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习题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1.gif)
![(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习题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2.gif)
![(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习题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3.gif)
![(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习题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4.gif)
![(新高考)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训练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习题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c78833a3323770f6d05e592c63f5e5d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训练5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明代,若遇四品以上大臣缺员,必由六部官员、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共相计议,而后推荐,再经皇帝批准任用,称“廷推”。大臣们若未经廷推而是由皇帝特旨简拔的话,则深以为耻。据此可知,廷推制度A有利于理性构建政治领导层B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C成为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工具D致使科举的选官功能被削弱【答案】A【解析】廷推而来的高级官员意味着得到了官僚体系的认可,这种制度较为理性,有助于构建政治领导层,A项正确;廷推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排除B项;明代废除了宰相,排除C项;廷推是在现有官员体系中推选,和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揭帖”原为明初
2、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
3、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
4、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4明成祖时期,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也”,但终永乐之世,阁臣的品秩未过五品。从仁宣时期开始阁臣的品秩与地位不断提高。景泰时期,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内阁决策效率B抑制宦官权力膨胀C削弱六部的行政权D限制皇帝滥用权力【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阁臣午朝班次位列六部尚书之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阁臣职权的扩大削弱了六部的行政权,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内阁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
5、项;阁臣的升降是由皇帝决定,不能限制皇权滥用,排除D项。故选C项。5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
6、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6明初设置布政使,掌一省之行政,考察官吏,征收财赋等。宣德、正统以后,随着原本作为临时差遣性质的总督、巡抚权力不断加重,布政使的权力随之缩减。清初规定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再分左右。上述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国家注重地方行政效率C地方财政困难加剧D君主专制加剧社会矛盾【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的叙述,总督巡抚等地方要员权力加重,而行政权的布政使地位日趋卑微,显示出地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中央权力的掌控,排除A项;C项结
7、论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提及的是地方机构的变化,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7明朝的地方高层行政组织由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与按察使司联合组成。都指挥使司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布政使司和六部与都察院有关联,按察使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明朝的做法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C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都、布、按三使都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被派到地方。”说明三司各自直属朝廷,以朝廷官员领地方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是主
8、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8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据此推断,下图中卫所集中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应在AABBCCDD【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其集中分布与政治和国防密切相关”,并结合图示,可知京师之地为要害之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部有女真、蒙古鞑靼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疆。为了加强北方军事防御,在京师附近较多卫所,增强军事实力,B项正确;此时南方相对稳定,排除A项;明代,中朝关系是宗藩关系,排除C项;北部是少数民族主要活动
9、区域,排除D项。故选B项。9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材料叙述了密折制导致“上下相忌,君臣相疑”,这说明密折制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体现出密折制在皇权强化过程中有一定的特殊作用,B项正确;清朝时期已经没有宰相了,不存在君相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军机处的权力受到威胁,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官僚机构行政效率的提
10、升,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历代帝王,并对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补和调整。据此可知,清廷此举旨在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达21位;顺治十七年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罢祀康熙帝即位之初,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裁、亡国之外,应书庙崇祀”,各代帝王计143人雍正帝认为祭祀不仅要知“创业之维艰”,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四十九年谕令增祀两晋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时期有为之君;至五十
11、年,正式确定增祀晋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汉桓、灵二帝,总计奉祀历代帝王共188帝。至此,历代帝王庙入祀标准及规模得以最终定型A建构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B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C促进对传统治理体系的继承D加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开创之主入祀”“将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庙”等内容可得出,清代增加祭祀的内容,为了是说明清代是继承前朝的大统,是合理合法的,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A项正确;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实际是客观影响,并不是主观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治理体制的继
12、承,排除C项;材料强调国家政权的认同,而不是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11清代凡官员的奏本,需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乾隆十三年,清政府正式以密折取代奏本,规定密折无需经过内阁,直接送达御前批阅。据此可知,这种上奏制度的变迁A促使清廷公文日渐近代化B契合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C规范了中央机构运行机制D成为清廷政治衰落的诱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密折可以不经过内阁等中央机构直呈皇帝,体现了专制统治加强的需求,B项正确;密折与公文近代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密折与中央机构运行机制之间无关
13、,排除C项;密折利于加强皇权,并非导致政治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2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这反映出清代A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B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C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D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融合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
14、族的特征,反映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不是浮华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以农为本,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特征,没有强调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C项。13乾隆年间设立三通馆,其编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为纲要、以中原为核心的九州书写体系,采用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这种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A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B说明了中国版图的奠定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答案】A【解析】乾隆年间即清朝前期,官修地理志不再采用以中原为核心的旧体系
15、,改为以当朝行政区划为纲的疆域书写体系,将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视同仁,是为了服务于国家认同的需要,A项正确;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国版图的奠定,排除B项;地理志编写体系的变化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地理志书写体系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制度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4清代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里都置有一块横躺的石碑即“卧碑”,卧碑上镌有几条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道学家的虚假说教B选官制度的日益僵化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16、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代对“府学、县学”的“禁令”,“生员”没有言论、出版自由、不得结社,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人身控制,这从本质上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禁令”并非虚假说教,排除A项;八股取士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僵化,排除B项;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排除D项。故选C项。15清乾隆年间,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C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D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
17、可知,商人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收取原料或以原材料换布,表明包买商作为商业资本的代表活跃起来,即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B项正确;没有比较,得不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16朱熹坚持“存天理,灭人欲”,将人的欲望扼杀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牢笼之中,王阳明坚持“存天理,去人欲”,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明后期读书人皆读阳明之书,两者的不同主张A表明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B说明了阳明心学对朱熹理学的反动C体现了理学日益僵化而备受质疑D反映了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答案
18、】D【解析】根据所学,宋明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物欲对人的影响更大,更需要强调“注重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去除不良欲望的目的”,因此反映出宋明时期经济领域出现变动,D项正确;材料与封建君主专制强化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项;阳明心不审对朱熹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反动,也不是对朱熹理学的质疑,排除BC项。故选D项。17明代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的序言中写道:“六经语孟,谭(通“谈”)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儒学的世俗化D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警世通言中讲述
19、的多是市井故事,反映的是世俗生活,材料中其序言讲到该书是为宣扬忠、孝、贤、义等儒学伦理道德,这体现了儒学的世俗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理学就已经成为官方哲学,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儒学的世俗化,不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8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相互竞争,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株”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农
20、户相互竞争”、“甚至雇工经营”,得出心得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的集约化,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9如表是“清代的农业生产率”,说明了年份粮食总产量(千斤)粮食种植面积(千亩)农夫人数(千人)每个农夫的粮食产量斤供养人口16001716017416699462635965108.317662890743809324984108170378.917842861541859084196025147496.018123012988209446957029342865.4A土地效率下跌B人口急剧增加C耕
21、地人数减少D农业经济衰退【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耕地人数不断增加,人均粮食不断减少,这说明清代人口在急剧增加,B项正确;土地效率下跌,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表格中可以看出耕地人数不断增加,排除C项;农业经济衰退,说法错误,不符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表为16001724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粮食占有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当时年份1600年1661年1685年1724年耕地(亿市亩)87.178.239.97人口(亿人)1.51.21.462.86人均耕地(市亩/人)5.5365.644.94人均粮食(市斤/人)1239142213791274A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
22、B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C人地矛盾尖锐促使抑商政策松动D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答案】D【解析】考查清朝经济。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600年的明万历中期相比,1661年到1724年,虽然人均土地数量略有下降,但人口和耕地总数出现增长,说明清朝前期传统农耕经济有所发展,D项正确;1712年清康熙帝曾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略有下降,排除A项;1718世纪中国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抑商政策的松动,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中期,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才有资格享受
23、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富裕人家竞尚奢华,明朝文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潮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崇尚服饰奢华成为一种时髦。房舍等第之分不断被突破,江南地区兴起了“园林热”。明人所著建业风俗记记载,之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而到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一些钟情山水的文人或结伴或独行,遍游山川,出现了徐霞客等一批旅行家
24、和沈周、唐寅那样喜欢自然山水的画家。摘编自陈忠海回看历史,大明朝因忽视“供给侧”错失机遇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写出信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信息:“客必专席”:“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园林热”“金碧辉煌”。论题: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礼制阐述: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人们的衣食住行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从饮食上看,由简朴到“专席”宴请。从服饰上看,人们逐渐突破了原有的服饰规定,富裕人家崇尚奢华,男女追求时髦的服饰,“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从建
25、筑上看,房屋建筑打破了“等第之分”,江南地区一些“士大夫家”兴起“园林热”,普通百姓家也是“金碧辉煌”,房屋高大。总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的生活由崇尚简朴变为追求奢华,这反映出当时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受到了-定冲击。(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解析】信息:根据“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得出“客必专席”;根据“国潮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得出“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园林热”“金碧辉煌”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礼制。阐述主要结
26、合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进行概括。再结合所学,从饮食、服饰、风俗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的生活由崇尚简朴变为追求奢华,这反映出当时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受到了一定冲击。22“市民文学”1417世纪,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学有了新突破。中国古代市民文学形成于北宋,北宋时“坊郭户”单独列籍标志着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学也相应产生。宋元涌现出了小唱、话本、杂剧等市民文学,但此时多以说唱语体呈现。明清时期,市民文学成熟,人们转向对身边世态的关心,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出现了章回体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水浒传塑造了来自市民商贾和社会底层,追求自由的好汉形象。明代的“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作者生活在江南地区,将商人、小贩、工匠作为小说的主角,且主人公名字出现在篇目上的多达95%。小说人物追求男女平等、婚恋自由;商人不再是追逐名利、为富不仁的“贱商”,而是重情重义的“儒商”,不少人还由农、由仕改商。西欧在中世纪时期兴起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核心的自治城市。随之出现了叙事诗、抒情诗、市民戏剧等市民文学。14世纪以来,意大利人热衷于古典文化,并以恢复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创立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市民文学兴盛。但丁的叙事诗神曲用民族语言写成,对意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交通安全知识普及与驾驶技能培训合同
- 企业并购居间合同委托书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室劳动合同地址确认及员工离职补偿协议
- 三农田灌溉方案与实施手册
- 汽车维修保养规范手册
- 医疗器械产品采购合同
- 石材购销合同补充合同
- 合作收购不良资产协议
-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法规遵守作业指导书
- 企业并购交易操作指导书
- 计算机控制系统 课件 第10章 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卷-附带答案
- 南京大学仪器分析习题集
- 空调维保应急预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专项必考题西师大版
-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作文范文及导写(解读+素材+范文)课件版
- 模块建房施工方案
- 多域联合作战
- 美容美发场所卫生规范
- 《隧道工程》(第二版)课件 第1、2章 绪论、隧道工程勘测
- 设计师绩效考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