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_第1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_第2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_第3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_第4页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层构造的词汇化与词典的收词及释义论文关键词跨层构造词汇化词典释义论文摘要路层构造的词汇化是汉语词汇衍生的一条途径。本文对“而已、“从而、“匾而、“否那么、“由于、“终于六个词汇化实例进展了考察,指出了它们成词的途径、时间及显性标志;同时对四部词典的收录、释义情况作了分析,指出它们的得与失,并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一、引言语言是线性的构造,一个个语言单位都是按照先后次序排列在一起的。跨层构造指的就是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但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比方“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中的“学和“而虽然在句子线性序列上紧邻,但是不在同一个句法平面,也不能独立作为一个语法单位使用,就是一个跨层构

2、造。又如“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易传系辞上?)中的“极其。江蓝生先生称之为跨层非短语构造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很多这类跨层构造词汇化为词了,如上面的“极其。对这类词汇化现象进展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汉语词汇开展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关于跨层构造的词汇化,如今的一个规律就是它们的归宿一般都是虚词,如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但是由于各自的词义、所处句法环境、使用频率等的不同,词汇化的时间、途径及机制等也呈现出很大差异。学界对词组的词汇化研究得较多,规律也总结得比拟充分,成果也往往在辞书中有所表达,比方词条的收录、词性的鉴定及释义等。相较于词组的词汇化,跨层构造的词汇化研究得就很不够。我们翻阅了

3、几部较有代表性的词典,发如今处理这类由跨层构造词汇化而形成的词时差异较大;即使同一词典,前后所持标准也往往不一。本文的目的在于:一、通过对六个跨层构造词汇化的实例进展考察,简单描绘它们词汇化的时间、过程,找出它们成词的显性标志;为词典编纂提供一些可能的资料。二、观察几部词典对这类词的收录及释义情况,讨论其间的得失,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二、跨层构造词汇化举例我们选取了六个词,都是在古代汉语中就产生、现代汉语中继续使用的词。1而已“而已中的“而最初是连词,“已是动词,表“停顿、完毕义;“而已是跨层构造“连词+动词。如:“人生天地之间,假设白驹之过隙,突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庄子通过比喻来说明人生

4、短暂,突然之间就完毕了。由于动词“已常处于句末,不带宾语,且不是句子的主要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虚化,而产生出“算了、可以了等义。如:“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庄子天道?)“天地而已矣就是“敬奉天地就可以了的意思;这时“已的动词性已不是很明显,不过“而已仍是跨层构造,只是较前面“突然而已中的“而已结合要严密。随着这类“已进一步虚化,连词“而的连接功能也逐渐丧失,最后“而已就交融为一个表限制语气的语气词。如:“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庄子田子方?)“而无忧色而已矣就是“没有忧色罢了。又如:“其母日: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父一而已就

5、是“父亲只有一个罢了。上面两例的“而已,已经是较典型的语气词,可以译为“罢了。语气词“而已现代汉语中也常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主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解释为:“用在陈述句末尾,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从上可知,跨层构造“而已在先秦就已经词汇化为语气词了,典型特征是:语境扩展,出如今非行为动作句中,表限制语气,如“父一而已。2从而、因此“从而、“因此的跨层构造形式先秦就出现了,“从是“跟随、听从的意思,“因是“依托、凭借、利用、乘势的意思。如:“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此毁之。(?韩非子奸劫弑臣?)“从而誉之就是“跟着(君王)赞誉他;“因此毁之就是“趁机诋毁他。由于“

6、从和“因常居于次要动词的地位,词义就很容易虚化。汉代以后,“从可以不表“跟从,而表“接着、随后义了。如:“伤其本,枝从而亡。(?礼记哀公问?)根伤了,枝接着也枯亡,而不是树枝有意识地跟从树根枯亡,所以“从就是“接着的意思。“因也可以不表“凭借、趁机等义了。如:“韩信遂平齐,乞自立为齐假王,汉因此立之。(?史记田儋列传?)韩信要刘邦立自己为齐假王,刘邦害怕韩信变心,才被迫容许,自然说不上“趁机了。随着“从“因动词义的逐渐虚化,“从和“而、“因和“而之间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因此在魏晋时开展出较典型的因果连词用法。如:“十二铢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此倍之,故二十四铢而当一两。(?宋书律志?)上例为非

7、事件句,没有时间性,“因此纯粹表示因果关系。“从而在唐代也有了典型的连词用法。如:“(丁)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日: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通典。兵十?)敌人是轻视丁奉的部队,觉得这样的兵力不值一战,因此笑,而不是接着笑。“从而也是表因果关系。跟从某人做某事、趁机采取某种行动具有时间的先后因素;而时间的先后往往蕴涵着事件的因果关系,这正是“从而、“因此词汇化为因果连词的动因。3否那么跨层构造“否那么先秦也出现了。如:“格那么承之庸之,否那么威之。(?尚书益稷?),汉孔安国传:“不从教那么以刑威之。又如:“力能那么进,否那么退,量力而行。(?左传昭

8、公十五年?)“否那么退就是“(力)不能就退。由于“否表示对前面条件的否认,并且否认的往往是还没有发生且有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句子本身就含有一种假设的意味,根据语境,“否那么常常可以理解为“假如不这样,就。正是句子的假设义对跨层构造“否那么的词汇化产生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句子的假设义渐渐附着到“否那么上,这一跨层构造也就被人们重新分析为一个表假设的让步连词。如:“大臣得贤者谋,当显进其人,否那么为下相攘善。(?汉书五行志?)又如:“必圣且贤者先焉,否那么强有力莫能竞也。(刘禹锡?天论?)“否那么现代汉语中也常见,如:“这场球赛,他们吃了经历缺乏的亏,否那么不会输。(?现代汉语词典?“吃亏条)4

9、由于跨层构造“由于也产生于先秦,“由是动词“萌生、产生、来源的意思,“于是介词,后面接名词构成介宾构造;“由于就是“动词+介词的形式。如:“故古之为国者,无使民自贫富,贫富皆由于君。(?尹文子大道下?)“贫富皆由于君就是“贫富都来源于君主(即贫富都是君主给的)的意思。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产生于b或“a来源于b。“a产生于b往往意味着“b是a产生、出现的原因,即该构造天然蕴含着一种因果关系。言语交际中,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如上例“贫富皆由于君,人们很容易进展语用推理:“贫富都是因为君主才有的埃正是在这一语用推理作用下,“由于句的困果关系很容易凸现,从而造成“由的动词义弱化。如:“御

10、疠者,宋后家属,并以无辜委骸横尸,不得收葬;疫疠之来,皆由于此。(?后汉书卢植传?)“由于还是跨层构造,“皆由于此还是“都来源于此(不收葬死于御疠者)的意思,不过“由的动词性已经较弱,“由于之间的界限也不如前面“贫富皆由于君中的“由于清楚,就是把它理解为因果连词也不会产生误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的动词义彻底虚化,这时句子的因果关系就更加凸现出来,而成为典型的因果句;“由和“于的界限也从逐渐模糊到消失,最后组合成因果连词。如:“旧律所难知者,由于六篇篇少故也。(?晋书刑法志?)上句是非行为动作句,“由自然也没有动词性,“由于纯粹表示因果关系。又如:“古者人稠地狭而有储蓄,由于节也;今者土广人稀

11、而患缺乏,由于奢也。(?晋书傅玄传?)5终于跨层构造“终于也出现于先秦。“终指“完毕、终结,“于是介词,后一般接名词组成介宾构造;“终于就是“动词+介词,相当于“到完毕的意思,并常常与“始于同现。如:“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尚书商书伊训?)又如:“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说苑谈丛?)“到完毕表达的是事情、行动过程的结束,但是过程的完毕同样意味着必然有一个结果,而事件的结果正是人们所关心的。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子的结果关系凸现,过程性减弱;从而引起“终的动词性减弱。如:“(人君)遂莫肯改寤,法那么古人,而各行其私意,终于君臣乖离,上下交怨。(?汉书五行志?)上例指出人君如

12、没有贤明之材就会“君臣乖离,上下交怨,“终的动词义已经不明显;“终和“于的界限也较模糊,大致可以译为“最后了,但还不是典型的副词。根据语境,只有“(终)于后接的不是名词性构造而是动词性构造等,句子表示的又是结果,这时的“终于就是较典型的副词了。如:“伯奇至贤,终于流放。(?后汉书黄琼传?)“贤是形容词,不是行为动作,句子自然也不能理解为“贤明到流放完毕;“终于已经是副词。又如:“故臣之愚虑,欲令诸侯权具,国容少而军容多,然亦终于必备今事为宜。(?晋书刘颂传?)此例“终于后接“必备今事为宜,也就是还没有开场的行为,当然更谈不上完毕了,“终于相当于副词“终究。上面我们讨论了六个跨层构造的词汇化,指

13、出了它们词汇化的动因、途径及成词的大致时间。汉语跨层构造词汇化的实例还有很多,且存在于各个时段,比方“莫非、“对于、“关于、“至于、“极其、“而今、“而后、“及至于、“趁缺等。可以发现,虽然每个跨层构造的词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动因、形成途径及机制,但是也呈现出一个共性:最后的归宿一般都是虚词。这县什么原因呢?这一特性可以用语言类型学的有关原理来解释。从上面词汇化实例的考察可知,这类词汇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实词的虚化;二是两个跨层成分的交融,或者说跨层构造的理据重构。吴福祥2022年总结了汉语及其他一些汉藏语系的孤立型语言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指出汉语语法化遵循这样一个形式:实义词语法词/附着词词内成

14、分。回头我们来看跨层构造的词汇化:跨层构造一般为“实词+虚词的组合,在交融之前,彼此的界限非常清楚;后来随着实词的虚化,跨层构造之间的界限才逐渐模糊,经过理据重构,最后凝固为词。也就是说跨层构造的词汇化是语法化的后续演变,导源于实词的虚化,故而一般遵循这一形式:实词+虚词虚词+虚词虚词。三、词典的收词、释义及建议1我们选取了四部较有代表性的词典来理解这六个词的收录和释义情况。这四部词典是:?辞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简称?古虚?)、?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简称?现汉?)。(1)而已?辞源?:语末助词。仅止于此,犹言“罢了。?古虚?:

15、惯用词组。由连词“而和动词“已组成。用于陈述句的句末,表示限制语气。?汉语大词典?: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现汉?:助罢了:如此,岂有他哉。只有?古虚?将“而已解释为惯用词组,其他都解释为语气词(助词)。(2)从而、因此?辞源?未收“从而,却收了“因此,解释为:连词。表示结果。?古虚?未收“因此,却收了“从而,解释为:惯用词组。由介词“从和连词“而连用组成。常用在后一分句的谓语前,起修饰、连接双重作用,表示上下文的因果、递进等关系。?汉语大词典?“從而条:连词。然后;因此。“因此条:连词。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现汉?“从而条:国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因此条:

16、连表示结果。(3)否那么?辞源?未收。?古虚?:连词。由副词“否和连词“那么构成。“否一般对紧连的上文作假定性否认,而后用“那么带出推导性的结论。?汉语大词典?:古汉语连词性构造。用以表示否认性假设。“否,不,代表一个假设性小句,相当于“假如不这样。“那么,就,引出后果或结论,相当于“那么。现代汉语连词。“假如不这样的意思。表示假如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产生或可能产生下文所说的情况或结果。?现汉?:连假如不是这样。(4)由于?辞源?未收。?古虚?:介词,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汉语大词典?:介词。表示原因或理由。?现汉?:介表示原因或理由。连表示原因,多与“所以、“因此等配合。(5)终于?辞

17、源?古虚?都未收。?汉语大词典?:终究;到底。?现汉?:圃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2这六个词在以上四部词典里的收录情况综合如下:?辞源?:而已、因此?古虚?:而已、从而、否那么、由于?汉语大词典?和?现汉?六个词全收。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辞源?对这类词的收录最严,?古虚?次之。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辞源?收了“因此,没有收“从而;?古虚?收了“从而却没有收“因此,并且认为“从而是惯用词组。辞书收词的严和宽在于标准的不同,本无可厚非,但是从上节的考察可以看到,这六个是实实在在的词,?辞源?和?古虚?对其中某些词却不予收录,总是一个缺乏。相对来说,?大词典?和?现汉?的收录大致能反

18、映汉语的现状。况且这类跨层构造词汇化后,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在现代汉语中用法稳定,句法特征也很明显。不过?大词典?和?现汉?在“而已、“由于、“终于等的释义上仍有差异。?现汉?对“而已的解释是“助词,罢了。其实“而已和“罢了存在语体差异:“而已多用于书面语、“罢了多用于口语(见?现代汉语八百词?);它们在句法和语气上也不尽一样:“罢了常表示“纯粹、完全出于某种情况而非其他,而“而已表示“数量孝程度或等级不够。另外?现汉?指出“由于不但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连词,如:“由于他工作成绩显著,因此受到了指导的表扬。而?大词典?那么无视了“由于的这一连词用法。其实“由于的开展演变正表达了汉语词汇开展的典

19、型特征:实词+虚词虚词+虚词虚词(介词)虚词(连词)。对“终于的解释,?大词典?要比?现汉?好,严格来说,?现汉?对“终于的解释值得斟酌,因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是一个名词性构造,用来解释副词“终于右点不妥。3跨层构造的词汇化和词组的词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词组凝固为词,前后同形;并且词组的语素义和词义之间往往有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络,比方“凯旋,作为词组和词,指的都是“成功归来的意思,并且在用法上差异也不大。再如“电脑从词组到词,是由原词素义的修饰比喻义凝固而成的。但是不管是起初的词组还是后来的词,内涵和外延都大致相似,指的就是计算机。正因为跨层构造的词汇化和词组的词汇化在性质上

20、不同,鉴定标准、方法也就不同。从理论上说,鉴定一个形式是跨层构造还是词,不同词典或者不同编纂者所持的标准应该一样,因为跨层构造的词汇化有其独特性:成词前,跨层构造没有单独的语法意义、也不能独立使用,所以江蓝生才称之为跨层非短语构造;成词后,具有单独的语法意义、可以独立使用。跨层构造交融成的词虽然也可以拆开,但是拆开后各个成分的语索义与词义相差较大,如“从和“而与因果连词“从而意义上已经没有什么关联了;再比方“的话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假设助词,来源于跨层构造“的(构造助词)+话(名词),假如拆开后,“的和“话和假设助词“的话都没有什么联络。也就是说这些词来源于跨层构造,但是一旦成词后,就和跨层构造显现出极大的差异。所以断定一个形式是词还是跨层构造,一个最显性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有单独的语法或词汇意义,且能否脱出原来词汇化的语境独立使用:有单独的语法意义且能独立使用的就是词,否那么就是跨层构造。不过在实际操作上可能仍然有困难。因为在“跨层构造一词这一词汇化过程中,仍然有一个中间状态,对这些中间状态的断定就非常棘手。比方“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隋书牛弘传?)的“从而是跨层构造还是词?又如“纵恣既作,那么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后汉书列女传?)的“由于是跨层构造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