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1.gif)
![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2.gif)
![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3.gif)
![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4.gif)
![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bada55bb0b9b76cb02d2195237047fa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亚译语考兼论元明与朝鲜时代译语之演变论文联盟.LL.编辑。在世界文化史上,东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长期以来,东亚各族之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络。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离不开兼通双方语言或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材。“象胥、“译、“典客、“舌人、“译官、“译语、“通事等,均指历代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交往时,负责传译的人员。同样,口译人员也普遍存在于东亚诸族中。东亚诸族中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也使用“译语这一术语。考诸文献“译语这一术语,在东亚诸国史籍中含义有三,一是指充当翻译的口译人员;二是指翻译之事;三是指互译语言1。唐代,大量日本人进入中原学习,日本人习称遣唐使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渤
2、海、新罗等东亚国家的职官制度深受唐制影响。政府中亦设有“译语之职。到了元明时期,随着编撰“至元译语、“华夷译语等多种对译辞书的出现,“译语作为口译人员的涵义逐渐消失,只保存了互译之事和对译语汇这两种意义。但同一时期的高丽那么不同,据?高丽史?记载,在高丽“译语仍指口译人员。朝鲜王朝受明、清影响较深,也编撰了许多他国语和朝鲜谚文对译语汇。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根底上,以中国和朝鲜半岛为中心,考就东亚“译语自唐宋、高丽时期主要指口译人员,到元明朝鲜时代,主要用来指他国语和本国语的对译语汇的演变过程。一“译语一词的由来“译语作为口译官,在东亚诸国中普遍存在,讲究其渊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礼记王制?篇记载“五
3、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2。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口译人员称呼的记载。由此可知,周与四夷交往时,对通东、南、西、北四方周边民族语言的人员有不同称谓。孔颖达疏解释“其通传东方语官,谓之寄,言传寄外内言语,其通传南方语官,谓之象者,言放象外内言。其通传西方语官,谓之狄鞮者,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其通传北方语官,谓之译者,译,陈也,谓陈述外内之言。我们无法确定孔颖达上述解释的根据所在。实际上,上述对翻译人员的四种称呼“寄、“象、“狄鞮与“译很有可能是不同语言中对译者的称谓。与本文关系最为亲密的,是上述四种称谓中的“译。?说文解字?
4、解释“译为“传译四夷之言者3。据孔颖达疏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从狭义角度来讲,“译指通传北方语官;从广义上来说,又指“传译四夷之言者。当两个相距遥远的民族交往时,往往不能找到通双方语言的人员,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故有“九译和“重译之说。是指进展几道翻译之事,形象的说,就是先将A民族的语言翻译成B民族语言,再将B民族语言翻译成民族语言,最终到达译成汉语的目的4。?尚书?记载“远方重译而至七十六国5。?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时,越裳氏重九译而贡白雉6。?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7。越裳在交趾之南,与汉地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重译往来。汉武帝时
5、,平南越置交趾郡。但是,“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8。?尚书?大传与?册府元龟?的记载,内容方面根本一样,只是“三象胥重译和“重九译这几个字上的差异。“象胥是周官称谓,即上述?礼记王制?中四方翻译称谓中译南方语言之“象。据?礼记?记载“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重译而来献,是因通言语之官为象胥。谞谓象之有才知者也9。?周礼?记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10?史记三家注?有“重九译11的记载,?史记?正义解释为“重重九遍译语而致?史记?正义是唐人张守节所作,宋人合刻?史记三家注?。在唐朝时期,译语除了指口译人员之外,已经有了指翻译之事和互译语汇这两个含义。二从明人文集中
6、对不同民族、国家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的命名,表达出“译语一词的由来与?礼记王制?篇的记载有关。明代吴人慎懋赏所撰?四夷广记?12中,收入了十三种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例如,东夷有日本寄语、朝鲜寄语、琉球寄语、瓜哇寄语、满剌加寄语;北狄有鞑靼译语、女直译语;西夷中有榜葛剌译语、安南国译语、还有未标明的对译语汇,但一看便知,是回回馆译语,有波斯文原文和汉字音译及汉译;南夷有占城象语、暹罗象语、真腊象语。这一命名与?华夷译语?中诸蕃语言和汉语对译语汇之命名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以东、南、西、北四方不同国家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分为寄语、译语、象语三种。但是,其中北方和西方国家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均称为
7、译语;东方东夷国家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称为寄语;南方国家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称为象语;这一命名应出自?礼记王制?篇“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的记载。二译语的设置“译语始设的详细年代,尚不清楚。唐宋、日本、新罗、渤海、高丽,都设“译语,作为口译人员。一唐宋译语唐与中亚诸国、西域、日本、新罗等周边民族、国家之间,有着频繁的往来。唐朝在相应机构设置了专门的翻译,当时被称为“译语人,鸿胪寺设有译语人13。唐朝还在中书省下设“蕃书译语14。据?唐六典?记载:“鸿胪寺译语并记二十人15。?新唐书?记载,中书省有“蕃书译语十人16。这是唐朝在中央机构所设置的翻译人员。除了中央机构设有译语之外
8、,民间也有译语进展翻译活动。在吐鲁番出土文书及?李文饶文集?中,多处可见有关译语人的记载。向达先生指出:“李文饶集多记载唐会昌初年译语人诸事,在京回鹘译语人,屡及石姓译人,谓为皆是回鹘种类17。唐朝译语,主要由居住在中原的藩、胡人来充当。在唐以前,已有西域人入居中原。?后汉书?记载“蛮夷皆置邸以居之,假设今鸿胪寺也18。黎虎认为唐代从中央到地方机构之译语人,多以“昭武九姓胡人来充任,是因为他们兼通胡汉语言19。?唐会要?记载:“永徽元年十月二十四日。中书令褚遂良。抑买中书译语人史诃担宅20。史诃担应是当时担任中书译语的中亚史国今keshsahr-i-sabz胡人。在唐朝,中亚、西域使臣、僧侣、
9、商人往来频繁,他们中间有些人能通诸族语言,常成为现成的口译人员。关于唐朝政府对译语人素质方面的要求,学者观点不同。塞诺认为唐朝对译语的要求不高,不要求懂得文字,能懂胡、藩等少数民族语言、而又能通汉语者,可担任译语。并提出唐朝译语,年龄限在1520岁,无定数,有专职和兼职人员21。其根据当是?新唐书?所记载“鸿胪译语,限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择仪状端正无疾者22。马国荣那么认为唐朝政府对译语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各边州郡县开设了一些译语学校和短期训练班,培养和选拔更多的翻译人才。译语人,根本上都是由熟悉汉文化和精通汉语,并长期生活在唐朝的蕃客所担任23。他的根据是“其边州令制,译语学官,常令教习,
10、以达异意24。由于译语者,多非汉人,故有时亦存在获取朝廷信任的问题。例如,李德裕?论译语人状?记载“右缘石佛庆等皆是回鹘种类,必与本国有情。纥扢斯专使到京后,恐语有不便于回鹘者不为翻译,兼潜将言语辄报在京回鹘。望赐刘沔忠顺诏,各择解蕃语人不是与回鹘亲族者,令乘递赴京,冀得互相参验,免有欺蔽。未审可否25。这是说,译语石佛庆与回鹘关系亲密。在担任口译时,唐朝方面不利于回鹘的言行不但可能不翻译出来,而且可能私下为回鹘通风报信,故希望有非回鹘亲族的译语在场监视。石佛庆当为中亚石国今塔什干胡人。向达先生认为其流寓长安应在文宗、武宗之际26。历代以来,译者地位并不高,自明成祖开场,方准许译者参加科试。译
11、语也不例外,地位并不高。?唐会要?记载:“开元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敕。鸿胪当司官吏以下,各施问籍出入,其译语掌客出入客馆者,于长官下状牒馆门,然后与监门相兼出入27。?新唐书?“鸿胪译语,不过典客署令28。黎虎认为唐译语人的地位不得超过七品以下的典客、署令29。宋朝与契丹、女真、蒙古、党项等北方民族时战时和,须有翻译人员。宋朝亦在四方贡奉使下设置译语通事,皆是为国外或少数民族传译而建置30。据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条“今北方谓之通事,南蕃海舶谓之唐帕,西方蛮徭谓之蒲义,皆译之名也31。宋、辽、金时期,均设立通事人员。姚从吾先生认为“舌人改称通事,大概在唐代末叶,或辽宋初年。南宋以后,始废
12、舌人、译者,专称通事32。?宋史?记载“四夷有译语、通事、书状、换医、十券头、领袖、部署、子弟之名,贡奉使有庭头、子将、推船、防授之名,职掌有傔33。这里,译语、通事同时出现,可以看出,宋、辽、金以后,通事作为口译官在北方较为普遍使用的情况下,译语并没有被通事一词所取代。二日本、新罗译语日本、新罗与唐朝有着频繁的外交关系。日本、新罗屡次派使团到唐朝。译语应是在这一时期传入日本、新罗等地。日本派往唐朝的僧侣、留学生中就有译语。据?日本书纪?记载,日本派往唐朝的留学生八人中有“奈罗译语惠明34。根据日本延历寺所藏最澄入唐求法时的台州公验,日本求法僧最澄入唐求法,随行人员中有“译语僧义真,驹井义明认
13、为义真是“通译35,即口译人员。日本派往唐朝使团中所出现的译语,应是随行翻译人员。关于朝鲜半岛三国时代译语的情况,朝鲜方面的史料记载非常缺乏。据?三国史记?记载:“史台。掌习诸译语36。这里,译语应是指对本国语和外国语的翻译之事或指翻译语汇。不是指口译官。这一史料证明,在朝鲜半岛,三国时代,已出现了学习各国语言的情况,而且,由史台掌管此事。其目的应该是为从事翻译而学习外国语。关于新罗译语,日本方面的史料多有记载。正填补了朝鲜方面史料记载之缺乏。?日本书纪?记载:“由是天皇诏大伴大连室屋,命东汉直掬以新汉陶部高贵、鞍部坚贵、书部因斯罗我、锦部定安那锦、译语卯安那等迁居于上桃原、下桃园、真神原三所
14、37。?日本后纪?记载:“六年815春正月壬寅,是日停对马使生一员置新罗译语38。?日本后纪?记载:大宰府报告,西海出现三艘新罗船,因语言不通,消息难以理解,“差新罗译语并军毅等39。毫无疑问,新罗译语的作用应是消除语言阻隔,传译双方语言。译语卯安那、新罗译语应是日本方面,懂新罗语的口译人员。三高丽译语?高丽史?中多处出现有关译语的记载,小仓进平早已提出?高丽史?中频繁出现的译语应为口译人员通译官40。?高丽史?记载“置司译院,以掌译语41,指出在高丽时期,司译院应是掌管译语的机构。据?高丽史?记载,文宗二十七宋熙宁六年,1074年五月,西北方面兵马使报告,恳求派乡人来观战,于是遣“定州郎将文
15、选及将校译语等着蕃服与42。这是说高丽与女真、契丹为东蕃问题争战时,将校译语等穿上蕃服去观战。这里的将校译语应是懂女真语或契丹语,能进展高丽方面的语言和女真、契丹语言互译的口译人员。?高丽史?记载,恭愍王七元至正十八年,1368年五月倭焚乔桐,高丽方面派各蕃人马去防卫倭贼,其中有“译语各五人赴阻江赤口朽石等处43。此处译语五人,未记载姓名,他们应该是懂日本语的口译人员,有沟通语言阻隔的媒介作用。高丽称口译人员为译语应受宋朝影响。但与唐宋不同的是,高丽时期有译语、译语别将、译语郎将、译语中郎将等不同称呼。为了方便起见,现将其列表如下:表一?高丽史?所见译语资料:译语人物资料出处上下文译语加西老?
16、高丽史?文宗三卷九文宗二十七宋熙宁六年,1074年,秋七月丙午制曰黑水译语加西老谕东蕃为州县。译语李赟?高丽史?元宗一卷二十五元宗二元中统二年,1261年,随太子谌到元朝。译语郑庇?高丽史?元宗二卷二十六、卷一百三十林衍传元宗十元至元六年,1269年,随世子谌(忠烈王)在元朝,是随行七人之一,问知林衍叛乱之事,向忠烈王汇报。译语金仁?高丽史?忠烈王三卷三十忠烈王十三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从元朝回高丽。译语李得春?高丽史?恭愍王三卷四十恭愍王十三元至正二十四年,1374年,从元朝回高丽。译语吴克忠?高丽史?恭愍王七卷四十四恭愍王二十三明洪武七年,1364年,与金甲雨一同被诛。译语于琔?高丽
17、史?卷一百三十叛逆四有传元宗朝以译语累遣郎将出使蒙古不回。译语李松茂?高丽史?卷一百三十叛逆四于琔传与于琔同在元朝的译语。译语郎将康允绍?高丽史?元宗二卷二十六26、卷一百二十三嬖幸一有传解蒙古语,元宗朝屡次出使元朝,累迁将军。译语郎将康禧?高丽史?元宗二卷二十六26、卷一百三十赵彝传元宗九元至元五年,1268年,遣元答书元朝宰相安童等索要药材事。译语郎将白琚?高丽史?元宗三卷二十七元宗十三元至元九年,1272年,遣元表贺赵良弼从日本回来,率日本使十二人到元朝。译语别将徐偁?高丽史?元宗三卷二十七元宗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说他与校尉金贮出使日本有功,命加大职为将军。译语中郎将丘千寿?高丽史?忠烈
18、王三卷三十十忠烈为东宁府译语,忠烈王十三年,捕双捕双城谍人忽都歹德山等来。以上是?高丽史?中所出现的有关译语、译语别将、译语郎将、译语中郎将等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情况,未出现人名者没有列入表内。这里,徐偁是跟随使臣到日本的口译人员,除黑水译语加西老外,其它人都是派往元朝的口译人员。故加西老可能是懂女真语的译语;徐偁应该是懂日本语的译语。康允绍懂蒙古语见于记载。其余十人,不知是懂蒙古语还是懂汉语。姜信沆将于琔列为蒙古语通事中,认为“译语、“译语别将、译语郎将、译语中郎将等,均指从事外国语翻译的人44。小仓进平将于琔归到懂蒙古语的学者之中45。据?高丽史?记载,高丽时代的口译人员,有从译语累迁为郎将、
19、将军的现象。例如,于琔以译语累遣郎将;康允绍、徐偁以译语升迁为将军。可见,高丽时代的译语、译语别将、译语郎将、译语中郎将等不同称呼,是根据官吏品级不同而区分的。表一中所列?高丽史?中出现的译语十三人,最初可能都是译语出身,地位并不高,后来,有些译语得以升迁。三译语的职能译语作为口译官,其职能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国家间往来的语言媒介唐朝时期,外国使臣、周边诸蕃入朝使者和商客,都由鸿胪寺负责接待。鸿胪寺下设典客署、司仪署、礼宾院三个常设机构。典客署掌蕃客辞见、宴接、送迎。司仪署掌凶事仪式及丧葬之事。礼宾院是鸿胪寺的一个特别机构,又称鸿胪客馆,是专门接待入朝蕃客的处所46。来使的接待必须有翻译人员出
20、常因此,鸿胪寺译语,主要负责外来使臣和藩客的接待、外出伴行等日常生活语言方面的传译工作。中书省译语,有时也被称为“直中书译语。职掌翻译外国朝贡表疏,工作性质与鸿胪寺译语人稍有区别47。黎虎认为鸿胪寺译语一是进展口译,并常兼导引宾客;中书省译语既要从事口译也要从事笔译48。由于史料记载简单,唐代鸿胪寺译语和中书省译语人之间,有无口译和笔译之区别尚不清楚。笔者认为唐朝鸿胪寺译语和中书省蕃书译语,职责方面有所区别,但应该都属于口译人员。前者,负责日常会话语言的翻译;后者,负责蕃国蕃语文书的翻译。鸿胪寺译语主要传译日常生活语言,因此,对鸿胪寺译语,应要求是否能担任日常生活语言的翻译、注重会话方面的翻译
21、技能,通双方语言,可以进展语言翻译就可,不一定要求懂得双方文字。中书省译语负责翻译朝贡国家蕃书。这里有个疑问,中书省译语是以何种形式进展翻译呢?是进展口译还是笔译。当时亚洲有文字的民族并不多,当进贡蕃国无自己文字时,所携蕃书只能用第三种语。笔译和口译的适用范围肯定不同。假设蕃书是由来使颂读,那么,中书省译语应该是进展同声翻译,即口译成汉语,再由别人将蕃书内容笔录成汉文。在这种情况下,对中书省译语的要求应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与鸿胪寺译语一样,懂蕃、汉语言即可,不要求会文字。第二种可能性是,懂蕃语文字,通汉语,不要求会汉文字。假设蕃使入境时,先递国书,交中书译语笔译或中书译语与别人合作笔译
22、。那么,有可能,蕃使入朝觐见时,礼节性颂读蕃书,中书译语当堂阅读其预先准备好的笔译稿。假设蕃书是由中书译语人进展笔译,对其要求应是懂蕃语言文字的同时,要会汉语言文字。笔者认为,中书译语人对蕃书进展笔译的可能性较校据?旧五代史?记载:“壬戌,经州奏,西凉府留后李文谦,今年二月四日闭宅门自焚。遣元入西凉府,译语官与来人赍三部族蕃书进之49。这里,元不懂蕃书内容,在处理李文谦自焚案件时,须由译语官为其口译蕃书内容。唐以来,周边民族、国家遣子侄入朝为质。诸蕃质子相随,也要译语人传令50。质子入朝时,译语有随从人员兼翻译的职能。据?高丽史?记载,元宗二年元中统二年,1261夏四月巳酉“遣太子谌如蒙古,贺
23、平阿里不哥表其行李内译语李赟忽至51。这里,行李应指随行人员,行李内译语,是随行翻译之职。元宗十年元至元六年,1269七月,忠烈王以世子身份在蒙古时,高丽国内林衍叛乱,废元宗。译语郑庇问知其实,将此消息,向忠烈王汇报52。李赟、郑庇都是忠烈王入质元朝时的随行翻译人员。二军中翻译职能历代以来,在以蕃、汉军组成的军队中设有译语,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唐代的“波斯军由蕃、汉兵组成。“波斯军使之下有作为军官亲从人员的译语。“波斯军中就地征集的译语,那么是通晓他族语言的翻译人员53。据?西夏法典?西夏军制中有译语,胡假设飞根据?西夏法典?,将西夏军制中的人员,分为三种。译语归在具有“官品身份的人员范围5
24、4。?旧五代史?记载,开运元年晋与契丹交战,“遣译语官孟守忠致书于契丹主,求修旧好55。中原王朝与契丹军事交锋时,通好事务也派译语进展交涉。三边民互市中口译人员唐朝与蕃商进展马匹交易时,译语人参与其事。译语不仅作为传译双方语言的口译人员,同时,也是能使双方在交易当中达成协议的中间人。据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所出?唐译语人何德力代书突骑施领袖多亥达干收领马价抄?56文书内容如下:前缺1钱贰拾贯肆伯文2右酬领袖多亥达干马三疋直3十二月十一日付突骑施领袖多亥达4干领。5译语人何德力黎虎认为这是开元初年突骑施领袖多亥达干来到西州互市,所卖三匹马成交之后,西州都督府之译语人何德力代替多亥达干写了这个收
25、据。唐朝与藩客进展互市交易时,亦须译语人参与其事。必要时官方译语人代为书写书状57。这里,何德力应是中亚何国今胡人。更容易获得突骑施领袖多亥达干的信任。因此,译语人参与唐朝和藩客之间的马匹交易,在双方协定价格、最后成交等事项方面,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中原王朝以胡人充当译语,也是为了通过这些胡人获得蕃商的信任。?宋史?卷一百六十五职官五鸿胪寺条记载:“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及互市译语之事58。这一史料证明,宋朝鸿胪寺下所设礼宾院,专门掌管宋朝与回鹘、吐蕃、党项、女真等国互市中所需要的语言翻译之事。四译语的演变如上所述,唐宋、日本、新罗、高丽等国家、地域都有译语作为口译人员
26、的情况。马一虹在研究以唐和日本为中心的古代东亚译语问题时,指出译语有两个意思,一种是指被翻译的语言;另一个意思是指将他国语翻译本钱国语之事及从事这一翻译之人59。到了元明、朝鲜王朝之际,译语一词的涵义有了演变,译语作为口译人员的涵义逐渐消失,主要用来指诸蕃语言和汉语的互译之事及对译语汇。一元明译语的涵义元明译语有三种涵义:一是指翻译之事,二是指对译语汇,三是指汉字音译语言。1、翻译之事据史料记载,宋、辽、金、元明时期,“译语的一种意思是指翻译之事。据?宋史?记载,“刘重进通译语60,出使契丹,契丹主看他聪明,留为帐前通事,刘重进应该是通汉语和契丹语的翻译。?金史?记载“复取河朔路归正人,不问鞍
27、马有无、译语能否,悉送密院,增月给三倍它军,授以官马,得千余人,岁时犒燕,名曰忠孝军61。这里“译语当指翻译之事。?元史?记载“译史、通事选识蒙古、回回文字,通译语正从七品流官,考满验元资升一等,注元任地方,杂职不预62。这里,“通译语应是指元代的通事、译史,要求懂蒙古语和汉语的翻译之事或通回回语和汉语的翻译之事,通译语可作七品官。元明时期,有许多通译语之人。这里,“译语不应该是指口译人员,而是指通翻译之事。关于通译语者情况列表如下:表二通译语者资料人物所懂语言上下文资料出处刘重进契丹语、汉语重进徒善译语,无他才能?宋史?卷二百六十一刘重进传相威蒙古语、汉语通诸国译语至元二十1283年,以疾请
28、入觐,进译语资治通鉴,帝即以赐东宫经筵讲读?元史?卷一百二十八相威传郝和尚拔都蒙古语、汉语郝和尚拔都,太原人,以小字行幼为蒙古兵所掠,在郡王迄忒麾下,长通译语,善骑射太祖遣使宋,往返数四,以辩称。?元史?卷一百五十郝和尚拔都传马充实蒙古语、汉语、蒙古字译语国字皆通习之?元史?卷一百六十二李原蒙古语、汉语通译语?明史?卷八十一食货五马巿吕嗣庆蒙古语、汉语、蒙古字译语国体闲习通晓如素宦于朝者?秋涧集?卷五十七,王恽?吕公神道碑铭?石天麟蒙古语、汉语练习国语,通晓译语?秋涧集?卷五十八,?大元故正议大夫浙西道宣慰使行工部尚书孙公神道碑铭并序?王遵蒙古语、汉语、蒙古字即能练习国体,通晓译语。?秋涧集?
29、卷五十七,?大元故昭勇大将军北京总管兼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王公神道碑铭并序?刘敏蒙古语、汉语诸部译语无不娴习,稍得供奉上前。?遗山集?卷二十八,元好问?大丞相刘氏先茔神道碑?2、对译语汇元明两朝设置了培养翻译人员的机构,为了给翻译人员提供方便条件,并标准译语,编撰了“至元译语、“华夷译语等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手册。这一时期,“译语主要指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语汇。“至元译语是元世祖忽必烈时,命人编撰的蒙古语和汉语的对译辞书。将蒙古语词汇按天文、地理、人事、器物分门别类,进展蒙汉对译。?华夷译语?是明代所编诸蕃语言和汉语的对译辞书。与“至元译语一样,也按天文、地理、人事、器物分门别类,对诸蕃语言进
30、展汉译和汉字音译。有三种不同版本,国内学者称为洪武本、永乐本、会同本;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称洪武本为甲种本、永乐本为乙种本、会同本为丙种本。洪武本?华夷译语?是洪武151382年明朝命火源洁等编撰的译语,只有蒙古译语一种。后来逐渐增改。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认为续编的?华夷译语?载有朝鲜、琉球、日本、安南、占城、暹罗、鞑靼、畏兀儿、西番、回回、满剌加、女直、百夷等十三种语言的对译语汇63。会同本只有汉语和汉字音译诸蕃语言,没有诸蕃语言的原文。慎懋赏的?四夷广记?中,所收十三种译语,有些有诸蕃语言的原文,有些没有。与石田干之助提到的十三种译语有出入。日本、朝鲜、琉球、满剌加、鞑靼、女直、回回、安南、占
31、城、暹罗等十种译语是一样的,有三种译语不同。石田干之助认为是畏兀儿、西番、百夷译语。?四夷广记?中所载是瓜哇、真腊、榜葛剌译语。3、音译语言笔者认为,元明时期译语除了指诸蕃语言和汉语的翻译之事及互译语汇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指汉字音译诸蕃语言的语汇。汉语音译外族语言古已有之。如:?一切经音义?。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蒙古语成分,即蒙古语的名词、术语以汉字音译的形式出现,被使用于元朝。译语一词用来指蒙古、回回、契丹、女真等诸蕃语的汉字音译语汇。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如“怯里马赤、“达鲁花赤、“答失蛮、“腾格里等蒙古语、回回语言中的诸如此类的名词、术语以汉字音译的形式出现,在元朝被广泛使用。这一类词,有
32、可能在蒙古人还没有文字之前,已经以汉字音译的形式出现,而作为译语被使用。据徐霆?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那么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那么只用小木,长三四寸,刻之四角。中略此小字,即古木契也。行于回回者那么用回回字,镇海主之;行于汉人、契丹、女真诸亡国者只用汉字,移剌楚材主之。中略燕京市学,多教回回字及鞑人译语,才会译语,便效通事64。这里,“鞑人译语很可能是指汉字音译的蒙古语。明朝政府命火源杰等编撰?华夷译语?,作为翻译人员学习诸蕃语的教科书。据?明实录?记载:“命翰林院侍讲火源洁等编类华夷译语。上以前元素无文字、发号施令、但借高昌之书、制为蒙古字以通天下之言。至是乃命火源洁
33、与编修马沙亦黑等、以华言译其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物靡不具载。复取元秘史参考、纽切其字以谐其声音。既成。诏刊行之。自是使臣往复朔漠、皆能通达其情65。这里,“以华言译其语应该是指以汉字音译蒙古语之事。二、元明译语意义演变的原因1、元明口译人员称谓之变化元明时期,口译人员称谓的变化,是“译语意义在元明时期有所演变的原因之一。宋、辽、金、元时期,通事作为口译人员被普遍使用。宋朝洪皓?松漠纪闻?记载“金国之法,夷人官汉地者皆置通事,并解释为“即译语官也或以有官人为之66。通事是中原对口译人员的称呼。元代口译人员,除通事之外还有“怯里马赤这一称呼。其实,“怯里马赤是蒙古语对口译人员的称呼。是蒙古
34、语“keleehi之音译,现代蒙古语中为“kelerhi,蒙古语读音为“kelurh。均指口译人员。据?至元译语?君官门记载,通事为“乞里觅赤未记载畏兀儿体蒙古文67。?华夷译语?人物门记载通事为“克列脉尺,?高昌馆译语?人物门记载通事为“克列莫只,附有蒙古语和突厥语原文,均为“keleehi68。?元史?、明叶子奇的?草木子?、?高丽史?中,均记载为“怯里马赤。?蒙语类解?记载通事为“kelrhi69“keleehi是蒙古人、突厥民族对口译人员的称呼。“keleehi一词在蒙古语、突厥语中是一样的,而且,只有一种写法。但以汉字标记其读音时,却出现了不同的汉字拼写法。这是因为蒙古语、突厥语属于
35、表音文字,汉语属于表意文字,汉字中同音字较多,因此,同一个词,出自不同译者之手,其译语会出现许多不同汉字音译。这也是译语流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元朝口译人员多由女真人和畏兀儿人来充当。徐霆?黑鞑事略?记载“回回人聪明、多技巧,多会诸国言语,真是了得70姚从吾先生认为此处所记回回人,应是指畏兀儿人。并指出“在蒙古人初入主中原时期,担任重要译人的,首推女真人,其次是回回人71。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后,“怯里马赤这一类词流入中原被广泛使用。并与通事并用。在元代蒙古和色目人充当口译人员有可能直接称为“keleehi,汉人和女真人充当口译人员可能称为通事。自唐朝开场在中原称口译人员为译语,但是,当时在回鹘、
36、胡语中也有本族语称呼口译人员的称谓。在唐朝所谓的“回鹘种类中,有可能口译人员也被称为“keleehi这一词,只是这一类词当时在中原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在中原使用的是与之相对应的译语一词罢了。据?南齐书?记载,匈奴人称通事为“乞万真72。可见,“乞万真是匈奴人对口译人员的称谓。“怯里马赤是蒙古、突厥人对口译人员的称谓。但随着元朝的灭亡“怯里马赤一词又被中原传统称呼所取代。明清时期,中原又普遍以通事来称呼口译人员。2、元明“译语的编撰元明时期,需要大量的翻译人员。为了培养大量的翻译人员,元代专门设置了学习蒙古、回回语言文字的学校。并编撰“至元译语,为翻译人员学习译语,提供方便条件。明朝设四夷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编撰?华夷译语?作为翻译人员所用教科书。元明“译语的编撰,使“译语这一术语,由指口译人员,演变为专指诸蕃语言和汉语之间的对译语汇。元朝以前,周边民族、国家多无自己民族文字。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国家交往,从事双方语言翻译者,多以口译人员为主。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体民族,官方亦以汉语为通用交际语。日本学者远山美都男根据唐朝派往日本的使臣,没有随行翻译人员;渤海使以译语为随行翻译;新罗使有“大通事以下多种口译人员这一现象,指出日本和新罗间的外交方面,不是日本语和新罗语的翻译,而是以唐语为通用语73。据?大金国志?卷40许奉使行程録条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以物担保合同范例
- 个人自愿转让土地合同范例
- fidic合同与普通合同范例
- 《12 爱心在行动》(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001
- 二次土地转包合同范例
- 养殖合作协议合同范例
- 客户反馈与产品改进匹配流程
- 凉菜熟食采购合同范例
- fidic出版合同范本
- 中山尚郡购房合同范例
- 数字营销广告技术行业rta巨量引擎实时接口
- 化工企业静电安全检查规程
- 线性系统理论郑大钟第二版
- 宁骚公共政策学完整版笔记
- 项目负责人考试题库含答案
- GB/T 7251.5-2017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部分:公用电网电力配电成套设备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勇者斗恶龙9(DQ9)全任务攻略
- 经颅磁刺激的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参考教学课件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神话故事之人物形象”PPT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