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报告_第1页
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报告_第2页
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报告_第3页
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报告_第4页
归去来兮辞文本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DOC资料. 【课 题】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教学目标】 知识:1.掌握文中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及盈资就、审等重点词语。 2.了解辞赋的特点并熟读成诵. 能力:1.学生能流畅诵读本文,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述之志。 2通过探究交流,学生能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并对作者 的思想进行简评。 情感:学习作者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 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 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借助诵读,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 的复杂情感。 2准确

2、背诵全文并归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辅以重点句段的点拨引导。【媒体使用】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生能流畅诵读本文。在熟读基础上,较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学过程】预习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大致理解文意,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思想追求,据此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怀。 3认真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为背诵打下基础。导入 投影并讲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人是陶渊明。 在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大背景下,他

3、却沉迷于采菊栽柳、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毅然抖落身上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归隐山林。 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那篇洗尽铅华的千古妙文归去来兮辞。 通读序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教师提问:序文向我们交待了作者归隐原因有二,试用原文回答。参考1. 质性自然,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深愧平生之志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第一点是根本。在归园田居中,作者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可见崇尚自然,性行随意才是作者的情趣与追求。官场有违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一读

4、正字音。凭借注解,读准字音,了解词义。二读准句读。简介辞赋的特点,读准停顿。附:关于辞赋的知识: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又因屈原写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又称“骚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多用语气词“兮”,每句三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到了西汉,赋在辞的影响下产生,是有韵的散文,讲究铺排。而辞仍是诗,重在抒情。材料二: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

5、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6、。三读明韵律。读出语气语调语速,借以体会作者的情感。四.作业:认真朗读课文,尽量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检测: 教师出示投影检测,学生通过听读复习掌握重点词语读音。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有酒盈樽。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4.云无心以出岫5.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6.或棹孤舟。7.或植杖而耘耔。教师讲解序言部分大意,学生回忆复习。二研读课文(一)研读第1段,学习过程描述:学生诵读结合注解理解词句义感知体会表达交流诵读再体会重点词句:1既自以心为形役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7、; 研读思考: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表明作者的归隐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不是缘于外界的

8、“仕途失意”,而是一种深刻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这里,陶氏的“归去”缘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陶渊明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作者这种“心为形役”视官场为迷途的心情,与我们学过的他的哪首诗可互为佐证?明确: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3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情怀?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二)研读第2段,学习过程描述:学生诵读结合注解理解词句义感知体会表达交流诵读再体会重点词句:1乃瞻衡宇,载欣载

9、奔。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审容膝之易安。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研读思考:投影:“第二段写了归家途中的迫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归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学习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王家康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这些情感?明确:1舟遥遥、风飘飘、问征夫、恨晨光。尤其是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作者的欣喜,“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以看出举家迎候、妻子皆乐的情景,让人感到别有情味的是妻子,虽未在门首翘望但我们却可以想象,她大概一句话也没说,而是斜倚门扉笑吟吟的望着丈夫;或者是

10、系着围裙,双手沾满了面粉,面带微笑还在为丈夫准备着爱吃的菜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三作业1翻译第1、2段2复习并整理文言字词。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检测: 教师投影,学生复习巩固。1既自以心为形役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5审容膝之易安。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

11、桓。二研读课文(一)研读第3段,学习过程描述:学生诵读结合注解理解词句义感知体会表达交流诵读再体会重点词句: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3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研读思考:1前四句表明作者怎样的态度?明确:表明了作者决绝世俗的坚定决心。2那么作者隐居乡村,还有那些乐趣?明确:本段是对上段内容的补充,由上文的归途抵家、居室庭院、涉园成趣,延伸到郊野与山溪,更丰富地展现了和谐美好的生活情趣。这其中有家庭之乐亲戚情话、弹琴读书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山水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秋自然之乐万物得时、生命感悟诗酒琴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一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由

12、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自然而然生发人生短暂的感伤,从而过渡到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二)研读第4段,学习过程描述:学生诵读结合注解理解词句义感知体会表达交流诵读再体会重点词句: 1曷不委心任去留?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帝乡不可期。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研读思考:1既然已经意识到人生苦短,作者认为应如何对待?明确:“曷不委心任去留”何必不随心所欲的生活,何必不自由自在的,何必考虑那么多生生死死的问题,又何必为生死而惴惴不安呢?2那么作者是否欣喜满足于他的隐士生活?你是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表明怡

13、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三鉴赏分析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评价极高。试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简单分析鉴赏。教师投影,学生观看并思考交流。历代文人对本文的评价之语:(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2)“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教师点拨:可从语言、情感、用典、托物言志等方面分析。四探究思考投影提问: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有人赞同,有人否定。结合我们的学习与了解,你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注:此项可课下完成、利用一定的时间空间交流反馈。五作业:复习并总结文言知识(可印发练习)1文中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并解释词义(1)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2)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