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地区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1.gif)
![广东地区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2.gif)
![广东地区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3.gif)
![广东地区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4.gif)
![广东地区201X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六文言文阅读试题部分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6dc70261468abf938309bf452b45004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1精选ppt一、(2018广东,68,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2、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五年中考类型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A组 2014-2018年广东中考题组五年中考2精选ppt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走送之()(2)礼愈至()(3)腰白玉之环()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
3、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3精选ppt一、1.答案(1)跑(2)周到(3)腰佩;腰,用作动词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的能力。注意“走”是古今异义词;“至”是多义词,此处是“周到”的意思;“腰”是活用词,在这里用作动词。2.答案(1)(
4、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解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注意第(1)句中“尝”“趋”“先达”“执”“叩”是重点字词,还要补充省略的主语“我”;第(2)句中“负箧”“曳屣”是重点词,还要补充省略的主语“我”。3.答案D“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错误,这个对比主要是为了突出求学的艰苦。4精选ppt二、(2018广州,8,5分)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5、必以情(曹刿论战)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二、答案1.颠倒,错乱。2.消失,停止。3.诉讼事件。4.认为有利可图。5.屡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考查的内容,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学习时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5精选ppt三、(2018广州,9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
6、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6精选ppt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
7、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横无际涯受任于败军之际B.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C.去国怀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D.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微斯人,吾谁与归?7精选ppt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
8、“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8精选ppt三、1.答案CA.名词,边缘/时候。B.迫近/小看,轻视。C.都是名词,国都。D.日光/景色。2.答案(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建起来了。(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注意第(1)句中“废”“兴”是重点词;第(2)句中“微”“归”是重点词
9、,“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要把正确的语序“吾与谁归”翻译出来。3.答案C“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错。原文说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对境遇有更高的体会,不论失意时还是得意时,皆勿因之或悲或喜。9精选ppt四、(2017广州,8,5分)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2.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3.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答案1.股:大腿。2.类:像。3.食:通“饲”,喂。4.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5.过:犯错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10、这些都是课下注释中的词语,直接根据语境和识记作答。10精选ppt五、(2017广州,9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1精选ppt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2.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他和太守一
12、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12精选ppt五、1.答案BA.穷尽/贫困。B.都。C.告别/推托。D.不久/寻找。2.答案(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根据语境,直接翻译,注意关键词“云、妻子、绝境”等解释到位,句子通
13、顺即可。3.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渔人不是因为迷路误入桃源,而是发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觉得好奇,“欲穷其林”。根据“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知,太守并没有亲自去找桃源。13精选ppt六、(2017广东,68,1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1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14精选ppt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躬耕于南阳()(2)夙夜忧叹()(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分)(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分)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15、分)()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15精选ppt六、1.答案(1)亲自(2)早晨(3)怠慢解析都是课本要求掌握的实词,直接根据语境和识记作答即可。2.答案(1)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显身扬名。(2)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
16、忠陛下所应尽的分内之事。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根据语境和识记,直接翻译即可。注意关键词语“苟、求、闻达、所以、职分”等要翻译到位。3.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思路分析要准确理解“大事”的含义,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后文陈述了受命以来为完成托付大事的准备工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要达到的目标才是“大事”。16精选ppt七、(2016广州,8,5分)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3.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5
1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七、答案1.辞:推托。2.属:类。3.芳:香花。4.怜:爱戴。5.辟:通“避”,躲避。解析根据语境和平常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直接解释。通假字要指出所通的字。易错警示芳,容易理解为“芳香”;怜,容易理解为“可怜”;辟,容易理解为“开辟”。17精选ppt八、(2016茂名,7,2分)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咨诹善道,察纳雅言B.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C.可以为师矣齐师伐我D.太丘舍去乃记之而去八、答案DA.擅长,善于/好的。B.长,身高/修建。C.老师/军队。D.均为“离开”。18精选ppt九、(2016广东,68,1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9、,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9精选ppt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欣然规往()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
20、活安宁的图画。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后来人们就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20精选ppt九、1.答案(1)感到诧异(2)类(3)计划解析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属:一词多义,在这里是“类”。规: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计划”,今义是“规则”。知识拓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
21、态。渔人甚异之。异:此处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又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2.答案(1)(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解析一是要注意省略的成分,翻译的时候要补充出来,如(1)句中省略了主语“祖先”;二是要把关键词翻译到位,如“妻子、绝境、具、叹惋”等,语句通顺即可。21精选ppt解题关键弄清“妻子”“绝境”的古今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22、。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令人困窘的地步或者没有出路的境地。3.答案D本文涉及的成语没有“柳暗花明”。知识拓展“柳暗花明”出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课涉及的成语还有“世外桃源”。22精选ppt十、(2016广州,9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23、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
24、策一)23精选ppt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2.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十、1.答案AA.早晨。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C.过失;到。D.集市;买。2.
25、答案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观察他,自己认为比不上(徐公美)。解析把关键词翻译到位,如“明日”“孰”“视”“以为”。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语句通顺即可。3.答案D“间”,意为“间或,偶尔”,不能理解为“间接”。24精选ppt十一、(2015广东,68,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
26、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以其境过清()(3)不可久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5精选ppt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B.文章对
27、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D.同是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与朱元思书则流露出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之意。26精选ppt十一、1.答案(1)大约(表示估计数)(2)凄清、冷清(3)留、停留解析本题考查解释重点文言词语的能力,难度不大,注意平时积累。2.答案(1)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
28、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翻译时要把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另外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如“乐”“斗折蛇行”“明灭”。3.答案C作者是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的。27精选ppt十二、(2015广州,9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
29、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28精选ppt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2.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0、()A.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既表达对先帝的感恩之情,也表明对后主的耿耿忠心。B.诸葛亮认为目前南北已平定,当率领全军复兴汉室,迁回旧都,实现先帝遗愿。C.诸葛亮主动请缨讨伐奸贼,为了表明决心,郑重立下誓言,如若兵败甘愿受罚。D.诸葛亮担心后主听信谗言,因此恳切规劝后主,要广开言路,接纳治国的良策。29精选ppt十二、1.答案AA.目光短浅。B.答应;表约数。C.把;因为。D.增加;愈加。2.答案我本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解析把关键词语翻译到位,如“布衣、躬、苟、闻达”等,语句通畅即可。解题关键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解答本题关键。布衣,平民。躬,亲自
31、。苟全,苟且保全。闻达,扬名显达。3.答案B“南北已平定”表述不正确,应为“南方已平定”。思路分析细心阅读原文内容,不难发现问题。原文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不是“南北已定”,“南北”与“南方”是有差别的。30精选ppt十三、(2014广东,68,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3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1精选ppt1.解释
33、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1)孰视之()(2)臣之妻私臣()(3)时时而间进()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面对妻、妾、客的赞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冷静思考,由己及君,现身说法,劝说齐王除蔽纳谏。B.齐威王的可贵之处在于有自知之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使齐国在内政治清明,在外“战胜于朝廷”。C.讽喻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文章用邹忌与徐公比美设喻,从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说服力强。D.本文剪裁巧妙,详略得当。开头详写比美,为下文做充分
34、的铺垫,突出了进谏的作用和纳谏的效果。32精选ppt十三、1.答案(1)孰:仔细(2)私:偏爱(3)间:间或,偶然解析根据语境和积累,直接解释即可。2.答案(1)(邹忌)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2)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解析注意将关键词“自视”(看看自己)、“弗如远甚”(远远比不上)、“初下”(刚发布)、“若市”(如同集市)等翻译到位,句子通顺即可。3.答案D“开头详写比美”不对,是详写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以及邹忌比美后对这些对话的反思、感悟。33精选ppt十四、(2014广州,9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题。二世元年七月,
35、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
36、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节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34精选pptB.C.D.2.把“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陈胜在众人因雨逾期而面临被杀厄运之时,决定发动起义,可见他决策的果断。B.陈胜能够看出天下百姓对秦王暴政和二世继位的不满情绪,足见他审时的敏锐。C.陈胜认为打着扶苏的旗号并依靠项燕的威望就能复兴秦国,可见他谋事的睿智。D.陈胜起义前亲自去占卜,置丹书于鱼腹,派吴广篝火
37、狐鸣,足见他处事的周全。35精选ppt十四、1.答案BA.编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B.都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C.表判断,是/于是,就。D.假如,如果/确实。2.答案扶苏因为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解析重点字词(以:因为。数:多次,屡次。故:缘故。使:派遣)翻译到位,语句通顺即可。3.答案C表述不明确,不是为了复兴秦国。36精选ppt一、(2018广东,911,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将入,导呼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不与言。既出,又上表
38、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节选自晋书;有删改)注敦:王敦,王导的堂兄。(y):周,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C.不与言/客从外来,与坐谈D.南北之望/望尘莫及类型二 课外文言文阅读37精选ppt一、1.答案CA.兴起,发动/选拔、任用。B.径直/简单爽快。C.连词,和。D.有名望的人/看。2.答案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
39、纳其言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可根据句子结构与句意断句。就本题而言,可先找出句中可充当谓语的动词,如“见”“言”“救”“纳”等。再推断动词的宾语或主语,“见”的宾语是“帝”,可在“帝”后断开;“言”的宾语是“导忠诚”,属主谓短语充当宾语,可在“忠诚”后断开;“纳”的主语为“帝”,可在“帝”前断开。3.答案王导因为当年误以为周见死不救,在王敦要诛杀周时没有开口相救,后来才得知周尽力相救的真相,强烈的负罪感使他悲不自胜。解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从“敦既得志,问导曰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这些语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
40、断句。(3分)既 见 帝 言 导 忠 诚 申 救 甚 至 帝 纳 其 言3.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38精选ppt句中归纳出答案。译文起初,王敦叛乱,刘隗劝晋元帝将王氏一族全部杀掉,王导带着家人到皇宫前请罪,恰好周将要进宫,王导对周大声说:“伯仁,我把全家人的性命托付给你了!”周径直走进宫去没有回头。(周)见了晋元帝后,陈述王导对朝廷的忠诚,竭力援救他们,晋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周出来,王导仍在门口,又大声喊他,周还是不理睬。(周)出了皇宫,又给皇帝上书,表明王导的忠心,言辞非常恳切。王敦叛乱得逞,问王导说:“周、戴若思分别在南北极具名望,应当担任三公,毋庸置疑。”王导
41、不回答。王敦说:“你不同意,那就杀了他。”王导又默不作声。王导后来整理中书省的旧文书时,发现周极力为王导辩白的奏章,言辞恳切。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极度悲伤。39精选ppt二、(2018深圳,79,9分)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
42、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礻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40精选ppt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2)困于心,衡于虑(3)王数封我矣(4)而子辞2.翻译句子。(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3.乙文写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甲文进行解释。(3分)41精选ppt二、1.答案(1)兴起,
43、指被任用(2)同“横”,梗塞、不顺(3)多次(4)推辞,谢绝解析加点的字均为课文中出现过的重点实词,要求学生熟记课内文言字词注释,并将课内知识点迁移到课外。2.答案(1)通过这样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1)“所以”翻译为通过或用这些方法;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曾,同“增”,增加。(2)知,懂得;为,当作。3.答案肥沃的土地,一定是兵家必争之地,没办法长期占有;而“寝之丘”是一块不吉利的土地,楚人和越人都
44、很忌讳,所以能够长期占有。孙叔敖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懂得甲文中的居安思危的精神,不仅在位之时不倨傲,多次拒绝大王的封赏,在将死之时也告诫儿子只能接受不吉利的土地。42精选ppt解析回答本题,要求根据甲文分析原因,因此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合甲文”,答题时要求不仅能翻译出乙文孙叔敖让儿子“请寝之丘”的原因,还要用甲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去解释孙叔敖的这一举动。译文乙孙叔敖患了(重)病,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怕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
45、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智慧的人不同于世俗的原因。43精选ppt三、(2017广东,911,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
46、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节选自渑水燕谈录)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登 辅 弼 书 吏 策 配 享 宗 庙 为 宋 名 将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3分)44精选ppt三、1.答案AA.这时。B.戴(面具)/当面。C.一致/轻快敏捷。D.推崇/还。2.答案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
47、文断句的能力。一是确定要停顿三处,把原句断成四句;二是根据句意抓住四个关键动词“登”“书”“配享”和“为”。在后三个动词前面断开即可。3.答案因为狄青:作战骁勇(频立战功);博古通今(通究古今);辅佐朝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先在文段中找出赞美狄青的句子,如“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登辅弼,书吏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等,再提炼概括即可。45精选ppt译文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
48、。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武襄公)特别被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范文正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46精选ppt四、(2016广东,91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
49、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咨 其 风 土 考 其 区 域。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47精选ppt四、1.答案CA.书籍,名词/书写,动词。B.如果/像。C.停止。D.跨着/占据。2.答案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解析一是根据语
50、境、句意来断句,二是根据动宾短语“咨其风土”“考其区域”来断句。解题关键给没有文言虚词的句子断句,主要依靠对句意的理解。所给句子的意思是: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3.答案(1)勤奋好学;(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任意答对三点即可)解析认真分析原文,根据相关内容归纳概括即可。如:“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表明他勤奋好学;“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表明他注重实地考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表明他治学严
51、谨;“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表明他学习专注。48精选ppt译文亭林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随身携带,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详细写下来,必定要没有疑问才作罢。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跨在马鞍上默诵诸经注疏。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即使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抗衡了。49精选ppt五、(2015广东,91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晋文公攻
52、原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原:原国。卫:卫国。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不 去 是 亡
53、吾 信 也 得 原 失 信 吾 不 为 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50精选ppt五、1.答案AA.期:约定。B.下:攻下;下达。C.食:粮食;吃。D.归:归顺;女子出嫁。2.答案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解析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来划分,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如果不离开,这是失去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不会这样做”。另外,文言虚词“也”也是划分的一个标记,考生还应注意题干中提示的“三条”。3.答案(示例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示例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
54、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示例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解析这是一道主观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要能自圆其说。51精选ppt思路分析回答本题,关键在于有充分的理由。如果顺着文章的思路来分析,晋文公虽然“罢兵而去”,但是他的行为却让原国和卫国都归降了晋国,这都是他守信用的结果。所以,赞成他的做法更容易作答。如果要反其道而作答,需要有充分的理由。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
55、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能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这是失去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52精选ppt六、(2014广东,911,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
56、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B.解狐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C.国无尉/去国怀乡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善 哉 祁 黄 羊 之
57、论 也 外 举 不 避 仇 内 举 不 避 子3.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3分)53精选ppt六、1.答案BA.担任/行为。B.你。C.诸侯国,国家/国都。D.听说/出名。2.答案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解析一是注意句末语气词“哉”和“也”,这是需要断句的地方;二是注意“外举内举”之间的并列关系,“内举”前要断开。3.答案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解析注意分别从祁黄羊和晋平公的不同角度去分析作答。54精选ppt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
58、祁黄羊回答说:“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回答说:“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国人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对外,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对内,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55精选ppt一、(2018新疆乌鲁木齐,10
59、12,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0、。”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类型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B组 2014-2018年全国中考题组56精选ppt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教版上学期八年级科学“期中冲刺”核心考点训练(八):粗盐提纯和水的净化
- 小学二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综合测验口算题大全附答案
- 大兴六年级小学数学试卷
- 不停电电源(UPS)项目筹资方案
-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新能源项目供货进度保障措施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 2025年江西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家长沟通计划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2024年度-IATF16949运行培训课件
- 理解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 中国移动行测测评题及答案
-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 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试卷(含答案)
- 零售企业加盟管理手册
- 设备维保的维修流程与指导手册
- 招标代理服务的关键流程与难点解析
- 材料预定协议
- 2023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含解析)
- 《学习的本质》读书会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