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_第1页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_第2页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_第3页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_第4页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2220 号 2022-02-08 实施)一、总则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 有效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 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 规,制定本技术政策。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指导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污水、生活 垃圾、粪便和废气等生活污染防治的规划和设施建设。地方人民政府是农村生活污染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 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鼓励 村民自治组织在区县或乡

2、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污染处理处置设施 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及环境承载力 等差异,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生活污染 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的技术路线是在源头削减、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 用的基础上,遵循分散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对 粪便和生活杂排水实行分离并进行处理,实现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 化利用。在沼气池推广较好的地区,应将已建成的大量沼气池与生活污染物 的处理和利用相结合,采用污水、粪便和垃圾厌氧发酵,沼气能源利用及 沼液、沼渣农业利用的新型农村生活污染治

3、理技术路线。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卫生、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污染处理设施,合理 配置公共资源,建立县(市)、镇、村一体化的生活污染防治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流域等 环境敏感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对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农村生活污水, 须按照功能区水体相关要求及排放标准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农村雨水宜利用边沟和自然沟渠等进行收集和排放,通过坑塘、洼 地等地表水体或自然入渗进入当地水循环系统。鼓励将处理后的雨水回用 于农田灌溉等。对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并且建有污水排放基础设施的农村,宜 采取合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对于人口相对分散、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

4、 欠发达的农村,可采用边沟和自然沟渠输送,也可采用合流制。在没有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村,不宜推广使用水冲厕所,避 免造成污水直接集中排放,在上述地区鼓励推广非水冲式卫生厕所。对于分散居住的农户,鼓励采用低能耗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在土 地资源相对丰富、气候条件适宜的农村,鼓励采用集中自然处理;人口密 集、污水排放相对集中的村落,宜采用集中处理。对于以户为单元就地排放的生活污水,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庭院式 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处理技术和设施。鼓励采用粪便与生活杂排水分离的新型生态排水处理系统。宜采用 沼气池处理粪便,采用氧化塘、湿地、快速渗滤及一体化装置等技术处理 生活杂排水。对于

5、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并建有完善排水体制的村落,应建设集中 式污水处理设施,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二级生物处 理技术。对于处理后的污水,宜利用洼地、农田等进一步净化、储存和利用, 不得直接排入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水体。鼓励采用沼气池厕所、堆肥式、粪尿分集式等生态卫生厕所。在水 冲厕所后,鼓励采用沼气净化池和户用沼气池等方式处理粪便污水,产生 的沼气应加以利用。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沼液及沼渣等可作为农肥施用,在当 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以就地消纳为主,实现资源化利用,禁止随意丢 弃堆放,避免二次污染。小规模畜禽散养户应实现人畜分离。鼓励采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 便,并实施“一池三改”,推

6、广“四位一体”等农业生态模式。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鼓励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金属、玻璃、 塑料等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处理处置。禁止农村垃圾 随意丢弃、堆放、焚烧。城镇周边和环境敏感区的农村,在分类收集、减量化的基础上可通 过“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处理处置生 活垃圾。对无法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的农村生活垃圾,应选择经济、适用、 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在分类收集基础上,采用无机垃圾填埋处理、有机 垃圾堆肥处理等技术。砖瓦、渣土、清扫灰等无机垃圾,可作为农村废弃坑塘填埋、道路 垫土等材料使用。有机垃圾宜与秸杆、稻草等农业废物混合进行

7、静态堆肥处理,或与 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粪便,进入户用、 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四、农村生活空气污染防治鼓励农村采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沼气、生物质能、 太阳能、风能等技术,从源头控制农村生活空气污染。推进农村生活节能,鼓励采用省柴节能炉灶,逐步淘汰传统炉灶, 推广使用改良柴灶、改良炕连灶等高效低污染炉灶,并应加设排烟道。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农村应减少使用散煤和劣质煤,推广使用低氟煤、 低硫煤、固氟煤、固硫煤、固砷煤等清洁煤产品。五、新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鼓励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研发适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染 防治技术及设备,开展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

8、艺的开发、示范与 推广,为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鼓励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多种途径加大农村生活污 染防治资金投入,促进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工作。鼓励建立农村生活污染防治专业化、社会化技术服务机构,完善县 (市)、镇、村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服务体系,鼓励专业技术服 务机构运营维护农村污染防治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科技知识普及和传播,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 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政策二。六年四月1总则1.1为明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原则,指导技术研 究开发、推广应用和工程实践,促进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

9、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制定本技术政策。1.2本技术政策所称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指,城市污水经过净化处 理,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和水量要求,并用于景观环境、城市杂用、工业 和农业等用水的全过程。1.3本技术政策适用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包括建筑中水)的规划、 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1.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与水源保护、城市节约用水、水环境改善、 景观与生态环境建设等结合,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和水质特性等因素。1.5国家鼓励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城市污水 再生利用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

10、用研究、技术设备集成和工程示范。2目标与原则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削减水 污染负荷、节约用水、促进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利用效率。2.22022年北方缺水城市的再生水直接利用率达到城市污水排放量的 10%15%,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 2022年北方地区缺水城市达 到20%25%,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10%15%,其他地区城市也应开展 此项工作,并逐年提高利用率。2.3资源型缺水城市应积极实施以增加水源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污水再 生利用工程,水质型缺水城市应积极实施以削减水污染负荷、提高城市水 体水质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2.4城市景观环

11、境用水要优先利用再生水;工业用水和城市杂用水要 积极利用再生水;再生水集中供水范围之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建住宅小 区或公共建筑,提倡综合规划小区再生水系统及合理采用建筑中水;农业 用水要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2.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管理法规和鼓励性政策, 切实有效地推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并建立有效监 控监管体系。3再生水利用规划3.1国家和地方在制定全国性、流域性、区域性水污染防治规划与城 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包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规划。3.2城市总体规划在确定供水、排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目标 及市政基础设施总体布局时,应包含

1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目标及布局; 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中,应包含再生水管线。3.3城市供水和排水专项规划中应包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根据 再生水水源、潜在用户地理分布、水质水量要求和输配水方式,经综合技 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规模、用水途径、布局及建设 方式;缺水城市应积极组织编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专项规划。3.4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优水优用、分质供水,注重实效、就近利 用的指导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再生水用户、扩大再生水应用范围。3.5确定再生水利用途径时,宜优先选择用水量大、水质要求相对不 高、技

13、术可行、综合成本低、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用水途径。3.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包括集中型系统、就地(小区)型系统 和建筑中水系统,应因地制宜,灵活应用。3.6.1集中型系统通常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或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 水质标准的污水为水源,集中处理,再生水通过输配管网输送到不同的用 水场所或用户管网。3.6.2就地(小区)型系统是在相对独立或较为分散的居住小区、开 发区、度假区或其他公共设施组团中,以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 污水为水源,就地建立再生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就近就地利用。3.6.3建筑中水系统是在具有一定规模和用水量的大型建筑或建筑群 中,通过收集洗衣、洗浴排放的优质杂排水,就地

14、进行再生处理和利用。3.7鼓励不同类型再生水系统的综合应用,优化和保障再生水的生产、 输配和供给。3.7.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邻近区域,用水量大或水质要求相近的用水, 可以采用集中型再生水系统,如景观环境用水、工业用水及城市杂用。3.7.2远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区域,或者用户分散、用水量小、水质 要求存在明显差异的用水,可选用就地(小区)型再生水系统。3.7.3城市公共建筑、住宅小区、自备供水区、旅游景点、度假村、 车站等相对独立的区域,可选用就地(小区)型再生水系统或建筑中水系 统。3.8再生水管网应与污水再生处理设施同步规划,优化管网配置,缩 短供水距离。4再生水设施建设4.1再生水水质4.1

15、.1再生水水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水质标准,满足再生水用户提出 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特定水质要求。4.1.2再生水的水质要求由基本控制项目和选择控制项目组成。基本控制项目表达再生水的卫生安全等级与综合性水质要求,包括粪 大肠菌群、浊度、SS、BOD5、COD、pH值、感官性状指标等。选择控制项目表达某一用水途径的特定水质要求,包括影响用水功能 与用水环境质量的各种化学指标和物理指标。4.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一般由再生水水源工程、再生水处理工程、 再生水输配管网和用水设施(场所)组成。4.3再生水水源工程4.3.1再生水水源工程为收集、输送再生水水源水的管道系统及其辅 助设施,再生水水源工程的设

16、计应保证水源的水质水量满足再生水生产与 供给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4.3.2排入城市污水收集与再生处理系统的工业废水应严格按照国家 及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处理、水质控制和保障计划。 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污水不允许排入或作为再生水水源。4.4再生水处理工程4.4.1再生水处理工程包括污水二级(或二级强化)处理设施、深度 处理设施、消毒处理设施的不同组合与技术设备的集成。4.4.2污水二级或二级强化处理是再生水生产的基础,工艺单元的选 取要同时考虑处理出水的达标排放和再生水生产对水质净化程度的要求, 并与后续深度处理工艺衔接配套。4.4.3污水二级或二级强化处理应确

17、保有机物(COD、BOD5)和悬浮 固体的去除程度,并降低处理水的氮、磷营养物浓度。4.4.4深度处理是再生水处理工程的主体单元,可采用滤料过滤或膜 过滤工艺,一般需要设置混凝、沉淀前处理单元。对再生水水质有特殊要 求的,可以选择反渗透、离子交换、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单元作为辅 助手段,由再生水用户自行建设再生水处理单元。4.4.5消毒是再生水处理的必备单元,可采用氯化消毒、紫外消毒、 臭氧消毒等方法。4.5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应按再生水利用规划分步实施,编制 和实施城市再生水厂施工及验收规范及城市再生水管道施工及验收 规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再生水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5再生水

18、设施运营与监管5.1城市政府应明确监管部门,对再生水设施的综合运营状况进行监 管,以保证再生水设施的稳定运营和服务质量。5.2监管部门应委托有资质的监测机构对再生水水质进行监测,确保 再生水水质合格,监测费用列入监管部门监管成本,由本级财政列支。有 条件的地区应考虑使用在线水质监测方法进行辅助监督。5.3再生水供水单位应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与再生水用户,就再生水 供给的水质、水量、水压及其稳定性、供水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损失赔偿责 任、再生水的计量、收费等具体事项,做出明确的约定。5.4再生水设施的运营管理单位应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及经过培训的 操作人员,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成本核算、内部

19、质量控制 等制度。5.5城市污水再生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其他排放物应得到妥善处 理与处置,具备条件的可与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合并处理。5.6季节性用水变化等原因造成再生水设施部分闲置时,应对设施及 设备进行妥善管理及维护,以保证使用功能。5.7再生水设施的运营管理单位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改善卫生环境, 确保职工安全。6再生水利用安全保障6.1再生水生产设施应设置多个系列或备用单元,确保整体工艺流程 的连续生产不受维护、维修或意外故障的影响。6.2再生水生产设施的设备布置、单元构筑物和工艺管线设计应考虑 操作维护的简便和运行调整的灵活性,以保障再生水的水质和水量。6.3再生水生产工艺流程

20、的各个单元工艺均应设置报警装置。6.4再生水生产设施及输配管道上应有明显的标识,使用再生水的区 域及用水点都应设置醒目的警示牌。6.5再生水和饮用水管道之间不允许出现交叉连接。6.6再生水生产和使用过程应确保公众和操作人员的卫生健康,消除 病原体污染和传播的可能性。7再生水利用的技术创新7.1加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综合研究,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再生水利用技术和产品, 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为促进再生水利用提供全面支撑。7.2国家和地方应加大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科技投入,支持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工程示范和产业化。

21、7.3重点发展以膜技术和其它高效分离技术为核心单元的城市污水再 生处理技术和成套化设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高效低耗、集成度高的工 艺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7.4鼓励发展适合居住小区或工业区污水就近再生利用的集成技术和 组合技术,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度高、可靠性好、环境影响小的集成技术及 成套设备。7.5研究和开发再生水各种用水途径的水质监测技术、用水技术和安 全性评价技术。7.6国家、部门和地方加强再生水利用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再 生水利用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通过各类科技计划,对污 水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给予重点支持。8再生水利用保障措施8.1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法

22、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地方应依据国家有 关法律,研究制定促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与运营的相关法规,引 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推进市场化运营,提高效率,降低成 本,促进再生水利用的发展。8.2国家及地方应积极组织再生水水质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既要保障 再生水的安全,也要体现标准实施的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8.3各地要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用水结构,引导用水单位积极 利用再生水,同时强制部分行业使用再生水。再生水定价以成本补偿及微 利为基本原则,工业和非公益用水允许适度盈利。8.4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再生水利用项目,特别是引导金 融机构对重点再生水利用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对一些重大项

23、目,国家和地 方政府应给予资金补助支持或贴息、免息、减息等优惠政策。8.5国家鼓励发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产业。再生水生产和利用享受国 家有关优惠政策。对开发、研制、生产和使用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再生水利用技术、 设备目录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性优惠支持,再生 水生产和运营企业在初期运营亏损时可给予适当的运营资金补偿。8.6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污水再 生利用技术咨询、技术交流与推广,加强水质监测与信息发布等工作,确 保再生水使用安全。8.7开展再生水利用宣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 用的科普宣传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技术推广应

24、用。附录:术语解释城市污水:系指已经排入或计划接入城市排水设施的污水,其中包含 生活污水、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的工业废水、入流雨水和入渗地 下水。城市污水再生处理:系指城市污水按照一定的水质标准或水质要求、 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法进行净化处理并使其恢复特定使用功能及安全性的过 程,主要包含水质的再生、水量的回收和病原体的有效控制。城市污水再 生处理技术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二级处理、二级强化处理、三级处理(深度 处理)和消毒处理。再生水:经过城市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充分可靠的净化处理、满足特定 用水途径的水质标准或水质要求的净化处理水。再生水直接利用:本技术政策中指城市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水和工业 用水

25、等用水途径,不包括生态环境用水等用水途径。二级处理:在一级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或其他 等效处理方法,高效去除城市污水中悬浮性和溶解性有机物为主要目的污 水处理过程。二级强化处理:为了从城市污水中去除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磷、氮 营养物,通过生物法、物化法,在二级处理功能基础上显著强化磷、氮去 除能力的污水处理过程。深度处理:在二级处理或二级强化处理基础上,采用化学混凝、沉淀、 过滤等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进一步强化悬浮固体、胶体、病原体和某些无机 物去除的净化处理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构成的传统 三级处理流程、采用膜技术(微滤、反渗透)的改进流程、以及其他高效 分离处

26、理流程。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统:集中型、就地(小区)型和建筑中水系统简 示如下:(1)集中型系统(2)就地(就近、小区、分散)型系统(3)建筑中水系统总则1.1目的为防治制革、毛皮工业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引导制革、毛皮工业污 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促进制革、毛皮工业规模 化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制订本技术政1.2范围本技术政策的内容适用于制革、毛皮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污染防治、环 境监督与。1.3控制目标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使用无污染、少污

27、染原料,采用节水工艺, 逐步淘汰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彻底取缔3万标张皮(折牛皮,细毛 皮企业规模应酌情考虑,按自然张计算,以下同)以下的小型制革企业, 推行集中制革、污染集中治理;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引导开展固体 废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力争使制革、毛皮工业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新(改、扩)建制革企业应采用二级生化法处理其工艺废水,采用成 熟的清洁生产工艺进行制革生产;至2022年底之前,现有制革、毛皮废 水应经过二级生化法处理,采用成熟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需制定发布 更为严格的制革、毛皮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至2022年底之前,力争在全行业中基本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 满足清洁生产

28、的基本要求。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2.1低盐保存、循环用盐逐步淘汰撒盐保藏鲜皮的原皮保藏工艺,采用转鼓浸渍盐腌法,或池 子浸渍盐腌法等;提倡循环使用盐。严格控制使用卤代有机类防腐剂,禁 止使用含砷、汞、林单、五氯苯酚,推广使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防腐剂。2.2冷冻贮藏、直接加工提倡原皮冷冻保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制革厂建在大型屠宰场附近, 直接加工鲜皮。2.3低硫脱毛、保毛脱毛根据不同的生产品种,逐步采用低硫、无硫酶脱毛及低COD排放的脱 毛方法,提倡小液比脱毛和脱毛浸灰废液的循环使用。2.4高效浸灰、低氨氮脱灰利用化学及生物助剂,提高浸灰效果,循环利用浸灰液,直至取代石 灰的加工工艺;逐步采用无铵

29、盐脱灰技术。2.5无盐浸酸、高PH鞣制在鞣制过程中,逐步采用无盐浸酸(即非膨胀酸浸酸)法和不浸酸铭 鞣工艺。2.6低铭高吸收、无铭鞣制推广白湿皮工艺,采用无污染的化工材料预鞣、剖白湿皮;提倡低铭 高吸收铭鞣和无铭鞣剂替代铭鞣,在复鞣过程中不用或少用含铭复鞣剂。2.7高效加脂、减少排放严格禁止使用在国际上禁用的含致癌芳香胺基团的染料,使用新型复 鞣、加脂材料,提高皮革对加脂剂的吸收;慎用能促进三价铭氧化为六价 铭的富含双键的加脂剂。2.8环保涂饰、绿色产品减少甲醛及其他有害挥发物质的使用。提倡使用新型水溶型或水乳型 涂饰材料,逐步替代溶剂型涂饰材料。2.9优化助剂、利于降解用非卤化物表面活性剂代

30、替卤化物表面活性剂,用易生物降解的助剂 代替不易降解的助剂。节水措施3.1精确用水、杜绝浪费加强对企业用水量的监控,不但在企业总入水口安装流量计,而且要 在用水量大的设备入口安装流量计,做到按工艺精确用水;杜绝大开、大 冲、大洗,用水不计量,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粗放式的用水操作行为。3.2工艺节水、源头削减在湿加工工段要求尽量采用小液比工艺,尽可能的改流水洗为批量封 闭水洗,在保证加工需要的前提下删繁就简、合并相关工序的用水操作, 降低吨皮用水量。3.3循环用水、提高水效加强浸灰、铭鞣工序的废液循环利用,尽量用经二级生化处理的水替 代新鲜水,用于生产、厂区环境保洁及其他对用水水质要求不高的生产环

31、节,提高水重复利用率。集中制革、污染集中治理4.1严格防止已依法取缔的年产3万标张皮以下的制革企业恢复生产。4.2现有年产310万标张皮的制革企业,应集中制革,污染集中治 理。现有的已采取集中制革的企业,总规模不宜低于10万标张,建设统 一的集中式能达标的污水处理设施。4.3新(改、扩)建独立制革企业,年产量应在10万(含10万,以 下同)标张皮以上。鼓励年产量在10万标张皮以上的制革企业集中制革, 污染集中治理。4.4制革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需加强管理、统筹安排,必要时制定 规划,并进行规划环评。废水治理工艺5.1废水分类处理5.1.1提倡制革废水分类处理。对各工序产生的含较高浓度有害成份

32、的废水可先进行预处理;可进行预处理的废水包括含硫化物的废水、脱脂 废水和含铭废水,其中含铭废水必须进行预处理。5.1.2对含硫化物的脱毛废液可采取酸化法回收硫化氢或催化氧化法 氧化硫化物。5.1.3对脂肪含量较高的脱脂废水可采用酸化法回收废油脂或采用气 浮法使油水分离去除脂肪。5.1.4对鞣制车间含铭量高的废水,可采用合适的碱性材料和工艺使 铭生成氢氧化铭沉淀,经压滤分离回收后按危险废物处理,避免铭进入综 合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中。5.2综合废水处理含铭废水在进行综合废水处理之前必须先进行预处理除铭,产生的铭 泥属危险废物不得与其他废水处理污泥混合处理。对综合废水的处理,宜先调节PH后,加絮凝

33、剂沉降或气浮除去悬浮 物和过滤性残渣,再经过耗氧、厌氧生化方法处理。制革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技术6.1采用保毛脱毛法,实现毛的回收利用;对没有回收价值的毛,可 进一步水解提取其中的角蛋白,用于制作皮革化工材料、化妆品中的保湿 成份、毛发营养剂或肥料。6.2鞣制前的皮边角废料可用于制作明胶和其他产品,如水解后回收 胶原蛋白制作化妆品和利用其分子链上的氨基和羧基合成表面活性剂等。6.3兰湿皮边角料可用于制造再生革和脱铭后提取其中的蛋白质,以 作为工业蛋白的原料;未脱铭的可制作皮革化学品回用于皮革工业;未利 用的按危险废物处置。6.4从鞣制过程产生含铭废水中回收的氢氧化铭渣(铭泥),可经适 当调节

34、后,可制成铭鞣剂,回用于鞣制过程。若没有利用的须按危险废物 处置。6.5综合废水处理产生的含铭污泥,经鉴别为危险废物的需按危险废 物处置,经鉴别为一般固体废物的按一般固体废物处置。恶臭防治新(改、扩)建企业应远离居民区等,设置必要的防护距离;达不到 防护距离要求的生产车间应封闭和通风,并对车间废气进行净化处理达标 后排放。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污染的现有制革企业,应予搬迁或采取上述治理措 施。鼓励研究、开发的技术8.1鼓励开发、研制制革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特别是与提高产品 质量有关的相互配套的系统化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高效率的制革清 洁生产。8.2鼓励开发、研制在原皮保藏中的浮冰保鲜、辐射保鲜

35、、真空保鲜 技术;在脱毛工序中使用硫化钠的替代产品;在脱脂及其他湿加工工序中 使用超临界液体技术和其他物理处理技术,如超声波技术;在鞣制工序中 使用高pH铭鞣,或无毒的无机、有机鞣剂;在涂饰工序中使用粉末涂饰, 淘汰有机溶剂的涂饰技术;在废水处理、废水循环利用、废弃物回收等过 程中使用膜技术;在准备工序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使用生物技术等。8.3鼓励开发、研制低污染、易生物降解的多品种、多功能和系列化 表面活性剂、鞣剂、复鞣剂、脱脂剂、加脂剂、涂饰剂等皮革化学产品。8.4鼓励开发、研制制革生产中的节水技术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 尤其是制革边角料的再利用技术和制革废水处理产生污泥的综合利用技术。8

36、.5鼓励开发、研制投资小、能耗低、运行费用少、处理效率高的适 合中国制革企业实际情况,能满足排放标准的制革废水、污泥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治污减排,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高人 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已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与我国经济 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国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发展方向,在其指导下,我 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处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上升同处

37、理能力不足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工作 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无害化处理水平不 断提高,指导各地选择适宜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有序开展生活垃圾 处理设施规划、建设、运行和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 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和技术政策,制定本指南。总则1.1基本要求1.1.1生活垃圾处理应以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 染为宗旨,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1.1.2应尽可能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对产生的生活垃圾 应尽可能分类回收,实现源头减量。分类回收的垃圾应实施分类运输和分 类资源化处理。通过不断提高

38、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确保生活垃圾得到无害 化处理和处置。1.1.3生活垃圾处理应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转运、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等重点环节,落实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 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着力构建“城乡统筹、技术合理、能力充足、环保达 标”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1.1.4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 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促进生活垃圾处理的产 业化发展。1.2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1.2.1应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积极性,扩大生 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范围和城市数量,大力推广生活垃圾源头分类。1.2.2将废纸、废金属、废玻璃、

39、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纳入生活垃圾分 类收集范畴,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活垃圾资源再生模式,有效推进生活 垃圾资源再生和源头减量。1.2.3鼓励商品生产厂家按国家有关清洁生产的规定设计、制造产品 包装物,生产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可降解的包装物,限制过 度包装,合理构建产品包装物回收体系,减少一次性消费产生的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1.2.4鼓励净菜上市、家庭厨余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餐厨生活垃圾单 独收集处理,加强可降解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1.2.5通过改变城市燃料结构,提高燃气普及率和集中供热率,减少 煤灰垃圾产生量。1.2.6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生活垃

40、圾分类收集模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应该遵循有利资源再生、有利防止二 次污染和有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实施的原则。1.3生活垃圾收集与运输1.3.1加快建设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后续处理相配套的分类收集和 分类运输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数字化管理工作。1.3.2应实现密闭化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防止生活垃圾暴露和散落, 防止垃圾渗滤液滴漏,淘汰敞开式收集方式。1.3.3应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机械化收运水平,鼓励采用压缩式方式收 集和运输生活垃圾。1.3.4应加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重点是区域性大中型转运站建 设。1.3.5拓展生活垃圾收运服务范围,加强县城和村镇生活垃圾的收集。1.4生活垃圾处理与处

41、置1.4.1应结合当地的人口聚集程度、土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垃圾成分和性质等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路线,并 应满足选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可行、设备可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 要求。1.4.2应在保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加强生活垃圾的分类 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单独收集的危险废物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 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具备条件的城市可采用对多种处理技术集成进行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实现各种处理技术优势互补。规划和建设生活垃圾综 合处理园区是节约土地资源、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控制、全面提升 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有效途径。1.4.3应依法对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和

42、处置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从生活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必须 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1.4.4应保障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水平,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运 行单位应编制生产作业规程及运行管理手册并严格执行,按要求进行环境 监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1.4.5加强设施运行监管,实现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管相结合,技术监 管与市场监管相结合,运行过程监管和污染排放监管相结合。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适用性2.1卫生填埋2.1.1卫生填理技术成熟,作业相对简单,对处理对象的要求较低, 在不考虑土地成本和后期维护的前提下,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相对较低。2.1.2卫生填埋占用土地较

43、多,臭气不容易控制,渗滤液处理难度较 高,生活垃圾稳定化周期较长,生活垃圾处理可持续性较差,环境风险影 响时间长。卫生填埋场填满封场后需进行长期维护,以及重新选址和占用 新的土地。2.1.3对于拥有相应土地资源且具有较好的污染控制条件的地区,可 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2.1.4采用卫生填埋技术,应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处理、 焚烧减量等多种手段,逐步减少进入卫生填埋场的生活垃圾量,特别是有 机物数量。2.2焚烧处理2.2.1焚烧处理设施占地较省,稳定化迅速,减量效果明显,生活垃 圾臭味控制相对容易,焚烧余热可以利用。2.2.2焚烧处理技术较复杂,对运行操作人员素质和运行

44、监管水平要 求较高,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2.2.3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生活垃圾热值满足要求的地区,可采用焚 烧处理技术。2.2.4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处理焚烧 烟气,并妥善处置焚烧炉渣和飞灰。2.3其他技术2.3.1其他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技术。2.3.2生物处理适用于处理可降解有机垃圾,如分类收集的家庭厨余 垃圾、单独收集的餐厨垃圾、单独收集的园林垃圾等。对于进行分类回收 可降解有机垃圾的地区,可采用适宜的生物处理技术。对于生活垃圾混合 收集的地区,应审慎采用生物处理技术。2.3.3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应严格控制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 并妥善处

45、置生物处理产生的污水和残渣。2.3.4经过分类的生活垃圾,可作为替代燃料进入城市附近大型水泥 厂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2.3.5水泥窑协同处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并按照相关 标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技术要求3.1卫生填埋场3.1.1卫生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3.1.2卫生填埋场设计和建设应满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CJJ1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填 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等相关标准的要求。3.1.3卫生填埋场的总库容应满足其使用寿命10年以上。3.1.4卫生填埋场必须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地下水和地

46、表水造成污 染,同时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区。鼓励采用厚度不小于1.5毫米的高密 度聚乙烯膜作为主防渗材料。3.1.5填埋区防渗层应铺设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卫生填埋场应设置 渗滤液调节池和污水处理装置,渗滤液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到环境中。 调节池宜采取封闭等措施防止恶臭物质污染大气。3.1.6垃圾渗滤液处理宜采用“预处理一生物处理一深度处理和后处 理”的组合工艺。在满足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的前提下,经充分的技术可 靠性和经济合理性论证后也可采用其他工艺。3.1.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应实行雨污分流并设置雨水集排水系统, 以收集、排出汇水区内可能流向填埋区的雨水、上游雨水以及未填埋区域 内未与生活垃圾

47、接触的雨水。雨水集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不得与渗滤液混 排。3.1.8卫生填埋场必须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应对填埋气体 进行回收和利用,严防填埋气体自然聚集、迁移引起的火灾和爆炸。卫生 填埋场不具备填埋气体利用条件时,应导出进行集中燃烧处理。未达到安 全稳定的旧卫生填埋场应完善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和处理设施。3.1.9应确保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建设质量。选择有相应资质的施工 队伍和质量保证的施工材料,制定合理可靠的施工计划和施工质量控制措 施,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造成的防渗系统的破损和失效。填埋场施工结束 后,应在验收时对防渗系统进行完整检测,以发现破损并及时进行修补。3.2焚烧厂3.2.1生活垃

48、圾焚烧厂选址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3.2.2生活垃圾焚烧厂设计和建设应满足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 术规范CJJ9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生活垃圾 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等相关标准以及各地地方标准的要求。3.2.3生活垃圾焚烧厂年工作日应为365日,每条生产线的年运行时 间应在8000小时以上。生活垃圾焚烧系统设计服务期限不应低于20年。3.2.4生活垃圾池有效容积宜按5-7天额定生活垃圾焚烧量确定。生 活垃圾池应设置垃圾渗滤液收集设施。生活垃圾池内壁和池底的饰面材料 应满足耐腐蚀、耐冲击负荷、防渗水等要求,外壁及池底应作防水处理。3.2.5生活垃圾在焚烧炉内应得

49、到充分燃烧,二次燃烧室内的烟气在 不低于850C的条件下滞留时间不小于2秒,焚烧炉渣热灼减率应控制在 5%以内。3.2.6烟气净化系统必须设置袋式除尘器,去除焚烧烟气中的粉尘污 染物。酸性污染物包括氯化氢、氟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应选用 干法、半干法、湿法或其组合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去除。应优先考虑通过生 活垃圾焚烧过程的燃烧控制,抑制氮氧化物的产生,并宜设置脱氮氧化物 系统或预留该系统安装位置。3.2.7生活垃圾焚烧过程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烟气中二嗯英的排放, 具体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燃烧室内焚烧烟气的温度、停留时间与气流扰动 工况;减少烟气在200C-500C温度区的滞留时间;设置活性炭粉等吸附 剂喷入装置,去除烟气中的二嗯英和重金属。3.2.8规模为300吨/日及以上的焚烧炉烟囱高度不得小于60米,烟 囱周围半径200米距离内有建筑物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米以上。3.2.9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建筑风格、整体色调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厂房的建筑造型应简洁大方,经济实用。厂房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应满 足工艺及配套设备的安装、拆换与维修的要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要求4.1卫生填埋场4.1.1填埋生活垃圾前应制订填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