪。33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22、第7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根据上述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只是按我国刑法规定,其所犯之罪的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才可以不予追究。至于“可以不予追究”,并非绝对不追究,而是保留追究的可能性。此外,对于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域外犯罪的,不论其所犯之罪是否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国刑法一律追究刑事责任。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34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23、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35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这条规定对国际犯罪确立了普遍管辖权原则。适用普遍管辖权,应当注意把握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的相关内容,准确了解我国承担的义务。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36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关于刑法的生效时间,一般存在两种规定方式: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关于刑法失效时间,通常存在两种规定方式: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一是从公布之日起生效。这种方式通常为单行刑法施行所采用。二是公
24、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施行。一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二是自然失效,即新法施行后代替了同类内容的旧法,或由于原来的特殊立法条件已然消失,旧法自行废止。37三、刑法的溯及力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即按照行为时的旧法处理,新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即对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新法一律具有溯及力。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行为时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应按旧法处理。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
25、或者处刑较轻的,应按新法处理。38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以及对什么人具有效力。它不仅涉及国家主权,而且涉及国际关系和新旧法律的关系,是任何国家刑法都必须明确规定的内容。我国刑法第6条至第12条对刑法的效力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和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刑事管辖原则包括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我国刑法采取的是结合型的刑事管辖权体制,即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其他原则。我国刑法在确立属地管辖权的同时,提出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况不适用我国刑法。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
26、失效时间以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刑法的溯及力原则有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四种。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本章小结】39第一节犯罪概念第二节犯罪构成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1240【本章引例】 1998年2月17日午后,犯罪嫌疑人金某、朱某在中国和朝鲜的界江鸭绿江龙头冰道上与朝鲜公民非法兑换物资时,见朝鲜公民咸某赶一个牛爬犁拉着粮食路过。朱某上前与咸某搭话,金某乘机将爬犁上的一袋大米(约20千克)拽下,背起来就往中国境内方向跑,中途又交给朱某背着跑。当时被我边防人员发现,将金某抓获,把大米归还了咸某。次日,朱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公安机关应否将此
27、案作为刑事案件立案呢?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41【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2.掌握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3.掌握犯罪构成的定义及犯罪共同要件。第四章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42一、犯罪概念和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第13条对犯罪进行了定义,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一节犯罪概念43一、
28、犯罪概念和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这种行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节犯罪概念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010203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44二、犯罪概念的意义第一节犯罪概念意义1234一)以情节是否严重、是否恶劣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二)以后果是否严重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三)以是否引起某种结果的严重危险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四)以数额是否较大、是否巨大或者数量是否大、是否较大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45二、犯罪概念的意义第一节犯罪概念以行为是否在特定时间内或地点实施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以是否具有法律特别规
29、定的犯罪对象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以是否使用法律规定的犯罪方法作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行为次数是否多次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以是否“明知”、“故意”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8756911以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目的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以是否具有首要分子、直接责任人员、领导人等身份作为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1046一、犯罪构成的概念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在于: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不同:犯罪
30、概念的功能是从行为的社会本质上、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属性(特征),从而使我们得以从原则上把犯罪行为与其他行为加以区别。第二节犯罪构成47二、犯罪构成的特征第二节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二)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010203三)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48三、犯罪构成要件(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及分类犯罪构成的具体要件,又称为犯罪的具体构成要件或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是指具体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的要件。每一个犯罪都有其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第二节犯罪构成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
31、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某种客体造成侵害的客观事实特征。它包括行为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等。犯罪主体,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某个犯罪所必需的行为人(即犯罪主体)方面的要件。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49犯罪的概念是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概括。刑法第13条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根据这一规定,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犯罪概念是划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或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
32、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犯罪构成使犯罪概念及其基本属性具体化,它与犯罪概念在功能上有所不同。犯罪构成具有三个特征:其一,它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其二,它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其三,它由刑法加以规定。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有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本章小结】50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第二节犯罪客体分类第五章 犯罪客体12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351【本章引例】 2002年5月22日晚12时许,被告人彭某伙同数人在京广线上行线K1416/100M处,将正在使用中的318号至332号支柱杆之间的接触网回流线剪断,盗得回流线340米(19股
33、单芯钢线、18股铝绞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5250元。当被告人第三次爬上支柱杆欲剪回流线时,被高压电弧烧伤左上肢,即逃离现场,后于2002年5月27日被抓获。检察机关以被告人彭某犯破坏电力设备罪提起公诉。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有意见提出,作为铁路电气化设施的组成部分的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交通设施的附属设施,应该认定为交通设施,而非电力设备,应该以破坏交通设施罪追究被告人彭某的刑事责任。请问,被告人彭某的行为是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还是破坏交通设施罪?第五章 犯罪客体52【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2.掌握犯罪直接客体的分类;3.掌握犯罪对象的概念;4.了解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
34、系和区别。第五章 犯罪客体53一、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如果某一行为并未危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就不可能构成犯罪。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为犯罪所侵害的、受我国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仅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54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第一节犯罪客体概述一)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二)有助于准确定罪,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010203三)有助于正确量刑55一、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整体。二、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
35、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第二节犯罪客体分类56三、犯罪的直接客体(一)犯罪的直接客体的概念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二)犯罪的直接客体的分类第二节犯罪客体分类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57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一)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区别1234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
36、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58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有助于正确量刑。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依不同标准,直接客体可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与犯罪客体密切联系的是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章小结】59第二节危害行为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2第三节危害结果3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
37、果之间的因果关系4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5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160【本章引例】 被告人李某,浙江省蒲阳镇人。1999年3月,李某在一工厂打工时,与同厂女工项某相识、相恋,后项某怀孕。同年6月,李某向项某提出分手,项某不同意。同年9月5日中午,项某找到李某后,两人发生争吵,项某遂在李某寝室门口的走廊上喝下自备的“敌敌畏”农药,然后走进李某的房间内。5分钟后,李某见项某嘴角流出唾沫,竟独自锁门出走。后项某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后,李某在厂领导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2000年3月,浙江省蒲江县人民法院以李某犯故意杀人罪(不作为),判处其有期徒刑5年。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61【本章学习
38、目标】1.掌握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与基本特征;2.理解危害行为的两种基本形态;3.理解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的不同规定方式;4.理解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62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与特征犯罪客观方面,又称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因素,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说明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事实特征可以归纳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一 )法定性二 )客观性三) 具体性四) 多样性63二、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第一节犯罪客观方面概述区别1234一)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二)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以及犯罪完成
39、与未完成三)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方面四)有助于准确量刑64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中的行为,即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第二节危害行为一 )主体特定性二 )有意性三) 有害性四) 刑事违法性65二、不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一)欠缺有意性的行为(二)欠缺有害性的行为(三)欠缺刑事违法性的行为第二节危害行为区别1234反射动作。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身体受暴力强制的行为。不可抗力引起的行为。66三、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一)作为所谓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即“不当
40、为而为之”。作为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类:第二节危害行为利用行为人自身条件的作为。利用外力条件的作为。第二节危害行为(二)不作为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种义务的行为,即“当为且能为而不为”。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1)(2)(3)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性。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责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于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68一、危害结果的含义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刑法原理,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
41、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与间接结果。第三节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是实际损害或者现实危险状态二)产生危害结果的原因只能是危害行为0203三)危害结果具有客观性0104四)危害结果具有法定性和多样性。69二、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的规定第三节危害结果43612以发生严重的物质性危害结果,作为罪与非罪的标准以对直接客体造成某种有形的、物质性危害结果,作为某些故意犯罪既遂的标准以发生特定的现实危险状态,作为某些故意犯罪既遂的标准。在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概念中明确规定危害结果以发生特定的严重危害结果,作为此罪与彼罪区分的界限以造成物质性危害结果的轻重
42、,作为适用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的标准570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主观是否认识为准。因此,在刑事案件中查明因果关系,就要求司法人员从案件事实出发,客观地加以判断和认定,而不能主观臆断。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1二、因果关系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在现象普遍联系的整个链条中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其一,其二,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作为刑法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经造成的有形的、可被具体测量确定的物质性危害结果。
43、72三、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所谓时间序列性,就是从发生时间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颠倒。因此,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危害行为中去找原因。如果查明某人的行为是在危害结果发生之后实施的,那就可以肯定,这个行为与这一危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3四、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刑法因果关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刑事案件中,危害行为能引起什么样的危害结果,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查明因果关系时,一定要从实施危害行为的时间、地点、条件等具体情况出发作具体分析。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4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44、一因一果。 一因多果。 多因一果。 多因多果。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因一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一个危害结果。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同时引起或先后引起多个危害结果。例如,甲侮辱了乙,不但损害了乙的名誉、人格,还导致乙自杀身亡。多因一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共同引起一个危害结果。如共同犯罪或者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等情况。多因多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同时或先后引起多个危害结果。多因多果的典型表现形式存在于集团犯罪中。75六、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的问题。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因果关系的表现也不
45、例外,除大量存在的必然联系的因果关系之外,在客观上还可能发生偶然联系的因果关系(通常简称偶然因果关系)。后者所指的情况是某种行为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内在根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展开过程相交错,由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6七、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不作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并非法律拟制的。不作为的原因,在于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从而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在于:它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除此以外,它的
46、因果关系问题应与作为犯罪的一样解决。否认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实质上也就是否认了不作为犯罪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7八、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查明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刑法因果关系,只是解决了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问题,为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了客观基础,并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说,即使具备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缺乏故意或过失,仍不能构成犯罪并使其负刑事责任。那种把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有因果关系就应负刑事责任的观点是客观归罪的观点,是不正确
47、的。第四节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78一、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在法律把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明文规定为某些犯罪构成必备的要件时,这些因素就对特定行为是否构成该种犯罪具有决定性作用,即具有犯罪构成必备要件的意义。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79二、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虽然对大多数犯罪来说,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因素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但是,这些因素往往影响到犯罪行为本身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因而考查它们对正确量刑也有重要意义。第五节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80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它具有法定性、客观性、具体性、多样性等特征。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
48、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作为与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状态。这是对危害结果的狭义理解。刑法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研究刑法因果关系,应当注意把握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相对性、时间序列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复杂性,以及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等问题。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某些犯罪必须具备的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客观条件。本章应当重点掌握危害行为的特征、不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以及
49、因果关系的认定。【本章小结】81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第二节刑事责任年龄第七章 犯罪主体12第三节刑事责任能力3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4第五节单位犯罪582【本章引例】 被告人张某,系被告单位某图书音像策划公司总经理。1998年9月至1999年3月间,张某单独或者伙同他人以北京市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知心爱人磁带、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发行的还珠格格音乐全记录磁带等为版本,进行非法复制,先后盗版发行知心爱人磁带10万盒、还珠格格音乐全记录磁带15万盒,并向深圳、昆明等地以本单位某图书音像策划公司的名义大量销售,非法经营数额共计人民币100万元,非法所得完全归其个人所有。检察机关以侵犯著作权罪对被告单
50、位某图书音像策划公司和被告人张某提起公诉。法院认为检察机关指控不完全正确。本案应如何定性呢?第七章 犯罪主体83【本章学习目标】1.掌握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及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2.掌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范围;3.掌握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原则的内容;4.掌握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内容与程度;5.掌握单位犯罪的特征与处罚原则。第七章 犯罪主体84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则不具有普遍意义。本章第五节专门对单位犯罪加
51、以阐述,其余各节均限于阐述自然人犯罪主体问题。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85二、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指有生命存在的人类独立的个体。自然人的人格即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2)作为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第一节犯罪主体概述86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和意义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一个人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才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能够适应刑罚的惩罚和教育。刑事立法根据人的年
52、龄因素与责任能力的这种关系,确立了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可以说,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自然人具备责任能力而可以作为犯罪主体的前提条件。第二节刑事责任年龄87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第二节刑事责任年龄一)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010203三)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88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一)从宽处罚的原则(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三)前科报告义务的附条件免除第二节刑事责任年龄周岁的计算方法。未成年人犯罪和处罚的法定年龄界限不能突破。010203关于跨年龄段的危害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89四、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 根据刑法第17条之一的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犯罪的,可以
53、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49条第2款规定:“审判的时候已经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第二节刑事责任年龄(一)从宽处罚的原则(二)附条件不适用死刑的原则90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包括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第三节刑事责任能力(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91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一)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三)限定刑事责任
54、能力第三节刑事责任能力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有三种情况: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0203又聋又哑的人;0104盲人。92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一)精神障碍第三节刑事责任能力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010203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93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二)生理功能丧失第三节刑事责任能力123本条的适用对象有两类:一是既聋又哑的人,即同时完全丧失听力和语言功能者,其中主要是先天聋哑和幼年聋哑者;二是盲人,即双目均丧失视力者,主要也是指先天和幼年丧失视力者。对聋哑人、盲人犯罪坚持应当负刑事责任与适当从宽处
55、罚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聋哑人、盲人犯罪,原则上即大多数情况下要予以从宽处罚;只是对于极少数知识和智力水平不低于正常人、犯罪时具备完全能力的犯罪聋哑人、盲人(多为成年后的聋哑人和盲人),才可以考虑不予以从宽处罚。94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三)生理醉酒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对于防止和减少酒后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适用这一条款应当注意,醉酒存在生理醉酒和病理性醉酒两类情况,该款所说的“醉酒”,仅指生理醉酒,而不包括病理性醉酒。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的范畴。第三节刑事责任能力95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 犯罪主体特殊身份,是指刑法所规定
56、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行为人人身方面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司法工作人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男女、亲属等。特殊身份不是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要件,而只是某些犯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具备的要件。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96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一)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 ,(二)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 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自然身份,是指人因自然因素而形成的身份法定身份,是指人基于法律所赋予而形成的身份定罪身份,即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身份,又称为犯罪构成要件的身份。量刑身份,即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身份,又称为影响刑罚轻重的身份。97三、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
57、作用和意义(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的意义(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量刑的意义(1)在我国刑法中,对行为类似的特殊主体的犯罪一般都较一般主体的犯罪规定的刑罚相对重一些。(2)在我国刑法分则规范中,规定对某些犯罪若行为人具有特殊身份的就要从重处罚。第四节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主体特殊身份的具备与否,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主体特殊身份具备与否,也是某些犯罪案件中区分和认定此罪与彼罪的一个重要标准。010203主体特殊身份影响无特殊身份者的定罪。010203主体特殊身份影响无特殊身份者的定罪。98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
58、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二)单位犯罪的特征第五节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条件。010203单位犯罪必须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99二、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刑法第31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是我国刑法关于对单位犯罪处罚原则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双罚制的原则。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第五节单位犯罪10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
59、自然人和单位。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主体,单位成为犯罪主体,以刑法分则规定的为限。犯罪主体要件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构成某个犯罪所必需的行为人(即犯罪主体)方面的要件。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是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核心和关键要件。我国刑法中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将人的年龄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阶段,其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之有无及程度的因素,有精神状况及重要的生理功能状况等。犯罪主体的某些特殊身份,对定罪量刑有重要影响。我国刑法中单位成为犯罪主体,以刑法分则性条文规定为限。单位犯
60、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基本原则,单罚制为例外。【本章小结】101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第二节犯罪故意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12第三节犯罪过失3第四节意外事件4第五节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5第六节刑法上的认识错误6102【本章引例】 被告人李某,男,38岁,货车司机。2004年3月24日晚上10时许,李某驾驶装有5吨水泥的解放牌货车,在没有路灯照明的某乡村道路上与某工程队司机梁某驾驶的解放牌空车相遇。因道路狭窄、凹凸不平,公路两侧又堆着大量碎石,有效路面只有1.5米,双方被迫停车。梁某主动将车向后退让了一下,李某示意梁某再往后退让,因汽车后轮后方有一块大石头,梁某便说不能再让。因李某出言不逊,梁某赌气熄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课程资源建设计划
- 应急演练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性计划
- 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探索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 应急通讯与信息管理培训
- 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计划
- 提升员工满意度的计划
- 年度发展计划的实施与反馈
- 历史学的魅力-探索过去了解当今世界
- 2024秋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4有理数的乘方课时1课件
- 四个字的高雅意境成语
- 《八声甘州》(柳永)(共47张PPT)
- GB/T 25052-2010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GB/T 18301-2012耐火材料常温耐磨性试验方法
- 结核菌素(PPD)试验
- 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岗位责任制、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煤矿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清单编制指南
- GA 1277.2-2020互联网交互式服务安全管理要求第2部分:微博客服务
- 《幼儿攻击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 《反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数学九年级上册北师大】
- 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四市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初一数学期中卷
- 安全技术作业指导书
-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人》 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