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最新教学资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3诵读全词并背诵【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1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2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
2、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二、关于豪放词常识1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2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用事较多,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3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4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3、、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亦名青玉案元夕)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三、写作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
4、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四、文本字词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遥岑远目( cn)献愁供恨( gng)玉簪螺髻( zn j)鲈鱼堪脍( l kui )倩何人唤取(qin )揾英雄泪( wn)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遥岑: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献愁供恨:呈现;供给。断鸿:失群的孤雁。断:丢失。登临意:心情;用意。休说:不要说。休:不要。树犹如此:尚且倩何人唤取:请求;央求。揾英雄泪:拭,擦;揩拭。堪脍: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脍:名作动,把鱼肉切细。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比喻远山秀美。流年:流逝的年华(时光)。3理顺下面文言句子的正确顺序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五、背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指出韵脚字: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2学生倾情诵读。【合作探究】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2展示译文
6、(朗读或板书)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遥远起伏的山岭,犹如美女头上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里,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我把宝刀看了又看,把亭上栏干拍遍,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的用意,无人是知己。不要象晋朝官宦张季鹰一样说鲈鱼鲜美,正好可以切细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究竟回到了家乡没有?也不要像三国许汜一样,只顾着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我年华如流水一般逝去,真为这风雨飘荡中的祖国而忧愁,树木尚且长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
7、!请谁去唤来穿红着绿手持红巾的温情美女,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目标检测】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自主性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用)罗志辉【学习目标】1理解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根据本词借景抒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情感。【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上阕1.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答: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有:辽阔雄浑的江天、清丽秀美的远山、楼头斜照的落日、断鸿失群的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空寂苍凉的意境,表
8、现了词人愁怨孤寂的心情。2.找出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词句,并分析其比喻义。答:(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远的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的螺髻。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的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的心情。(2)“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3)“断鸿声里”:断鸿指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3.江南游子”中“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词人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南宋统冶集团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
9、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答:表动作的词是:看、拍、会、登。“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二、概括总结上阕:上阕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最后到人的动作描写,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点明了山河沦陷的苦
10、恨,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合作探究】一、讨论、交流、分析下阕(每组一个问题,意思对即可)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借用典故,描写的对象由景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的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的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2.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答: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
11、既表明自己所处南宋时的政治环境与张季鹰相似,朝廷也是昏庸黑暗,又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归隐,要不忘国事,努力抗争。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的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苦痛。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
12、了英雄失落的孤独与痛苦心情。4.下阕结句在结构上、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作用?答:诗人的苦恼没有人能够理解,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泪!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更深一层地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5.概括总结下阕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抒发出作者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二、学生讨论,形成共识,概括主旨和写作特点。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主旨:全词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艺术特点:写景抒情,景情结合;比喻用典,褒贬分明。【目标检测】“远目遥岑
13、,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一句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的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的发髻和尖细状的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从表现手法看,这里用的又是什么手法呢?请做简要分析。答:这一句用的是移情(拟人也可以)的手法。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2019-2020年高中语文最新教学资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刘伟教学目标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
14、的人。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教学重点1理解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2把握信息筛选和语句理解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目的?2.你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语句来理解?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篇哲学随笔,理解文章时你主要抓了哪些句子?并说说理由。【点拨】(1)抓加着重号的句子,加着重号就意味着是作者表述的重点。(2)抓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关键句有:同爱的能力发展紧
15、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2.讨论:为什么这两句很关键?(1)由第句可知:前三段讲的是爱的能力发展;后面讲的是爱的对象发展。这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把握了这句,文章整体思路就清晰了。由第句可知:爱的对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2)第句“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令人费解,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指的是“综合”,后文“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就是成为“成熟的人”(依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可知)。“成熟的
16、人”中的“成熟”在文中指的就是爱达到成熟,即爱的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可见,最后一句不仅总结了爱的对象发展的三个阶段,还揭示出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爱的对象发展促进爱的能力发展,并最终促使爱走向成熟。结论:本文的核心内容应是讨论爱的能力发展,最后落脚在爱的能力发展的成熟阶段,而关于爱的对象发展的讨论是为论述爱的能力发展服务的。(得出预习题1的答案)3.这样看来,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明确:纵向展开论证爱的能力发展(爱的零体验爱的初体验爱的成熟体验)爱的对象发展综合,使爱达到成熟(可引导学生结合必修4“表达交流”部分的“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和“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展开思考)【方
17、法总结】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文章思路的快捷键。三、细读文本,深入探究1.爱的对象发展到“综合”才能促使爱走向成熟。那么爱的对象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达到“综合”呢?不可以只发展同父亲的关系或同母亲的关系吗?明确:因为父爱与母爱各有其积极面,也各有其消极面。点拨把握关键句:正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也可以由“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进行推导。)2.母爱与父爱各自有哪些积极面和消极面?为什么它们各自会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的?请大家阅读文章进行信息筛
18、选,并要求能说出筛选的依据。明确:母爱与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是由母爱与父爱的“性质”决定的。(1)关于父爱积极面和消极面的解说的相关语句: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积极的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点拨 信息筛选:注意引导语,如“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观点理解:应牢牢抓住“父爱的原则”和“父爱的本质”:父亲代表的是“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思想的世界”,父亲以“法律、秩序和纪律”等思想教育孩子走向社会,所以父爱是有条件的:父亲必须要求孩子符合(或“顺从”)父亲所认可的各种社会观念,
19、符合父亲的各项要求。如果符合父亲的观念并努力去做,就会赢得父爱,否则就会失去父爱。(2)关于母爱的相关语句是: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解析:信息筛选:关于母爱的这两处信息散见于第2段和第5段,信息分散时应注意抓核心词:“缺陷”(即消极面);“最深的渴求”(即积极面)。观点理解:A.因为母亲和孩子天然的血缘关系,母亲就像“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一样无私、温暖、宽广、包容,她会出自本能地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母爱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母亲都会给予孩子爱。所以是母爱是“每个人最深的渴求”;是
20、母亲都会无条件地给孩子爱,所以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母爱无条件,所以孩子怎么努力也不会获取更多的母爱,“根本无法赢得”。B.事实上,关于母爱与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作者总是从对立的关系角度来论述: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母爱根本无法赢得父爱可以赢得小结:所以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是无条件的母爱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相对于父爱来说的,这样说从本质上告诉人们:父爱与母爱可以互补,因此需要综合。【方法总结】信息筛选:抓中心句、过渡句、加着重号的语句;抓核心词;抓对立关系(如父亲和母亲)。3.结论:由于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爱无条件,所以最初孩子是依赖母爱生
21、存的;但孩子毕竟要走向世界,而父亲代表思想世界,孩子需要父爱的引导,所以孩子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并不断发展;但有条件的父爱也有缺陷,而父爱与母爱可以互补,所以爱的对象的发展最终要达到“综合”,这样才能促使爱走向成熟。四、深度解读,品味爱的艺术。1.爱的对象发展由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那么应该如何“综合”呢?你对此还有别的看法吗?分析:(1)“综合”既需要父母进行努力;也需要孩子自己学会“综合”。(抓住第8、9段的首句可知)(2)从父母角度来说:母亲既要“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要希望孩子独立;父亲所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受一定的原则支配,不能专横,要宽容而有
22、耐心,使孩子有自信心。总之,父母应该发展父爱和母爱的积极面,遏制消极面。父母的这种做法最终使孩子走向成熟。(通过筛选第8段信息可得。)(3)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综合”就是要能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并能从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走向独立。点拨实现“综合”关键有两点: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对这一认识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第9段前两句:A.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这句是第9段中心句,从内部语境来看,它以并列句式强调“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应将爱的对象的“综合”起来。从句子的外部语境来看,父爱与母爱都有缺陷导致爱的对象的发展最终需要走向“综合”,所以“既是自己的母亲,又
23、是自己的父亲”就是要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遏制各自的消极面。B.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实际是解说前一句(A句)的。此句中有两个关键词:“发展”“良知”。“良知”可以根据后一句理解:“母亲的良知”指向“母爱”;“父亲的良知”则指向“父爱”。“发展”就意味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只有剔除母爱与父爱中的消极面,融合母爱与父爱的积极面才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走向独立,“成为自己的主人”对这一认识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两句:A.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树立起这两个形象。此句的核心词语是“内心”,与此相对应的是“外部”,以此强调“综合”的精髓在内心的独立。B.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农业股东合作协议书
- 2025年综合类-内科专业知识-内分泌学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2025年综合类-内分泌主治医师-职业病主治医师-常见症状与体征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其他-证券投资基金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儿科基础知识-儿科相关专业知识-消化系统疾病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2025年综合类-临床医学检验-一、临床微生物学总论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医诊断学-望诊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套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级水路运输-港口生产组织与管理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级中式烹调师-高级中式烹调师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100题合辑)
- 2025年综合类-中学化学(初级)-第一章 初中生化学学习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题百道集合)
- 广东电力市场现货结算机制介绍
-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课件2025
- 《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2024版解读概要课件
-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 甲状腺癌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医院扫黄打非培训
- 2025年度苗木种植与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合同4篇
- 烟雾报警系统的原理与作用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英语单词表(完整版)
- 2024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 课件-聆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心理辅导实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