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1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2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3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4页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概念。.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掌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答题规律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把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虚与实的概念导入。诗歌中的“实” :即真实,实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 “虚” : 即空虚, 空无所有, 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二、教学过程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

2、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问题: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作品。诗歌内容如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前两句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 “何当”是“何时能够”的意思,是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之后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想象。 “巴山夜雨”重出, 而一为客中实景, 紧承己答; 一为归后谈助, 遥应妻问。 而以 “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

3、回环对照融合无间。、点出手法:虚实结合、实写了 ,虚写了 、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第一,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第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或渲染烘托突出中心。答案: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 ,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想象与妻子团圆再忆巴山夜雨的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开拓出一片想象的境界,把时间与空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三、练习琅琊溪宋 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哪溪 在滁州琅班山。槎(chid)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

4、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 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 的内涵。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铜铤 竹篱 西崎 饷 絮帽剖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答案:zhg l i y nxi ongxu.解释下列字词。东风积雨 铜铤饷剖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答案:春风;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

5、雨;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用食 物款待别人。3.填空。 苏轼:字 ,号,北宋、,在、 创作三方面都 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和南宋的 行成词坛的豪放词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书,画 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剖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这已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答案:子瞻;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散文;辛弃疾 导 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本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

6、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 ,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

7、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 “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课堂探究:1、首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上看首联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用: 欲山行”领起下文, 引出下面六句对

8、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具体描写;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感情基调; 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 下文表现诗人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 点明了季节气候和出行环境, 为下文设置背景。 (答出其中 两点即可)、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简要分析。 提示: )这是一幅清新迷人的雨后晨景图。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上了洁白的绵帽;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锣。 生动地刻画出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蕴涵了作者饱览秀美明媚春光时的愉悦心情。.二、三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

9、意境?明确:以“披絮帽(丝绵帽) ”状山顶“晴云”的洁白柔软,以“挂铜钲”写树梢上“初日”的橙红圆润,以“含笑”比拟山野桃花的娇艳怒放,以“短”写山中人家竹篱的低矮古朴,以“自摇”写溪边绿柳的轻盈起舞,以“清”字写沙溪之水的清澈明净。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山行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 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剖析:正是在作者愉悦的心情下想象到“西崦人家” 是怎样的场景。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参考答案: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

10、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课堂练习:1 、下面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 B )A 首联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雨停,因而说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这样写,使东风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新颖别致,饶有诗意。B 颔联,描写春天早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絮帽”与“铜钲”分别比喻“岭”与“树” 。C.本诗第三、四两句写远景,第五、六两句写近景,意境优美,诗意盎然,散发着浓郁的山野 气息,仿佛一组极为美丽的山水画卷,十分真切动人。D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给春耕的人们准备食物。2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剖析:此诗作者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结合诗的意境来描绘美丽画面。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