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_第1页
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_第2页
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_第3页
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_第4页
城市规划考研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统称。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

2、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了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OD调查:起讫点调查,又称OD(Origin-Destination)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的移动,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新城市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Peter C

3、althorpe。 这场运动始于1990年初。基于市郊不断蔓延、社区日趋瓦解,新城市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社区: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题,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物,与行政村统一等级的行政区域。行政村:是指政府为了便于管理,而确定的乡下边一级的管理机构所管辖的区域。开发强度: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绿地率等几项主要指标。人口自然变动: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人口的迁移

4、变动: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人口的社会变动: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年龄构成: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性别构成: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家庭构成:家庭人口、性别、辈数的组合状况。单身家庭:指个人独立门户者。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

5、其未成年或未婚配的子女组成的家庭,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最普遍的形式。主干家庭(直系家庭):由直系血缘关系组成的两代或三代人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除直系亲属外,还包括旁系,如由父辈同几对子代、甚至孙代配偶所组成的家庭。其他家庭:指前四类中不能包括的家庭形式。如残缺家庭。劳动构成:指人口按上述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职业构成:城市中从事各种劳动的从业人口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的分布比例。市辖区县总人口:指城市的市区、郊区和管辖县的总人口。市辖区总人口:指市区人口和郊区人口,包括辖区中的乡村人口。由于一些城市郊区范围较大,乡村人口过多,不得用它代称这个城市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按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统计的人

6、口,包括城区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如已超过70%的,可计入全部郊区人口为城市人口,如不足70%的,只计入郊区非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城市总体规划统计的人口:国标规定(GBJ13790),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实际工作中,一般计入用地计算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机械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净差值。机

7、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平均增长率 流动人口: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一般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风速: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以米/秒,公里/小时计。表示风速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风力:指风的强度,通常用风级表示。如蒲福风力等级。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共16个方位。风向频率:某时段内某风向出现的次数除以该时段内各风向出现总次数,以百分比表示。风向频率( 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100风向图(风玫瑰图):表明一地一定时间内风向、风速的一种

8、气候统计图。海陆风:滨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昼间由海面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山谷风:山区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昼间由山谷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城市风,是由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滑坡:浸湿的土体、岩体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作整体的下滑现象。崩塌:指陡峭斜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快速的下移运动。冲沟一种较大的、有间歇性水流活动的条形凹地,是沟谷中的主要类型,宽度和深度可达数十米。震源:地震发源地。均在地面以下,深度从几公里至700公里。震源越深,影响范围越大,破坏力越小。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震级:表示地震强度的一种方法。划分震源放出能量的大小

9、的等级(分9级)。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强度的一种方法。表示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到震中的距离、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分12度)。宏观区位:指某个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所处位置与地位,既受距海、河远近,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所决定,更受人类社会长期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结构等影响。宏观区位往往对区域城市间土地的级差地租和地价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观区位:指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土地由于原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类对各区段土地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区段土地质量和地租水平

10、明显不同。中观区位是影响城市土地等级和基准地价的主要因素。微观区位:指某块具体使用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具体位置及周边的条件。同样面积的地块,有的背街,有的临街,还有的处于道路拐角,往往位置相差数十米,甚至只差几米,地租和地价的差异就十分悬殊。这种小尺度范围内的地块位置条件是城市土地经济评价中确定各种地价修正系数和评估地块价格的基础。支柱工业:一般地,我们把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对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值增长贡献较大,产出或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称之为支柱产业。它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产出规模,同时又能在某一经济增长阶段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物流:物流是物资的流通,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

11、过运输、保管、配送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在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城市布局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12、。城市结构包括城市的人口结构、社区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路网结构等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城市功能分区: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住宅、工厂、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城市功能分区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使各功能区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集中紧凑的布局:城市各项主要用地布置比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既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由于用地范围还不是十分大,只要条件许可,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型式分散疏松的布局:大多受河流、山川等

13、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一般来说,这种情况的城市布局显得比较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提高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发展目标: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所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路幅的边界线。建筑红线:城市道路两侧控制沿街建筑物(如外墙、台阶等)

14、靠临街面的界线。又称建筑控制线。选址意见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核发的有关建设工程的法律凭证。抗震设防地区:指地震烈度为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和今后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抗震设防区划:根据一个城市内不同地区(段)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地震的区别,反映其地震作用强度和震害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地区(段)功能和工程结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动参数。城市水源:水资源指人类可以利用的那一

15、本分淡水资源,如河流、湖泊、水库中地表水,可逐年恢复的地下水。生命线工程:指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枢纽、医疗卫生、消防等工程系统。次生灾害:指地震时由于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等破坏或地表的变化(如滑坡、地裂、错动、喷砂等)而引起的二次或三次灾害。诸如因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爆炸、海啸、有毒物质的扩散、放射物质的逸散、疫病蔓延等。城市土地的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又称土地产权土地使用权也称使用经营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的使用权利。土地的所有权的权能构成:通常由占有权、使

16、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四项权能构成。占有权。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使用权。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使用的权利。收益权。依法收取土地所产生的自然或法定利益的权力。处分权。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力,包括出卖、出租、赠送、遗赠、抵押等。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的。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城市规划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一些外部不经济。各类

17、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获益的大部分往往归投资人所拥有,而其产生的不经济则往往推给了社会,这就在社会利益和经济行为者之间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的累积,导致了市场的失灵,这就需要国家的干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城市规划在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一些基本的城市服务设施的集体供应的同时,也试图减少一些资本的运行所产生的会导致其它部门损失的消极外部性。城市规划就应当“刺激和支持资本的利益,但必须阻止那些利益损害到公共生活的基础”。这样,城市规划的作用就更多地体现在:(1)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2)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3)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4)以政府

18、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也就是依据社会利益融合进市场经济的运行,并对个体利益进行约束的过程。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决策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部门,其中不仅有公共部门,而且也有私人部门,而且各个部门的内部决策也对城市发展和建设产生作用和影响。因此,城市规划就有必要为这样的所有决策提供背景框架和整体导引,以使得有关城市建设的决策保持在同一的方向上,并且这些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保持协同关系。规划的作用就体现在通过有意识地努力来系统地限定问题,并对此进行思考,以改进决策的质量。在这样的意义上

19、,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工具。在这样的意义上,城市规划的目的就在于:(1)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2)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3)协调各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4)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的影响;(5)告知公众规划政策。也就是希望规划能够通过提供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导引和提供有组织的信息而实现全社会对国家政策和规划策略的认同,以达到各利益团体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协同一致。 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尤其是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形态化和作为这种表象载体的城市土地使用关系。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

20、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建设活动的引导和控制上。区域规划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它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各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地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要明确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不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条件就城市论城市,必须将其放在与它有关的整个区域的开发过程中来进行考察。同时也只

21、有从较大的区域范围才能更合理地规划工业和城市布局。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在许多地区尚未开展区域规划的情况下编制城市规划,首先得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即要分析与该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分配,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为确定该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寻找科学依据,这在实际上也就是将一部分区域规划的工作内容渗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中去。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区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的任务(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2)搞好

22、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3)拟订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5)重视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区域规划的类型(1)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1.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主要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小城镇和郊区、县的大城市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重庆等特大城市地区)和大中小城市集聚地区的区域规划(如苏州、无锡、常州地区,长沙、湘潭、株洲地区等)2.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主要指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地区。3.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指农牧业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工业以农

23、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例如果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江汉平原地区等。4.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如峨嵋山旅游地区)的重点是:山水自然风景的保护,防止工业和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交通联系,增辟新的休息与游览地,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相辅相成5.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是以大小不同的整个河流流域为范围的区域规划。(2)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1.省域规划是在一个省范围内建立各具特色、不同水平、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体系的规划形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2.市域规划或地区级规划是在省内地级市或地区所辖范围内进行的规划形式。3.县域规划或县级市域规划是我国区域规划的基层地

24、域规划,主要以县城或县级市辖域为范围。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只是在地域范围的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方面有所不同。一般城市的地域范围比城市所在的区域范围相对要小,城市多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或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其影响区域范围,每一个经济区或行政区也都有其相应的经济中心或政治、文化中心。区域资源的开发,区域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的变化,对区域内已有城市的发展或新城镇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城市怎样发展也会影响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

25、设布局。由此可见,要明确城市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不能只局限于城市本身条件就城市论城市,必须将其放在与它有关的整个区域的开发过程中来进行考察。同时也只有从较大的区域范围才能更合理地规划工业和城市布局。例如,有些大城市要控制发展规模,需从市区迁出某些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如果只在城市本身所辖的狭小的范围内进行规划调整,不可能使工业和城市的布局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迫切要求开展区域规划,区域规划可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关城市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依据。在许多地区尚未开展区域规划的情况下编制城市规划,首先得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即要分析与该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资源的开

26、发利用与分配,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为确定该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寻找科学依据,这在实际上也就是将一部分区域规划的工作内容渗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中去可以说,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一个城市总是和它对应的一定区域范围相联系;反之,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必然有其相应的地域中心。从普遍的意义上说,区域的经济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会促进地区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以区域规划为依据,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否则,就城市论城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把握城市基本的发展方向、性质和规模以及布局结构形态。实际上,我

27、国各级城市建成区的迅猛发展,不仅已超越了空间形态上一个个孤立的点,而且是拥有了一定地域广度的面,其功能要素的布局向周围区域呈跳跃性发展,这促使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之间形成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尚未编制区域规划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首先必须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从而为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布局结构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基本依据 区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区域规划要把规划建设的工业项目落实到具体地点,制订出工业布点规划方案,这对区域内各城镇的发展影响最大,而对新建企业的厂址位置和扩建企业的用地安排,则有待城市规划进一步落实。城市规划中的交通、动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

28、架相互衔接协调。区域规划分析和预测区内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规划城镇人口的合理分布,并根据区内各城镇的不同条件,大致确定各城镇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联系,通过城市规划可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对区域规划的原方案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包括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510年计划和1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一般包含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等两部分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城市规划的依据。与城市规划关系密切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分的发展计划。城市

29、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等城市规划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落实。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是放在该地区和城市怎样发展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居民生活的安排只作出轮廓性的考虑。而城市规划则要将这些考虑落实到城市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中。城市规划也不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简单的落实,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特点,作更长远的考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尚无法涉及但却会影响到城市长期发展的有关内容,城市规划应作出更长远的预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

30、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着不少较严重分歧的意见。尤其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之间,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谁是上一层次规划方面,更是意见相左。在实际的规划操作中,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用地分类与划分标准、规划统计口径、规划工作路线以及规划技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两个规划在区域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出现较大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从本质上看,城市总体规划

31、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内容中的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相一致。城市总体规划除了土地使用规划内容外,还包括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这些内容应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观念,尤其是保护基本农田。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共同遵循发展区域社会和经济,合理利用和珍惜

32、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区域的竞争优势,协调区域间、城镇间的矛盾。除了遵循共同的原则外,这两个规划还应在规划工作路线和规划技术方法、规划范围、统一用地的统计口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析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状况,指明土地利用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土地供需分析:土地供给量分析,包括现有建设用地、农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预测各类用地的供给量。

33、土地需求量分析。包括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业发展规划对用地的需求,预测各类用地的需求量。根据土地可供给量及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分析土地供需趋势(3)确定规划目标: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供需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的长远规划目标(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根据规划目标、土地资源条件和区域生产力布局,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向、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业用地规模,并确定重点土地用途区及重点建设项目的布局(5)编制规划供选方案:根据土地利用调控措施和保证条件,拟定供选方案;并对每个供选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推荐方案(6)拟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包括:确

34、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划定土地利用区,并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分析乡域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用途区的途径和措施。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城市专项规划范畴。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城市环境规划只考虑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

35、划中,而是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和部分,并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城市生态规划在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原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仅关注于城市的自然生态、而且也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此外,城市生态规划不仅重视城市现今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还关注城市未来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质量,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

36、,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规划目标相一致;(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如何理解城市性质:只能是主要职能的反映;应体现城市的个性;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确定城市性质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上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要素:基本因素:主导基本因素: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有利于合理选择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规划方案的技术经济标准的确定便于把一般规划原则与城市特点结合起来城市的类型1.按行政建制划分:直辖市、省辖市、县级市、县镇和镇2.按人口规模划分城市规划法规定:按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计,大城市 5

37、0万人 中等城市 20但不足50万人小城市 20万人100万人为特大城市。3.按城市性质划分(1)工业城市 多种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 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埠(3)中心城市 全国性中心地区性中心(4)县城与镇作为社会实体:行政中心作为经济实体:工业型、农工型、渔业型、工矿型、旅游型作为物资流通实体:交通型、流通型、口岸型其他类型:历史文化名城(5)特殊职能的城市 革命纪念性城市风景游览、休疗养城市边防城市 经济特区城市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对该城市建设的要求。(2)该城市在所处区域的地位与所担负的任务(3)该城市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包括资

38、源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建设条件和历史及现状基础条件。其中,城市区域因素对城市发展性质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城市性质确定的一般方法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基本原理: 1.劳动平衡法2.职工带眷系数法职工带眷比3.综合平衡法4.农村劳动力剩余法5.线性回归分析法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气候 温度风象降水太阳辐射地质水文与水文地质地形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功能和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及空间各组成部分

39、的高度概括,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抽象写照。城市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通常它决定结构的变异和重组。城市结构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换,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布局形式与主要影响因素(一)集中紧凑的城市总体布局。在用地和自然条件允许、生产工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情况下,把城市各组成要素集中紧凑的连片布置。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便于城市的管理,节省建设投资,城市生产、生活较为方便。中小城市应尽可能采用该形式。但如果城市规模过大,用地过于集中,会导致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居住质量下降等城市病出现。1.依托原有基础发展形成的城市2

40、.随大型工业基地、水利枢纽的建设形成的城市3.由分散的城镇连成整体的城市(二)分散疏松的城市总体布局受河流、山川、矿藏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以及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城市布局形式。城市布局较分散,联系不够方便,市政工程投资相对增加一些,但如果规划建设的好,较易形成城市的特色。1受地下资源分布影响,形成分散布局的矿区城镇2受水域岸线条件限制,形成分散布局的港口城市3 受地形条件限制,形成分散布局的矿区城镇特大城市为避免过度集中的弊病,会采取疏散措施,形成新的城市格局,使若干个城镇围绕着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三)主要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各种建设项目的分布和不同的技术经济要求。2.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的特点。3.城镇现状:人口规模、用地情况、科技发展水平等4.历史因素:城市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发展历史。5.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统治阶级的利益、意志和权力等。6.科学因素:如现代交通使城市分散成为可能。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交通对城市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